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太极拳与辩证法

2020-10-17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太极拳与辩证法

作者:吴小茂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3期

【摘 要】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深入认识太极拳、习练太极拳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太极拳;矛盾运动;健身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如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其风格特点各有不同,但在深入研究之后就不难发现,它们自始至终都与辩证法息息相关。

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到“无极而太极”,并将道教《无极图》改为《太极图》。认为“太极”不但产生阴阳二气和五行,产生天地万物,而且是动静之源。《太极图》表明,对立物既矛盾又统一,还互相转化,大头对小头,小头对大头,大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小,小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大,阴会转化为阳,阳会转化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否极泰来,对立统一,变在其中。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髓。在哲学思想方面,关于“矛盾运动”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科学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太极拳正是在多重“矛盾运动”的信息处理中进行运转变化的,诸如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剖析了太极拳中的这些矛盾,为使广大锻炼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的本质,提高大极拳的锻炼功效和水平。

一、动与静

动与静概括了太极拳在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太极拳中一对主要矛盾。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主要有两重含义。

首先,动是指太极拳自起势始直至收势,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同行云一般不可中断。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太极拳属动功。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极端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指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整体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这种和谐,这种协调一致,从哲学上来讲,也就是一种静,一种相对的静。从这种意义上看,太极拳运动正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次,太极拳运动并不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时时在运动,而是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这一部分“静”那一部分“动”;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此时“动”而彼时“静”,此时“静”而彼时“动”。从时间和空间看,太极拳的动作是身体的这一部分此时在“动”,待“动”至彼时即趋于“静”;而身体的那一部分此时为“静”,待至彼时,又趋于“动”。从这一意义讲,太极拳中的动与静的关系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即“动极生静,静极生动”。

二、虚与实

太极拳总论中说:“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意思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有虚实。虚实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构成矛盾对立统一。 虚与实在太极拳运动相互区别。在下肢,运动时重心落在左脚上,则左脚为实,右脚虚,反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左腿发动时,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在上肢,从意念方面看,意念集中于左手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反之右手为实,左手为虚;从劲力方面看,运动到手上捧时为虚手,运动到手下沉时为实手,上捧时为虚手,发劲为实手。此外,还有表现为腰部左右交替转换的虚实和档部开合虚实等等,以上均是从动作局部划分的虚实。从太极拳的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时为实,动作转换过程为虚。

三、柔与刚

太极拳极柔,所以太极拳有“柔性武术”之称。柔,即指松柔。打太极拳时必须做到舒松自然、松静圆活,有如和风细雨一般,处处体现出一种松柔来。太极掌要求虚领顶功、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附肘、松要落胯、屈膝圆裆等等,这些基本要领也是都对松与柔的要求。只有做到松与柔,才能做到精神内敛,意识集中,从而做到“以意领形”,体现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然而,太极拳强调松与柔,切忌使“掘力”、使“僵力”,并非是说全然松解,绵软无力。太极拳使的是棚劲,简而言之,棚劲就是一种弹性劲,既有韧性的柔劲、又有坚实的刚劲,极轻灵又不失稳性,极柔软而不失坚刚。也就是说,太极拳之柔不是如棉绳一般的软弱,而是一种有如鞭子一般的柔韧,是“柔中有刚”。

有柔有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中柔与刚的辩证关系。认识这一矛盾,在习练中方能自放松开始,由松入柔,尔后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达刚柔相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攻与防

太极拳除了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功能外,还有技击的功能,太极拳之每一式,均有其攻防含义,且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与防也是太极掌中的一对矛盾。太极拳中攻与防的关系,涵括了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打手歌》中所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实”等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在他人进攻之时,我方不与之相遇、相抗,而是“含己从人”,避他人锋芒,顺他人之势,运化解他人之力;他人之力落空后,必然失去重心,此时,只需稍施劲力,以我之“实”击敌之“虚”,则可轻易破敌。简而言之,就是借他人之力,以还击他人。如一式“搂膝拗步”,其攻防含义是:他人用右手从左下方来击打我方,我方用左手将之向左外方搂开,他人之力落空,其势却未减,必然身向前倾,此时,我方用左脚拦住其右脚,再用右手进击其胸部,就可轻松大伤敌方。这样,“攻”取之于“防”,“防”中孕育着“攻”,寓“攻”于“防”,就构成了太极拳中攻与防的矛盾运动。

总之,认识这一矛盾规律,利于深刻理解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健身效果和实际技击水平。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它们各有其具体含义,提示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只有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攻防兼备,才可能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因而,也只有从理论上不断揭示出更多的矛盾,并深入地认识这些矛盾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出太极拳本身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武术.上、下册. 人民体育出版社 [2] 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3] 朱保民.浅谈武术运动中的哲学思想-少林与太极 【作者简介】

吴小茂:(1969-) 男.陕西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社会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