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2024-08-17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伯牙绝弦》 科目:语文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 课时:1 单位:宣州区水阳镇雁翅小学 刘有龙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物画—— 课件出示画面及文字描述: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 师: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的谈话导入能快 学生看画面,听描述。 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6.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7..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 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2.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生个别读并翻译,师相机指导朗读节奏。 师:这个“善”和第一句中的“善”字意思是否一样?——(不一样,此处为“好”, 学生自由说。 学生读,谈体会。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学生读,评议。 齐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讨论,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阅读文言文的热情。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善哉”即为“太好了”、“真厉害”等之意。) 6.请生分角色用白话文表演。 例如:其他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一生演子期用自己的话说:“太好了,好像巍峨的泰山(出现在我的面前)!” 7.小组分角色朗读原文。 8.全班齐读课文2——4句,师可范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 分角色读。 齐读。 学生仿照练习。 学生自由说。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自然而然也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的?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五、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6.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也将伯牙子期的感人故事传之于世人,曹雪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伯牙有子期这一知己是他的幸运,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伯牙虽“绝弦不复鼓”,却也是人生“无恨”了,无需再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了,而伯牙绝弦之举,和古人“士为知己者死”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学生感情读文。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 生齐读课文。 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更让学生为伯牙痛苦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学生试着背诵。 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评分项目 学生能够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完成预习卡,且正确率较高.(3分) 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气氛较为热烈,完成全部讨论任务(.3分) 展示时,声音洪亮,能清楚地表达本组的观点,并能正确地回答同学的提问.(3分) 能正确给予评价,并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或提出更好的建议.(3分) 能够对其他组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并能给出完美的解答.(3分) 检测题全部完成,并全部都对.(3分) 评分细则 学生能够在课前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完成预习卡. (2分) 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有组员发表看法,其余成员做到认真倾听,基本完成讨论任务.(2分) 展示时,基本能表达清楚本组的观点,对于同学的提问,不能完全回答.(2分) 能正确给予评价,能对部分存在问题进行修正.(2分) 学生能够在课前阅读教材内容,完成部分预习卡. (1分) 小组讨论时,很少有人发表观点,各做各的,有的同学完成任务,有的没有,缺乏团结精神.(1分) 展示时,只能说出问题的答案,不会叙述理由.(1分)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预 习 自主学习 展 示 点 评 质 疑 检 测 只能评价对或者错.(1分) 能够对其他组展示能够对其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组展示中存在的质疑,能帮助解答,问题提出质疑,但但不全面.(2分) 不能解答.(1分) 检测题全部完成,但只有部分正确(.2分) 检测题只完成了部分,并且还有错.(1分) 八、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 期善听 必得 之死 九.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