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

2024-04-16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第五部分 文科加考项目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

挖命题 【考情探究】

五年考情 考纲要求 主要考点 要求 高考试题 2018江苏,21 2017江苏,21 文言材料断句 2016江苏,21 2015江苏,20 2014江苏,20 2018江苏,22 2017江苏,22 古代文学、 文言文阅读 文化常识 2015江苏,21 2014江苏,21、22 2018江苏,23 2017江苏,23 概括归纳要点 概括与理解 2016江苏,23 评价观点态度 2015江苏,22 2014江苏,23

预测热度 考向 考查能力 文言断句 ★★★★★ 古代文学、文化 B 2016江苏,22 常识的积累 理解 ★★★★★ ★★★★★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分析解读 考纲要求“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同时在“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这部分规定:“文言文阅读,约3题10分。”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江苏省主要采用“断句+填空+简答”的题型,题型稳定,注重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结合。文言文断句的选材大多为议论性文字。2016—2018年均要求点断4处,赋4分;2015年要求点断5处,赋5分;2014年要求点断3处,赋3分。文学文化常识考查多采用填空题,概括与理解题则多采用简答题。这一命题思路可能仍会延续。

疏通文意、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此,断句前要熟读精思。读不懂或不理解就可能影响断句,强行点断,则会使节奏失衡,导致失误。另外,虚词也是断句的依据之一,如果对虚词的用法不甚了解,错断的情况就时有发生。如果不懂文言语法,浏览马虎,不按规范,就容易使句子支离破碎。

文学文化常识题的命题点非常灵活,涉及文学、文体、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概括与理解可以是对节选文字的概括评析,但以常见浅显的为主,并结合所学教材的知识。概括与理解重在考查对于文本某方面内容的提取与整合、概括与评价,还有对于高中所学相近内容的辨析延伸,对于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评述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真题典例】

(2018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挦撦[注]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 挦撦:摘取。

核心考点 对课外文言材料的断句。

审题关键 ①画线部分需要断几处和有多少分;②画线部分的意思与上下文有着怎样的联系;③只需要在

答案 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

断句的地方用“/”隔开,不需要加标点。

解题方法 ①通读大意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段大致内容予以把握;②关键词判定法,即根据文句中一些关键性代词、虚词、疑问词进行判断,比如本句中的“所”;③句子结构判断法,根据几句话都有“在是”可判定大致的句式结构。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言亦在是。

解析 根据句式对称特点,抓住“所欲言”“所不欲言”“在是”等文字,即可断句。

易错警示 ①不懂文段大意,导致对画线句理解不准;②不会依据关键词进行判断,导致断句错误;③断句后不进行验证,看不出自己断句导致的语法不通。

命题规律 ①江苏高考文科加考题每年必考内容,分值近两年稳定在4分;②延续江苏近年来一贯的考查形式,从一个语段中抽出几句话要求学生断句。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断句的能力;②能够借助一定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的结构特点进行判断。

命题技巧 ①选材多为哲理小品文、人物评论或文艺评论等;②画线句子基本能让考生根据一定的语法现象和语感,并借助一定的断句知识判断出来;③命题者所选的画线句子一般都有对断句提示的内容,比如主语变化、标点暗示以及句式对应等。

核心考点 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审题关键 从题干上看,不仅要结合文段意思作答,而且从文意看,空格处应该填唐代大诗人的名字。 解题方法 ①结合文意法,尤其开头一句,可知应是唐代大诗人的名字;②积累文学常识。

答案 李贺 李商隐

解析 唐李贺曾居昌谷,故以此为别名。李商隐,号玉溪生。

易错警示 ①文学常识积累不够,不知道大诗人的字号和籍贯等;②不能够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命题规律 江苏近年连续考查文学常识,尤其是文艺性著作的作者,需要引起重视。 能力要求 ①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②能够读懂文言语段,并依据语段内容进行大致的推断。 命题技巧 与前几年直接考文学常识不同,2017年和2018年的考查需要结合语段内容进行作答。

核心考点 筛选概括文本信息。

审题关键 ①要有一定的概括;②“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作的特点”,需要先找出特点,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

答:

答案 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解析 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整合文段中评论性的相关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括。

