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一批大国工匠迎来高光时刻 02哈工大技术助力“天和”避险
03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移动过程影像 04人才汇聚夯实创新高地 正文:
01一批大国工匠迎来高光时刻
作者:本报记者 邱 玥《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3日 04版)
6月22日在京举行的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30名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93名全国技术能手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授予刘丽等30名同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授予赵斌等293名同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同时,对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64家单位和杨郁等78名同志给予通报表扬。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此次受表彰者中,有始终践行和传承老一辈石油人优良传统、推动一线生产创新增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守护者;也有长期坚守高速动车组生产一线、不断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助力中国高铁发展的领跑者;更有一批在国防、军工方面默默作出贡献、守护国家安全的无名奋斗者。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代表刘丽,是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一名高级技师,同时也是一名扎根采油井场28年的“女铁人”。参加工作以来,刘丽先后研制创新成果2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7项,用勤奋与韧劲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成长为享誉行业内外的大国工匠。她带领“刘丽工作室”全体成员,取得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为油气勘探领域培养了一批批石油工匠,为行业技术技能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分享自己用技能报国的故事时,刘丽坦言,在她的心中,能让自己痴迷的舞台始终是一线井场,把活干得巧一点、快一点、好一点,为身边同事解决难题是她最快乐的事。
和刘丽一样,受到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均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者中的杰出代表,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开始于1995年,目前每两年开展一次。截至目前,共评选表彰了29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321名全国技术能手,表扬706家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394名突出贡献个人,增强了技能人才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有效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对技能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邱 玥)
02哈工大技术助力“天和”避险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5日 09版)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始载人飞行。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计划在轨运行时间长达15年,遭受空间碎片撞击(速度高达每秒数千米)的概率相对较高,运行安全受到威胁。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天和核心舱除了采取主动规避与被动防护等措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作为总体单位,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航天五院513所,还在结构健康监测子系统中为其量身打造了空间碎片撞击监测模块。该模块基于数据驱动的传感器网络,能够对撞击事件进行实时感知、判别并定位,庞宝君教授团队负责开发的算法在模块中得到应用。 为了完成天和核心舱结构健康监测子系统研制任务,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513所通力协作、联合攻关。学校研究团队历时7年,进行了百余次小尺寸试件及近两百次大尺寸舱壁结构件超高速撞击试验,开发并优化感知识别算法,确定感知识别关键参数。团队成员多次往返航天院所和各试验基地,开展各阶段舱体结构撞击定位算法开发及验证试验,获得数万组数据,完成了样本库建立及定位算法优化,突破了大型复杂几何体结构撞击的快速定位、多舱段组合体模糊区域撞击的判别、复杂舱壁结构中撞击声发射信号的参数识别等关键技术,最终成功实现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的工程应用。该技术还将应用于空间站问天、梦天实验舱。
据悉,庞宝君教授带领的空间碎片高速撞击研究中心早在2004年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基于声发射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研究。团队围绕超高速撞击判别、定位及结构损伤识别,建立了超高速撞击等效力源模型,解决了超高速撞击声发射信号的产生机制、传播特性、异型结构处的模态转换和散射等基础科学问题,突破了空间噪声环境下超高速撞击信号特征提取和识别、碎片云多点源撞击精确定位、碎片云撞击点蚀损伤可视化诊断等关键技术,开发了对复杂结构、复合材料撞击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双自动阈值到达时刻获取、虚拟波阵面定位和快速区域定位、损伤模式人工智能识别等方法。通过技术集成,团队研制了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系统原理样机,为本次在天和核心舱上的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03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移动过程影像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14版)
