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网荷」为啥不愿带「储」一起玩?储能企业到底有没有未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储能行业的热度空前,资本与企业竞相涌入,价格持续下探,不少项目建成却闲置,行业仿佛从蓝海转瞬变为红海。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吉臻的一番言论,揭示了储能产业的局限性,他指出储能“节省的电量”相当于“几桶矿泉水装进长江”,对整个电力系统作用微乎其微,仅能比作杯水车薪。

储能企业对此议论纷纷,更多地呼吁电力改革,希冀通过新型电力市场建设,为储能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认为,仅“源网荷储”中的“储”显得渺小,储能与“源网荷”的比较犹如字体大小的区别。储能企业积极呼吁,电力系统的核心在于“源网荷”,储能作为辅助调节手段,不应与“源网荷”并列。

储能赛道的火热趋势从2022年持续至今,成立储能相关企业数量激增,注册储能系统集成商达到上万家,连白酒巨头五粮液、服装大户报喜鸟、代工之王富士康、500强企业恒力集团等都跨界储能。2023年3月31日,国内储能行业300多家企业获得融资,融资事件944件、融资金额1947亿元,参与机构达1122家。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在实际效果上却显得微不足道。

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吉臻的观点得到了数据支持,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虽高达45GW,但年增长率仅为80%,而2022年全球发电量数据高达3444TWh。储能行业的发展虽然迅猛,但与电力系统整体规模相比,犹如杯水车薪。

储能行业的“火”背后,实则是虚火旺盛。一些企业进入行业并非基于对未来发展的深入理解,而是希望通过获取利益。国家及地方陆续出台多项,旨在肯定储能行业地位、通过强制配储鼓励发电企业增加并网规模。然而,强制配储给投资者带来了压力,尤其是在储能商业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指出,按照要求配置的储能系统,电站成本将显著增加。

储能行业面临的问题不只于此,机构GGII的数据揭示,当前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甚至不到三成。储能设备配建后却鲜有使用,这一现状并非长期趋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储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工商业储能领域。数据显示,7月共有19省市峰谷电价差超过0.7元/kWh,最高可达1.23元/kWh;8月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22省市,平均值达到0.74元/kWh。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工商业储能项目预计在4.7年内收回成本,内部收益率达到16%。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四省2023年6月新增工商储能备案项目数量激增,占全国总量的85%。预计2023/2025年工商储新增装机量将分别达到4.1/15.9GWh,到2030年新增空间有望达到100GWh以上。

尽管工商业储能展现出巨大潜力,但行业仍处于初期阶段,新进入者众多,竞争激烈,可能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同时,虚拟电厂作为工商储能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发展进度可能不及预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