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6: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1:37
当《共同防御条约》出台后,中国*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态度。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采取行动,成功收复了一江山岛,全歼守军,展示了反击的决心。尽管艾森豪威尔认为大陈岛的战略价值不大,但中国行动的扩大可能预示着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1月19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和雷德福会面,讨论应对策略,杜勒斯强调美国需要明确立场,不能坐视*在大陈的困境,提出让*撤出并协助防守金门。
当中国大陈岛后,美国*对使用核武器的考量加强。杜勒斯认为,中国对的意图不只是沿海岛屿,海峡的冲突在所难免。他强调必须采取强硬立场,防止*“扩张”,并提出保护金门、马祖可能需要动用核武。然而,艾森豪威尔在军事顾问和高层*的建议下,决定调整*,避免陷入“开战”或“撤退”的两难。他认为,与中国的战争将面临盟友支持不足、**和经济风险,因此主张把沿海岛屿定位为“前哨基地”,以保护美国和“自由世界”利益,为可能的“脱身”策略做准备。
1954-1955年发生的第一次海峡危机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中美两国继朝鲜战争之后的又一直接较量,使双方再次处于战争的边缘。危机期间,艾森豪威尔*不断挥舞核武器,试图以核威慑来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是,美国的强硬*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这次危机也表明了中美对抗的限度,揭示了美国“战争边缘*”和“核威慑”战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