解题方法 ①明确答题指向法,明确概括“诗作的特点”;②关键词概括法,即用精练的短语进行概括,最好用文学鉴赏的术语。

易错警示 ①文学常识积累不够,不知道一些鉴赏术语;②文言文理解能力不够,不能理解文章意思;③概括用词不准确。

命题规律 江苏高考文科加考题每年必考内容。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②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 因命题材料多为议论性文字,一般本题要求结合文意,概括特点、观点、角度或内容等。

诗人因诗出名,诗更因为诗人而出名。唐代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韩愈和李贺、李商隐;以及宋代、元代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诗人吴娄东,都是诗作与人融为一体的。人之外没有诗作,诗作之外没有人,诗人与其诗就完整地融为一体了。益阳人汤鹏,字海秋,有三千多首诗,经过删除之后保留的有两千多首,评论者不少于几十家,最后嘱托龚巩祚写总结评论,龚巩祚也只写一个字罢了:完。凭什么说“完”呢?海秋的情感全在他的诗里,想要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不能不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也没有说的,本不该说到底还说的也在诗里。总之不愿摘取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的言语,随意选取一首,无论是熟识他的还是不熟识他的人,都说:这是汤益阳的诗。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炼技法

考点1 文言材料断句

【方法集训】

1.(2019届江苏新海高中期初考,21)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子路菹于卫,苏秦死于口。人莫不贵其所有而贱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贵而极其所贱所贵者有形所贱者无朕也。故虎豹之强来射,猿狖之捷来措。人能贵其所贱,贱其所贵,可与言至论矣。

(选自《淮南子》)

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人 莫 不 贵 其 所 有 而 贱 其 所 短 然 而 皆 溺 其 所 贵 而 极 其 所 贱 所 贵 者 有 形 所 贱 者 无 朕 也。

答案 人莫不贵其所有/而贱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贵/而极其所贱/所贵者有形/所贱者无朕也。

[参考译文]

王子庆忌因勇武而死于刀剑之下,后羿因善射而被桃木棍子打死,子路因勇忠而在卫国被人剁成肉酱,苏秦因雄辩而被人杀害。人没有不珍视张扬自己的长处,而掩盖看轻自己的短处的;因而常常沉醉得意于他自以为的长处,而掩饰遮盖他自以为低贱的短处。那些值得珍视张扬的长处往往因表现出来而显得有具体特征,而那些短处因被掩饰遮盖而不为人所见。所以虎豹就因具有勇猛强大的长处而招致射猎,猿狖就因具有敏捷灵巧的长处而招致捕捉。如果一个人能珍视自己的短处而不张扬自己的长处,就可以和他谈最高深的“道”的理论了。

2.(2018苏州期初调研,21)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

今 余 遭 有 道 而 违 于 理 悖 于 事 故 凡 为 愚 者 莫 我 若 也 夫 答案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

[参考译文]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竟然被“愚”字辱没,为什么呢?因为它河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河道)既浅又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布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我可以独自占有它并给它命名了。 3.(2018宿迁、淮安期中,21)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余友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或讥方回好学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曰: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节选自张耒《东山词序》)

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夫 其 盛 丽 如 游 金 张 之 堂 而 妖 冶 如 揽 嫱 施 之 祛 幽 洁 如 屈 宋 悲 壮 如 苏 李 盖 有 不 可 胜 言 者 矣

答案 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贺方回,学问广博,擅长写文章,而(在)乐府歌辞(上)的创作,高超卓绝,超过世人。大概都能依照歌曲的声律节奏谱写歌词,所写歌词都可以传唱。有的人讥讽贺方回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却只是在填词上工巧,为什么呢?我回应他说:“这就是所谓的源心而发,随口就谱写而成,即使想停止也不可做到。如果他增加一些粉饰,那么他的才能所达到的境界,也是他不自知的啊!其壮丽堂皇犹如游览世族大家的厅堂,其妖媚犹如拥抱王昭君、西施的衣袖;其清幽洁净就像屈原、宋玉,其悲壮就像苏武、李陵,大概有许多不可以说得完啊。”

考点2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方法集训】

1.(2019届江苏如皋中学月考改编)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选自《容斋随笔》)

