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深度】忠县这个“驾船二人组”,缘何感动重庆?

2024-12-24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12月18日晚,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重庆广电大厦演播厅举行,11年来坚守“渝忠客2180”客轮服务菜农出行的忠县人秦大益、曹利芳,获得 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殊荣并现场受奖。

忠县“渝忠客2180”客轮运营者秦大益、曹利芳 获得“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殊荣并现场受奖。 记者 毛世洲 摄

近日,记者再次登上“渝忠客2180”客轮,探寻到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01

父亲一句遗嘱

让他立志与船为伴渡众人

洋渡镇是长江忠县段边的一个小镇,背靠方斗山,面临长江,扼三县之咽喉,自古便是通往石柱及鄂西的门户,亦是屯兵重镇。

洋渡因渡口得名。在陆上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曾万船毕汇。由于“洋人”往来频繁,因此得名“洋渡”。

在很长时间里,从洋渡到忠县县城,除了需要大半天时间的步行方式外,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最早的沿江公路建成后,洋渡到县城也需两三个小时。因此,坐船仍是人们出行的首选,开船也是当地不少人的营生。

渝忠客2180”客轮停靠岸边迎接菜农。 记者 毛世洲 摄

秦大益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舵手。上世纪八十年代,其父亲接过爷爷手中的舵,开船往返于洋渡与县城之间。小时候,秦大益经常上船玩耍。秦大益至今记得,父亲每天风雨无阻接送乡邻,到县城出售农货换取日用品。遇到一时没有钱买船票的,父亲总会说:“有钱没钱都来坐,总比走路快些!”耳濡目染中,秦大益看到了父亲身上的责任与使命,也感受到乡邻对父亲的信赖与爱戴。

秦大益驾驶“渝忠客2180”客轮。记者 毛世洲 摄

洋渡到县城的船,沿途要停靠多个码头。沿线乘客早早来到就近的码头,耐心候船。那时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秦大益的父亲坚持每天出船,无论风多大、雨多急、雾多浓。因为他知道,一路上有许多乡邻在等着他。

不幸还是发生了。在秦大益上中专的第一个学期的一天,罕见浓雾紧锁江面。秦大益的父亲像往常一样准备开船,被其母亲阻止了。等待一个小时后,雾并没有散去,父亲仍然坚持出船。“那么多人等着我呀!”他不顾母亲的阻拦,执意驾船驶出码头。由于雾实在太大,加之各船之间没有通讯设备,父亲开的船行到半路,与其他船只迎面撞上……

“大益,我走了,你要继续开船,不然大家进城不方便。”父亲弥留之际,将秦大益叫到边上,留下遗言。那时,家有年迈的爷爷和12岁的弟弟,父亲的离去,将家庭重担落到了18岁的秦大益身上。他只得辍学考证,接过父亲留下的船,载着乡邻们继续出行。

秦大益帮菜农挑菜上岸。 记者 毛世洲 摄

有了血的教训,秦大益开船时将安全摆在首位。开船前,他会里里外外仔细检查一遍。平时,秦大益十分注重船只保养,即使只是小问题,他也会及时维修。为避免在雾天等极端天气临时停船影响乡邻出行,他承诺“你们放心,风小了、雾散了,我肯定来接你们”,让大家吃下定心丸。

02

孩子一次炫耀

让她留下服务乡邻出行

转折发生在2013年。这一年,从湖北嫁到忠县洋渡镇渔洞村当媳妇的曹利芳,成为秦大益的合伙人。

曹利芳给“渝忠客2180”客轮更换国旗。 记者 毛世洲 摄

曹利芳是湖北省大冶市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广东务工期间,她认识了来自洋渡镇渔洞村的工友李建国。他俩从最初的普通打工者,到后来经营一家小厂,两人的关系也从工友变成夫妻。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孩子留在老家上学。

像大多数打工者一样,曹利芳、李建国只有在每年春节才能回一次家。让她决定留下来,是一个让她至今无法忘却的画面。

2012年腊月,曹利芳和李建国回家过年。回家那天,大儿子李涛涛和自己亲热一番后就不见了。就在纳闷时,曹利芳隐约听到屋外传来涛涛的声音:“你进来看,我妈妈回来了,真的回来了!”曹利芳发现,儿子正在向邻居小伙伴炫耀,那个小孩眼里满是羡慕。

曹利芳到新生街道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 记者 毛世洲 摄

那一刻,曹利芳决定留下来,不让孩子继续当留守儿童。作为外来媳妇,曹利芳在洋渡镇几乎没有朋友。照看孩子很单调、无聊,她便决定找点事情做。这时,恰好有人转让营运“洋渡至忠州”航线的“渝忠客819”客轮。因为开船可以每天下午4点多收工,恰好能照管放学的孩子,她便邀请有驾船技术的秦大益合伙。

