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双方在耶路撒冷、加沙和西岸等地发生了激烈的交火,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这场冲突的背后,是一段百年的历史恩怨,涉及到民族、宗教、政治和地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复杂的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渊源。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民,拥有神圣的使命。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先亚伯拉罕曾经与上帝立约,得到了迦南地(即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作为永久的产业。
然而,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的迁徙、流亡和迫害。公元前6世纪,他们被巴比伦人征服,被迫流亡到两河流域。公元前5世纪,他们得到了波斯王居鲁士的许可,回到了故土,并重建了圣殿。公元前2世纪,他们被希腊人征服,遭受了宗教迫害。公元前1世纪,他们被罗马人征服,开始了长达两千年的散居生活。
在这期间,犹太人从未放弃过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复国的梦想。他们在每年逾越节和圣殿毁灭日都要祈祷“明年耶路撒冷见”。他们在每次婚礼上都要打碎一个玻璃杯,以示对圣殿毁灭的哀悼。他们在每次葬礼上都要把一些土壤撒在棺材上,以示对故土的思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掀起了一股民族主义浪潮。同时,犹太人在欧洲也遭受了越来越严重的反犹主义和暴力排斥。这些因素促使一些犹太知识分子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主张犹太人应该重建自己的民族国家,并选择了巴勒斯坦作为目标地区。
1897年,在奥匈帝国记者赫茨尔(Theodor Herzl)的倡导下,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并制定了《巴塞尔纲领》,宣布“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公开承认并合法保障的家园”是其目标。
从此,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开始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建立农业和工业定居点,组织犹太移民,发展犹太文化和教育,建立自卫武装组织等。这些活动得到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尤其是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打击与德国结盟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时为了争夺中东的战略利益,玩起了两面三刀的把戏,分别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许下了虚假的承诺。
1915年,英国与阿拉伯人达成了《麦克马洪-侯赛因协议》,承诺在战后支持阿拉伯人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王国。1916年,英法俄三国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议》,将中东划分为各自的势力范围,巴勒斯坦被划为国际化地区。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犹太复国主义领袖罗斯柴尔德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承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家园”。
这些相互矛盾的协议和宣言,在战后引发了巴勒斯坦地区的混乱和冲突。1920年,根据凡尔赛和约,巴勒斯坦被划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成为实际上的殖民者。1922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章程》,授权英国在巴勒斯坦执行《贝尔福宣言》。
在英国的统治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犹太人不断从欧洲移民到巴勒斯坦,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和资源。阿拉伯人则抵制犹太移民,并要求建立一个民主的巴勒斯坦国家。双方经常发生暴力冲突,英国也无法平息局势。
1936年至1939年,阿拉伯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要求结束英国统治和犹太移民,并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英国出动了大量军队镇压起义,并发布了《白皮书》,限制犹太移民和土地购买,并承诺在十年内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这一政策遭到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反对。
1945年至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导致当地形势更加紧张。犹太复国主义武装组织如哈加纳(Haganah)、伊尔贡(Irgun)和斯特恩集团(Stern Group)等,对英国和阿拉伯人发动了恐怖袭击,要求英国撤出巴勒斯坦,并宣布犹太国家的建立。英国无力维持秩序,于是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给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81号决议,提出了一项将巴勒斯坦分割为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方案,同时将耶路撒冷设为国际化城市。这一方案得到了犹太人的接受,但被阿拉伯人拒绝。
1948年5月14日,英国正式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了所有军队。当天,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在特拉维夫宣布了以色列国的建立,并得到了美国、苏联等多个国家的承认。
1948年5月15日,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五个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了战争,试图消灭这个新生的犹太国家。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也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一系列冲突的开始。
第一次中东战争持续了十个月,以色列击败了阿拉伯联军,并占领了比联合国分割方案更多的土地,包括西耶路撒冷、纳加布沙漠和加利利地区。阿拉伯国家则分别与以色列签订了停火协议,但没有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巴勒斯坦人的大部分土地被以色列和约旦瓜分,只剩下加沙地带和西岸作为他们的避难所。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宣布收归苏伊士运河,并封锁了以色列的出海口。英法以色列联合发动了对埃及的侵略,占领了运河区域和西奈半岛。但是,在美苏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撤退,并恢复了埃及的主权。这场战争被称为苏伊士危机,也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PLO)成立,宣布代表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权利和政治利益,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游击战和恐怖袭击。PLO的主要派别是法塔赫(Fatah),其领导人是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
