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企业是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贯穿于生产制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获得利润,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确保稳定的收入,才能在本质上促进生产制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大的行业竞争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而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成本核算,企业的决策者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做出合理的发展筹划,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降低风险,从而保证企业始终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
2.1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只是将生产中涉及的人工、材料以及变动制造费用等列入产品的成本,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核算,因为不考虑固定制造费用,单位产品的成本不再受生产量的影响,而只由成本管理的水平来决定。在成本管理水平和产品售价固定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的销量是企业提高经营利润的唯一方法,消除了以往单纯增加产量确保账面利润的弊端,从而使企业回到注重产品的销售量,并保持产销一致的正确轨道。但是,科技时代的发展,引领了企业制造环境的巨大的变革,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工费用降低,随产量而增加的变动成本仅包含直接材料消耗,其他部分变动成本也逐渐转变为固定成本;设备折旧费等固定制造费用,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而大幅上升,成为制造成本的主要构成。由于变动成本法对产品成本中的固定制造费的计算方式是按期间归集,所以该法无法彻底反映出现代制造产品的耗费面貌和产出情况,也无法提供出关于固定制造费控制措施的有用信息。
2.2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将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全部列入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此方法的成本核算要按照经济用途分类,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机器设备和厂房折旧费、管理部门的人员工资等组成固定制造费用。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计入期间费用。采用完全成本法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适用于多种产品的同时制造。该方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分摊后,再列入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客观地反映出各产品的生产耗费,便于产品价格的制定和盈利情况的分析。由于完全成本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处理制造成本的计算,固定制造费用全部列入当期的产品成本,并不需要考虑生产能力能否被当期的生产所利用,因此,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该方法非常适用于只注重提高产量的管理需求,对企业鼓励产品生产有利。完全成本法的全面预算和适时生产的管理方法,虽然可以确保企业能够以销定产,避免企业盲目生产而为账面利润的弊病,但在现如今的竞争性和买方市场,各期产品销售量的波动都很大,即便在产品处于成长期或稳定期,也很难确保生产能力被完全利用。而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全部的归属本期制造成本,不考虑特定产量的实际生产消耗,歪曲了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真正耗费。
3新生产环境下的成本核算制度
3.1新成本模式的计算方法
在新生产环境下,为了能够切实反映生产制造过程对资源的消耗,产品成本的核算模式应依据完全成本法的观点,但对制造费用中具有约束性的固定制造费用要单独归集,期末要按照实际生产能力的正常作业量为基数来计算分配率,受益对象则按照实际所消耗的作业数量来计算受益金额。剩余生产能力的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单独列出,不再列入产品的成本。一般情况下,酌量性的固定制造费用的数额较少,且几乎都是非约束性的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其发生额度可随着经营的情况做出调整,所以此费用可按传统的方式计量分配。上述成本核算方法是根据在新生产环境下,设备、厂房等是产品得以制造的基本条件,其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折旧费等固定制造费用,应划入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并与原材料成本相同,只有在当期生产所消耗的费用才能计入本期的产品成本中,剩余的生产能力成本应计入期间费用。
3.2加强对剩余生产能力的管理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不可能始终处于一个固定的水平,其生产能力出现剩余现象十分正常,但是过多就会给企业造成额外的成本负担。现有的成本核算方式,无论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列入期间费用,或是计入产品成本,都不能得出各期生产能力剩余的详细资料,不利于管理。因此,在新成本的计算模式下,应增设与期间相关的闲置生产能力成本,并对其单独归集。例如:采用多动因成本法对约束性的固定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便可得出详细的约束性资源的闲置情况,从而消除企业资源的长期闲置,强化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4结语
[论文摘要]首先谈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根据目前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分析总结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行之有效地开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经调查了多家企业成本核算情况,对能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简洁有效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现分述如下:
一、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而在经济结构链中起着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的增加。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②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③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④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决定其应使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或者筹借金额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机构报送报表而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一种简易的能满足税法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不违法税法规定,避免涉嫌偷税漏税。
三、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薪酬、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产品的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宜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实核算到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达到重要性原则,往往可以单一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企业一般是按存记耗,按已销售数量加库存成品计算生产数量。
5.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6.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7.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有可以及时掌握交税额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税法的一般要求进行折旧核算。
8.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原材料入库单、生产计划通知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或半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五、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且容易取得。
3.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七、简易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核心的是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的原因,为决策做好材料依据。
2.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和时间的印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
。
参考文献
[1]胡玉明,罗其安编,《成本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论文关键词:质量成本,生产成本,成本核算
引言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曾经说过:“二十世纪将以生产率的世纪载入史册,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就是说,二十世纪着眼于产量和效率,是粗放型的,而二十一世纪着眼于质量和所产生的效益,是集约型的。质量正在成为新世纪的主题。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分类
