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秋图

2022-10-05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临摹《杜秋图》有感

《杜秋图》为纸本设色,纵32.3厘米,横285.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作者是元代画家周朗,字朗伯,号冰壶画隐,元顺帝时人。他擅长画人物,鞍马,尤其是仕女画。

画中人物:杜秋娘,金陵(今南京)人也。年十五,为李錡妾。后錡叛灭,籍之人宫,有宠于景陵(指唐宪宗)。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王(指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这幅图在人物造型上与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人物相仿。杜秋浓密的头发梳理得齐整服贴,前额不见散丝,鸭蛋形脸,丹凤眼,高鼻梁,嘴唇小而丰满,面部没有过多的表情。躯体丰腴,着以直筒形长裙,遮掩了其腰身的曲线,显示出唐代仕女画的审美意识。在表现技法上,此图受到宋以来白描画法的影响,注重以线造型,与唐人浓彩重抹的画风有所差异,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线条的理解和娴熟的运用能力。人物面部轮廓以细匀的淡墨线勾勒,线条外柔内刚,富有弹性,与以浓墨晕染的高挽的发髻共同衬托出杜秋白晰的面容及细腻光滑的肌肤。衣纹用曲、直两种线条表现,直线条落笔果断,劲健有力;曲线条连绵宛转。两种线条的有机组合成功地表现出衣料柔软下坠的质感。人物肩上的披纱用细劲流动的线条勾描,不仅展现出纱带轻薄飘逸的美感,而且以其动势使画面更为活泼,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这幅图因为没有任何衬景的点缀,仅仅描绘了杜秋侧身沉思状态,所以创作主题突出。《杜秋图》虽仅绘一人,但却能拨动观者

的心弦,这很大程度缘自周朗深厚的笔墨功底。他以“莼菜描”和“铁线描”的手法,运用暗喻的方式将经历过一场政治风暴的杜秋娘刻画得栩栩如生。其雍容丰满的体态及身着的唐装表明了杜秋所处的时代特征,发髻上考究的头饰暗示出她的身份与地位,手中所持排箫则揭示出其内在的文化修养。

中国山水画不会画没有学过,最多小学时画过荷花,而中国仕女图从小和我表姐学的有点基础。小时候因为姐姐画的仕女图很漂亮,不管是衣服还有头饰,都很精致很漂亮,然后就和我姐姐学画。所以这次我就挑选了元代周朗的淡彩《杜秋图》来临摹,本来想画唐代的仕女图,但是因为唐代的画都上色的而且还很浓,我平时的习惯就只画白描,不图颜色。所以画这幅图我就不图色了,我怕图了色反而不好。事实证明,不涂色是对的。

画图时我一般会先用铅笔先把图画个大概在用钢笔画,这次我用毛笔来画,想尝试一下,而且古人画画都是毛笔。但是在画的时候我发现毛笔不好用,可能是我从没有用过,画的时候力度掌握不好,线条就会有粗有细,我觉得没有用钢笔画得好。我画了两张,因为我想尝试一下涂上颜色,我用的是水粉颜料,纸却是宣纸,所以第一张画就报废了。以后在家时再慢慢学习着色吧。

原图作者画得人物线条流畅,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都一笔呵成,笔笔到位,因为是临摹,人物比例和线条的处理我也能画的七八分像,但是用笔还是不够流畅到位。作者通过衣纹线条的运用来表现衣服的质感的人物整体的飘逸感觉,而我的功力还达不到,只能说形似而神

不似,我想多画应该能锻炼用笔和感觉。

图中人物的的头发的质感我在临摹是不够到位,原图用渲染的手法,我画的就不行,没有发髻的质感,而且原图中人物的浓墨渲染的发髻和淡墨勾勒的脸的轮廓线形成了对比,而我临摹的虽然有对比,但不够强烈自然。图中线条的深浅我不能把握,我只知道淡线条只要少沾点墨多点水,画出来就淡了,但是在画的时候就把握不了,深浅不一或者没有深浅之分。

画完后和原图进行对比,整体觉得还不错,形似但是神韵不及,

线条运用不够准确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