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学习要求
1、明确中医学的概念,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流、形成和发展。 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定义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方法的一门科学。 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和传统的学术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属于东方的传统医学范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整体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结构上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功能上 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病理上 相互影响
诊断上 察外知内
治疗上 相互联系
整体观念 季节气候
人与自然相统一 昼夜晨昏
地理区域等 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 社会进步
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社会治、乱,
社会地位等
(二)辨证论治
1、症、病与证的概念
症:即症状,如头痛、腹痛等。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基本性质可以完全不同。 病: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
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相同的证,因此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
.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辨证论治 2、形与神俱 3、整体观念 4、同病异治 5、异病同治
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是(),成书于()时期,全书载药()种。 2、《黄帝内经》包括()与()两部分。 3、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是(),成书于()代。 4、被誉为金元四大家的是()、()、()、()。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是 A、《金匮要略》B、《神农本草经》C、《本草纲目》D、《医学纲目》E、《黄帝内经》 2、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 3、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华佗C、张仲景D、朱丹溪E、李杲 4、人体结构整体性的中心是
A、脑B、心C、五脏D、经络E、六腑
多项选择题 1、“证”包括
A、病因B、病位C、病的性质D、表现E、邪正关系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B、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C、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D、社会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地位变动对人体的影响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A、整体观念B、阴阳五行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 4、金元四大家包括
A、张子和B、钱乙C、刘河间D、李东垣E、朱丹溪
问答题
1、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是什么?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学习要求
1、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属性的规定及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方法。 主要内容
.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概念
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用来概括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的属性
一般说,外向的、上升的、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为阳,内在的、下降的、静止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为阴。 (三)阴阳的相对性
1、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2、阴阳具有无限的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二)阴阳对立制约:即阴阳性质相反,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关系。
(三)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四)阴阳消长平衡:是反映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处在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而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的特点来划分其阴阳属性。由于阴阳的属性是无限可分的,所以在阴阳中还可再分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若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则为病理状态,而一旦阴阳不能相互依附、相互为用而分离,其生命活动也就因此而告终。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阳邪致病→为阳盛伤阴的实热证 阴邪致病 →为阴盛伤阳的实寒证 2、阴阳偏衰: 虚不能制阴→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阴虚不能制阳→为阴虚阳盛的虚热证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阳证 阴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
.
.
翳”;实则泻之,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归纳药物的性能:用阴阳来归纳药性,分析五味等。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阴阳
填空题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也可以代表()内部所有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3、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而是()。 4、用阴阳失调来概括的主要类型有()、()、()、()。
单项选择题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
A、阴阳交感关系B、阴阳对立制约关系C、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D、阴阳消长平衡关系E、阴阳相互转化关系 2、“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的消长B、阴阳的转化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 3、“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可用阴阳学说的哪个关系来解释
A、对立制约B、互相转化C、消长平衡D、互根互用E、以上都不是 4、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E、中午 5、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
多项选择题
1、可用阴阳对立制约来解释的有
A、重阳必阴B、热者寒之C、阴胜则阳病D、阴病治阳E、阳损及阴 2、下列属阴的有
A、明亮的B、推动的C、滋润的D、晦暗的E、下降的 3、符合阴阳消长变化的有
A、一年四季气候的交替B、昼夜的变化C、由健康为疾病 D、阴盛则阳病E、阳盛则阴病
问答题
1、简述阴阳属性的基本特点。 2、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试用阴阳学说来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
.
.
第二章 藏 象
学习要求
1、正确理解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重点掌握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并由此推导脏腑功能失常时的病理表现;了解五脏与窍体液志的关系,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3、正确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
4、掌握气的生成、运行方式与生理功能。
5、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组成、分布及主要功能。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一、藏象、藏象学说的含义
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 二、脏腑的含义和内容
五脏---名称---心、肝、脾、肺、肾 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脏腑 六腑---名称---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内脏总称) 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功能象脏, 形态象腑
第一节 脏 腑
一、五 脏 (一)心 1、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2)心主神志 2、生理联属
(1)心在志为喜(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开窍于舌(4)汗为心液 (二)肺
1、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联属
(1)肺志为(悲)忧(2)在体为皮、其华在毛(3)开窍于鼻(4)涕为肺液 (三)脾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2)主升清(3)脾主统血 2、生理联属
(1)脾志为思(2)在体合肉,主四肢(3)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涎为脾液 (四)肝
.
.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2)肝主藏血 2、生理联属
(1)肝志为怒(2)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3)肝开窍于目(4)肝在液为泪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2)主水(3)主纳气 2、生理联属
(1)肾志为恐(2)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3)开窍于耳、二阴 (4)唾为肾液 二、六腑 (一)胆
(1)贮存、排泄胆汁(2)主决断 (二)胃
(1)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
(1)受盛化物(2)分清别浊 (四)大肠 传化糟粕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2、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 1、先天之精气
2、后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
通过肺、脾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起来而生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四)气的运动形式
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1、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生成: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先天之精为基础,赖后天之精的培育。
.
.
