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全;洪燕;姜蕾;左冬;夏伦祝
【摘 要】从生姜及其炮制品的历史沿革、炮制工艺、炮制机理、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对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文献资料.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 【年(卷),期】2011(013)004 【总页数】4页(P48-51) 【关键词】姜;炮制;质量控制
【作 者】韩燕全;洪燕;姜蕾;左冬;夏伦祝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医院中药药剂三级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中医院中药药剂三级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 文
姜是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ies Rose.的干燥根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温暖地区均有栽培,根茎肥大,外形呈不规则的块状,灰黄色或土黄色。姜既是常用调味品,又是临床常用中药,姜汁同时又是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之一。姜的药理作用广泛,通过炮制可改变药性、药效,扩大其应用范围,中医根据临床应用需要,姜分别被炮制成干姜、炮姜、煨姜和姜炭等不同品种。由于姜为药食同源品种,炮制工艺简单,近年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其单体成分的含量、质量、药理方面,本文对姜的炮制历史、现状和质控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简要综述,以期对
姜的系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文献支持。
姜在我国两千多年以前已有种植,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其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时期《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在被誉为“医方之祖”的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中,全书载方用生姜者达37首之多;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将生姜作为单独一味药物列入,并详细记载了它的功效主治:“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至此,生姜、干姜作为两种不同的药物已从药理上作了严格的区分。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最早在《灵枢经》中有以酒渍干姜的记载,以后历代都对姜的炮制和应用有一定的发展。汉《金匮要略方论》记载“炮”;唐《外台秘要》增加“炒”;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记载:“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该法与今天药用干姜的净、切制法基本相同;金元《药性赋》记载:“干姜生则味辛,炮则味苦。可升可降,阳也”……炮姜则最早记载于汉《伤寒论》;明代缪希壅在《炮制大法》中指出干姜的应用:“若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所载干姜除“炮”外,又出一“炮炭”即姜炭,故此多认为姜炭从宋代开始用于临床的,但没见其炮制方法的记载[1]。
从生姜及其炮制品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可见,生姜与其不同炮制品的药性、药效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较明显差异,前人也一直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大意可理解为生姜鲜品功效偏重发散,具“走”的特性;其干品干姜长于温中、散寒,兼具“走”、“守”之性;其清炒炮制品(炮姜)功效偏于止血,具“守”的特点;姜炭则偏重于止血[2]。不同的加工炮制方法使姜的药性、药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临症时要辨证施方,充分发挥其加工炮制品种的各特性,科学的应用于临床。
从全国各地的炮制规范看,生姜的炮制方法较为简单,主要流程为取鲜姜洗净,晾干,置阴凉处贮藏,或埋于湿砂内,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和脱水干燥,临用时切厚片;
生姜在贮藏过程中最怕被冻,一旦冻烂,就不能食用和药用了。干姜的炮制方法是取鲜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晒干或低温干燥,炮制的关键点是干燥的温度控制,如温度太高可使其挥发油成分损失而影响其质量。干姜炮制品主要有炮姜、姜炭,少数地区还有炒干姜(吉林、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对于炮姜多用砂烫法,多以姜块为原料,个别地区以姜片为原料,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1]。姜炭则多用武火加热,在细砂至250 ℃以上时,置干姜于内,用砂掩埋4~6 min后,不断翻动,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水灭火,取出筛去砂,晾凉既得,炮姜和姜炭炮制工艺的关键点是火候和时间的掌握[3]。
李君喜等[4]对干姜传统炮制和烘泡法进行得率和水溶性浸出物与挥发油含量测定、薄层层析和紫外线吸收光谱测定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姜不同炮制方法制品获得率,水溶性浸出率及挥发油含量均发生不同的程度变化,且炒制品挥发油含量高于烘品,获得率低于烘品,说明用炒法炮制时不易控制,炮制不匀,从紫外线吸收光谱薄层层析图谱分析,干姜、炮制品与烘制品在成分上无明显差异。唐永红等[5]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干姜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试验,通过选择微波火力和加热时间、饮片粒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按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用外观质量及挥发油含量等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实验结果表明微波火力和加热时间对于炮姜外观质量和挥发油含量均有明显影响,微波加热具有穿透力强、内外同时加热、受热均匀、省工省时、准确地控制加热火候和时间、避免环境污染等优点,代替传统砂烫法、烘烤法炮制炮姜具有一定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让生姜看起来颜色鲜亮好看,更容易卖上价钱,对质量稍差的生姜使用硫磺熏制的方法改变其外观和色泽,这不属于生姜的合理炮制范畴。硫磺熏制食品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容易对人的肠胃造成刺激,如果食用的是被工业硫磺熏过的食品,还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轻者会出现头昏、眼花、全身乏力等症状,长期食用,则会导致眼结膜炎、皮肤湿疹等,严重
