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祝福短信之借助语用三大原则分析《祝福》中人物会话的言外之意

2021-05-29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借助语用三大原则分析《祝福》中人物

会话的言外之意

摘要:小说的许多真实意图就隐含在语言的言外之意中。为了深入理解鲁迅的小说《祝福》,如何对其人物会话进行言语分析是这篇论文的关键所在。在目前的语用学研究中,人物之间的交流通常要遵循三大原则: 一是合作原则,二是礼貌原则,三是自我保护原则。当其中的一个原则或多个原则被违背时,言外之意就产生了。因此,这篇论文将会运用这三个原则分析小说《祝福》中的人物会话以便理解其言外之意。

关键词:《祝福》 交际原则违背言外之意 一、三大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p. 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该原则包含四条准则(grice,1975)。首先,数量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达到现时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但不要使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其次,质量准则要求不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并且不说自己没有足够证据的话;再次,关联准则要求说话要相关贴切;最后,方式准则要求所说的话避免含糊其辞、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洁、有条理。格莱斯认为这四个准则是交际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方违背了合作原则,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或者使交际终止,或者是说话人有意要表达一定的会话含义。 2、礼貌原则

礼貌现象的研究是国内的一大热点。国内大多以利奇的礼貌原则为框架。利奇的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得体准则:要求最大化地有利于他人,对他人的损失最小化;慷慨准则:要求最小化地对自己慷慨,最大化地牺牲自我;赞扬准则:要求最大化地赞扬他人及最小化地指责他人;谦逊准则:要求最小化地赞扬自己,最大化地贬低自我;赞同准则:要求最大化地与他人达成共识,尽量避免与他人

意见相左;同情准则:要求最大化地同情他人,最小化地厌恶他人。 3、自我保护原则

束定芳(1989)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还要遵循自我保护原则。交际目的多种多样,纯粹的交际活动是少有的,一旦交际行为涉及到切身利益,可能会牺牲其他原

则顾全自我保护原则(束定芳:1989):可以看出,人们违背合作原则是为了维护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力图在交际中既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包括感情,面子等),也不损害自己的尊严。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语言的得体,即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 二、《祝福》中会话含义的分析 1、《祝福》简介

2、借助语用三大原则分析《祝福》的会话含义

2.1、以下是《祝福》中的“我”年底回到鲁镇,第一次和祥林嫂见面时的对话分析:

这时遇到的祥林嫂是“我”年底回到鲁镇所见的人中改变最大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看见她了,就站着不动,等她过来乞讨。但是祥林嫂出乎意料地问一件事: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这就违背了交际活动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祥林嫂的言语与“我”的预设话题—乞讨相左。问这个问题时,祥林嫂没有神彩的眼睛突然发光了,似乎能否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填饱肚子更为重要,得到答案才能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价值。“我”犹豫着吞吞吐吐地回答她的问题“也许有罢,——我想。” 接着祥林嫂又问:“那幺,也就有地狱了?”“我”开始意识到情况不妙,支吾着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她又问,死了的一家人能见面吗?“我”已经察觉到说人死后也许有灵魂的事引发了祥林嫂一系列不详的问题。“我”后悔所说的话,开始害怕,想收回说过的话于是说:“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然而,“我”的好意无法挽回局面,她已经相信了人死后有灵魂这一事实,尽管“我”回答的语气不确定。“我”对祥林嫂问题的回答用词模糊、缺乏准确度,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使读者了解到祥林嫂害怕人死后有灵魂,有地狱,会和家人相见的事儿。为什幺祥林嫂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呢?宗教的教义说只有犯了罪的人死后才会下地狱。那幺祥林嫂究竟是犯了什幺罪才如此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害怕下地狱遭受折磨,害怕和家人在阴间相见呢?随着本论文对该小说会话含义的分析,答案自会揭晓。

2.2、下一段会话发生在“我”与祥林嫂告别后,“我”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仿佛有什幺不详的事即将发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