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单元作文指导

2024-06-03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八年级单元作文指导

第一单元作文指导 画龙点睛 顾盼生辉 ——谈作文拟题方法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标题能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功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文章的“眼睛”顾盼生辉,使人一见钟情呢?下面我闪就来谈谈作文拟题的原则和技巧。 一、拟题的原则

1、标题的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入俗套。如果标题太大,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加以限制。 2、标题不能过长,否则会显得松散。

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能起到言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二、拟题的技巧

(一)妙用修辞,顾盼生辉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炼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如 1、比喻:《让心灵的帆大大海中扬起》 2、反问:《人生岂可丢诚信》 3、设问:《错?对!》

4、借代:《“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

5、对偶:《点燃诚信之灯,照亮人生长路》 6、拟人:《百元假钞的自述》 7、夸张:《花瓶能装下春天》

8、对比:《善待顺境,挑战逆境》

以上例子都是巧妙使用各种修辞,美化语言,使文题增添文采,从而给文章安上动人的“眼睛”。

(二)巧于点化,文采浓郁

对成语、俗语、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也是拟题的高明之举。如:

1、引用诗句或歌词:《轻轻的我走了》 2、化用成语:《乐在“棋”中》

3、引用电影或电视剧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巧用广告语:《心灵应该补钙》

5、仿拟句言名句:《诚以养德,信以修身》

用这些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看来,平时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平时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对作文拟题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三)巧设悬念,激发“读”趣

有的标题,把文章的主题全盘揭示出来,读者对它所揭示的主题恰好特感兴趣,这样的标题当然能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可是,有些时候标题把文章的内容全部揭示出来,读者反而不再有阅读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另种拟题法——设置悬念。如《孙悟空的最后五妙》。标题中只提出论题而不写出结论,;只

写出所记人物而事迹不详;只露某事端倪而成败厉害未卜,这样就会引起读者的悬念,迫切希望知道下文。 (四)借用公式,妙趣横生 借用数学的形式作标题,借以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达到语言文字难以达到的特殊表达效果。如《人×知识=∞》 (五)运用留白,虚实相应

即留出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填补。如《长衫长者„„——写给孔乙己同志的信》,其中的空白处,以虚假映实,藏而不露,但读者又可以根据文意把握主旨。 (六)反弹琵琶,另类思维

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事物传统的或老一套的印象,会使人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就会从定势思维中跳出来,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将寂寞进行到底》 (七)中外结合,灵动巧妙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语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如《Modern妈妈》 拟题可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这些仅仅是“题海”中的几朵浪花,但只要你细心采撷,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单元作文指导

慧眼学观察 妙笔绘美景

我们应该怎样观察景物、描写景物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怎样进行观察

观察,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细微处着眼。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器厂,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鱼儿怎么游泳、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总之,要从细微处做起,不要忽略事物的点点滴滴。这样,你就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你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 第二,要善于抓特征。细致,指无论观察对象什么,都要精细周密,不能粗枝大叶。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观察对象描绘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有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字。抓特征,就是要善于比较,通过比较抓住观察对象不同于其他对象的特殊点。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貌岸然,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老舍《骆驼祥子》)

这两段都在写“雨”。前都一看便知道是春雨;后者一读就知道是夏雨。这就是因为作者观察时抓住了特征。我们常说的“写什么像什么”也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特征”。

第三,观察的角度和顺序。观察的角度是指远眺还是近观,是仰望,、平视还是俯瞰,瞻前顾后还是左顾右盼等。观察结束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多看看,会观察得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具体、更生动。

观察的顺序要注意:先整体后部分,避免支离破碎。二、先主要后次要,重点突出,详略和当。三、先左向右、从上到下、由前而后、先外后内,不能忽左忽右,让人感到零乱。

四、人物的变化及事情发展,要按时间顺序。这样,脉络清楚,写出的文章也有条理。

二、按一定顺序描写观察所得

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的需要。写景的文章,通常是用第一人称“我”(作者)观察的顺序描写,即按观察点的转变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如果是固定观察点,可按空间顺序来写。如果是移动观察点,一般是将时间与空间的顺序结合起来写。如,朱自清的《春》在描绘春花图的时候,描写内容依次为:树、花、蜜蜂、蝴蝶、野花;描写顺序是从高处到低、从静到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三、运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朱自清的《春》广泛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春天的图画。又如《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就运用 了“顶、镶、穿、露”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小山的可爱。 四、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