本报北京6月27日电(记者崔兴毅)国家航天局27日发布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和巡视探测系列实拍影像,包括着陆巡视器开伞和下降过程、“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声音及火星表面移动过程视频,火星全局环境感知图像、火星车车辙图像等。 截至27日上午,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运行338天,地火距离3.6亿千米,“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42个火星日,累计行驶236米。环绕器和火星车工作状态良好,从火星向党和祖国报告平安,在建党百年之际传来遥远祝福。
据了解,火星车后续将继续按计划开展移动、感知、科学探测,环绕器继续运行在中继轨道,为火星车巡视探测提供中继通信,并开展环绕探测。
04人才汇聚夯实创新高地
作者:本报记者 马荣瑞《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15版)
在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马飞的办公桌上,放置着一只马克杯。杯子上,徐马飞和博士同门的笑脸拼成了一个英文单词“LAB”(实验室)——那是2019年的3月,徐马飞在美留学期间的导师荣休时赠予学生们的礼物。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今,徐马飞的师兄弟们遍布全球,他本人则来到安徽合肥从事基因转录与表观遗传调控方面的研究,潜心生命科学研究。
“在安医大,我有广阔的实验空间,可以轻松搭建科研团队,还能带博士生。”2020年8月,在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结束博士后研究后,徐马飞最终决定来到安徽“创业”。
“所有学科建设都有赖于师资建设和人才引进。在资源和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机构,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诚恳、开放、合作的氛围。”去年元月,由南京医科大学引进的正高级人才周洪开始担任安医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负责学院的人才引进工作。对于如何“引才”“聚才”,他有着自己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加速推进,安徽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等城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各项人才一体化合作。例如,在徐马飞所供职的安医大,近年来就出现了引才“井喷”现象:2019年,引才42人;2020年,引才49人;今年,78人的引才计划已经通过学校论证。 值得指出的是,自今年2月19日起,长三角人才流动进一步松绑。来自江、浙、沪、皖(合肥)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跨省迁移户口时,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即可,再也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
这项新政推行还不到一周,扎根安徽医科大学的徐马飞就将位于上海闵行的户口迁来合肥蜀山,成为一名“新合肥人”——他也是享受长三角地区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据合肥市委组织部人才综合处处长高杨介绍,仅2020年,安徽合肥就新引进本科及以上人员9.6万人。
人才流动,好比“礼尚往来”。今年3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党委组织部门就紧扣与一体化发展紧密联系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等重要领域和岗位,选派17名苏浙皖干部和17名上海干部进行为期一年的跨区域挂职。
“挂职和参加培训班、考察团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挂职干部将挂职工作时接触到的新理念、新工作方法和原来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时,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2020年6月,安徽省政协常委、阜阳市政协副主席、阜阳市工商联主席聂磊挂职担任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协助分管人事、人才和劳动关系工作。 挂职上海之前,担任阜阳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聂磊在调研时发现,阜阳企业办理某一类型的经营证照的时间比较长,聂磊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问题出在部门之间的数据端口。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呢?带着问题,聂磊来到了上海。
去年6月的一天,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内,聂磊“好好长了见识”:位于指挥大厅中央的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浦东全境的数据信息。在这个“城市大脑”上,浦东新区的应急、公安、急救、环保、建设交通等众多城市管理部门的所有政务信息,涉及亿万字节的大数据都能实现共联共享——入驻部门越多,平台掌握的城市运行体征指标越多。
让聂磊记忆犹新的,还有挂在管理中心大厅里的一句标语:“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在上海挂职一年,聂磊“想明白了好多事”。“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解决问题时要有一个精准的工作态度,再加上科技的支撑,事情就干成了。”聂磊说。 今年6月,聂磊的上海挂职生活即将结束,而长三角地区的高层次人才交流机制正逐渐步入正轨。6月15日,合肥市委组织部与上海市松江区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第一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培训班,来自合肥、芜湖、杭州、松江等9个地市的45名高层次人才参加了培训。在这些受训人员中,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4名、人才工作者1名。
通过积极参与、发起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共同推出人才驿站、人才绿卡、人才联评、人才培训等试点合作项目,近年来,安徽更深地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建设,一体化试点举措正不断落地。
“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高杨说,“就是搭建长三角人才交流平台,在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