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腠,无处不到。 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宗气
生成: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分布:聚于胸中(“膻中”之处)。 功能:(1)走息道以行呼吸;(2)贯心脉以行气血。 3、营气
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分布:分布于血脉中,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功能:化生血液,营养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4、卫气
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剽悍部分所化生。
分布:经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功能:①护卫肌肤,防御外邪;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③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二、血
概念:运行于脉中,极富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主要成分是营气和津液 三、津液
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体液、分泌液、排泄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藏象 2、藏象学说 3、心主血脉 4、脾主运化 5、肺朝百脉 6、肝藏血 7、肾主纳气
8、营气 9、卫气 10、精
填空题
1、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类。 2、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为中心的整体观。其体现在()、()、()。 4、心的生理功能是()、()。 5、肝的生理功能是()、()、()。 6、肺的生理功能是()、()、()、()。 7、肾的生理功能是()、()、()。 8、胆的生理功能是()、()。 9、胃的生理功能是()、()。 10、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11、心在志为(),在液为(),在体合(),在窍为()。 12、肝在志为(),在液为(),在体合(),在窍为()。
.
.
13、肾在志为(),在液为(),在体合(),在窍为()。 14、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5、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在()和()方面。
16、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和()两个方面。
17、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和()方面的相互影响。 18、肾与脾的关系是()与()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19、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20、脾主运化包括()、()。 21、气的功能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22、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 23、宗气是由()和()结合而成,积聚在()。 24、气与血的关系体现于()、()、()、()四个方面。 25、津液的功能有()、()、()、()、()。 26、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单项选择题
1、与脾胃升降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 B、三焦 C、肺 D、肝 E、肾 2、对机体脏腑组织起濡润作用的是
A、心阳 B、脾阴 C、肾精 D、肾气 E、肾阴 3、对机体脏腑组织起温煦作用的是
A、心阳 B、脾阳 C、肝阳 D、肾阳 E、肾气 4、与小肠相表里的腑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5、与肺相表里的腑是
A、小肠 B、大肠 C、膀胱 D、三焦 E、胆 6、五脏阴阳的根本是
A、心阴与心阳 B、脾阴与脾阳 C、肝阴与肝阳 D、肾阴与肾阳 E胃阳
7、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是
A、心主血脉 B、心主神明 C、心在五行中属火 D、心开窍于舌 E不是 8、“后天之本”指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心气 10、积于胸中之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心气 11、与宗气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A、肺脾 B、心肺 C、肺肾 D、肝肾 E、肝脾 12、具有调节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
、胃阴与、以上均.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心气 13、治疗血虚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4、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5、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物质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多项选择题
1、脾的功能包括
A、主升清 B、主统血 C、主四肢 D、主调节血量 E、主运化 2、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三焦 D、女子胞 E、胆 3、肾阳对机体的作用是
A、滋润 B、温煦 C、濡养 D、兴奋 E、抑制 4、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
A、牙齿松动 B、头发早白 C、腰膝酸软 D、早衰 E、耳鸣 5、脾与胃在生理上的联系是
A、藏泻互用 B、燥湿相济 C、纳运协调 D、升降相因 E、水火相济 6、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
A、传化 B、泌别清浊 C、受盛 D、化物 E、升清 7、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
A、调畅气机 B、调节情志 C、调理冲任 D、促进脾胃运化 E、疏通水道 8、被称为狭义之神的是
A、精神 B、意识 C、语言 D、思维 E、眼神 9、与宗气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A、肺 B、脾 C、肝 D、肾 E、三焦
问答题
1、试从生理功能特点来简述内脏的分类? 2、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3、肺的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4、气的总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5、试述气与血的关系?
第三章 经 络
学习要求
理解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概念,熟悉十二经脉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
.
.
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阴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而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二、走向、交接规律 三、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总称为奇经八脉。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经络 2、奇经八脉 3、血海 4、阳脉之海 5、阴脉之海 6、十四经 7、孙络
填空题
1、经脉系统包括()和()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 2、浮络是()的络脉。 3、奇经八脉包括()、()、()、()、()、()、()、()。 4、经络系统是由()和()两部分组成。
单项选择题
1、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 2、手足三阳经交于
A、手B、足C、头D、腹E、胸 3、与足太阴经相表里的是
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 4、手足三阴经交于
A、手B、足C、头D、腹E、胸 5、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
A、浮络B、十五别络C、血络D、孙络E、大络
.
.
6、被称作“十二经之海”的是
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肾经
多项选择题 1、冲脉又称
A、血海B、阳脉之海C、阴脉之海D、气海E、十二经之海 2、分布于上肢外侧的经脉有
A、肺经B、大肠经C、小肠经D、心经E、三焦经 3、有“一源三歧”之称的是
A、任脉B、督脉C、带脉D、冲脉E、维脉 4、与奇经八脉关系密切的是
A、肝B、脾C、脑D、女子胞E、肾
问答题
1、简述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2、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四章 病 因
学习要求
了解中医对病因的探求方法与分类,重点掌握六淫概念与各种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七情概念与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概念与致病特点。了解其它致病因素。 主要内容 一、概述:
病因: 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二、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咳嗽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易袭阳位 病位在表 恶风、发热、汗出 病位游走不定 风痹(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善行 风疹块(皮肤搔痒、时隐时现)、小儿高热数变 发病急、变化快 惊风 主动 肢体异常运动 破伤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挟杂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形寒怕冷、四为百病之长 多兼邪致病 2、寒邪 性质 致病特点 阴邪 阴气盛 伤阳 阳气虚 .
.