的还会影响人的肝肾功能。
姜通过炮制可改变药性、药效,扩大其应用范围,对其不同炮制品的成分、质量进行比较研究,对进一步明确炮制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林茂等[6]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姜和干姜中的精油,并利用GC-MS分析精油的成分,目的是更深入地研究鲜姜与干姜精油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鲜姜和干姜精油的外观、成分含量和类别上具有明显不同。鲜姜精油色泽透明、辛香、有柠檬味、略带鲜花香气,而干姜精油色泽浑浊,辛香,不具有鲜姜所特有的鲜花香气;鲜姜和干姜精油的提取率分别为0.29 %和2.51 %,而其干物质提取率则分别为7.7 %和2.8 %;从鲜姜精油和干姜精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有两种在鲜姜精油中未检测出,有12种在干姜精油中未检测出,相对含量在3 %以上的成分在鲜姜和干姜中都有8种,实验为鲜姜、干姜的质量差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维皓等[7]参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选用4个主产地干姜各制备10个批次的炮姜、姜炭样品,通过对其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6-姜辣素含量测定,研究其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结果发现同批次炮姜、姜炭间各项质量指标差异不明显,10批市售品的6-姜辣素含量在0.44~3.07 mg·g-1,其含量与产地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对炮姜和姜炭质量情况的分析,为姜饮片的炮制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该课题组另一实验进一步对4个生姜样品、9个干姜样品、7个炮姜样品和9个姜炭样品的特征图谱进行了比较,以期揭示姜的炮制原理。实验建立了姜及其不同炮制品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对获得的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软件进行了相似度分析,同时指认了其中主要成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的重复性、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实验共指认出6-姜辣素、6-姜酚和姜酮3个色谱峰,6-姜辣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是从生姜到干姜、炮姜、姜炭的炮制过程中逐渐降低,而6-姜酚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高;姜酮在加工至炮姜时出现,炮姜中含量高于姜炭,而干姜和生姜中没有。
通过该实验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生姜随着加工炮制火候和条件的逐步剧烈,所制成的干姜、炮姜、姜炭制品中的酚类成分在含量和成分间的比例上发生了变化[8]。 4.1 药材质量研究
近年来,对生姜和其不同炮制品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对其质量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多。研究表明,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辛辣成分及挥发油类,其中辛辣成分中主要有姜酚、姜烯酚和姜酮等。现代药理试验表明,该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消炎、保肝利胆、抑制中枢神经、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宣伟东等[9]采用正己烷、乙醚、丙酮和醋酸乙酯4种溶剂对6-姜酚进行提取,采用HPLC法测定提取物及生姜中6-姜酚的含量,结果发现,正己烷提取物中6-姜酚的含量较高,但提取率偏低;丙酮虽然对6-姜酚提取较完全,但其提取物中6-姜酚的含量较小;醋酸乙酯为溶剂,其提取物中6-姜酚的含量较高,又可获得较满意的提取率。实验初步建立了生姜中6-姜酚的提取方法和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张科卫等[1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以6-姜酚、6-姜醇的含量为指标,对全国各主要产区的生姜进行了分析。实验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检测快速、定量准确,可作为控制生姜质量的方法。从实验结果看,全国各主要产区的生姜中的6-姜酚、6-姜醇的含量差异较大,推测这可能与生姜的生长环境、气候等因素有关。钮翠然等[11]用Agilent Hc C8色谱柱,以乙睛-0.1 %醋酸水溶液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干姜中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3种姜酚含量的方法,应用此方法,被测化合物可达到基线分离,重复性及回收率良好,测定结果准确,为干姜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4.2 挥发油质量研究
挥发油是干姜中的主要活性部位之一。热增才旦等[12]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从干姜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1个化学成分,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挥发油