(1)白居易积极倡导的是什么运动?他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答:

(2)《容斋随笔》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它是由 (朝代) (人名)编著完成。 答案 (1)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南宋(或宋代) 洪迈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参考译文]

《东坡志林》说:“白居易曾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做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人,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白居易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十一月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白居易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2.(2018南通一模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时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有删改)

(1)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 (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 。

(2)刘向编订的《战国策》是一部 (体例)史学著作。班固编写的 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是“前四史”之一。 答案 (1)扬雄 杜牧 (2)国别体 《汉书》

[参考译文]

文章可促使政治通达,而风俗也随文章本身而写作。由于三代时的为文之道,是把文章和忠敬相连的,这是学识和运气的高下。探求采集古代作者的论述,把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作为人世的魁杰。不过骚人的辞,怨言、指摘、愤恨、怨恨,虽然有对君臣的教化,却不能融洽持论。司马相如、扬子云,文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风瑰丽多变,讽喻之言多,切要之言少。散漫没有边际,看不见治乱的言论。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乘当时君王的正确与否,直接抒发自己的胸臆,奋发把拯救时世扶物作为自己的责任,揭示借鉴历史针砭时弊的创作旨趣,没有空话。言论所到,就是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含。

考点3 概括与理解 【方法集训】

1.(2018江苏三联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永贞元年,公谪居永州。元和九年,作此赋。晁太史无咎序公此赋于《变骚》曰:《语》云:仁者乐山。自昔达人,有以朝市为樊笼者矣,未闻以山林为樊笼者。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故赋《囚山》。淮南小山之辞,亦言山中不可以久留,以谓贤人远伏,非所宜尔,何至以幽独为狴牢,不可一日居哉?

(选自柳宗元《<囚山赋>序》,有删改)

作者认同晁太史“仁者乐山”的观点吗?为什么?请概括理由。 答:

答案 不认同。因为柳宗元被贬山林的时间很长了,身受其苦,心中烦闷悲愤,想复出而不可得。

[参考译文]

永贞元年,柳宗元被贬居永州。元和九年,柳宗元写了这篇赋。晁太史无咎在《变骚》中为柳宗元这篇赋写的序中有:《论语》说:仁者乐山。从前通达道理的人,有的把朝廷和市集当作牢笼,没听说有把山林当作牢笼的。柳宗元被贬谪南海已经很长时间了,心里讨厌山(的束缚)却不能出来,心里向往朝廷和市集却不能再进去,(在常人眼中)值得玩赏的山丘、沟壑、草木,(在柳宗元看来)都是陷阱,所以写了《囚山赋》。淮南小山的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文辞里,也说山中不可以长久逗留,因此认为有才德的人应该在偏远的地方居住,其实是不恰当的,何至于把幽居独处的环境作为牢狱,一天也待不下去呢? 2.(2017南通、泰州三模改编)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

(节选自袁宏道《瓶史》)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 答:

答案 ①拒绝声色;②不争名利;③有暇欣赏;④居安无祸。

[参考译文]

天下的隐士或风雅之人,(由于)摒弃了声色之好,于是不得不转而喜爱山水花竹。在山水花竹之间,既无名利缠绕,也没有相伴名利而生的奔走竞争。而当今之人,身处追逐利益聚集的场所,眼睛被尘世的小事所蒙蔽,心疲力乏于算计,即使对山水花木有所心仪,也无暇一顾。于是,那些隐士或风雅之人们,便得以暂时独享这份风景。天下的隐士或风雅之人处于与世无争的地位,而把一切让给天下的人。唯独山水花竹,就是想让为名利奔走之人分享,也未必会被人接受。因此,流连徜徉于山水花竹之间安而无危,哪怕独享其乐,也不会招来他人嫉恨。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过专题 【五年高考】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7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处) .4..

