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猫哥新传考研 | 传播学理论19: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1 09: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4 18:41
涵化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主要探讨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影响,又称为“培养理论”或“教化理论”。该理论关注两个主要方面:电视画面上的暴力内容与现实社会犯罪关系,以及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核心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无形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现代社会中,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的客观现实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无意识地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涵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大众传媒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发挥巨大影响,存在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偏离,是长期、潜移默化的。传媒在形成社会共识中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电视领域。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距离,受众难以分辨,对人们产生巨大影响。传媒具有特定价值和意识形态影响,通过传达影响人们现实观。涵化过程是双向的,影响效果因传播内容而异。
理论意义在于揭示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塑造主观现实方面的作用,以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基础研究出发点。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共识中的巨大作用,对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传媒提供“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传媒倾向性带来不同的社会影响。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改革观点。理论可能适用于特定电视节目,但不支持总体电视内容产生教养效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