由于质量成本内涵的制约,我国对质量成本项目设置基本沿袭了西方国家的做法,只对具体的细目有所增减。一般将质量成本分为两部分: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运行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其中前两项统称为可控成本,一般将这部分质量成本看作投入;后两项统称为质量损失成本或结果成本[1]。持有上述分类观点的学者主要有:A.V.菲根堡姆,J.M.朱兰[2]。将定义如下:
1运行成本
(1)预防成本:在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所有为了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业务活动成本。其中又包括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开发、采购预防成本、运行预防成本、质量管理和其他预防成本六个大类。
(2)鉴定成本:是为了确定产品和服务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或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而支出的成本。包括原辅材料的检验与测试、包装检验、鉴定作业的监督、产品验收、过程验收、计量(检验和测试)设备和外部的批准等方面发生的成本。
(3)内部缺陷成本:是产品和服务在交付给客户前,由于产品和服务不符合规格或顾客的要求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废料、返工、停工(由于缺陷)、重新检验、重新测试以及改变设计等方面发生的成本。
(4)外部缺陷成本:是产品和服务在交付给客户后,无法满足顾客的需要,因要赔偿损失而交付的费用。包括由于产品未达到应有的质量水平而失去的销售机会、质量低劣造成的退货与折扣、保修费、修理费以及产品存在的问题、顾客欠满意进行投诉而发生的成本以及由此而失去的市场份额所形成的损失等。
2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在合同环境下,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而提供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统称为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包括:
(1)提供特殊的附加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等所支付的费用;
(2)产品验证实验和评定的费用,如经认可的独立实验机构对特殊的安全性进行检测试验所发生的费用;
(3)为满足用户要求,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所支付的费用。
二质量成本与生产成本的比较
。。但是依据我国对质量成本的定义,质量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3]。其次,建立质量成本可使生产成本核算比较完整、准确地反映产品质量的现状。由于生产成本反映的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计算的是合格品的成本,一些费用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并没有形成产品的价值,而是纯粹的损耗,但在财务成本核算中将其列入成本,使之得到补偿,所以从质量工作的角度来看,它不能适应质量管理的要求。
2二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报表的用途不一致。质量成本报告更多用于改进产品质量,降低预防和检验的费用,而生产成本报表多用于反映产品成本的归结和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其次,报表的内容不一样,由于用途不同,决定了报表格式和内容不一致。第三,质量成本的核算偏重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可控制成本的研究,而生产成本则要求全面真实地反映生产全过程的耗费。最后,质量成本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尚无统一的定式。
GB/T13339-91《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对质量成本费用的科目设置给出了参考方案,并指出,标准中规定的三级科目,各部门、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删。在此国家标准中将质量费用的原始凭证获得方法也进行了归类说明[4],如下图:
质量成本数据记录的取得
质量成本的数据记录
项目
凭证
记录部门
内部缺陷成本
质量故障处理费
工票及票据
质管部
废品损失
废品单
质管部
返工损失
返工单
质管部
停工损失
停工时单
质管部
外部缺陷成本
索赔费用
协议
营销部
退货费用
协议
营销部
保修费用
合同及台账
营销部
折价费用
台账
营销部
鉴定成本
实验设备维修费
票据
财务部
实验材料及劳务费
票据
财务部
预防成本
培训费
论文关键词: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必要性,存在问题,措施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对产生的劳动消耗进行完整的记录和系统的分析,并加以考核与控制,从而能够正确且完整地计算出医院的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成本管理不是静态的、简单的进行成本核算,而是全方位地对各种成本实行全面考察,实现全过程控制。总之,成本管理的目的是控制支出,降低服务成本,低耗、高效。
一、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成本是医院在提供各种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各种劳动消耗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工资、职工福利和补助、药品费、公务费、原材料费、折旧修理费和业务费等。根据《医院财务制度》有关医疗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规定,核算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数额、构成和水平,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费用发生和医疗服务、药品销售、制剂生产成本所进行的核算,医疗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
1、加强成本管理是医院性质的要求
随着医院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想保持医院的稳定,以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确立 “以成本核算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方式”,处理好经济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做好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增强他们的经营意识,使医院能够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以低消耗获得高效益,全面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
2、加强成本管理是医院优化管理的基础
医院的成本核算应该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它是通过特殊的手段和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而与此同时,既然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措施,那么它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都受到市场客观规律的制约,例如医疗设备的和各种物资财料的采购等。医院的成本核算不仅要融入一般市场活动中,还必须参与医疗服务这个特殊市场的竞争。加强医疗成本核算,不但为医院降低运营成本,而且为患者减轻费用,可以提高医院竞争力,逐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价廉”的目标,提高患者就医的满意度,建立起良好的医疗信誉,实现经营成本的最优化管理。
二、目前医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院成本费用一直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医院对成本的核算长期以来并不受重视。医院在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对成本的管理,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1、对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认识不够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医疗服务质量没有保证、病人住院天数长,诊断率低,无效护理多,从而提高了整个的医疗成本。
2、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不规范
大多数医院成本管理内容差别比较大,成本管理目的也各不相同,对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执行不够严格,各医院的数据无法进行比较,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十分不规范论文的格式。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医院开展的成本管理只是对科室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而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也大多仅限于通过发放奖金刺激员工降低成本,效果十分有限。这导致了“低价格实现高质量服务”难以真正实现。
3、医院成本控制滞后、片面
当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成本数据的收集,成本控制停留在事后,有明显的滞后性,未能制定计划和标准,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值。没有实施顶算管理制度,对各科室的考核没有按一定期间的实际发生成本与预定的尺度进行对比,剖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等。
三、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成本效益意识,提高运行效率