(4分)

(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 、 。(2分) (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 答:

答案 (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苏洵 苏轼

(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参考译文]

宋政和年间官局编书,众多大臣的文章,唯独《临川集》能够参与其中。靖康之祸(后),官书散落丢失。私集竟然也没有完善的版本,不像欧阳修的集子、曾巩的集子、苏洵和苏轼的集子盛行一时。王文公是超出同类的英才,正气所产生。同时代的文人,虽然有的人意见向来与他不同,尚且推崇王文公的文章,口中赞许心中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佩服,经常是到了极点。而后来一些品质恶劣的人,不满王文公的宰相的功业,于是一并废止他的文章,这就是王文公生平所说的世俗。为什么在王文公去世后还是这样呢? 2.(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钅术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处) .4..

(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 答:

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 班固 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参考译文]

过去江淹说过:“(说到)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这)确实因为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陈寿号称擅长叙述,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洞悉旧事,然而(他们)所著的两部史书,(尽管)都有纪和传两部分,(但他们却)唯独不能写志,(是因为)这件事太难了。更何况上下几千年,贯穿二十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五个朝代,想用微不足道的学识持笔在史书中删正改定,即使再穷尽气力、呕心沥血(用心极苦),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我姑且辑录见闻,以防备遗忘罢了。 3.(2015江苏,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 一 言 一 行 之 可 纪 述 者 靡 不 旁 搜 广 辑 因 文 析 类 以 成 一 家 言 其 大 要 采 诸 序 记 杂 文 之 行 世 者 而 不 敢 妄 缀 一 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处) .5..

(5分)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1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 答:

答案 (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2)刘义庆

(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有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成一家之言。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词。他的叙事详备,处理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 4.(2014江苏,20—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 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限填城市名)(1分) .....

(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

答案 (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洛阳 (3)C

(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参考译文]

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诛之后,蔡邕才遇祸(被害)。现在这两首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诗中竟然说被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模拟·基础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1.(2019届常州田家炳高中10月月考,22—24)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选自《诗品》)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2)材料选自《诗品》,作者是南朝的 (姓名)。汉字的造字法有“六书”的说法,指的是象形、指事、 、形声、转注和假借。(2分) (3)请简要概括作者对诗的看法。(4分) 答:

答案 (1)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2)钟嵘 会意

(3)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二是强调余味无穷的诗歌,才能让读者动心。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参考译文]

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是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们,用文采来润饰它们,使体会它们的人余味无穷,听到的人心动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2.(2019届南通一调,21—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分)

先生生于元季,蚤蕴伊吕之志。遭时变更,命世之才,沉于下僚;浩然之气,厄于不用。因著书立言,以俟知者。其经济之大,则垂诸《郁离子》;其诗文之盛,则播为《覆瓿集》。风流文采英余,阳春白雪雅调,则发泄于长短句也。或愤其言之不听或郁乎志之弗舒感四时景物托风月情怀皆所以写其忧世拯民之心。故名之曰《写情集》,厘为四卷。呜呼!千载之前,千载之后,英迈挺卓,能几人哉?

(节选自叶蕃《<写情集>序》,有删减)

(1)用“/”给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或 愤 其 言 之 不 听 或 郁 乎 志 之 弗 舒 感 四 时 景 物 托 风 月 情 怀 皆 所 以 写 其 忧 世 拯 民 之 心。

(2)文中的先生是 (姓名),被封为 。(2分) (3)根据材料,概括《写情集》的特点。(4分) 答:

答案 (1)或愤其言之不听/或郁乎志之弗舒/感四时景物/托风月情怀/皆所以写其忧世拯民之心。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2)刘基 诚意伯

(3)①格调高雅;②文采斐然;③抒写愤懑不平之气;④寄托济世救民之志。

[参考译文]

先生出生于元朝末年,很小就怀有伊尹、吕尚那样的志向。遭遇时代的变更,经天纬地的才能被埋没,只能做小官;有浩大刚正的精神,却处于困厄之中不被重用。于是著书立说,来等待理解自己的人。他治理国家的大志,就表现在《郁离子》之中;他在诗文方面的才华,就表现在《覆瓿集》之中。他的风流文采、高雅词调,都表现在词作之中。有时愤怒于他的话不被听取,有时郁闷于志向难以伸展,感慨四时景物的变化,将情怀寄托于景物之上,都借景物来书写他心忧世事、拯救百姓之心。所以命名它为《写情集》,整理为四卷。唉!千年之前,千年之后,像先生这样才智超群的,能有几个人呢?

