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项目管理课程范例

2023-05-18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项目管理课程范文1

IT设立的宗旨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工程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高效而合理地进行项目管理。可以说,IT项目管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之后是否能胜任其所从事的项目管理职位,是否能快速为企业创造价值。。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只能是理论加理论,死记硬背,一到实际运用中,就不知该从何入手,无法应对眼前的问题,动手能力严重滞后于工作环境中的真实要求。学无所用,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要,达不到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重理论轻实践目前,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术能力轻团队协作精神、重既有科技轻创新进取等问题。管理构思与设计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没有包含在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中。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即使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也只是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操练,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课程考核片面单一传统的卷面考试往往导致“一考定乾坤”的局面,且卷面考试内容主要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并不能反映学生的项目管理技能。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平时出勤率低的学生,在考试前夕突击复习下应付考试,也能掌握一些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但实际的实践操作技能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分解在项目管理的知识维、能力维和实践维,旨在通过实践环节综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实战能力。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方法,把握IT项目管理的工具、过程和技巧,同时还要求学生跟踪国内外IT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动态,培养学生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悉一类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学会一套方法,锻炼一种思维,形成一种能力,积累一种素质。课程内容设置为3个模块:①理论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IT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②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模块。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安排5次课内实验课,使学生掌握IT项目管理的技能,同时,在学期末,开展IT项目管理课程设计,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根据IT项目的特点,进行组织设计,实现范围、时间、质量、成本等多要素的平衡,使学生掌握在IT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使用恰当的方法予以解决,进而形成项目管理的实战能力。③扩展实践模块。在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策划情景教学,即设置特定环境下的项目,诸如大学生创新实践,大学生科研立项、实习及社会实践或者与企业联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等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身临其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活力。

其一,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系列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它可以使师生形成多向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操作能力。课前,教师需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并在课堂上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学生要对案例作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得以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拓展。另外,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讨论环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劝说、语言表达等团队合作能力。由于项目管理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想领略项目管理的精髓,就一定要实际体验、亲身参与。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一个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为线索,从项目的启动、计划、实施到结束,以一到两个实际案例贯穿始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真实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流程,在项目生命期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在课前环节,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关键,这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洞悉学科前沿,有项目管理的经验和科研教学的积累。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课前预习相关基础知识。在课中环节,针对案例,教师要进行有研究启发性的讲解并组织课堂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努力解决。在课后环节,为了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主要采取布置研究报告、系统设计、战略规划、合同拟定等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同时,要求进行汇报和展示以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我们看到案例教学法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别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它具有个性化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特点,可以达到相互借鉴和改善思维方法的效果;再次,不同经验的汇聚构成发散思维情景,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战性。

其二,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模式。

必须改革原有的基于卷面成绩的考核体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包括理论考核与能力考核两部分,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团队项目评分、演练与总结评分、实际项目案例综合得分和期末考试得分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的考核与前面所讲的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期末考试得分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并加大能力水平的书面测评。这样通过几个环节的考察,全面考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更注重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上的训练和积累。学生通过努力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迈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课程的教学效果要经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验。对此,要将课程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大致分为4个级别(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和检验并不是作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后结论,而是及时反馈到课程教学中,将其作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改进意见。

其三,策划情景式教学。

IT项目管理跟其他工程项目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的管理,项目成员不再是简单的机器、人员的知识技能,团队建设、项目沟通等内容往往是项目管理的关键。IT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规划、项目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及系统转换6个阶段。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即设置特定环境下的项目,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任务,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情景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设计单一的模式,也可以是企业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设计、实习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的过程也不再局限于任课教师,最好是由企业资深项目管理人员或在企业中参与过实际项目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采取分组模式完成实践任务,项目初期就列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并要求期间必须定期进行交流和任务汇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身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又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显然,如果项目过易,那就不值得实施项目管理,最终的项目交付物也没有太多价值;而如果项目太难,又会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项目管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策划体验情境,将项目难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二是团队合作,要让学生积极投入项目情境,认真扮演团队成员的角色。在项目任务分配时,教师可采用分组完成的团队合作模式,每组3~7人。这样的人数设置与企业项目团队人数基本吻合。每个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组长由项目管理水平较高的学生承担,既充当项目经理角色,也起着一定的技能带头人作用。为了避免学生过分依赖组长,应将项目需求分割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这样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独立承担一定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项目。这样通过团队合作模式,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三是细化考核标准,在项目实施之初,就必须明确考核标准,以此来有效“指挥”学生行为。要先由项目组组长提供责任矩阵,标明个人完成的任务模块,由教师考量个人的工作量和质量后给出个人成绩。在此基础上,考核整体项目完成情况。团队成绩的衡量标准应包括:项目的难度系数、项目交付物的功能、项目文档、硬件规划与采购及网络实现等,综合以上两项成绩得出项目总成绩。这样考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压力、有责任,使之由从以往的推着学、赶着学变成自己想学、愿学。