88.06 %,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烯和萜类化合物,为全部挥发油含量的77.45 %。该实验方法可靠,重现性好,能掌握干姜的内在质量特征,为合理利用干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李翔等[13]优化干姜挥发油提取工艺,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对加水量、超声时间、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进行优化,并建立干姜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经过提取优化提高了干姜挥发油的得率,同时建立的GC-MS图谱色谱峰分离良好,稳定可靠,鉴定出的49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4 %。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干姜挥发油的指纹图谱和质量控制提供基础。芮雯等[14]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干姜油中姜酚类成分进行分析,并对主要成分进行鉴别。经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借助Q-TOFMS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正负离子信息可以鉴定干姜油中的主要姜酚类成分,共鉴定出干姜油中姜酚类化合物8个,分别为: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2-姜二醇、10-姜酚、8-姜烯酚、10-姜烯酚和10-姜二酮。该方法为干姜油姜酚类成分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4.3 萃取物质量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中药提取的新技术,它具有无毒、无污染、提取较完全等优点,利用该法能够有效地从干姜中提取有效成分。姜的酚性成分非常复杂,难以通过测定每一种成分来达到控制提取物的质量。孟青等[15]采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干姜超临界CO2萃取物中的总酚及6-姜酚进行了含量测定,建立了干姜超临界CO2提取物的有效部位质量控制的方法。测定结果显示,超临界CO2萃取所得提取物总酚超过70 %,其中6-姜酚的含量达到20 %以上,该法可靠、灵敏、专属性强。吴妍等[16]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02 mol·L-1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干姜超临界CO2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10批干姜提取物经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评价软件分析后,共确定10个共有峰作为指纹特征,相似度均达到0.9以上,该法
为全面评价干姜超临界CO2萃取物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进一步完善干姜药材的质量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生姜与其炮制品干姜、炮姜等实为一物多用,生姜与其不同炮制品的药性、药效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较明显差异。从临床应用来看,生姜功效侧重于解表散寒、止呕,是防治外感风寒的一味良药,亦被中医誉为“呕家之圣药”,同时能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现代药理学对姜及其炮制品的研究主要以实验药理研究为主,其中以生姜及其提取物的药效作用研究报道最多,总结近年来的文献发现,生姜及其提取物具有治疗呕吐[17,18](多种呕吐动物模型)、抗氧化、改善脂质代谢[19]、抗炎[20]、抗急性肝损伤[21]、降血糖、抗衰老、降血压、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22-24]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保健功能。
生姜干燥后成为干姜,药性稍微缓和,侧重于温中回阳,因其力速而效强,用于回阳救逆,作用甚佳。蒋苏贞等[25]研究表明干姜醇提取物能促进正常小鼠胃排空,对阿托品、多巴胺引起的胃排空减慢有明显促进作用,推测其促进胃排空作用可能与胆碱能M受体有关。另一实验研究[26]发现,干姜醇提物对3种溃疡模型的胃黏膜损伤均有良好保护作用,可使实验动物溃疡指数显著降低,但对幽门结扎型大鼠胃液量、胃酸浓度、胃蛋白酶活性无抑制作用,其抗溃疡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有关。张启云等[27]通过代谢组学方法,探讨了干姜对大鼠尿液内源性物质的影响。大鼠体内内源性物质含量测定、质荷比和丰度值数据均值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干姜对正常大鼠机体代谢有明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干姜组大鼠尿液中磷脂酸和神经酰胺-1-磷酸等物质含量显著下降,孕烯醇酮硫酸和鞘磷脂物质含量明显上升,神经酰胺-1-磷酸等10种物质被判定为可能生物标志物。干姜的其他药理研究还有抗心律失常[28]、解热、镇静[29]等。
炮姜和姜炭辛燥之性比干姜更弱,温里之力亦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功效侧重于温经、止血。二者虽然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关于二者的现代药理研究报道
较少,主要为对其止血的机理探讨[30]。
生姜及其炮制品均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含有挥发油、酚类等多种成分,药理作用广泛,临床上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的方剂也较多。纵观目前的研究文献,干姜的炮制、药理机制研究尚肤浅,笔者认为应借助现代分析仪器手段,结合整体动物模型、器官、细胞以及分子水平研究,对姜的炮制、药效和炮制前后的药效变化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干姜发挥预防、治疗疾病的内在本质,了解其炮制前后药性、药效变化的内在物质基础,为临床更好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献】
[1] 王维皓,王智民.姜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0):1569-1573. [2] 刘仁慧,王秀娟,许利平,等.药性动静理论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2):61-62.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3-14.