3.(2019届扬州中学10月月考,附加1—3)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及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并谲辞饰说抑止昏暴是以子长编史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于是东方、枚皋,饣甫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诋嫚媟弄。故其自称为赋,乃亦俳也,见视如倡,亦有悔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有删改)

(1)用“/”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及 优 旃 之 讽 漆 城 优 孟 之 谏 葬 马 并 谲 辞 饰 说 抑 止 昏 暴 是 以 子 长 编 史 以 其 辞 虽 倾 回 意 归 义 正 也。

(2)文中的“子长编史”是指《史记》中的哪一篇?(2分) 答:

(3)作者认为司马迁将“谐者”编入《史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答:

答案 (1)及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并谲辞饰说/抑止昏暴/是以子长编史/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 (2)《滑稽列传》。

(3)他们的言辞颠倒迂回(微妙含蓄),而用意归于正当的义理(起到了讽谏的作用)。

[参考译文]

“谐”字之所以由“言”和“皆”两字组成,就是因为所说的言辞浅显通俗,大家听了都喜悦发笑。从前齐威王喜好酣乐饮酒,淳于髡就专门给他说甘酒的事(来讽谏他);楚襄王爱好欢宴集会,宋玉便作了《登徒子好色赋》(来讽谏他)。他们的意图都在于通过微妙含蓄的话来讽谏,颇有可取之处。到秦国的优旃谏止秦二世油漆城墙,楚国的优孟谏阻楚庄王厚葬爱马,同样都是用含蓄的言辞讽喻,阻止帝王昏庸残暴的行为。司马迁(把“谐者”)编入《史记》,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辞虽然颠倒迂回,而用意却都归于正当的义理。但是谐辞这类东西本身就不雅正,所以它的流传就容易发生弊病。于是西汉的东方朔、枚皋这类文人只能吃糟食,喝淡酒,(随波逐流,投人所好,)对帝王的缺点和错误没有什么匡救纠正的作用,而只是说些诋毁谩辱不庄重、供人狎戏玩弄的话。所以他们自己也说,所作的赋,是属于玩乐取笑一类的东西,以致被别人看成倡优戏子一样,自己也后悔。 4.(2018南通、扬州等六市二模,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故嗣是而兴者,如郭景纯、阮嗣宗、谢客、陶公,乃至左太冲、张景阳,皆不屑染指建安之羹鼎,视子建蔑如矣。

(节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曹 子 建 铺 排 整 饰 立 阶 级 以 赚 人 升 堂 用 此 致 诸 趋 赴 之 客 容 易 成 名 伸 纸 挥 毫 雷 同 一 律 。

(2)材料中的“子建”“子桓”分别指的是 、 (人名)。(2分) (3)作者对子建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

答案 (1)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 (2)曹植 曹丕

(3)文章铺排,雷同一律;招纳门客,以赚取更高的名声;名声超过子桓,实则不如。

[参考译文]

建立门庭,从建安开始。曹植写诗喜欢铺陈修饰,就像曹植立在台阶上,凭借这个招纳门客,容易赚取更高的名声,拿出纸来写诗,套用一种形式,毫无变化。曹丕精心思考文句逸韵,以至无人可与其攀比,所以人们不乐意跟从他,才气反而被曹植掩盖。曹植因此压倒他的兄长,夺取兄长的名誉。实际上曹丕天才俊逸,哪里是曹植所能压倒的?所以继承这个并能使之兴盛,如郭景纯、阮嗣宗、谢客、陶公,乃至左太冲、张景阳,全都不屑于靠近、学习曹植,觉得曹植没什么了不起的。

5.(2018南通、扬州等七市三模,21—23)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古今论诗者多矣,吾独爱汤惠休称谢灵运为“初日芙渠”、沈约称王筠为“弹丸脱手”两语,最当人意。初日芙渠,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妙,灵运诸诗,可以当此者亦无幾。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动无留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然作诗审到此地,岂复更有余事。

