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司双体系基本内容

2023-08-30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一、 “两个体系”建设是哪两个体系?

1. 安全生产“两个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2.职业病危害“两个体系”: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二、安全“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基本要求:组织有力、制度保障;全员参与、分级负责;自主建设、持续改进;系统规范、融合深化;注重实际、强化过程;激励约束、重在落实。

2.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组织有力、制度保障;全员参与、重在治理;系统规范、融合深化; 激励约束、重在落实。 三、主要职责 1、组长高贵恒职责:

(1)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应承担责任。

(2)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改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等)。

(3)明确涉及各部门、各岗位安全职责与责任。

(4)掌握一级以上风险分布情况、可能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5)成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工作组,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2、副组长李金保职责:

(1)负责组织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分工任务开展情况 (2)掌握二级以上风险分布情况、可能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3)督促各生产车间部室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确保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

(4)审阅和批示安全管理部门报送的《事故隐患分类汇总表》,并督促或组织对其及时进行整改。 (5)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 3、安环部负责人职责: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负责本方案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和企业隐患排

查工作的开展;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负责对重大隐患的汇总、评估,监督各责任单位落实隐患整改措施,并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过程进行督查、考核等工作。 4、车间部室负责人职责:

各车间部室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并及时更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同时车间部室按专业职责,检查、督促、协调本专业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负责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工作。掌握三级以上风险分布情况、可能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负责组织本专业对相应级别危险源的系统分析,推行控制技术,不断落实、深化、完善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按期深入现场检查(或抽查)本专业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5、重要岗位人员职责:

重要岗位人员应掌握本岗位涉及的风险分布情况、风险后果、可能存在的隐患及典型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

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并协助整改,若不能及时整改,则采取有效临时措施加以控制。

四、了解以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 ,按照市安委会统一部署,结合公司实际,现就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深入研究重特大事故的规律特点,认真分析安全风险大的生产区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到xx年年底,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公司成立“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和检查。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各车间部室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环部,唐乃宝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开展、协调、资金、监督、考核、总结工作。 三、标准和依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

2.《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16号令 四、工作计划

1.宣传发动,排查风险点(5月15日-5月30日):为切实做好“两个体系建设”活动。要求各单位认真做好此次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条幅、LED电子屏积极进行宣传。责任人:唐乃宝。利用学习时间和班前班后会时间,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如何发现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进行学习和讨论,各单位员工要人人参与“两个体系建设”活动。根据各自岗位特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安全基础管理、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公用工程系统、消防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责任人:各车间部室负责人。

2.确定风险等级(6月1日-6月30日)。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先确定风险类别(泄

漏、火灾、爆炸、 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噪声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责任人:杨风波 李成松、高贵江、邬

忠毅、齐元刚、耿国锋、朱启伟、秦伟、齐伟、阚玉武、陈雪影、张慎礼、刘昌青、薛金贞、王崇宁

3、明确管控措施(6月1日-6月30日)。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部门、车间、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在线监测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责任人:杨风波 李成松、高贵江、邬忠毅、齐元刚、耿国锋、朱启伟、秦伟、齐伟、阚玉武、陈雪影、张慎礼、刘昌青、薛金贞、王崇宁

4.风险公告警示(7月1日-7月20日)。公布本单位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通道等。同时,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周边企业,责任人:唐乃宝

5.排查消除隐患(持续做好)。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责任人:杨风波

6.深化体系建设(xx年8月开始)

xx年7月份以后,公司全面推进、深化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公司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完成。 五、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负责“两个体系建设”方案的制定,负责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并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安全基础管理方面风险点的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手册的编制;分析存在的问题,监督治理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工作;监督隐患的整改、防范措施、资金、期限的落实和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负责职业危害的防控和风险公告警示工作;负责“两个体系建设”管控手册的审核和上报;负责“两个体系建设”的组织、开展、协调、监督、考核、总结工作。

2.工作小组负责各所属范围内风险点的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手册的编制。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隐患,监督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工作;每天将自查情况电子版报安环部,每周将自查情况及整改情况纸质版报安环部。 六、工作要求

