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课时划分: 3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米 认识线段 课时
课时
课时
1 1 1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内容:
教材2-3页例1-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妈妈和小明都用了自己的手去测量,同学们来看看结果呢!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妈妈和小明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第二课时 认识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学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六、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用具:弯曲的两根线(一根蓝线,一根红线),课件,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一张长方形纸片、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在上课之前,老师收到了一封邀请信,这封信是线段王国的小公主写给我们二(1)班小朋友的,小公主想请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去线段王国游玩,你们想不想去?
二、直观比较,感知特征
(一)认一认
1、师:这位小公主十分好客,她还随信寄来一份礼物,想看看小公主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礼物吗?
2、老师拿出两根线,学生观察两根线是什么样子的。(生:弯曲的)
3、师:给我们两根线干什么呀?让我们听听小公主是怎么说的。
(录音: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我比一比蓝线和红线哪条长哪条短吗?)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师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4、教师把红线和蓝线拉直贴到黑板上。
5、师: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这时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王国的臣民,线段王国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线段。(揭示课题:线段。)
师:人有高有矮,线段也有长有短,这条线段从这儿(一个端点)开始,在这里(另一个端点)结束,这两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端点。(板书:端点)那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学生指一指。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6、那么,线段在图上怎么表示呢?(课件出示)
7、现在黑板上这条线段躺累了,它想下来走走了(取下线段),现在它站了起来,它是线段吗?这样是线段吗(分别呈I、/、\\\\、U型)?为什么?
师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位置可以不同,可以横着可以竖着,可长可短,但是弯弯曲曲的都不能说成是线段。
(二)找一找
1、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小公主带来了一群小朋友,想让大家为她从这些小朋友中找一找线段。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找一找线段王国的臣民。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王国的臣民?
(提示)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接合着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了或是边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所以我们小朋友一定要爱护书本,让线段王国的臣民一直住在书本上。)
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线段王国的臣民,摸一摸。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三)数一数
(录音: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线段王国的臣民。其实,我们前面学的一些图形里也有线段,你能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
指名找一找,并拿教鞭到课件前指指线段,然后说说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强调有顺序的数,并与四边形、五边形等知识联系起来。)
其余小朋友把数得的线段条数填在书上,指名反馈。
(四)画一画
师:线段王国的臣民我们找也找了,数也数了,但是小公主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录音:你能为我的臣民画一张画吗?也就是画一条线段。哪位小朋友愿意当一回勇敢的小画家?)
学生自己画。
画完后请小朋友高高地举起来给其他小朋友看看你画的线段,说说你是用什么画的?怎样画的?
如果都画的好,自己表扬自己。
(五)折一折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折出线段来,让我们听听小公主是怎么说的。
(录音:我们不仅可以画出线段,还可以折出线段来,不信的话你可以拿出一张纸来和顾老师一起折折看!)
拿出长方形纸片,教师示范折,要说明折痕才是线段(师:直吗?那么端点在哪?)。
(小组内折一折,说一说,比一比。)
①折一折,然后指给你的组长看一看你折的线段在哪里,指一指它的两端。
②折出的线段在小组里比一比,看谁的最长谁的最短。
③折出最长的线段。
练习:①拿出圆形纸片,创造出一条线段来。②折出最长的线段。
(六)连一连
1、怎么样,相信了吧,还可以折出线段来呢。那么我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
(1)在黑板上任意点两点,指名板演。
(2)如果有三个点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想像一下,连出来的会是什么形状?到底是不是呢?试试看。
独立完成第5题,课件演示。
表扬画得好的小朋友。
(3)那么,如果有四个点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完成。
师指名:你画出了几条?还有不一样的吗?(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知识拓展。
今天,线段王国的小公主邀请我们去线段王国游玩,结果我们发现线段王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觉得有趣吗?好玩吗?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在线段王国里学到了什么?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