秦大益之前一直经营渡船。随着陆上交通条件的改善,他改行开起了货车。但开货车的那几年,秦大益始终割舍不下对驾船的热爱。

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秦大益开船,曹利芳售票,将“渝忠客819”客轮打理得井井有条。那些年,坐船是村民们的主要出行方式。他们运营客轮的收入不仅能够养活两个家庭,还让他们有了一些积蓄。

曹利芳在菜市场帮菜农推介推销农产品。 记者 毛世洲 摄

2016年,途经洋渡镇的沿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洋渡到县城的距离缩短为50分钟车程。从水路进城的乘客锐减,经营“洋渡至忠州”航线的船主们纷纷弃船上岸,另谋出路。同航线有一艘名为“渝忠客2180”的客轮,船主欲转让后改行。秦大益和曹利芳一合计,将这艘能装载更多人的客轮买了下来。因为,他们想乡邻们乘船时能放更多售卖的货物。

03

因为自己淋过雨

就想为别人撑把伞

洋渡镇地处偏远农村,外出务工挣钱是当地人的主要谋生方式,在家的几乎都是留守老人。买船后,秦大益、曹利芳每天陪着他们往返县城与洋渡。

作为一名外来媳妇,除了丈夫及婆家人外,曹利芳在洋渡镇可谓无依无靠。在与这些老人相处时,曹利芳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千里之外父母的身影。这些老人的年龄普遍在六七十岁,本来就行动不便,挑着菜或背着菜上下船时就更不方便了。船到沿线码头停靠时,曹利芳都会站在船头,小心翼翼地扶他们上船、下船。售票之余,曹利芳和老人们聊天,说家长里短、道庄稼收成。

曹利芳和老人们聊天记者 毛世洲 摄

有的老人和儿媳拌嘴了,向曹利芳倾诉,她耐心倾听完后,及时给予疏导;有的老人养的鸡死了、种的菜长势不好,讲给曹利芳听,她会给予安慰。老年机没铃声、闹钟不响、时间不准,老人们都会请她“修理”。曹利芳三两下就弄好了,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黄大爷,几天没看到你了,没生病噻?”

“余婆婆,慢慢上船,不要着急。”

“回去慢点走哦,明天再见!”

......

开船的秦大益,虽然不能像曹利芳一样在船舱里与菜农们零距离接触,但每次停靠码头时,他都会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互动,俨然一家人。

江水消落期,码头梯道被淤泥包裹,老人们无法行走。秦大益下船,挽起裤脚跳到淤泥里,用铲子把淤泥刨走,让梯子裸露出来。开船时,他一丝不苟,遇到险情沉着应对。今年9月的一天,客轮即将到达西山码头时,江面突然刮起大风,客轮在江中摇摆不定。秦大益冷静应对,果断采取措施,最终平安靠岸,菜农们对秦大益报以热烈的掌声。

“渝忠客2180”客轮停靠西山码头时,秦大益、曹利芳将客轮牢牢固定在趸船上。记者 毛世洲 摄

在老人们心中,“渝忠客2180”客轮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情感交流的平台。这些留守老人在家很孤单,有老伴儿的还可以互相说说话,没老伴儿的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他们种了一些菜,自己吃不完就坐船捎到城里换点钱。他们坐船途中,与老朋友聊聊天、开开玩笑,谈一些逸闻趣事,船舱里充满欢声笑语。

老人们在家时沉默寡言,在船上却有说有笑,秦大益和曹利芳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在他们心中,这些父辈如同亲人,必须用心用情将“渝忠客2180”客轮这个温馨大家庭呵护好。

每天早上,秦大益早早上船,检查船舶安全。下午收船后,曹利芳花一两个小时将船舱打扫得干干净净。船到西山码头后,有一道坡度较陡的梯子,他俩一趟趟地帮行动不便的菜农把蔬菜挑到附近市场。

秦大益、曹利芳帮菜农把蔬菜挑到附近市场。 记者 毛世洲 摄

秦大益、曹利芳常年在船上陪伴着这群老人,让老人们无比感动,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大益”“曹妹儿”。他们心中的苦闷不方便向在外务工的子女倾诉,却可以说给曹利芳——他们早已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途经洋渡镇的沿江高速公路通车后,虽然陆路交通变得更快捷,但容得下扁担、背篓、家禽的客轮仍是菜农们出行的首选。

“曹妹儿,如果你们的船不开了,我们怎么办哟?”

“没得船,我这辈子都不得进城了!”