1.做好宣传引导。各单位要坚持宣传先行。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条幅、LED电子屏等方式积极进行宣传,加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

2.强化工作推动。各部门要针对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推动各单位尽快开展隐患排查和统计工作,并定

期向安全环保管理部汇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3.注重联动配合。各部门两个体系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要与落实主体责任相结合,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密切配合。

4.严格考核问责。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督导考核,各车间部室要成立以负责人为组长的“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专人负责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各单位认真总结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上报“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公司对推广价值高的经验和做法公司予以重奖;对工作开展不力、流于形式的,按照公司双体系考核细进行处罚。

五、安全重大危险及相关内容(具体见所附附件一风险点管控手册)

玻纤公司一级风险点5 个,二级风险点14 个,三级风险点 44 个,四级风险点 194 个。 天炬公司一级风险点 6 个,二级风险点 16 个,三级风险点 68 个,四级风险点 337 个。 六、风险评价相关规则

附 录 A风险评价方法

A.1 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简称LS),R=L×S,其中R是风险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C.1-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等级 标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5 4 3 2 1 表C.1-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人员 直接经济损失 停工 部分装置(>2 套)或设备 企业形象 5 死亡 100万元以上 重大国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50万元以上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1 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没有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地区影响 公司及周边范围 形象没有受损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截肢、骨折、业的安全方针、制度、听力丧失、规定等 慢性病 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完全符合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无伤亡 1万元以上 2 1万元以下 1 无损失 表C.1-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 20-25 风险等级 A/1级 极其危险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实施期限 立刻 15-16 B/2级 高度危险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C/3级 显著危险 2 年内治理 4-8 D/4级 轻度危险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1-3 E/5级 稍有危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需保存记录 表C.1-4 风险矩阵表

5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极其危险 极其危险 后 4 果

3 等 级 2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极其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稍有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1 稍有危险 稍有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1 2 3 4 5 A.2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C.2-1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值 10 6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事件或偏差 可能,但不经常;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或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3 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1 0.5 0.2 0.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能定期进行监测 极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实际不可能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表C.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

分值 10 6 3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频繁程度 分值 2 1 0.5 频繁程度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表C.2-3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分值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人员伤亡 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伤 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 丧失劳动力、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5000以上 停工 公司 停产 装置 停工 部分装置停工 部分设备停工 1套设备停工 没有 停工 公司形象 100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0 1000以上 行业内、省内影响 15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不符合上级或行业的100以上 地区影响 7 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10万以上 公司及周边范围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完全符合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万以上 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形象没有受损 1 无伤亡 1万以下 表C.2-4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D)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 风险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实施期限 >320 A/1级 极其危险 立刻 立即或近期整改 2年内治理 160~320 B/2级 高度危险 70~160 C/3级 显著危险

20~70 D/4级 轻度危险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20 E/5级 稍有危险 A.3 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A.3.1 风险的定义

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人们常常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

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 A.3.1.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人体暴露于危害(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危害(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2。 A.3.1.2 控制措施的状态M

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轧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见表C.3-1。

表C.3-1控制措施的状态(M)判定准则

分数值 5 3 1 无控制措施 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护用品 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但须保证有效 控制措施的状态

A.3.1.3 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E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见表C.3-2。

表C.3-2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判定准则

分数值 10 6 3 2 1 0.5 E1(人身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更少的暴露 常态 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 每月一次出现 每年几次出现 更少的出现 E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注1:8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常存,算“常态”。 注2:8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A.3.2 事故的可能后果S

表C.3-3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

表C.3-3事故的可能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分 数 值 10 事故的可能后果 伤害 有多人死亡 职业相关病症 财产损失(元) >1千万 环境影响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8 4 2 1 有一人死亡或多人永久失能 职业病(多人) 100万—1000万 10万—100万 1万—10万 <1万 有中等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有较轻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有局部环境影响的可控排放 无环境影响 永久失能(一人) 职业病(一人) 需医院治疗,缺工 职业性多发病 轻微,仅需急救 职业因素引起的身体不适 注:表中财产损失一栏的分档赋值,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A.3.3 根据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程度R=L·S=MES

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E1或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风险程度R为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风险程度的分级见表C.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