肢不温 伤寒一头项强痛 气血运行迟滞、凝结凝滞 寒痹一关节冷痛 不通产生疼痛 中寒一脘腹冷痛 又如寒凝痛经 恶寒发热、无汗 收引(热腠理汗孔收缩 胀冷缩) 筋脉收缩挛急 头身疼痛、肢体屈伸不利 3、暑邪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数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升散 腠理开泄 多汗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黄多挟湿 暑湿挟杂(暑湿) 腻 4、湿邪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阻遏气机 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滿、食欲不振 为阴邪 损伤阳气 脾阳不振见腹泻、水肿 头重身困、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症状重着 重浊 秽浊 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 症状粘滞 粘滞 病程缠绵 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发作 趋下 易袭阴位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 5、燥邪 性质 特点 主要病症 易伤津液 各种干燥的症状(口鼻咽干、皮肤干、便干等症) 干涩 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6、火(热)邪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其性炎上(症状多见于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上部) 糜烂 口渴喜饮、咽干舌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阳邪 易耗气伤津 炎热 肝风内动(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易生风动血 燔上 张)、血液妄行(各种出血) 易扰心神 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易致肿疡 疮疡、痈肿(红、肿、热、痛、化脓) 三、七情(精神致病因素) (一)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七情致病特点
.
.
1、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3、影响病情变化:病情加重或恶化。 四、痰饮
(一)概念:痰、饮都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二)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2、致病广泛,表现多端。 五、瘀血 (一)概念:
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既指停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因血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血液。 (二)致病特点:
刺痛拒按
1)疼痛 部位固定
夜间痛甚
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外伤性) 2)肿块--- 固定不移 体内多见癥积(质硬、压痛) 血色紫暗 3)出血 夹有血块
面唇青紫、爪甲紫暗、皮下紫斑 4)望诊 紫绀 舌质紫暗或瘀斑 面色黧黒、肌肤甲错
5)脉诊---脉涩不畅---细涩、沉弦、结、代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病因 2、六淫 3、疠气 4、七情 5、瘀血 6、痰饮
填空题
1、风性“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性。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3、燥邪致病的特点为()、()。 4、疠气致病的特点是:()、()、()。 5、七情致病的特点是:()、()、()。 6、不同的情志刺激,损伤相应的脏腑是:()、()、()、()、()。 7、过劳包括:()、()、()。 8、瘀血致病的特点为:()、()、()、()。
.
.
9、饮食失宜包括()、()、()三个方面。
单项选择题
1、关节肌肉的游走性疼痛是 A、寒邪所致 B、,风邪所致 C、湿邪所致 D、火邪所致 E、燥邪所致 2、最易侵犯人体头面、肌表和肩背的外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3、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是:
A、风邪 B、热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4、易困脾的是:
A、火邪 B、风邪 C、燥邪 D、湿邪 E、寒邪 5、最易耗气伤津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 6、燥邪最易犯:
A、肾 B、肝 C、心 D、肺 E、脾 7、最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A、火邪 B、风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8、寒邪伤人,产生疼痛的病理根据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邪袭表,卫阳受抑 C、寒性凝滞 D、寒性收引 E、以上都不是 9、湿邪致病病程长是由于
A、湿性重浊 B、湿性粘滞 C、湿易阻遏气机 D、湿易伤阳气10、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的邪气是:
A、暑 B、湿 C、风 D、燥 E、热(火)
多项选择题
1、瘀血引起的疼痛有哪些特点
A、刺痛B、拒按C、部位固定D、夜间痛甚E、喜按 2、在情志致病中下列正确的是
.
、湿为阴邪 E .
A、怒伤肝B、喜伤心C、思伤脾D、忧伤肺E、恐伤肾 3、“内生五邪”包括
A、风B、寒C、暑D、湿E、火
问答题
1、简述六淫致病特点?
2、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简述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论述瘀血形成的原因?
第五章 四诊八纲 第一节 四诊
学习要求
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质舌苔,熟悉神、色望诊及脉诊。 主要内容 一、望诊
概念: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等情况。 (一)望神 观察项目 有神(得神) 神志 目光 呼吸 语言 面色 清楚 明亮 平稳 清晰 荣润 无神(失神) 两目晦暗 气微或喘促 错乱或神昏谵语 无华 假神 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不休,想见亲人 无华,两颧泛红如妆 精神萎靡或卒然昏仆 突然精神好转 动作反应 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形体 饮食 意义 肌肉不削 反应迟钝或神昏谵语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形体赢瘦 不欲饮食 突然食欲增强 精充气足神旺,病轻 精损气弱神衰,病重 神衰已极,属病危
(二)望色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和肝病。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的表现。 2、黄色---主虚证、湿证。黄色为脾虚水湿内停的征象。面色萎黄 3、白色---主虚证、寒证(血虚阳气不足的征象)、失血证。 4、赤色---主热证(热盛血脉充盈)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泛、瘀血证。为肾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瘀阻 (六)望舌
正常舌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病理舌象:舌象的病理改变 (一)、舌质(体):舌质的颜色、形态、动态变化 。
.
.
