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长生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6期
韩长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它关系到国家民生问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标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工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业机械化科技研究成果较少。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当下时机,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建设工程,缩短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
一、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一直保持着高效率、高要求的发展形势,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日益升高。但我国整体农业机械化程度依旧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科技研发水平距世界水平还有一段差距,无法达到机械普及的程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且机器人研发应用水平落后,绝大部分农村依旧采用的是人工种植,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
相对应的,国外大部分发达国家已基本进入到农业机械化阶段,以美、日等国为例,农业机械化正在向高效率、多功能、整体化方向发展。各种高新科技成果被大量应用于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当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逐渐提高,引起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变革。且日本等国已经着手研发农业机器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人类在传统农业中的必要性,完成某些必要的生产工作,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投入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分析
1、提高农业思想认识
就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而言,国外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远高于我国。一方面,国外“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降低了农业发展压力。另一方面,国外机械化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相关科研成果较为健全,农业自动化机械使用范围较广,居民农业机械化意识较强。
因此,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导阶级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略。转变农民“生物耕种,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观念,引导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使用农业机械。加强农业机械化知识普及,通过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的认知度。深化改革力度,强化法律意识,健全档案管理,要求所有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相关机械的具体适用情况,对价格昂贵的大型机械进行额外补贴,或开展农业机械专项贷款计划。增加对相关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鼓励高校学生到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就业,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实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增加闲置土地利用率。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无法实现欧美等国家一人分配几百亩地的条件,这就造成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所以,政府要建立现代化农场,实行土地合作经营,由比较有种植经验的农民统一组织生产,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出台相关
法律法规,规范土地转移承包制度的实行,鼓励农民合作使用农业机械,降低使用成本,保证每一块土地都能高产多收。
3、实现人机结合机械化发展
以部分国家为例,美国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工作,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新型机械,将播种、施肥、耕种、喷药等多个环节融入到一个机械组工作当中。日本已实现水稻收割的机械化,研制出多种农业生产机器人,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而我国目前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上还未得到普及,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还无法被完全取代。应该在实际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将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与劳动人员相结合,实现人机协同工作,结合GPS技术、数据库、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工作效率。及时对工作数据进行分析,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提供实践数据支持。
4、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一个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制,能够为农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农机建设科学化、现代化。增加基础福利设施建设,加强农业耕道的管理与维修工作,完善农业信息流通渠道,帮助农民第一时间掌握农业发展基本信息。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为农业经营者提供理论基础,对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决策。
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丰富信息获取途径,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等,完善新型农业机械产品的宣传工作。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主管部门加大科研项目专项研究力度,第一时间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整合相关资源、人才,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艺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机械化多元化发展。
5、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要求相关部门抓住农机队伍建设,以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科研水平。加强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鼓励高级知识分子投身农业机械化建设工作当中。
打造新型农业机械化工作示范园区,坚持科技创新、教育推广等工作。尽量提供更多的岗位来增加农民收入,并对农业种植者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挖掘农村管理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进行农产品研发创业工作,提供相关扶持政策,构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教育新体系。
(作者单位:154002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佳木斯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