[4] 李君喜,郭国强,刘全喜.干姜炮制工艺的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5):560. [5] 唐永红,潘忠记,麻春恒.微波炮制干姜的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6,29(8):773-774. [6] 林茂,阚建全.鲜姜和干姜精油成分的GC-MS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3):283-285. [7] 王维皓,王智民,高慧敏,等.干姜炮制品的质量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564-565. [8] 王维皓,李娟,高慧敏,等.从HPLC特征图谱分析姜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8):1248-1252.
[9] 宣伟东,卞俊,王朝武,等.生姜中6-姜酚的提取方法比较及质量控制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4):329-331.
[10] 张科卫,宋王申,崔小兵,等.全国主要产区生姜中6-姜酚、6-姜醇含量的测定[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2):1692-1694.
[11] 钮翠然,陆娟,宋丽丽,等.RP-HPLC法测定干姜中3种姜酚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8,28(12):2008-2010.
[12] 热增才旦,王英锋,童丽,等.GC/MS法测定干姜挥发油化学成分[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7,28(4):265-267.
[13] 李翔,吴豪,朱东亮,等.干姜挥发油提取优化及GC-MS图谱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 2009,27(1):46-49.
[14] 芮雯,冯毅凡,吴妍,等.干姜油中姜酚类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J].中草药,2008,39(5):667-668.
[15] 孟青,冯毅凡,郭晓玲,等.干姜超临界CO2提取物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2005,30(10):750-752.
[16] 吴妍,冯毅凡,孟青,等.干姜超临界CO2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498-500.
[17] 张来银.生姜的丙酮提取物对大鼠异嗜高岭土模型的止呕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9):23-26.
[18] 赵德雪,杨志宏,李明,等.生姜对呕吐模型水貂止呕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事,2006,20(10):601-604.
[19] 顾兵,金建波,李玉萍,等.生姜的血脂调节作用[J].中国调味品,2010,35(8):36-39.
[20] 王贵林,朱路,邓云帆,等.生姜油对小鼠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24-26.
[21] 耿涛,谢梅林,孙晓飞.生姜油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成药,2007,29(8):1123-1126.
[22] 卢仁福,贾科,侯朋远,等.生姜醇提取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11):970-972.
[23] 王军,刘惠霞,张薇,等.生姜挥发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医杂志,2007,48(7):644-646.
[24] 胡炜彦,张荣平,唐丽萍,等.生姜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7(9):10-14.
[25] 蒋苏贞,朱春丽.干姜醇提取物对胃排空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7-18. [26] 蒋苏贞,廖康.干姜醇提取物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8):79-80. [27] 张启云,李冰涛,徐国良,等.干姜对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0,24(5):354-358.
[28] 沈云辉,陈长勋,徐姗.干姜醋酸乙酯提取物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 19(5):1064-1065.
[29] 李艳玲,梁鹤.干姜的镇静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14159-14160.
[30] 薛兴阳,孟江,卢国勇,等.姜炭止血有效部位的实验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4):388-3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