画家画风景画用的是色彩,而我们描写景物用是语言。那么,怎样把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物画面生动形象、立体完整地描绘下来,传达给读者呢?这就要求,在观景时,要注意景物点与景物面的关系和完美组。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寇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万事万物都彼此相互联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从面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第三元作文指导

山重水复疑无路 波起澜生有妙招 ——让情节曲折生动起来

一、巧设悬念生波澜

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将作品后面要表现的内容,作为疑窦先行提出或预先暗示,引起读者或观众急于了解事件发展结果的期待情绪或好奇心理,使

他们有兴趣欣赏下去,是影视戏剧、小说创作等叙事作品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情节的技巧。其基本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比如,有位同学的习作《生命,如此美丽》的开头写道:“窗外那株葡萄早已枯萎了,几根杂乱的藤蔓和着几片憔悴的残叶依旧缠绕着那株老梧桐。女孩坐在窗前,呆呆地望着窗外,一个月以来,她一直如此,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第一句以伤感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第二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和思考,似在水池中投下了一枚细石,全文情节由此荡漾开去。 我们采用以下方法来巧设悬念: 1、剪辑一个精彩的片段

你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把你作文精彩的片段展示在文章之首,力求让最精彩的开头钩住读者。

2、提出一个思考的话题

这是最俗套的具有一定悬念的写作方法,然而大众之美也是一种美。当然,如果问题提得具有思考力,能产生视角的冲击力,或者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同样也会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如果提出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还会给人厚重感/

3、亮出一个重要物件

不少文章巧妙地选择了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线索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当然,还可能是物。 4、放出一个奇特的声音

实际上就是“先声夺人”之法,特别是那些奇特的,娇小的,恐怖的,即异样的声音,往往能产生摄人心魂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读下去。 5、创设一个典型的环境

每个故事的发生、展开都需要一个环境,假如在文章的开头,或直接把故事场景精心描绘一番,或精心营造一个或凄凉,或优美或静谧的氛围,巧妙的将读者置身于这个环境中,同样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在作文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让文章波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二、抑扬生变起波澜

所谓“抑扬生变”,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人或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在叙述中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产生波澜陡、摇曳多姿的美感。如:有位学生在一篇习作《获奖之后》中,先设置悬念,写自己听到获奖的消息时,“不乔高兴还是悲哀,我竟然哭了,因为成功的背后我确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然后插叙自己因爸爸一句“你永远也比不上你哥哥”的话而怀着悲伤、愤恨的心情发奋学习的经历,接着写自己怀着报复、挑战的心情把奖状和成绩单交给爸爸的时候,“爸爸却笑了起来:‘我知道锐儿准行!’”至此作者才恍然大悟——“原来爸爸用的是‘激将法’呀!”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配合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使用权文章情节一波三折,读来真实生动,饶有趣味。 运用抑扬生变的这法,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着眼整体,把握全局,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二是要掌控好抑扬之“度”和转换之稳。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生硬且难以让人信服。

三、节外生枝欣波澜

节外生枝就是在常规的叙述中突然插入出人意料的事件,从而造成紧张的气氛,欣起情节的高潮,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常用手法。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节,可谓波澜起伏,险象迭生。作者先写酒兴正酣时酒家的再三阻拦,再写上山时所见官府的告示,这“几根侧枝”既是小波澜,也为下文打虎作了铺垫。打虎过程更是生动:先如平地一声惊雷,“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局势何其紧张;再写武松惊出一身冷汗,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欣、一剪,气氛暂时得到缓和;然而武松抡起哨棒直打老虎时,却将哨棒劈在树枝上,以致断为两截,波澜又起,险至极处,也令读者紧张至极;当天花板松赤手空拳时,读者提心吊胆不妒忍再看,但又禁不住想知道结果;等到武松经过殊死搏斗打死老虎后,人们不禁长出了一口气;但下山时又遭遇了一场虚惊——又遇两只老虎,不过是猎人假扮的!这起起伏伏,如惊涛拍岸,似海波叠起,真正扣人心弦,让读者如同跟随武松经历了一场殊死搏斗。

