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年爸爸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篇21

2024-07-17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亲爱的又又:

  最近流行一本书,叫《不生病的智慧》。但这是不可能的,就如同红得发紫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样,只不过是骗钱的噱头而已。病是难免的,谁都会有,有时更是与生俱来,谁都没办法去选择,例如你的蚕豆病。人生就是这样难以预料,爸爸没有,妈妈没有,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没有,但不代表你没有,连医生都无法去解释。

  现在你还小,终有一天你会知道蚕豆病意味着什么,肯定会因此苦恼。爸妈又何尝不是呢。在新生儿病房里,看着你那被蚕豆病折磨得虚弱的小小身躯,蜡黄的小脸,紧闭的双眼,白色胶布固定的留置针,几乎占去了半个头顶,爹妈的心第一次碎得这样彻底。似乎是一车石头被粉碎成了无数的石子,原有的心房已无法容纳其现有的体积,涌着无数的眼泪不停地向外出。石子之间的缝隙让人的心空得难受,爸妈站着紧紧抱在一起,努力将这些缝隙压实,空气排出,我们扭曲着表情,张着嘴,不停地喘出那令人难受的`气息,痛哭,直到天亮。不过我们很快走出了悲痛。我们知道这毫无意义。好吧,我们接受这个事实。这没什么,只要你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孩子,你真的不用怕。相对于心理上的疾病,身体上的疾病有时真算不上什么。有些人四肢健全,心理却不健康,这些人可能会有一天锒铛入狱,甚至因此丢掉性命,这比生病更可怕。生理上的病,人迟早都会察觉,但心理的病,有人病入膏肓了还不自知,干出些丧心病狂的事来还不思悔改。这样的人与行尸走肉没什么分别。

  所以,爹妈今后不会要求你数理化门门优秀,只希望你能有兴趣好好读读一些古书,什么十三经啊,史记啊,资治通鉴啊,越多越好,虽然这些书很少技术上的知识,但它们基本上都在谈人的定位,会给你很好的指示,给你健全的人格。你要知道,如同健康的身体不等于健全的人格,知识更不能等同于智慧,我们更看重后者。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豢养考试机器的,到你上学时应该也不会有什么改观。这样的教育制造了太多规格统一但没有一点个性的学生产品,什么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压根就不可能有。现在连人都物化了,商品化了,产业化了。教育产业化更是比什么都彻底,不管你读哪间学校,在人格方面,都像是一个生产线出来的,差别不。这样的产品实际上存在很问题,因为它在设计时就没考虑道德、人格、感情的培养。这种教育体制允许学生功课满分,但在道德、人格、感情方面可以是零分。这种教育不能说培养不出人才,但培养出的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这种病同样可怕。钱学森爷爷到死都在追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的人才,就连像民国时那样的师级人物都没有。我们都不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幸好这我们有得选。

  病会给人带来一种有价值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有助于人更深刻地去思考自我,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为何来,到哪里去,以及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历史上有这么多文学家、艺术家,在病后的创作比之前更有价值。贝多芬最伟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他完全耳聋后的杰作,病能生文,是有一定道理的。前几天你因为川崎病住了六天院,这病的名字听起来还真文雅,但折腾起人来真是不好受,这你比我们都清楚。高烧持续不退,似川流不息,病情复复,如山路崎岖。刚开始时你甚至不知道病是什么,烧到39度,你照样跑来跑去,手足舞蹈,一看到医生护士,小嘴就不停地说自己没感冒没感冒;你更不知道什么叫住院,为什么要住院,整天哭喊着要回家。但后来你似乎理解了,你看到隔壁病床的小朋友跟你输着一样的点滴,还要定时量体温,要按时吃药,要在医院乖乖待着。你开始主动要求回病房了,你开始懂得自己吃药了,你开始会认真地与妈妈一起看书听妈妈讲故事了,你通过自己的思考开始不那么惶恐了,似乎一下子你懂得了许多。

  孩子,不管怎样,我们希望你永远身体健康,心态阳光。

  写信人:

  日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