1、望舌色:
(1)淡白舌:主虚证、寒证(血虚、阳虚)
(2)红舌:主热证(邪热内盛,气血上涌于舌的征象) (3)绛舌(深红):主热证的极期(热邪深重的征象)
(4)青紫舌:青舌主气血瘀滞、阴寒内盛。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 2、望舌形(舌的形态变化)
(1)老嫩:老舌---主热证、实证,嫩舌---主寒证、虚证
(2)胖瘦:胖大舌---主脾虚、阳虚,瘦小舌---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3)裂纹舌---热盛伤津或阴血不足
(4)芒刺舌(舌乳头增生、高起如刺)---邪热亢进,津液亏损 (5)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脾虚湿盛 3、望舌态(舌的动态变化)
(1)强硬舌(舌体强硬、转动不灵)---多见于中风 (2)震颤舌(舌体颤抖不定)---气血不足或肝风内动 (3)吐弄舌(舌体反复伸出收回或舔口唇者)---心脾有热 (4)歪斜舌(舌体偏向一侧)---中风 (二)望舌苔(苔色、苔质)
正常舌苔:薄白苔,不干不湿、不滑不燥---胃气正常 病理舌苔——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
(1)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
(2)黄苔——主热证、里证。热邪熏蒸,黄越深、热越重。 (3)灰苔(浅灰色)——主里证
(4)黑苔(由黄、灰苔转化而成)——疾病的严重阶段 2、望苔质:(质地的厚薄、润燥、腐腻等变化。)
厚薄:薄苔---主外感表证---判断疾病的深浅,厚苔---主里证---病情的轻重 润燥:(1)润滑苔(苔面上有过多的水分)——湿盛、痰饮 (2)干燥苔(苔面上干燥无津)——热盛伤津阴津亏耗 舌苔由润---燥---病情加重;舌苔由燥---润---病情好转 腐腻:(1)腐苔---苔质厚、颗粒粗大、疏松,如豆腐渣,擦之即去---主食积 (2)腻苔---苔质紧贴在舌面上,颗粒细小致密,粘腻,擦之不去--- 主湿证、痰饮 剥脱苔(地图舌):舌苔剥脱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界限明显---主气阴两伤 镜面舌:舌面无苔,光滑如镜---主胃气大伤,津液枯槁,病重,预后差。
第二节 辨证
学习要求
理解八纲概念,了解八纲辨证是一切辨证的总纲。掌握八纲辨证要点。 主要内容
一、八纲概念: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二、基本内容
.
.
(一)表里辨证---辨别病位 症状 寒热 其它症状 证候 常伴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等; 表证 同时出现 而饮食、神志等内脏证候不明显 里证 但寒不热或少见头身疼痛; 但热不寒 而内脏证候突出 面色 口渴 四肢 二便 舌象 脉象 浮 多如常 苔薄白 便秘或溏舌色、舌泻;尿短赤苔有变化 或清长 二便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舌象 沉 (二)寒热辨证---辨别病性 证别 寒热 寒证 恶寒喜热 脉象 苍白 不渴或 厥冷 热饮不多 踡卧 舌质淡 迟紧 苔白润 热证 发热恶热喜冷 红赤 渴喜冷饮 肢热 小便短赤 舌质红 数洪 躁扰不宁 大便秘结泻下热臭 苔黄干 (三)虚实辨证---辨邪正关系 症状 面色 寒热 口渴 汗出 证型 恶寒渴喜苍白自汗肢冷,热饮虚证 或萎或盗五心且量黄 汗 烦热 少 神态 脘腹 二便 舌象 脉象 声低舌淡绵绵气怯,便溏嫩,少而痛,无力 精神溲清 苔或喜按 不振 无苔 声高舌质深红恶寒大渴无汗胀满便秘息粗,坚敛实证 或暗重,壮喜冷或大痛剧,溲 有力 烦躁苍老,滞 热 饮 汗 拒按 赤 谵语 苔厚 (四)阴阳辨证---辨证总纲 1、阴证(见虚实辨证) 2、阳证(见虚实辨证) 3、亡阴证与亡阳证 证别 寒热 汗 口渴 呼吸 舌象 脉象 细数无亡阴 身畏热手足温 汗热而粘 渴喜冷饮 气粗 红干 力 渴不渴喜热脉微欲亡阳 身畏寒手足冷 汗冷而稀 气微 白润 饮 绝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神 2、五色诊 3、假神 4、恶寒 5、畏寒 6、潮热 7、自汗、盗汗 8、戴阳证 9、脉诊 10、八纲辨证 11、亡阴、亡阳
.
.
填空题
1、观察()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2、四诊包括()、()、()、()。 3、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 4、五色诊中的青色主()、()、()、()。黄色主()、()、()。黑色主()、()、()、()。
5、舌尖芒刺为(),舌中芒刺为(),舌边芒刺为()。 6、黄苔多主()、()。
7、先便后血,其色黑褐的是();先血后便,其色鲜红的是()。 8、正常脉象的特点是:()、()、()。 9、弦脉主病:()、()、()、()。 10、八纲即()、()、()、()、()、()、()、()。 11、表里是辩别()和()的两个纲领。 12、寒热错杂常见的四种情况()、()、()、()。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得神范畴
A、呼吸调均B、双目明亮C、动作灵敏D、食欲突增E、肌肉不消
2、病人双目少神,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短懒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等。谓之 A、有神B、少神C、失神D、假神E、以上都不是 3、下列各证除----外都可见面色白:
A、气虚证 B、血虚证 C、寒证 D、阴虚证 E、阳虚证 4、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恶寒 B、发热 C、头身疼痛 D、脉数 E、苔薄黄 5、自觉怕冷,加衣被可改善的称为:
A、恶寒 B、寒栗 C、畏寒 D、恶风 E、以上都不是 6、患者满面通红,多属
A、戴阳证 B、虚热证 C、实热证 D、真寒假热 E、以上都不是 7、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称为
A、盗汗 B、战汗 C、自汗 D、绝汗 E、以上都不是 8、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
A、盗汗 B、战汗 C、自汗 D、绝汗 E、以上都不是 9、脉浮而细软为:
.