节外生枝的方法,可以让叙事时有张有弛,如波如澜,从而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的眼球不断向前探寻。 四、场景渲染助波澜

渲染,即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最终形成情节中的高潮。如有位学生在《我战胜了自己》一文中,先说历史课是自己最大的“克星”,次写那考试面对历史试卷的心急如焚,再写自己“紧皱眉头,嘴咬笔杆,如坐针毡,憋得要发疯”,然后是“手不由自主地伸进抽屉里,心在不停地‘怦怦’跳”,“周围好静啊!只听见同学们答题的‘沙沙’声和老师来回走动的脚步声。”突然不知是谁咳嗽了一声,“我急忙缩回了手,脑门上的汗涔涔地流了下来”„„这样的心理、动作、环境描写,反复出现,把作者矛盾的心理和紧张的场面渲染得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作者最终“战胜”了自己,照应了题目。

场景渲染的方法往往是为了形成一个大的高潮,往往这个高潮到来,事件也就结束,收到戛然而止的效果。

第四单元作文指导

让你的笔下真情流淌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经常发现一些同学并不不善于抒发真情:或材料俗套,感情平淡,难以打动人;或角度太大,情感空泛,让人不知所云;更有甚者,为文造情,虚假做作,令人生厌。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状况,让自己的笔下充满真情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心感悟,细微之处见深情。间也许存在那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情感,但更多、更能打动人的却是那些细微平凡、具体真切的情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真情无处不在: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一件半新不旧的寒衣„„无不流淌着浓浓的情愫。因此,我们要炼就一双慧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饱含真情的细节,通过那些点点滴滴的琐事来展现人与人之间那份圣洁而真诚的情感,正所谓“一滴水里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 如优秀习作《父亲》中是这样描写父亲的:“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里,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

虎背熊腰,在村里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沉的黑发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在这里,小作者巧妙地选取了父亲的“扁担”“背影”“号子”“头发”“腰杆”等微不足道的细节,通过今昔对比,真实地再现了父亲为了“我”和全家辛勤操劳、逐渐衰老的过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父亲的感激与关爱之情。 二、巧设情境,关键之时显真情。

大音稀声,真爱无言。有时候往往越是深沉的感情,越不轻易为人觉察。但是,一旦到了某个特定的关键时刻,这种真情就会展现无遗,令人回肠荡气。因此,在写作文时,要有意识地撷取这样的关键时刻,通过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来展示真情的本色。

如题为《拐弯处的回头》一文,记述了一个感情“冷漠”的父亲,在“的”的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缠着绷带的时候,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和怜爱,只顾自己上班。就在“我”十分委屈、大发牢骚的时候,有个同学劝说道:“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大家都半信半疑,“于是,我们不约面同停住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时,就在他侧身向左拐的刹那间,好像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瞟了我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作者别具匠心,将父亲置于“拐弯处”,通过父亲的一回头,把无言而深沉的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三、升华境界,胸怀天下情自高

人类的情感包罗万象、复杂多样,因而有真假、好坏之分,美丑、高下之别。在作文中,我们一定要彰显美好的人性,毫不掩饰地追求真善美,旗帜鲜明地鞭挞假恶丑,用你的真诚、善良,你的悲天悯人,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饱受淋漓之苦的时候,仍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泣血呼号;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被贬官之后,依然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这就是至高至大、至真至美的情。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来自身边的亲情、友情等“小情”,也要放眼世界,胸怀整个人类甚至宇宙万物,以一颗平等博大的心灵去拥抱世间的一切。这并非空话大话,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是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题为《把爱心带给他人》一文中,小作者发出呼吁:“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言为心声,这份真情呼唤,体现出小作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文章不是无情物,惟有真情才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文章才会获得生命;只有洋溢着真情,文章才会感染读者。

第五单元作文指导

“凤头”精巧 “尾音”绕梁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的重要位置,因此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提高自己作文的分数。 一、撰写一段精彩的开头,一见钟情。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产生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务求精工。 1、设计题记,新人耳目; 2、言此意彼,曲径通幽; 3、铺陈排比,蓄势待发; 4、托物兴起,暗渡陈仓。

