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事诉讼中伪证的法律责任与处理方法

2024-06-06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民事诉讼中做伪证的处理方式及相关法律依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则追究刑事责任。对单位的犯罪主体,可以对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则追究刑事责任。民事伪证触犯刑法307条,可能被定为帮助伪造证据罪或妨害作证罪。该条法律适用范围广泛,可制裁民事诉讼中的任何伪证行为。

法律分析

一、民事诉讼中做伪证应如何处理

1、民事诉讼中做伪证的处理方式是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犯罪主体是单位的,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民事诉讼做伪证怎么办

1、民事伪证有罪指的是在民事诉讼中,伪证者触犯了刑法307条的帮助伪造证据罪或妨害作证罪等。

2、刑法307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妨害作证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此条法律外延广阔无限,几乎为开放性法律条款,可用于制裁民事诉讼中任何形式的伪证行为。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中伪证的法律责任:从刑事角度探讨伪证的严重性

在民事诉讼中,伪证是一项严重的违法行为,它不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和法律秩序。从刑事角度来看,伪证行为涉及到虚假陈述、证据篡改等犯罪行为,其法律责任十分严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旦被发现伪证行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刑事诈骗、伪证罪等。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法律对伪证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因此,对于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法律教育和监管,以确保诉讼过程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结语

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严重违法,损害司法公正和法律秩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伪证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诈骗、伪证罪等。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应加强法律教育和监管,确保诉讼过程的公正和真实。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三条 证人应当就其作证的事项进行连续陈述。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或者旁听人员干扰证人陈述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制止,必要时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二条 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语言。

证人作证前不得旁听法庭审理,作证时不得以宣读事先准备的书面材料的方式陈述证言。

证人言辞表达有障碍的,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六十七条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