(节选自叶梦得《石林诗话》)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弹 丸 脱 手 虽 是 输 写 便 利 动 无 留 碍 然 其 精 圆 快 速 发 之 在 手 筠 亦 未 能 尽 也 。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2)谢灵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 诗派。他与 (人名)合称为“大小谢”。(2分) (3)从材料看,符合“初日芙渠”标准的诗歌应具有哪些特点?(3分) 答:

答案 (1)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动无留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 (2)山水 谢朓

(3)①取材于自然;②自然地表达;③诗意精妙。

[参考译文]

古今论述诗歌的人很多,我唯独喜爱汤惠休称谢灵运为“初日芙渠”、沈约称王筠为“弹丸脱手”这两句,(这两句)最合人意。“初日芙渠”的标准不是凭借人力所能达到的,诗意精彩华妙,是对大自然的妙处的自然反映,谢灵运的诗,符合这一标准的也没有几首。“弹丸脱手”,虽然是说写作流畅,毫无停滞之感,然而它的圆转流畅,提笔写来一气呵成,王筠也没有书写尽。

6.(2017南京、盐城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迹诗书传记百家之文,二帝三王之所以基太平而泽后世,必曰礼乐云,若政与刑,乃其助尔。礼节之,乐和之,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识礼乐之情者乎其所谓礼乐如何也?儒衣冠而言制作者,文采声音云而已。基太平而泽后世倘在此邪?宋之为宋久矣,礼乐不接于民之耳目何也?抑犹未可以制作邪?董仲舒、王吉以为王者未制作,用先王之礼乐宜于世者,如欲用先王之礼乐,则何者宜于世邪?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人 已 大 治 之 后 其 谓 助 者 几 不 用 矣 下 三 王 而 王 者 亦 有 识 礼 乐 之 情 者 乎 其 所 谓 礼 乐 如 何 也 ?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是 (朝代)的 (姓名)。(2分)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对于“礼乐”与“政刑”的态度。(4分) 答:

答案 (1)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识礼乐之情者乎/其所谓礼乐如何也? (2)宋 王安石

(3)①将礼乐之教视为根本,旨在切实地在民众中推行礼乐;②将政刑视为一种辅助手段,最高目标是达到不用政刑的境界。

[参考译文]

根据诗书传记百家的文章而考知,二帝三王之所以奠定太平盛世泽被后世,一定是(因为)礼乐,像政刑,只是礼乐的辅助罢了。礼节制人性,乐和顺人性,(通过礼乐的教化,)百姓被治理得很好之后,作为辅助手段的政刑几乎就可以不用了。在三王之后称王的人,还有理解礼乐的内涵的吗?他们所说的礼乐是什么呢?官员们谈及礼乐的制作,只是声音的抑扬节奏等罢了。奠定太平盛世泽被后世的或许在这里吗?宋朝建立已经很久了,礼乐不能和百姓的耳目相接触(礼乐不能行于世),为什么呢?或许是还没有形成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吧!董仲舒、王吉认为当朝统治者还没有制定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用适宜于当世的先王的礼乐,如果想用先王的礼乐,那么哪些是适宜于当世的呢?

教师用书专用(7)

7.(2018南京、盐城、连云港二模,22—24)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节选自元好问《东坡诗雅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近 世 苏 子 瞻 绝 爱 陶 柳 二 家 极 其 诗 之 所 至 诚 亦 陶 柳 之 亚 然 评 者 尚 以 其 能 似 陶 柳 而 不 能 不 为 风 俗 所 移 为 可 恨 耳 夫 诗 至 于 子 瞻 而 且 有 不 能 近 古 之 恨 后 人 无 所 望 矣!

(2)“六朝之谢、陶”是指 和 两位诗人。(2分) (3)作者为什么发出“诗亡”的感慨?请概括回答。(2分) 答:

答案 (1)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2)谢灵运 陶渊明

(3)六朝后诗人大多创作杂体,远离风雅;近世苏轼诗学陶柳,也不能近古。

[参考译文]

五言以后,六朝的谢灵运、陶渊明,唐朝的陈子昂、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最接近《风》《雅》。其余的都用杂体创作,诗歌走向灭亡也已经很久了!杂体发展愈周全,就离《风》《雅》愈远,按理应该这样。近世苏东坡最爱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他的诗歌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确实也仅次于陶柳二人。然而,评论的人仍然认为遗憾的是他能够模仿陶柳但未能做到不被世俗改变。诗发展到了苏东坡时,尚且不能有近古的遗憾,后面的人就更没有指望了。