二、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画龙点睛。 1、添加后记,余韵悠长; 2、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3、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4、出人意料,感人至深。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全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要善于根据所写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巧妙的结尾。

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点睛一笔 点亮全文

我们写文章画龙点睛,就是要在文章关键之处,用一两句精练的语言或一针见血揭示本质,或旗帜鲜明地点明主旨,或精辟深沉地让人回味。精彩的点睛之笔往往会光芒四射,照亮全文,让文章的档次、品味明显提高。那我们如何来设置点睛之笔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开篇点睛,凤头展彩

有些文章都是一开篇亮出观点,给人以“旗帜鲜明”的印象。如《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的开头:“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我们身边离不开语文。”这篇作文采用开篇点睛的方法,避免了考生们罗嗦、入题慢甚至偏离中心的常见弊端,有利于写成短小精悍的美文佳作。记叙文也可落笔扣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如:《家,真好!》一文开头:“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家,真好!”这个开头运用整齐的句式将自己对的感受表达出来,点出题旨,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豹尾点睛,虎虎生凤

有些文章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卒章显志,这样既能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如《爸爸的鼾声也美丽》的结尾:“生活中,有很多事,你换一种眼光或者心境去看,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在我的眼里,老爸的鼾声也美丽!“这篇作文在写了”爸爸的鼾声也美丽“的种种表现后,结尾用卒章显违法乱纪,画龙点睛地揭示出作文主旨,对于深入理解作文的内涵大有益处。这个精练有力的点睛结尾,富含哲理,韵味无穷,把读者引入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让读者支参悟、去遐想。 三、题记点睛,浓缩主旨

优秀的文章往往一开篇就直奔主题,就像戏曲名家那样,一撩嗓子,便博得满堂喝彩。为了不落俗套,新人耳目,我们可能通过拟写题记作为点睛之笔,提炼出

文章的主题,来达到凸现主旨、先声夺人的功效,让人一目了然。如《长大是一把双刃剑》的题记:“童年做着美梦,长大了双做着童年的美梦。”这个题记简练而富有哲理,而且浓缩了全文的主旨,写出了天底下孩子与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真实心理:儿时向往长大,能做自己想做事;长大后又眷恋儿时,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把“长大”这把“双刃剑”诠释得淋漓尽致。 四、篇中点睛,强化主题

为了让读者对人物或事物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许多文章在读者渐入佳境后,来一句概括得水到渠成的点睛之语,强化主题。如《感受四季 感悟芳香》,文章是通过四季片断组合而成,并由“春之颂”部分提炼出“感悟生命中包容万物的芳香”;“夏之恋”提炼出“感悟生命中坚强不屈的芳香”;“秋之恋”提炼出“感悟生命中友谊的芳香”;“冬之恋”中提炼出“感悟生命中磨难的芳香”。点睛之句为“感悟生命的芳香”,它在篇中串起的这些材料,紧扣主旨,强化主题,如同一朵朵花绽放在读者眼前,诗情洋溢,让读者与考生一起去感悟芬芳的人生,追求生命的芳香。 五、圆合点睛,首尾响应

有些文章,作者让题目或题旨文字出现在文章开篇与结尾,既突出中心,强化主旨,又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如《学会赏识、赞美他人》的开头:“我们应该学会赏识、赞美他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结尾:“让我们都竭力去赏识他人、赞美他人、帮助他人吧,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美丽!”文章的开头即表明态度,提出论点;结尾又在主体论述的基础上,再次点明中心,明确主旨。用这样的点睛之笔,不但可以使作文产生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的美感,而且对作文主旨或中心论点的深化会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圆合点睛,遥相响应。令人回味无穷。

“重槌一击定亮音,肺腑一句见精神”。以上所列点睛之文,都是在文章关键处以只言片语来提挈全篇,犹如绿叶丛中一点红,给人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审美享受。所以,点睛之笔,语言既要简洁又要闪光。考场作文,时间有限,要写出各方面都很出色的文章不易做到,但在一篇中锤炼出一句或几句精练传神、蕴含深刻的点睛之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些点睛之语置于显眼之处,必会光芒四射,点亮全文,点亮读者。(阅卷老师)的“视”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