……

在许多运营“洋渡至忠州”航线的客轮改行上岸时,这些常年依靠坐船进城的老人们眼里满是期待。“放心,我们不会扔下你们不管!”曹利芳承诺。

曹利芳搀扶老人下船。 记者 毛世洲 摄

很快,这条航线就剩下“渝忠客2180”一艘客轮。秦大益多次和曹利芳商量有无必要继续。面对“吃不饱”的窘况,曹利芳内心很矛盾:继续吧,船票还不够油钱,就更别提工资了;停船吧,这些老年人怎么进城卖菜?在不断纠结中,她和秦大益选择了坚守。好在虽收不抵支,但财政每年发放的燃油补助等基本可以让收支持平。

谈到为何选择坚守,曹利芳回答,是自己的感同身受。她小时候,父母靠卖鱼维持一家生计。她家距县城二三十公里,走路要几个小时。本来也通客车,但鱼用箩筐装着,不仅占地方,还有鱼腥味,因此,过往司机都不愿意停车捎他们。没有车坐,曹利芳的父母只得挑着鱼艰难步行到县城。不仅累,还经常错过销售时间。这样的场景,成为曹利芳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每天一早,秦大益来到船上等候菜农的到来。 记者 毛世洲 摄

秦大益虽然没有像曹利芳那样的儿时记忆,但小时候,家庭重担落在开船的父亲一人身上,家里条件也较差。以前,开船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建议提高票价,但他深知乡邻们种菜卖钱不容易,坚持不涨价。“卖菜都是挣分分钱,船票一涨,他们还能剩几个钱?”秦大益说。

菜农们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出门赶船,来不及吃早饭。进城就开始卖菜,忙到中午才买饭吃。有的舍不得花钱吃饭,硬撑着下午回家才吃。“天天这样饿怎么行?”秦大益、曹利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了直播收入后,他们每天买来早餐,免费发放给乘客,两年多来从未中断。

曹利芳带着大儿子李涛涛给菜农发放免费早餐。 记者 毛世洲 摄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这是他们一直在坚守的最根本原因。”县委宣传部一名熟悉情况的干部感慨。

04

对孩子满是亏欠

但也倍感欣慰

谈及儿女,秦大益满是亏欠。秦大益与妻子离婚后,两个孩子由他照顾,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

一年365天,除了除夕、大年初一外,秦大益都在开船。女儿的作业几乎没时间辅导,家长会也更是没时间参加。前不久,女儿当年一封哭诉父亲陪伴较少的信被披露出来后,感动了许多网友。

秦大益的儿子秦源泽正在开展网络直播,记录父亲的日常。 记者 毛世洲

因为跑船的收入不能保障两个孩子上学的支出,秦大益便找了一份开货车的兼职,每天下午4点多收船后,又连夜给别人送货。儿子秦源泽上大学时,每次缴纳学费,秦大益都只得找亲戚朋友一家家地借,自己记在账本上,待领到工资后再还账。

虽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但秦大益宁愿亏待自己,也不愿让孩子吃太多的苦。秦源泽至今记得,有一次,父亲到学校送给他一双新鞋。接过鞋子时,他瞟见父亲脚上却穿着一双早已开裂的胶鞋。每次回忆这一场景,秦源泽都泪如雨下。

2022年暑假,大学毕业后的秦源泽来到船上,见证了这艘乡间客轮的每况愈下,更见证了父亲与菜农之间的深情厚谊。那时候,他才明白父亲为何选择坚守。他决定为父亲做点什么。他将在船上所拍摄的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收获了无数网友关注和点赞。后来,他动员父亲开直播,更好地帮助菜农。不久,曹利芳也在船上开起直播。没想到,“渝忠客2180”客轮在互联网上火了起来。

“千万不能飘了!”秦大益经常告诫儿子,要时刻不忘助农初心,不能因为成了网红而忘记曾经走过的路。在秦大益引导下,秦源泽也走着父亲所走的路。如今,他已考取船长证,帮父亲分担开船工作。“今后,我要接过祖辈的接力棒,将‘渝忠客2180’客轮驾驶下去。”他说。

曹利芳有两个儿子。虽然当年留下来是为了照顾他们,但开船后,她很少有时间照管孩子,星期六、星期天更是没办法陪伴。

几个月前,为减轻妻子的工作量,曹利芳的丈夫李建国不再外出务工,在“渝忠客2180”客轮上做勤杂工。大儿子李涛涛今年大学毕业后,曹利芳将他叫到船上当一名志愿者。帮菜农挑菜上船、打扫船舱卫生、下乡帮农民挖红薯……经过几个月锻炼,如今的李涛涛,像父亲母亲一样,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连手机都很少玩。

曹利芳的大儿子李涛涛帮菜农挑菜上船。 记者 毛世洲

曹利芳坦言,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自己不会左右儿子的未来,但“做事先做人”,“之所以叫他到船上来,一是让他亲身体会到乡亲的不易、劳动的艰辛;二是让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学会关心人、帮助人。

曹利芳的二儿子李翔在读大二,看到母亲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他十分骄傲,立志也做一名像母亲那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人。前不久,他已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两个孩子很懂事,我很欣慰。希望我的以身作则,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提及孩子,曹利芳笑了,如同她在“渝忠客2180”客轮上与菜农们谈笑时的模样。

记者:毛世洲

编辑:朱 丹

罗海霞

审核:杜 玲

终审: 周康健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