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犯意表示和犯罪预备的区别?

2023-02-26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别: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意表示是指行为人表达一个犯罪的意图,还没有进行准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一)主观目的,是为了实行犯罪。预备,可谓犯罪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行犯罪。这一目的表明,犯罪预备是一种有明确的犯罪故意的行为,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是犯罪意图的外化,而不仅仅是犯意本身或者犯意的表示。

(二)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这种预备行为,概括地说是为了实行犯罪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的行为总和。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类:

1.准备工具的行为。这是指为实行犯罪而准备犯罪的工具,包括寻找工具、购买工具、改造工具、制造工具等多种表现形式。

2.制造条件的行为。这是指为实行犯罪创造除了准备工具以外的各种顺利条件的行为。结合司法实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式:

1、踩点。即对预定的犯罪现场进行调查了解。

2、练习。即对实行犯罪的过程、手法预先演练。

3、清障。即为顺利实行犯罪清除障碍。

4、跟踪或者寻找犯罪目标。

5、埋伏或者守候。即进入预定的犯罪现场等待作案时机。

6、引诱预定的被害人。

7、邀约同伙。

8、共谋、策划。即商量作案方式、方法、步骤。把犯罪意图告诉朋友,不是商量;听到别人的犯罪想法没有表态同意、支持或者出谋划策,也不是同谋。

9、筹集资金。如为走私、贩卖毒品或者雇用凶手而筹集资金。

10、备料、备货。如为制造毒品或者生产伪劣产品而准备原材料。

(三)尚未着手实行犯罪,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因素而停止。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因素而停止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也是二者容易被混淆的原因;着手实行与否,则是二者之分界。意外原因,表明犯罪预备行为停止不前非出己愿,如被告发、被盘查等。

犯罪有哪三个基本特征有哪些?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3、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