1967年,以色列在预感到阿拉伯国家即将发动战争的情况下,先发制人,对埃及、约旦、叙利亚等国发动了闪电战,仅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西岸、东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这场战争被称为六日战,也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在犹太教最重要的节日——赎罪日发动了对以色列的突然袭击,试图夺回失去的土地。这场战争被称为赎罪日战争,也是第四次中东战争。虽然以色列最终击退了阿拉伯进攻,并扩大了占领区域,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78年至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Anwar Sadat)与以色列总理贝京(Menachem Begin)在美国总统卡特(Jimmy Carter)的调解下,在美国坎普戴维德庄园举行了和平会谈,并签署了《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之间长达三十年的敌对状态,并规定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埃及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这是第一个与以色列正式建交的阿拉伯国家。
1982年,以色列为了摧毁PLO在黎巴嫩的基地,并支持黎巴嫩基督教政府,对黎巴嫩发动了入侵,并包围了贝鲁特。在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多国维和部队的干预下,PLO被迫撤离黎巴嫩,转移到突尼斯。以色列则在黎巴嫩南部设立了一个安全区,直到2000年才完全撤出。
1987年至1993年,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和西岸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起义,被称为“石头战争”(Intifada),用石块、汽油弹和罢工等方式抗议以色列的占领和镇压。以色列则用军队、警察和殖民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伤。
1993年至1995年,在挪威奥斯陆的秘密谈判下,以色列和PLO达成了《奥斯陆协议》,承认彼此的存在,并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有限的自治政府,以及逐步实现巴勒斯坦的独立。阿拉法特和拉宾(Yitzhak Rabin)分别代表PLO和以色列签署了协议,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奥斯陆协议》被视为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但也遭到了双方的强烈反对。一些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协议背叛了以色列的历史和宗教使命,一些伊斯兰激进分子认为协议出卖了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利益。
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参加一场支持和平的集会后,被一个犹太极端分子暗杀。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打击了和平进程的前景。
1996年至1999年,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成为以色列新任总理,他对《奥斯陆协议》持保留态度,并加速了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建设和扩张。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不信任和不满日益增加。
2000年7月至9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的主持下,在美国坎普戴维德庄园举行了第二次中东和平峰会,试图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包括耶路撒冷的地位、巴勒斯坦难民的归属、巴勒斯坦国家的边界等。然而,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峰会以失败告终。
2000年9月28日,时任以色列反对党领袖的沙龙(Ariel Sharon)在大量警察和士兵的保护下,进入了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Temple Mount),这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敬仰的圣地。他的行为被视为对穆斯林信仰的挑衅,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的愤怒和抗议。这就是第二次“石头战争”的导火索。
2000年至2005年,第二次“石头战争”持续了五年,期间发生了无数次的暴力冲突,包括自杀式炸弹袭击、火箭弹攻击、坦克射击、直升机轰炸等。双方的死伤人数达到了数千人,其中大多数是巴勒斯坦人。
2001年至2006年,沙龙成为以色列新任总理,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包括对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围困、对巴勒斯坦城市的军事占领、对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刺杀、对巴勒斯坦平民的封锁和搜捕等。同时,他也推动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举动,包括从加沙地带和西岸部分地区撤出以色列定居点和军队、在西岸建立分隔墙以阻止巴勒斯坦人的进入等。
2004年11月11日,PLO领导人阿拉法特在法国巴黎去世,结束了他长达四十年的领导地位。他的继任者是阿巴斯(Mahmoud Abbas),他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途径实现巴勒斯坦的独立。
2005年1月25日,巴勒斯坦举行了议会选举,结果令人意外地出现了一个政治地震。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Hamas)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长期执政的法塔赫,赢得了大多数的席位。哈马斯是一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主张用武力消灭以色列,并建立一个基于伊斯兰教法的巴勒斯坦国家。它被以色列、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组织视为恐怖组织,并拒绝与之合作。
2006年1月4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在遭受了一次严重的中风后陷入了昏迷状态,无法继续履行职责。他的继任者是奥尔默特(Ehud Olmert),他继承了沙龙的政治路线,并试图与阿巴斯进行和平谈判。
2006年7月至8月,以色列与黎巴嫩境内的什叶派武装组织真主党(Hezbollah)发生了一场全面战争,被称为“二十六天战争”或“夏季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边境地区袭击了一支以色列巡逻队,并俘虏了两名士兵。以色列对此进行了强烈反击,并对黎巴嫩全境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和地面进攻。真主党则用火箭弹对以色列北部城市进行了报复性攻击。战争造成了双方数千人的死伤和大量财产的损失,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干预。最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并交换了战俘和遗体。
2007年1月至6月,巴勒斯坦在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被称为“巴勒斯坦内乱”。内战的根源是哈马斯在2006年的选举胜利后,试图控制巴勒斯坦的安全机构和政府机构,而法塔赫则拒绝承认哈马斯的合法性,并试图阻止其行动。双方在加沙地带和西岸发生了多次的武装冲突,造成了数百人的死伤。最终,哈马斯成功地控制了加沙地带,而法塔赫则保持了对西岸的控制。这样,巴勒斯坦实际上分裂为两个政治实体,分别由哈马斯和法塔赫领导。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以色列为了打击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火箭弹攻击,并摧毁其武装力量和基础设施,对加沙地带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被称为“铸铅行动”或“加沙战争”。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了持续的空袭和地面进攻,造成了巴勒斯坦人近1500人的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哈马斯则用火箭弹对以色列南部城市进行了反击,造成了以色列人13人的死亡。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抗议,并导致了人道主义危机。最终,在埃及等国家的调停下,双方分别宣布了单方面停火,并结束了战争。