.
A、濡脉 B、微脉 C、细脉 D、弱脉 E、虚脉 10、弦脉的脉象是:
A、端直而长 B、脉来崩急 C、浮而搏指 D、沉按实大 E、状如波涛 11、下列症状中哪项非里证可见
A、畏寒B、恶寒C、肢冷D、舌淡E、脉沉 12、产生表证的原因有
A、六淫初袭B、肺气不足C、劳倦内伤D、过食生冷E、火热内盛 13、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少苔脉细数B、舌淡脉虚细C、舌紫脉细无力D、舌红脉数E、舌红脉细 14、下列有关虚寒证的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畏寒喜暖B、面色苍白C、口淡不渴D、脉迟有力E、舌淡苔白
多项选择题
1、腻苔的临床表现
A、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B、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C、刮之易去 D、颗粒细腻质密 E、滑腻不易刮去 2、影响常脉的因素有
A、年龄B、性别C、季节D、精神因素E、运动 1、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A、是否口渴B、小便的短赤与清长C、舌苔的黄与白 D、脉象的迟与数E、是否恶寒发热 2、表证的临床特征
A、腹痛B、头身疼痛C、恶寒D、脉浮E、胸胁苦满 3、寒证的临床特征
A、畏寒肢冷B、呕吐不止C、全身乏力D、苔白而润E、小便清长 4、热证的临床表现可见
A、恶热B、口渴喜饮冷C、大便燥结D、小便短赤E、脉迟
问答题
1、得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简述病理舌色的主病?
3、节律不整的脉象有几种?它们有何异同? 1、如何鉴别寒证与热证? 2、如何鉴别虚证与实证? 3、如何鉴别亡阴证与亡阳证?
第六章 防治原则
复习巩固
.
.
名词解释
1、治病求本 2、三因制宜
填空题
1、所谓“治未病”包括()和()两方面的内容。 2、临床遵循的治疗法则有(),(),(),()等四个方面。 3、正治法有()、()、()、()四种具体法则。 4、反治法有()、()、()、()四种具体法则。
5、扶正主要适用于()病证。祛邪主要适宜用于()病证。 6、调整阴阳的法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反治的是
A、寒则热之B、热则寒之C、损其有余D、补其不足E、寒因寒用 2、下列关于塞因塞用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因实而闭塞不通的病证B、食积腹腹泻宜用此法 C、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宜用此法D、湿热痢疾适用此法 E、以上都不正确
3、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C、食积泄泻D、寒湿泄泻E、肠虚滑脱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
A、虚热证B、虚寒证C、实热证D、实寒证E、阴阳两虚证 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
A、虚热证B、虚寒证C、实热证D、实寒证E、阴阳两虚证
6、临床表现有身热、腹满硬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等,治当 A、急则治其标B、缓则治其本C、标本同治D、治标为主,治本为辅 E、以上均不正确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B、老年人患病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C、小儿患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快D、小儿患病多见虚证 E、素体阳虚者用药宜偏温
多项选择题
1、治则的内容包括
A、治病求本B、扶正祛邪C、调整阴阳D、三因制宜E、防止传变 2、正治法采用下列哪些原则治疗
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寒因寒用 3、下列各项以通因通用治疗的有
A、脾虚失运导致的腹胀满闷B、脾虚泄泻C、慢性腹泻D、食积腹泻E、湿热痢疾
.
.
问答题
1、试述治标与治本的临床运用法则,并举例说明? 2、何谓正治与反治?简述其运用方法?
第七章 方药、治法与常用中药
学习要求
掌握中药的定义,四气五味的内容及意义。了解中药炮制及用法。 熟悉中药分类及常用药的功用。掌握常用方剂的功用。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一、中药定义: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二、中药性能 1、四气
含义: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
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2、五味
含义: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作用:
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证。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用于治虚证、脏腑不和、拘挛疼痛等证。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证。
苦:能泻、能燥,具有通泄、燥湿作用。用治实火、湿热等证。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用治大便秘结、瘰疬、瘿瘤、癥瘕等证。
淡味:即无明显的味道,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炮炙 2、四气五味 3、配伍 4、相须 5、相使 6、相恶 7、归经
填空题
1、中药的炮制方法归纳起来有()、()、()、()四种。
.
.
2、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包括()、()、()、()、()等。 3、中药的禁忌包括()、()、()三方面。
单项选择题
1、中药的性能不包括
A、四气五味B、归经C、配伍D、升降浮沉E、毒性 2、五味中具有“能散、能行”作用的是
A、辛味药B、甘味药C、苦味药D、淡味药E、咸味药
3、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药物减轻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为 A、相须B、相使C、相恶D、相畏E、相杀 4、入汤剂宜武火急煎的药物是
A、解表药B、补益药C、温里药D、平肝熄风药E、泻下药
多项选择题
1、属于配伍禁忌的是
A、相须B、相使C、相恶D、相反E、相杀 2、甘味药的作用是
A、渗湿B、补益C、和中D、行血E、缓急 3、辛味药可用于
A、表证B、气滞血瘀C、肺虚久咳D、虚汗E、湿浊内阻
问答题
1、何谓中药的性能,包括哪几方面? 2、何谓“四气”、“五味”,各有什么作用?
3、药物配伍的“七情”有哪七个方面,哪些配伍是应该考虑应用的?哪些方面应避免应用的?
