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亲爱的同事们:
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校对我的信任,让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且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品味这八年半的班主任工作。这期间,我和其他班主任一样做着琐碎而平凡的工作。而这里,更多的是教训,算不上什么经验。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自己工作中的点滴感受和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以要求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以身作则,远胜于一切说教。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是无法言喻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们早晨七点到校,首先自己做到能按时到校。近两届带班,我每天都提前多半个小时来到学校,这样学生就会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这时再对学生提出要求,相信学生也会做到。在学校组织的一些劳动中,如扫雪、拔草,我也会和学生们一起劳动。在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也指导孩子们劳动的技巧和方法,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
二、班级管理中,“严”“宽”相济“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
我认为既要当好“严父”,也要做好“慈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不严,师之惰”道出了“严”的重要性。“严”要解决的问题是班级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带有不可避免的强制性。如学校纪律中所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和一些原则性问题。这种严要求以能鼓舞人激励人进取为目的,要严中有信,严中有爱。还记得年刚参加工作我就担任高一﹒二班的班主任。那时,班级中年龄最大的学生和我仅相差五岁。身材矮小的我担心自己没有震慑力,于是身穿成熟的衣服,脚踩高跟鞋,整天吹胡子瞪眼睛,在班级管理中一味要求严格。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抓迟到的第一个典型——李硕,那是一个内向不善言辞的女孩,为了显示我的威严,我几乎没有给她申辩的机会,严厉地批评了她,还找了她的家长。事后我得知她家里距离学校较远,而且她的家里贫困,每天需要骑自行车到校,那天不过是因为自行车在路上坏掉了。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都不禁惭愧。慢慢地,我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严”不是严酷,而是“严中有宽”。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尤其是犯非原则性错误的学生。已经犯了错误的学生,其实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感,如果此时再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反而会使他不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反之,对待违纪学生,不冲动,不偏执,帮助他们分析违纪原因,鼓励他们重新开始却会收到不错的效果。这是我在和前两届学生的“斗争”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在这里,我要感谢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班主任和我的科任们。
三、学会倾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真心沟通,拉近师生距离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学生的不佳表现是习惯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才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习惯问题相对较好解决,可心理问题却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学会倾听,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困惑告诉老师,求得老师的关怀和理解,帮助和解释,老师才能进一步地实施教育。就拿我现在所带班级入学前三名的一个孩子为例来说吧。他是一个较内向,性格稍有古怪,在理科学习上极有天赋的孩子,高一上学期他的各方面表现尚佳,可那之后,所见到的就是除了数学他最热爱的这科外的其他科,他几乎都是无精打采甚至倒头大睡的状态。根据前半年我对他的了解,他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我几次找他谈话,他都不说什么,状态也没有改善。直至下学期期初考试成绩下来后,我发现他最拿手的数学竟未及格,这回,他在我面前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并在当天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他的歉意和对我的谢意,不善言辞的他,竟洋洋洒洒地写了上千字。本以为接下来他会有好的表现,可是没几天就又打回了原形。直到有一天,他主动找到我要和我聊一聊,那天,他对我说了好多话。这之前我知道他一直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可没想到,他的生身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原因是什么,他至今不知,为此他很困惑等等。我就那么看着他,认真地听他说着,适时地回应他。这样的场景从那以后到本学期共出现三次,每一次都是不同的话题。就在上周五下午他还找过我,说他人多的时候就会莫名的紧张,只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感觉。我所能做的就是听他说着,慢慢地引导着,当时都有一种马上去考个心理咨询师的冲动了。而半年多的时间下来,现在的他从以前只认真学数学、物理,变成了一个连上英语、语文都认真地记着笔记、知识点的人了。我知道,他还会反复,但当听到他跟我说“老师,和你聊天之后感觉就像打了鸡血”,我知道,我的工作没有白做。同时,针对霍桑效应所揭示的事实:“当我被关注时,我的表现将会更加优异。”这几年我比较喜欢和学生进行聊天式的漫谈。走廊里,操场上,都有我们的身影。它是我们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方式,也是了解学生动态的最直接方式。当学生希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们会很好地释放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谈心,哪怕只是拉拉家常,都是很好的心理疏导行为。现在,我的这届孩子们经常出现的场景是:来到我的办公桌前,讲台前,开场白是:老师,我想和你聊聊。
四、让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名班主任,尤其是语文班主任,我会下意识地多阅读,并多向学生传达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的话语和故事。而近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却发现一个更好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向上的方法——推荐一本好书。那天,我见班级一个成绩前五名的学生晚自习学习效率不高,就随手把案头的一本《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搏的自己》放到他面前。没想到,这个平时除了教科书基本没有任何阅读量的学生,竟然利用课余时间不到三天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并连连赞叹书里写了好多他以前不懂得和不知道的道理和故事。我很惊喜,我突然意识到,也许这种方式比我长大论的说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为这是他自己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这个社会,感触会更大。就这样,从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到有意识地推荐,我先后把《高中决定你的一生》、《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我为自己代言》、刘墉系列丛书带到了学生面前。看着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和逐渐长大的样子,我很欣慰。
五、家访——促进家校沟通的桥梁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而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史,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观等。它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提高性的帮助。它可以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参与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学习;还可以弥合亲子间的代沟,增强了家长的责任心并帮助他们科学地教育孩子;更让我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增强了我的责任感,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年我刚送走的那届学生中,有一个我曾经走访的班级入学36号的女孩,在高考中走进了本科院校。她父亲在她上小学时车祸去世,母亲改嫁,而她就和6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高一下学期暑假我去家访,看到了她艰苦的生活环境,内心很不是滋味,而我能做的,就是多多关怀他,爱护她。虽然当时没有想收获什么,但是当她拿着高校录取通知书来看我时,内心充满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这几年,我的家访工作一直在进行。去年寒假我有针对性地走访了四个家庭,其中一个是孤儿,另外三个是学习动力不足或是偏科的班级优秀生。今年暑假走访的五家既有努力学习,但成绩不显著的;也有成绩较优异,但是态度不端正、贪玩的。通过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我发现这些孩子们在班级形成了一种正能量,它慢慢地向四处扩散,感染着更多的人。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12年的从业经历告诉我:“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里,你就会发现一片绿洲。”班主任的工作是辛苦的,但看着学生健康地成长,是快乐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不断改进。
以上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希多提宝贵意见。最后祝在座的和同事们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