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内塔尼亚胡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并组建了一个右翼联合政府。他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相对温和,但也坚持要求巴勒斯坦承认以色列作为犹太国家,并拒绝停止在西岸的定居点建设。
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的推动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重启了间接和直接的和平谈判。然而,在以色列拒绝延长暂停定居点建设的十个月期限后,谈判陷入了僵局,并最终破裂。
2011年9月23日,在和平谈判无果而终后,阿巴斯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请求,并得到了多数国家的支持和欢迎。然而,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反对下,这一请求并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通过。
2012年11月14日至21日,以色列为了打击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火箭弹攻击,并刺杀其军事领导人贾巴里(Ahmed Jabari),对加沙地带发动了一场名为“云柱行动”(Operation Pillar of Defense)或“防御之柱”(Pillar of Defense)的军事行动,对加沙地带进行了持续的空袭和导弹攻击,造成了巴勒斯坦人近170人的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哈马斯则用火箭弹对以色列中部和南部城市进行了反击,造成了以色列人6人的死亡。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关注,并导致了人道主义危机。最终,在埃及等国家的调停下,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并结束了战争。
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的努力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再次重启了直接的和平谈判。然而,在以色列拒绝释放巴勒斯坦囚犯、继续扩建定居点、刺杀哈马斯领导人、以及巴勒斯坦申请加入联合国多个机构等问题上,双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争执,导致谈判陷入了僵局,并最终破裂。
2014年6月至8月,以色列为了报复哈马斯绑架和杀害三名以色列青少年,并打击其在加沙地带的武装力量和基础设施,对加沙地带发动了一场名为“保卫性边缘”(Operation Protective Edge)或“坚固悬崖”(Protective Edge)的军事行动,对加沙地带进行了持续的空袭、炮击和地面进攻,造成了巴勒斯坦人近2200人的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哈马斯则用火箭弹对以色列全境进行了反击,造成了以色列人73人的死亡。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抗议,并导致了人道主义危机。最终,在埃及等国家的调停下,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并结束了战争。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西岸和以色列境内发动了一系列的暴力袭击,被称为“刀刃起义”(Knife Intifada)或“孤狼恐袭”(Lone Wolf Attacks)。这些袭击主要采用刀具、汽车、枪支等简单武器,针对以色列平民和安全人员。以色列则用枪击、拘捕、封锁等方式进行了反制和镇压。这些袭击造成了双方数百人的死伤,并引发了更大的紧张和恐慌。
2016年10月至今,在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支持下,内塔尼亚胡继续执政,并采取了更加强硬和激进的政策,包括加速在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宣布将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的“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宣布将约旦河西岸作为以色列的“主权领土”、宣布将戈兰高地作为以色列的“主权领土”、宣布将加沙地带和黎巴嫩南部作为以色列的“安全区”等。这些政策遭到了巴勒斯坦、阿拉伯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并导致了更多的冲突和暴力。
2020年1月28日,特朗普在白宫与内塔尼亚胡共同发布了一份名为《中东和平愿景》(Middle East Peace Vision)或《世纪协议》(Deal of the Century)的文件,提出了一项旨在解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被认为是极端偏袒以色列的,包括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等地区的主权,允许以色列保留所有的定居点,要求巴勒斯坦放弃武装斗争,承认以色列为犹太国家,放弃难民回归权利,接受一个不连续、不完整、不拥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家”。这一方案被巴勒斯坦、阿拉伯和国际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拒绝和抵制,并被视为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侮辱和背叛。
2020年8月13日,以色列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 Arab Emirates,UAE)在美国的调解下,达成了一项历史性的协议,同意正常化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停止对巴勒斯坦土地的扩张。这是第三个与以色列正式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建交的海湾国家。这一协议被称为《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 Accord),旨在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然而,这一协议也遭到了巴勒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和组织的反对和谴责,并被视为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背叛和出卖。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渊源。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百年的冲突,涉及到民族、宗教、政治和地缘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场冲突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也给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带来了不稳定和危机。如何实现中东和平,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需要双方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和妥协。我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也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中东和平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