第二节 治法与常用中药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汗法 2、清法 3、平肝熄风药 填空题
1、解表药分为()、()两类。 2、虚证一般分为()、()、()、()四类证候,补益药亦根据它的应用范围分为()、()、()和()四类。 3、清热药分()、()、()、()、()五类。
单项选择题
1、表虚有汗者,桂枝常与何药配伍
.
.
A、杏仁B、甘草C、白芍D、防风E、细辛 2、既能发表散风,炒炭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A、麻黄B、桂枝C、荆芥D、防风E、白芷
3、既可解表散风,祛湿止痛,又可祛风止痉,治疗破伤风的药物是 A、桂枝B、荆芥C、防风D、白芷E、细辛
4、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是 A、薄荷B、桑叶C、菊花D、葛根E、柴胡 5、柴胡、葛根都具有的功效是
A、和解少阳B、升举阳气C、疏肝解郁D、生津止渴E、透发麻疹 6、内服可清热泻火,外用能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知母B、石膏C、栀子D、芦根E、龙胆草 7、既可清实热,又可退虚热的药物是
A、知母B、石膏C、栀子D、芦根E、龙胆草 8、栀子的功效是
A、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B、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C、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D、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E、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9、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又有止血、安胎作用的是 A、栀子B、黄芩C、黄连D、黄柏E、苦参 10、金银花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疏散风热B、清热解毒,凉血止痢C、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D、清热解毒,凉血利咽E、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11、有“疮家圣药”之称,并可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A、蒲公英B、连翘C、板兰根D、白头翁E、鱼腥草 12、擅长治疗乳痈的药物是
A、蒲公英B、连翘C、板兰根D、银花E、鱼腥草
13、生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后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药物是 A、地黄B、当归C、白芍D、赤芍E、沙参
14、清热凉血药中,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的药物是 A、生地B、玄参C、水牛角D、赤芍E、丹皮 15、青蒿的主要功效是
A、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B、退虚热、泻肺火C、清热泻火、滋阴除烦 D、清热燥湿、解暑截疟E、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16、大黄入煎剂应
A、先下B、后下C、久煎D、另煎E、包煎 17、下列属于润下药的是
A、大黄B、番泻叶C、甘遂D、芒硝E、火麻仁 18、附子的功效是
A、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B、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C、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D、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E、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
.
19、治气虚欲脱者宜用
A、附子、肉桂B、附子、干姜C、附子、人参D、附子、细辛E、附子、当归 20、既可治脘腹冷痛,又可治寒饮咳喘的药物是 A、附子B、干姜C、肉桂D、吴茱萸E、桂枝 21、用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证的是佳药物是 A、人参B、黄芪C、白术D、甘草E、山药 22、具有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功能的药物是 A、当归B、山药C、黄芪D、党参E、白术 23、下列哪项为白术的功效
A、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生津安神B、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祛痰止咳 C、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缓急止痛D、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E、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精止带 24、具有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的药物是
A、甘草B、人参C、山药D、白术E、黄芪 25、人参入煎剂时应
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泡服
26、既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A、当归B、熟地C、白芍D、阿胶E、首乌 27、阿胶入煎剂时应
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烊化兑服 28、下列哪味药是补肝肾、明眼目之良药
A、沙参B、麦冬C、枸杞子D、龟板E、鳖甲 29、可以补肝肾、强筋骨,还能安胎的药物是 A、杜仲B、川断C、菟丝子D、淫羊藿E、鹿茸 30、善治肉食积滞,又有活血散瘀功效的药物是 A、神曲B、鸡内金C、莱菔子D、山楂E、麦芽 31、善治面食积滞,并能回乳的药物是
A、神曲B、鸡内金C、莱菔子D、山楂E、麦芽 32、下列哪三味药炒焦配用称为“焦三仙”
A、莱菔子、山楂、鸡内金B、山楂、麦芽、神曲C、鸡内金、麦芽、神曲 D、麦芽、莱菔子、鸡内金E、神曲、鸡内金、莱菔子 33、具有破气消结,化痰散痞作用的药物是 A、陈皮B、半夏C、香附D、枳实E、乌药 34、枳实的理气作用是
A、行气B、疏肝C、降气D、纳气E、破气 35、治疗肝郁气滞之痛经的最佳药物是
A、陈皮B、青皮C、香附D、木香E、乌药 36、既能活血行气,又能祛风止痛的药物是 A、丹参B、川芎C、郁金D、红花E、牛膝
37、主治气血瘀滞诸痛证,止痛作用优良,醋制后可加强疗效的药物是 A、丹参B、川芎C、牛膝D、红花E、延胡索
.
.
