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篇10

2024-07-17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明朝建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统治时间长达277年,期间先后有16位皇帝在位,除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因‘靖难之役’战败,下落不明没有陵墓外,其他皇帝均有陵墓保存至今,经考古专家们的考证,明代帝陵共计6处18座,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北钟祥市--嘉靖皇帝父亲朱佑元兴献帝的显陵)、江苏(江苏南京钟山--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江苏盱眙--祖陵,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葬地,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安徽(凤阳--朱元璋父母,兄嫂,侄子的明皇陵)、北京(景泰帝陵,明十三陵)四省市,下面来看一下我们今天参观的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脚下,领域面积120平方千米,四边群山环绕,由于山水的常年冲刷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占地40平方千米的广袤盆地,山间明堂广大,风景秀丽,历代帝王大都认为帝业的兴衰多取于祖先墓地的好风水,所以十三陵的卜选历时2年的时间。明代的风水术士们,非常注重龙砂穴水向的相配关系,龙即指主山;砂是指由主山派生而出的其他山脉;水有界止龙气涛涛流逝的作用;所以又有‘大水横其前,小水夹左右’的说法。我们看到十三陵全景图上,温榆河的支流自西北直泻东南,每座皇陵前都有汉白玉的石桥,桥下流动的月牙河水即是小水,每座皇陵就掩映在这青山绿水中。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xx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这十三座陵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明十三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235年,埋葬了明朝自永乐皇帝开始的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和数十位殉葬宫人,及7座妃子坟和1座太监陪葬墓。

  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最早开始修建的。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初期,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文即位,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4年后攻占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在他所统治明朝的20xx年里,国库充实,政局稳定,他下令迁都北京,营建故宫,修筑长城,编纂《永乐大典》,以及派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他的卓越政绩。最后死于征战途中,可以说还是一位比较贤明的皇帝,虽然也犯过错:靖难之役,设置东厂。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女儿,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40岁病逝。长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

  为什么在北京建陵呢?政治方面还有战略方面(清朝的时候对明陵的保护)见书96页(1)

  长陵修建的时间过程 见书96页(3) 参考

  长陵的布局: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造时间最长,保存得也最好的一座陵。

  “前方后圆”的形制。见书102页(1)

  长陵裬恩殿,是明代诸陵中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裬恩大殿,也是我国木构建筑的珍贵遗物和杰出代表。裬恩殿是谒陵祭祀的场所,总面积为 1956平方米,可与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裬恩殿的主体建筑是六十根不加粉饰的金丝楠木大柱,高约十三米,直径一米左右,承托着重檐庑殿顶。殿内所有木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地面使用金砖铺地,使宏伟壮观的金丝楠木大殿呈现出神秘的色彩。殿内有楠木立柱60根,其中32根为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供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历经500余年,仍牢固如初。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我国已绝无仅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