B组 2017—2019年模拟·提升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1.(2019届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期中联考,22—24)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盖以沈至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骤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沈永之趣,则用意难也。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会。天机所启,若出自然。禾中王子介人,示予所著词,不下千余首,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未有多于兹者也。

(选自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然 宋 人 亦 不 可 免 于 有 情 也 故 凡 其 欢 愉 愁 怨 之 致 动 于 中 而 不 能 抑 者 类 发 于 诗 余 故 其 所 造 独 工 非 后 世 可 及。

(2)“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中的“周、秦”分别是指词人 和 。(2分) (3)请概括陈子龙认为宋人诗不如词的原因。(3分) 答:

答案 (1)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

(2)周邦彦(周美成) 秦观(秦少游)

(3)①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诗歌言理而不言情;②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涌动于内心而不可抑制,于是借助词抒发出来;③宋人致力于写词。

[参考译文]

宋人不懂诗却勉强作诗。宋人作诗,只讲道理却不抒写情感,所以整个宋代没有诗。然而宋人内心也不可避免有情感,所以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涌动在内心而不可抑制,大都借词抒发出来,所以宋人所作的词十分精巧,不是后人可以赶得上的。十分深沉的思想表达出来一定浅显明白,使读它的人猛然看到时就像在耳朵、眼睛的表面一样(浅显),长时间诵读就能体会到深沉隽永的意趣,但想要运用它的意旨却很难。只有宋人专门致力于作词,篇目已经很多,看到景物都会作词。天赋的灵机开启,就像出于自然。禾中的王介人,拿他所作的词给我看,不少于一千首,从前代的李清照、晏殊、周邦彦、秦观这一类人(来看),没有比这个人作的词多的。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2.(2019届江苏赣榆高中月考,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古人各成一家,业已传名而去。后人不得不兼综条贯,相题行事。虽才力笔性,各有所宜,未容勉强;然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谓之陋儒。蒋苕生太史《题随园集》云:“古来只此笔数枝,怪哉公以一手持。”余虽不能当此言,而私心向往之。

(节选自《随园诗话》)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然 宁 藏 拙 而 不 为 则 可 若 护 其 所 短 而 反 讥 人 之 所 长 则 不 可 所 谓 以 宫 笑 角 以 白 诋 青 者

(2)《随园诗话》的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2分) (3)作者“私心向往”怎样的境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答案 (1)然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 (3)清 袁枚

(4)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参考译文]

古人早已各自形成一个学术流派,名声已远扬而离去了。后人不得不综合各个流派的学术体系,相互品评学习。即使才华和风格各有所长,也不允许能力不足而强为之;但是(若有人)宁愿隐藏笨拙的品性而不评论学习,这是可以的;如果(有人)掩藏自身的不足,反而讥笑别人的长处,那是不可以的。这就是所说的拿宫调讥笑角调、用白色诋毁青色的人,(我们)称这样的人是学识浅陋的儒生。太史蒋苕生在《题随园集》中说:“自古以来只有几支这种笔,奇怪啊,袁公用一只手就握住了。”我虽然没有能力承受这句话,但是我的内心还是神往的。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3.(2019届南师附中、淮阴、天一、海门期初联考,21—23)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选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词 笔 纵 横 极 见 日 新 之 效 更 须 治 经 深 其 渊 源 乃 可 到 古 人 耳。 (2) 与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称为 (文学流派)的“一祖三宗”。(2分) (3)根据文段内容,概括作者对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4分) 答:

答案 (1)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2)杜甫 江西诗派

(3)①应研读经典,深入探究其中的渊源;②要学习前人“陶冶万物”的功力,多读融古,点铁成金。

[参考译文]