38、善于活血祛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并可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丹参B、川芎C、牛膝D、红花E、益母草 39、既能散瘀止血,又能消肿定痛的药物是 A、三七B、白及C、艾叶D、蒲黄E、益母草
40、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善于芳香化湿的药物是 A、苍术B、厚朴C、佩兰D、藿香E、砂仁 41、芳香化湿药入煎剂应
A、冲服B、先煎C、另煎D、包煎E、不宜久煎 42、功能化湿、行气,又温中、安胎的药物是 A、佩兰B、白豆蔻C、藿香D、厚朴E、砂仁 43、利水渗湿药中,具有清热排脓作用的是
A、茯苓B、泽泻C、薏苡仁D、车前子E、猪苓 44、为治黄疸之要药的是
A、茵陈B、滑石C、金钱草D、车前子E、海金沙 45、茯苓的功效是
A、健脾止泻,渗湿除痹B、利水渗湿,泄热C、利水渗湿D、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E、清热利水,通淋、下乳 46、独活的功效是
A、祛风通络,定惊止痉B、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C、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D、祛风湿,益肝肾,安胎E、祛风湿,止痹痛,清湿热 47、功能祛风湿,通络止痛,又善治骨鲠的药物是 A、威灵仙B、独活C、木瓜D、寄生E、乌梢蛇 48、哪种药物最宜于治疗肾虚胎动不安
A、白术B、砂仁C、黄芩D、桑寄生E、苏梗 49、辛开苦降,性平无偏,偏于走上的药物是 A、杏仁B、桔梗C、苏子D、半夏E、前胡
50、能燥湿化痰,为温化寒痰要药,又善治各种呕吐的药物是 A、杏仁B、桔梗C、天南星D、川贝母E、半夏 51、既治咳嗽,又治肠燥便秘的是
A、杏仁、苏子B、杏仁、火麻仁C、杏仁、柏子仁D、杏仁、郁李仁E、杏仁、桑白皮
52、具有补肝、益心,安神、敛汗作用的药物是 A、朱砂B、柏子仁C、酸枣仁D、石菖蒲E、茯苓 53、钩藤入汤剂宜
A、后下B、先煎C、另煎D、包煎E、烊化
54、既能熄风止痉,又能平肝潜阳,祛风通络作用的药物是 A、地龙B、天麻C、僵蚕D、龙骨E、代赭石 55、五味子的功效是
A、收涩止血,固精止带,收湿敛疮,止痛抑酸B、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C、涩肠止泻,温中行气D、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
.
E、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问答题
1、使用解表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2、试述安神药的含义及主要适应证?
第三节 方 剂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方剂 2、君药
填空题
1、方剂的组成原则是()、()、()、()。 2、方剂组成变化的形式有()、()、()。 3、大承气汤由()、()、()、()组成,功用是(),主治()。
单项选择题
1、桂枝汤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D、解肌发汗,理气和中E、发汗解肌,助阳益气 2、风热初起之咳嗽,宜选
A、麻黄汤B、桑菊饮C、桂枝汤D、小柴胡汤E、半夏泻心汤 3、银翘散的组成是
A、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薄荷、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B、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C、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薄荷、桔梗、竹叶、葛根、甘草 D、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蝉衣、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E、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蝉衣、桔梗、前胡、木通、芦根、甘草 4、逍遥丸的主治病机是
A、肝郁脾虚,胃失和降B、肝郁血虚,脾失健运C、肝脾气滞,阳郁不伸 D、肝血不足,气郁化火E、以上都不是 5、逍遥丸主治证中不含有
A、头痛目眩B、两胁作痛C、寒热往来D、神疲食少E、潮热盗汗 6、四君子汤的主治病证是
A、脾胃气虚证B、脾胃虚寒证C、湿邪困脾证D、脾阳不足证E、脾虚泄泻证 7、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是
A、滋阴降火B、养心安神C、滋阴补肾D、健脾和胃E、滋阴疏肝 8、酸枣仁汤的功效是
A、滋阴安神,清热除烦B、养血安神,清热除烦C、重镇安神,清热除烦 D、益气宁心,清热除烦E、重镇安神,潜阳明目 9、治疗脾虚肝郁之带下,常用
.
.
A、逍遥丸B、归脾汤C、四物汤D、完带汤E、牡蛎散 10、二陈汤主治
A、燥痰咳嗽B、热痰咳嗽C、湿痰咳嗽D、寒痰咳嗽E、风寒眩晕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1、试述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病证?
常见证、病及针灸
(常见证、病略)第十三章 针灸
学习要求
掌握30个左右常用腧穴的取穴方法与主治作用,毫针、艾灸、拔火罐等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腧穴
(一)头面、颈部腧穴 百会
[定位] 前发际正中线后约5寸,约当两侧耳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 头痛眩晕,耳鸣,中风失语,昏厥,癫狂,脱肛,阴挺。 印堂
[定位]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人中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 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口眼歪斜。 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面痒,腹痛。 地仓
[定位]口角旁0.4寸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眼睑瞬动。 颊车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颊肿,口噤不语,痄腮。 下关
[定位]在耳前方约一横指,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牙痛,牙关开合不利,牙关紧闭,口眼歪斜,面颊疼痛。
.
.
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平风府穴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鼻渊,肩背痛,热病,感冒。 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头项强痛、疟疾、热病、癫痫、咳嗽、气喘、脊背强痛、骨蒸潮热、风疹等。 (二)上肢常用腧穴 少商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中暑,晕厥,中风昏迷。为急救穴之一。 合谷
[定位]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指挛,臂痛,口眼歪斜,闭经,滞产,痢疾,小儿惊风。 曲池
[定位] 曲肘成直角,当肘横外侧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瘰疬、风疹、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热病。 肩髃
[定位] 肩峰端下缘,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及上部中央。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风疹、瘰疠。 神门
[定位]在掌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失眠,头晕目眩,癫狂,痫证,肘臂酸痛,屈伸不利等。 内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掌长肌鉴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瘫痪、失眠、眩晕、偏头痛等。 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挠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落枕、胁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 十宣
[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0.1寸,左右共10穴。 [主治]高热,昏迷,癫痫,咽喉肿痛。 (三)下肢部常用俞穴 环跳
[定位]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之交界处。。 [主治]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肿痛,口苦,呕吐,胁肋痛。 足三里
.
