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鞍山五大古寺

2024-08-02 来源:品趣旅游网

小九华寺

这是一座广阔而宏大的寺院,背靠马鞍山市区的望夫山,从宏伟的山门开始,观音殿、财神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还有大殿两侧十余座配殿,依次向山上排去,一直排到海拔157 米的山顶。金色的大屋顶,大红的抱柱和门窗、白色的寺院广场、登山的青色石阶,在绿色的森林中灵光闪烁。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小九华寺。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 年),古新罗国高僧金侨觉,不远万里,渡海来华求法、普法、弘扬佛法。当他来到长江之滨,看到伫立长江东岸的望夫山雄险奇绝、林壑幽深,颇有仙气,就在这里率众僧建庙,广收门徒,弘扬佛法、济世救民,使望夫山寺庙名传大江南北。数载之后,他前往青阳九华山修行,历经75 载成佛,奉为地藏菩萨应世,尊“金地藏”。因为有了金侨觉的传经布道,望夫山就建起了地藏王殿。因为金侨觉在青阳九华山修炼成果,被奉为地藏菩萨化身。因此,青阳的九华山,被称为大九华山,马鞍山的望夫山就被称为小九华山,望夫山寺,就被称为小九华寺。自唐朝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小九华寺一直香火旺盛,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每临节日庙会,寺庙内外摩肩接踵,山上山下人流如潮,南京、芜湖、含山、和县、江宁、当涂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把小九华佛事推向高潮。小九华由此成为江南名寺,历经风雨长久不衰。时至今日,寺内香火更为旺盛。

凤林禅寺

凤林禅寺建于东汉末年,相传当时有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勤劳善良,很讲义气,在父母双亡之后准备到外地买个老妈。此事感动了观音菩萨,她化装成一个老婆婆来到他们中间,当上了他们的老

妈。经“老妈”的点化之后,三兄弟在鸡笼山悟道成佛、得道成仙。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鸡笼山上建起了“三清殿”,尊三兄弟为“三毛祖师”,并塑其像于殿中供奉,这就是凤林禅寺的前身。到了唐代初期,凤林禅寺已成为香火终日缭绕,香客络绎不绝,庙宇鳞次栉比的名寺了。为此,唐著名道士杜光庭称鸡笼山为“天下第四十二福地”,并在此山布道传经,以广其说。公元974 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此扎营,喜得贵子,加赐匾额曰“寿宁宫”。明洪武二年春,朱元璋在这里修筑功臣庙,所奉祀的功臣,全为和州人。但是,由于战乱兵火,凤林禅寺历遭洗劫,到了解放初期,山顶仅有“三清殿”三间,山下仅有土地祠36 间,内供大小佛像百余尊,另有巨钟一口、大鼓一尊、僧人数十。

1994 年,凤林禅寺住持定昌法师在政府和各界朋友的支持下,率四众弟子开山劈石、扩寺修殿,重建名寺。如今的凤林禅寺,山前有牌坊、山门、放生池,寺院之内有莲花院、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念佛堂、地藏王殿、观音殿、三和坛等,所有殿堂庙宇均依山势而建,坐落于青山绿林之中。走进这片净土佛国,使人忘掉尘世间的烦恼,静静地品赏那一份清净。

太湖禅寺

从含山县城出发,向南行30 公里,就来到了铜闸镇内的太湖山。太湖山是国家AAA级风景区,风光奇秀,如诗如画。太湖禅寺就坐落在太湖山的群山之中。

早在宋代,太湖山的风景就被佛家看中,并开始在这里修建寺庙。传说地藏王化身金侨觉,当年来到中国寻觅自己的道场,曾经到过太湖山,后因觉得太湖山面积有限,便渡过长江向南寻到了九华山,故而太湖禅寺又被称为江北小九华,太和山的祖师无用和尚是含山县运漕人,他云游到太湖山,决定在这里修建庙宇,后经过历代增修扩建,形成了气势恢弘的寺庙群。今天的太湖禅寺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寺庙,九华山百岁宫住持慧庆大师亲任该寺住持。

褒禅寺

褒禅寺最早建于唐代,创始人是唐代的高僧慧褒禅师。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归来,招收了十八位大弟子,慧褒禅师是其中之一。这十八位大弟子经唐僧历时九年的传教,全部出师。唐王亲自赏赐他们佛号、银两,让他们选择灵山宝地,立寺传教。慧褒禅师带着唐王的期望来到褒禅山,他看到这里古林森森、流水潺潺、山道幽幽、鸟语花香,犹如仙境,就决定在这里建庙。他倾尽其皇帝赏赐的银两,带领徒弟们伐木、烧砖、运石,建起了自己的寺庙取名“慧空禅院”。他传经布教、赈灾济民,引来四面八方的香客,寺庙里终日香火缭绕、经声阵阵。

慧褒禅师圆寂后,他的徒弟们就取慧褒和尚法号中的“褒”字,配上原来庙名“慧空禅院”中的“禅”字,给大庙取名为“褒禅寺”,但香火却逐渐地黯淡下来。到了北宋,高僧中会和尚又扩建了寺庙,香火又渐渐地旺盛起来。到了南宋,又重现了慧褒和尚在世时的鼎盛局面。

鉴于褒禅寺旧址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部门决定将褒禅寺移至华阳洞附近重建,历时五载。2003 年11 月1 日,褒禅寺落成暨佛像开光法会隆重举行。重建后的褒禅寺占地近百亩,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

澄心寺

这是一座千年古寺,建于南朝齐梁年间,距今已有1500 多年,因“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隐居,唐朝大诗人李白、名道吴筠、名士周惟长的光顾,使其名闻江南。

澄心寺,在南朝齐梁年间建于陶弘景读书堂故地,当时冠名“隐居院”。“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在这座隐居院里读书、思考、著作、采药、炼丹、修身,留下了丹灶、五井、白月池等众多遗址,其中陶弘景的炼丹遗址“丹灶寒烟”,成了姑孰八景中的一景。有了陶弘景,澄心寺的名气开始攀升,众多名士陆续前来探访,到了唐朝,可说是名扬千里、声播八方了。唐朝名道吴筠、唐朝名士周惟长,先是前来探访,接着,就在这里长期隐居。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来这里访友小住,并留下了《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下途归石门故居》、《寻雍尊师隐居》的不朽诗篇。唐代以后的文人们也纷至沓来,留下诗词文章。到了宋朝,修炼道学的已无继承者,在道教衰落的同时,佛教却兴盛起来。寺内佛教的香火终日袅袅,佛经的吟诵声声入耳。陶弘景道长的丹灶、五井、白月池等遗址,均被佛家赋予了澄定心神的功能,道教融于佛教之中,“隐居院”也就易名为“澄心院”。到了明初洪武年间,“澄心院”正式被佛家命名为“澄心寺”。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