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读书笔记

2024-06-30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一章 绪论

1、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2)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3)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4)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2、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3、 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 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上面。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也持这一观点,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

5、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6、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是我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括,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 在中国,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

8、 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9、 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0、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1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3、 鲍姆加登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

14、 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再次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15、 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3)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16、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17、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18、 审美关系: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

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19、 在理论逻辑上,审美关系却必定先于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理由之一是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理由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

20、 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21、 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呈现出如下特点:(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趋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

22、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栚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23、 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24、 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25、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26、 艺术的本源在人的生存实践中,美育即审美教育,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

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1、 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当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2、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1)审美需要(2)审美理想(3)审美趣味。

3、 审美需要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胡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4、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5、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趣味的两个特征:(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2)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6、 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审美活动的特殊性:(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7、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8、 审美活动确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真性的存在方式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2)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3)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

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9、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其原因有:(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3)就审美而,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10、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1、 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更改的求知欲,而一种鲜活的生命感。(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12、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

13、 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14、 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15、 审美发生理论:(1)游戏说,(2)生物本能性,(3)巫术说,(4)劳动说。

16、 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主要原因有:(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17、 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巫术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式。(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18、 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19、 原始意识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20、 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

21、 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与舞蹈。

22、 就史前艺术的发展来说,雕刻艺术的成熟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

23、 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缶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1、 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狭义的审美形态则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等。

2、 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3、 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逻辑分类形式。

4、 对审美形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类:(1)美的形态(2)审美风格(3)审美类型(4)审美范畴(5)人生境界说。

5、 关于范畴概念,基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把范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即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基本思维形式;二是把范畴看成是历史的、动态的,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各种形态的“梯级”。

6、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有以下几条基本标准:(1)广泛性或普适性。(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3)历史性。

7、 审美形态的特征:(1)生成性(2)贯通性(3)兼容性(4)二重性。

8、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主要特征是天人合一;古代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最为主要的思维抽象思维,主要特征是主客二分。

9、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地可以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而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10、 优美与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11、 优美的审美对象有如下特征:(1)首先,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2)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3)再次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最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2、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具有的特征:(1)首先是雄伟壮阔的力量美。(2)其次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3)再次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4)最后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13、 优美与崇高体现了人生存在实践中的和谐与对立的人生样态,悲剧与喜剧则体现的人生存在实践中的否定性超越样态。

14、 古代希腊社会就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作家。

15、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16、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有:首先,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17、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

18、 喜剧的特点:首先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其次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其三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19、 喜剧有两种形式一是讽刺,一是幽默。

20、 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他在《斐利布斯篇》中借苏格拉底和普若第库斯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喜剧观。

21、 丑的特点:首先,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其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

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22、 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始。

23、 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

24、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在1952年创作的《等待戈多》就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25、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

26、 荒诞的基本特点:首先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其次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最后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7、 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第二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第三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而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28、 荒诞之所以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首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其次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第三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1、 自然主义美学 的代表人物乔治。桑塔亚那在哲学上持主观经验主义立场,认为唯一可靠的是经验。

2、 审美经验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直观性、非功利性、超越性。

3、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审美经验能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其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第三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4、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有: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

5、 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6、 审美感知的特点:首先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当然具有自己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其次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再次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7、 想象力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8、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

9、 类似联想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

10、 对比联想帽与此相反,它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

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11、 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12、 创造性想象则不是为了再现原有的思维表象,而是要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13、 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14、 审美想象除了与审美感知联系在一起外,还与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15、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16、 自调节审美有它自己的特殊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有目的与无目的辩证统一。(2)反馈调节。

17、 反馈原指通讯系统把发出的信号重新收回,以便检验通讯目的是否实现。

18、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19、 审美体验的过程: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第五章 艺术论(一)

1、 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2、 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 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有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有模仿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有载道说(或教化说)、娱乐说。

4、 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及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5、 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柏格森、克罗齐。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6、 上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7、 当代美国女哲学学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8、 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

9、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自然物。(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10、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与转化的基本原因:(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11、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12、 意象的主要类型: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13、 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14、 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有: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16、 意象与意境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

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7、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

18、 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第六章 艺术论(二)

1、 艺术的存在方式:(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2、 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3、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犡化和物化的表达。

4、 意象的生产: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其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5、 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天才独特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方面。

6、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

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7、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

8、 灵感是艺术家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境界。

9、 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

10、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2)建筑的形式结构。(3)由于建筑艺术一般都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和场地,因此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

11、 雕塑的审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物质材料,雕塑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更严格的要求。其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第三作为 一种空间艺术,雕塑仍然要受到这美艺术一般特征的影响。

12、 绘画的审美:首先绘画艺术的语言决定着我们对绘画进行的审美方式。其次要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第三画面内在的韵律,也就是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

13、 时间艺术:音乐、戏剧。

14、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来传达感情的艺术。音乐的美由以下几方面构成:首先音乐所依赖的媒介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时声音间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美。其次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就能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第三音乐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

奏为中介。第四从音乐艺术的形态学特征上来说,它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15、 戏剧艺术首先是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各种艺术的媒介和材料都可以合理地运用在戏剧艺术之中。其次戏剧既然表现是一个动态的事件,其结构自然也就具有相应的特点。

16、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现实生成。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最后,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17、 艺术接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品、悟

18、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19、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20、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意境的感悟。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1、 中国直到近代,由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倡导,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

2、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真实性,艺术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合情合理;二是形象性,艺术表现要具体可感;三是情感性,艺术要有魅力,能够以情感人。

3、 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4、 到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

5、 美育的内涵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6、 分析审美教育的内涵时应该首先注意以下原则:一是手段与效果一致的原则;二是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三是独特性原则。

7、 对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作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是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8、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9、 美育的功能:怡情养性、化性起伪

10、 “境界”是一个指称精神特性的范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