.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腹胀,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虚劳羸弱。 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狂、下肢痿痹。 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处的顶端。 [主治]腰痛、腿转筋、痔疮、便秘。 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
[主治]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阳痿,遗精,癃闭,遗尿,水肿,疝气,失眠,下肢萎痹。 委中
[定位]月国横纹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萎痹,腹痛,吐泻,丹毒。 涌泉
[定位]足底(去趾)前1/3,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主治]头昏,头痛,目眩,咽喉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惊风,癫狂,昏厥。 (四)腹部常用俞穴 天枢
[定位]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腹泄,痢疾,月经不调,癥瘕。 关元
[定位]脐下3寸,当腹正中线上。
[主治]遗尿。癃闭,腹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经闭,痛经,脱肛,中风。 中脘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 。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腹胀、肠鸣。 (五)腰背部常用俞穴 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骨蒸,吐血,潮热,盗汗,鼻塞。 心俞
[定位]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健忘、咳嗽、吐血、失眠、盗汗、梦遗、癫痫。 膈俞
[定位] 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气喘、呃逆、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肝俞
.
.
[定位] 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目眩、目赤、雀盲、癫痫、癫狂、脊背痛。 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痢疾,胃痛,胃痛,黄疸,水肿,便血,月经过多,食欲不振。 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腰膝酸软,腰痛,耳鸣,泄泻。
第二节 针灸方法
一、毫针刺法 1、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多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多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
(4)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2、针刺的角度、深度
(1)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横刺(平刺) (2)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内脏为原则。 3、行针与得气
(1)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捻转)和辅助手法(刮柄、弹柄、震颤法等)两类。 (2)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的经气感应。 4、留针与出针
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将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二、艾灸法
1、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2、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3、艾炷灸:
(1)直接灸:瘢痕灸---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隔姜灸--- 适用于一切虚寒性疾患
隔蒜灸--- 适用于痈疽初起,肺痨,毒虫咬伤 隔盐灸--- 适用于急寒性腹痛,中风脱证 隔饼灸--- 适用于肾阳虚衰的寒冷痼疾
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
.
1、腧穴 2、十四经穴 3、奇穴 4、刺手 5、押手 6、得气
填空题
1、腧穴分为()、()、()三类。 2、腧穴的防治作用归纳为()、()、()、()和()五个方面。 3、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 4、委中穴在()中央,当()与()的中央处。 5、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穴下()寸,距胫骨前嵴外()横指处。 6、常用毫针进针方法有()、()、()、()等。 7、针刺角度一般分为()、()、()三种,针身与皮肤表面各呈()、()、()角刺入。 8、常用的行针手法有()、()、()、()、()等。 9、艾灸具有()、()、()、()作用。 10、使用艾炷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
单项选择题
1、少商穴治疗急性咽喉肿痛时可
A、点刺放血B、直刺C、斜刺D、平刺E、艾灸 2、下列腧穴中,孕妇应该禁针的是
A、曲池 B、肩贞 C、三阴交 D、大椎 E足三里 3、合谷穴宜
A、直刺 B、斜刺 C、点刺 D、沿皮刺 E、浅刺 4、同时取用面部、下腹部及四肢部分穴位时,应选用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俯卧位 D、仰靠坐位 E、俯伏坐位 5、具有强壮保健作用的主要穴是
A、合谷 B、手三里 C、风池 D、足三里 E、以上都不是 6、神昏急救的首选穴是
A、足三里 B、三阴交 C、百会 D、水沟 E、太冲 7、善治头面五官疾的穴位是
A、少商 B、内关 C、外关 D、劳宫 E、合谷 8、单方向捻针太过,易致
A、弯针 B、血肿 C、断针 D、滞针 E、晕针 9、下列晕针外理方法错误的是
A、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面起出 B、患者躺卧,垫高头部 C、给饮温开水或糖开水 D、或刺内关、足三里等穴 E、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哪种情况可以针刺
A、皮肤有感染的部位 B、皮肤有溃疡的部位
C、皮肤有瘾疹的部位 D、皮肤有瘢痕的部位 E、皮肤有肿瘤的部位 11、位于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是 A、曲泽B、间使C、内关D、外关E、曲池 12、下列腧穴定位错误的是
.
.
A、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B、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C、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处 D、太溪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E、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3、印堂的进针法应采用
A、指切进针B、夹持进针C、提捏进针D、舒张进针E、管针进针 14、舒张进针法可用于
A、合谷B、曲池C、肾俞D、关元E、委中 15、慢性哮喘宜选用
A、瘢痕灸B、隔蒜灸C、温针灸D、隔附子饼灸E、温和灸
多项选择题
1、指寸定位法包括
A、中指同身寸B、拇指同身寸C、食指同身寸D、一夫法E、横指同身寸 2、隔蒜灸适用于
A、痈肿初起B、肺痨C、虚寒性疾病D、哮喘E、毒虫咬伤 3、针刺的深浅应根据下列哪些情况而定
A、形体B、年龄C、体质D、病情E、施术部位
问答题
1、试述腧穴的作用?(8分)并举例说明?(4分)
2、针刺“得气”与“不得气”时的临床表现如何?影响得气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促使得气?(10分)
3、试述针刺过程中晕针的表现、处理及预防?(9分) 4、针刺注意事项有哪些?(6分) 5、施灸有哪些禁忌?(6分)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