你寄送的《释权》这篇文章,文笔奔放自如,很能表现出你日日有所长进。更应研读经典,深入探究其中的渊源,才可以追上古人。《青琐》这篇祭文,语意很工巧,但用字时有不妥之处。写文章自己遣词造句最难,杜甫作诗,韩愈作文,没有一个字没有出处,只是因为后人读书少,所以就以为是韩愈、杜甫自己写出这样的话罢了。古代能写文章的人,能够真正地熔铸万物于一炉,即使引用前人的旧语用于自己的文中,也如一粒灵丹,能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4.(2018无锡一模,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退之、子厚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有改动)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4处)(4分)

尝 谓 文 者 礼 教 治 政 云 尔 其 书 诸 策 而 传 之 人 大 体 归 然 而 已 。 (2)退之、子厚分别是指韩愈和 ,他们同为中唐 的倡导者。(2分)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4分) 答:

答案 (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 (2)柳宗元 古文运动

(3)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以实用(礼教治政,有补于世)为主,在重视文(内容)的前提下,辞(形式)也不能废弃。

[参考译文]

我曾认为,文章不过是表现礼教政治罢了。那写在书本上传之于人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些方面。所谓“言语若没有辞藻修饰,流传就不会久远”的说法,只是说文辞是不可以不讲的,但这不是孔子关于文章的根本意见。(我怀疑)韩愈、柳宗元只是给人讲了语言表现方面的问题,而写作文章的本意,并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就够了。况且所谓文章,无非是务必要做到对社会有益罢了。所说的语言,就好像器物上有雕刻绘画一样。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如果精巧而华丽,不一定就适用;如果适用,也不一定就精巧华丽。总之要以适用为根本,把雕刻绘画作为外表修饰罢了。不适用,就不称其为器物了。不修饰它的外表,也能像不适用一样,不称其为器物吗?肯定不是的。然而外表修饰也不能不讲,只是不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就可以了。 5.(2018徐州调研,21—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分)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玦》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使人厌恶。

(节选自王骥德《曲律·论用事》,有删改)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又 有 一 等 事 用 在 句 中 令 人 不 觉 如 禅 家 所 谓 撮 盐 水 中 饮 水 乃 知 咸 味 方 是 妙 手

(2)文段中《西厢》《琵琶》的作者分别是 和 (姓名)。(2分) (3)结合文本,概括曲中“用事”的要义。(3分) 答:

答案 (1)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 (2)王实甫(王德信) 高明(高则诚)

(3)引得正确,用得恰当;明暗隐显,不需解说;化入文中,不留痕迹。

[参考译文]

词曲的精妙之处,不在于使用典故,也不在于不使用典故。喜好用典故的缺失在于堆积典故,没有典故可以运用的缺失在于文辞枯竭单调。关键在于多读书,多见识典故事实,援引正确,使用恰当,常见的典故隐晦运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用,冷僻的典故明确运用,一定要让唱出来时人人都能听懂,不需要另外解说。另外,高明的(一等的)用典是运用在句中,让人没有察觉,犹如禅家所说的把一撮盐放入水中,喝水时才觉出咸味,这样使用典故才是妙手。《西厢》《琵琶》使用典故虽然很多,然而无不恰到好处,所以动人。《玉玦》句句使用典故,犹如盛书的柜子,使人厌恶。

6.(2017苏北四市摸底,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选自《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项 王 今 日 亡 则 次 取 足 下 足 下 与 项 王 有 故 何 不 反 汉 与 楚 连 和 参 分 天 下 王 之 今 释 此 时 而 自 必 于 汉 以 击 楚 且 为 智 者 固 若 此 乎? (2)《资治通鉴》的编写者是 ,其编写体例是 。(2分) (3)上述文段中齐王韩信“虽死不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答案 (1)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2)司马光 编年体

(3)①深得汉王信任;②深受汉王敬重;③重信义。(答对两点即可)

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高考加油!

[参考译文]

项羽获悉龙且已死,非常害怕,立刻派遣盱台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说:“……目前楚、汉二王成败之事,关键就在您了。您向西依附汉王,汉王即获胜;向东投靠项王,项王即获胜。倘若项王今日遭覆灭,那么接着就轮到灭您了。您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王来与楚王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弃这个良机,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王,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吗?”韩信辞谢道:“……汉王授给我上将军的官印,拨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的衣服让我穿,推让他的食物给我吃,并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人家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人家是不吉利的。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跟定汉王的主意!望您替我向项王致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