医院的成本控制由于其涉及面广,所以这就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推行全面成本核算不只是领导、机关和经管部门的事,也需要患者参与其中,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对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至关重要。有些患者在看病就医的时候,一味追求好药新药,并不从自身的病情出发,造成过度治疗。因此只有提高患者本身的成本意识,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绩效管理,降低不必要的开支,是广大职工和患者根本利益的要求,对医院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办法
重视提升会计的素养,并可配备成本管理、控制人员,专门进行医疗成本的核算、控制、统计工作措施,为成本管理提供准确的资料与统计数据。同时,还可以安排对医院的财产物资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盘点与清理。
进行成本控制后,医院在各科室通过事前的成本分析、预测,降低了投资的风险性,避免了盲目的决策带来的成本浪费,推动医院整体良性运转,使医院在发展、建设、规划、决策更具有科学性,使各科室的业务发展更趋于合理化,优化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这些都能使医院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医院总体经营管理水平。
3、实行全方位成本管理,实现低消耗高效益
全方位成本管理是指从不同的出发点和角度,运用各种手段对成本进行全方位管理,实行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控制支出,减少消耗,降低服务成本和运营成本。成本管理不只是为管理资金,更重要的是合理运用这个手段,为医疗服务全过程和医院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成本信息,并进行成本的分析、评价、控制,达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效果,构建低成本运营优势。
四、小结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成本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普遍实行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主要内容的单纯算账报账型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健全,已不适应企业的快速科学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敢于看重生产成本管理,而对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容易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甚至导致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缺乏市场理念模式分析,短期行为严重,没有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三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没有立足于企业发展整体战略目标及企业外部环境,并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因而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扩大经营规模,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不断健全,客观上就要求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建立全新的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宗旨,是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使企业保持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搞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把握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一是在微观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价格为基础,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二是在宏观上,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微观管理模式
成本的微观管理也就是企业的成本管理。我国现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增强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永远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课题,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强调对成本费用的计划与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费用的目的,而现代成本管理是为了实现成本责任,提高成本意识,制定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成本效益。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扭转素质低下、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不利影响,具备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小论文。
一是要树立全新成本管理意识。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所以成本意识是最为重要的经营意识。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单纯算账报账型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模式分析,重视事后财务核算,忽视事前预测分析,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益最大化。成本管理要为这个目的服务,必然要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意识,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等系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更加强调整体与全局利益,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
二是要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形式。要注意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并积极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改进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了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了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成为企业成本管理一项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因此,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为了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也应当综合运用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三是要不断更新成本管理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便利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推动着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使管理者及时作出科学决策。同时,还应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四是要建立成本管理专业队伍。目前,由于很多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对成本管理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成本管理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模式分析,客观上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应当提高广大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认识,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变少数人的企业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同时,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建立成本管理专业队伍,举办各种类型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培训班,借以提高他们成本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宏观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现代产权理论为依据,以公有制为基本形式的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法人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对于成本管理仍然需要从宏观上加强调控。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成本管理工作小论文。现行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等,都对原来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改革,细化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对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年来,有关部门又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和操作指南等,其中有很多条款都涉及到了成本管理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成本法规体系,把成本管理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二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努力纠正成本违规问题。既然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不可避免的存在部分企业成本计算不实,财经法纪松驰,乱挤乱摊成本,甚至弄虚作假,偷逃税款等追求短期利益问题,不仅影响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纠正企业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
三是要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加强成本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市场规则,清除市场障碍,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并鼓励企业公平竞争模式分析,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物质消耗,节约产品成本,实现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企业解决财务困境,并注意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引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加快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进程,降低产品成本,加速企业发展,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培养成本;成本核算方法、对象; 特殊项目;核算项目
研究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的核算模式,以科学的方法核算高等学校的培养成本,对准确核算单位高等教育产出所耗费的资源、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正确确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是极为必要的。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的核算模式应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相适应。
一、高等学校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成本核算方法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类。核算高等学校培养成本采用变动成本法还是完全成本法,是确定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模式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家知道,企业通常采用变动成本法,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是以销定产,在产品生产时只有投入而没有任何产出,其所生产的产品能否销售出去。是决定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将销售价格与变动成本加以比较,如果销售价格高于变动成本。所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除弥补变动成本外,还可以为弥补企业固定成本作出贡献,变动成本在企业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等学校则不同,其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即高等学校培养学生与企业生产产品有本质的区别。1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生产完成后实现销售,得到补偿,高等学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按学年收费使它所发生的成本陆续得到补偿,政府拨款也与学生是否分配出去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没有被立即分配出去,也不会影响高等学校的预算收入。2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通过销售通常可实现完全成本补偿。收入与成本具有量的对称性;高等学校所收取的学费仅是培养成本的一部分,理论上仅占培养成本的25%,成本与收入在量的关系上并不具有对称性。3企业产品生产成本属于商业秘密,通常仅供内部决策使用;高等学校培养成本因高等教育具有公益属性而应当向社会公开,社会所关心的是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完全成本。因此。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的核算宜采用完全成本法。
二、高等学校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
高等学校按年级、专业招生,招生行为实质上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一种契约,是学校按照社会需求及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定期、定专业培养学生。这种模式相当于企业的订单式生产,在订单式产品成本核算模式下,成本核算对象应为产品批次即订单号。高等学校招生中的订单号即学生年级和专业编码。
因此,高等学校应选择年级和专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按年级和专业归集所发生的成本,按年级专业提供成本指标,满足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及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培养成本信息的需要。为自主差别确定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对于一些实行招生改革的高等学校,先按学科大类按年级进行招生,不分专业,待学完本学科共同基础课后再按一定方式确定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可先按学科大类和年级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待专业确定后再将成本核算对象按专业进行细分。
三、高等学校培养成本项目与结构的确定
在现有的核算模式下,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经费支出明细项目分为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奖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及其他费用等项目。这是按照费用性质而不是按费用用途所作的分类。是从高等教育经费统计角度,以主要满足政府预算管理需要所作的分类,这种分类与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要求相去甚远,显然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需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Ite)指出。“教育经费与教育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经费是一个统计概念,包含,一些不属于教育成本的东西,而同时又缺少一些重要的教育成本项目”。因此,要进行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的核算,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成本项目的划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成本项目的划分原则,进而确定成本项目。
(一)关于确定成本项目的原则
1 相关性原则,“教育成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第一部分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耗费的要素成本;房屋、土地等折旧及利息成本。但不包括与教育服务活动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如学生食堂、住宿、运动队活动等项成本”(舒尔茨)。从中不难看出,与高等学校教育服务活动是否相关是划分成本与非成本的重要界限,即凡属与高等教育服务活动有关的资源耗费均应列入培养成本,这里的有关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只要高等学校某种活动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而发生,就应将这种活动所发生的资源耗费计入教育成本。相反,如果这种活动与学生培养无关,那么这种活动所发生的资源耗费就不应计入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是说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培养学生的全部费用。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投入教育的各种资源,如果不是用于培养学生而是用于其它目的。则不能构成教育成本”(王善迈)。“教育成本是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动劳动的价值形式的总和,从理论上讲是指培养每名学生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无形成本。即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阎达五、王耕)
2 简化原则,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项目的划分不宜过于复杂,要从便于进行成本分析、有利于简化成本核算、降低核算成本等方面着眼,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尽量简化。
3 符合实际原则,即符合高等学校的特点。高等学校成本项目的划分与企业不同,其成本内容有其自身的特征。在确定高等学校的成本项目时,要切实考虑到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符合高等学校的实际。
4 责任归属原则,成本水平的背后反映着成本控制的责任。成本项目的划分要尽量分清责任,一个独立的成本项目反映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责任主体,成本水平是学校管理水平在资金耗费方面的综合体现。划分成本项目要从分清责任归属、有利于加强高等学校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角度加以考虑。
(二)关于成本项目的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应设置如下成本项目:薪酬费用、业务费用、学生管理费用、材料消耗费用、修缮费用、折旧费用、培养费用、管理费用、辅助费用、财务费用及其他费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