其四,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构建IT项目管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公告、课程特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录像、演示资料、作业习题、模拟测试、考核办法和实验指导书等课程资源公布在网上,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结语

项目管理课程范文2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教学

1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优势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工作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首先,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以课堂中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与项目管理课程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其次,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师生交流沟通匮乏,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一,符合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而且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项目管理的经验。因此,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效率。第二,符合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项目变得更加复杂,人员管理、项目内容管理、资源协调等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锻炼,进一步挖掘人才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社会对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

2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总结

2.1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习以外项目管理的案例,借鉴成功案例中的先进经验,然后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产生互动和交流。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首先,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选择,案例的经验或者内容需要与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存在较大关联,难度需要适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案例后,可以掌握部分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而且也对学生有较大的启发意义;然后,教师在确定案例后,需要制作案例相关的预习内容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提前预习;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小组内部的讨论,得出案例的多角度分析结论;最后,教师需要收集不同小组的学习效果,对这些学习效果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巩固项目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

2.2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

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注重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合作,能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真正放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等有非常大的优势。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首先,教师需要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课程的主要讲解者变为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使得关联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充分了解,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色、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后续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分析、思考、总结等。

2.3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亲自实践某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到参与项目,然后形成总结项目经验,巩固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项目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难度需要适中,对学生的某一项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好项目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项目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上学到的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将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首先尝试利用自身能力进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课堂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请教;最后,学生需要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且在项目完成后,对学生的总结内容进行展示,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学生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后续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3结束语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目前项目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总结和论述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优势,然后介绍了项目管理课程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论述了其特点和优势,然后对其实施步骤进行了总结,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健.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探索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01):89+93.

项目管理课程范文3

课程体系建设是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根据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应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本文在介绍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设置与调整,阐述学校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资源情况,确立专业方向特色,进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构建“4个平台+4个模块”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一、前言

。从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角度来讲,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被《时代》杂志评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前景的“黄金职业”。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实乃当今社会的一大需求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项目启动,项目涉及领域广泛,涵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防等。而目前我国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多数是凭感觉和悟性在摸索一些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真正拥有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只占极少数。因此,项目管理人才奇缺。目前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的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设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教育深入教学环节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建立项目管理课程统一的课程体系。况且,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条件下,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具有主动的市场适应性与灵活性,这些都为课程体系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1]。基于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视角,探索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尝试构建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按照国家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项目管理专业的实际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

(一)课程性质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集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和规律,涵盖了法律法规、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等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项目管理研究目的是使项目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铁三角约束”下取得最佳功效。项目管理是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际应用。[3]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的最终依据。基于培养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眼光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应用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兴趣与能力,与国家要求的项目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相对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这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基准点。。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在熟悉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理解项目管理的“九五至尊”,即九大知识领域、五大过程组,掌握项目管理的要点及关键,能够平衡进度、成本、质量的“铁三角约束”,培养学生在现有的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创造价值最大化的意识和能力,掌握项目管理实践的硬技能———如WBS、RBS等,熟练运用策划、评估、实施、运行、收尾等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够进行项目变更和快速调整,提升项目管理的综合驾驭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从事项目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三)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首次进行了项目管理本科培养试点建设,开始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进行项目管理本科招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首次在本科阶段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截止2015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7所高校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然而他们基于学校特色,出于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将项目管理专业归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设立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设立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大学设立在经济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设立在会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设立在国际工商学院。从这些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来看,都是侧重于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即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国内除了以上开设项目管理专业的7所院校,还有其他土建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管理学类相近学科门类的14所院校,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HND项目、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上海大学ACCA国际项目、山东农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5]

(四)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项目管理培养涉及项目管理领域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项目实践全过程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即以项目实践为主线,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首先,平台中的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涵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另外,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课程组成的,按照项目的生产服务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囊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案例精讲、双向互动教学等,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鉴于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质上是分别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而设计的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广泛应用了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项目管理的研究对象是项目,而项目是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有各自专有的过程和结果,并且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此,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向从事项目实践的应用方向拓展。结合行业及专业特征,进行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6]

(二)构建“四个平台+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按照项目管理知识手册———PMBOK的导向,考虑涵盖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照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由“四个平台+四个模块”构成的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公共选修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课、外语课等;二是学科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检索及应用、形式与政策等;三是公共选修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就业模拟实践课等类似的成长发展辅导课程,以及社会调查与实践类似的公共能力培训课程等。第二个平台为学科专业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模块、跨学科选修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二是跨学科选修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运筹学等;三是专业拓展模块,包括电子商务、沟通与谈判、商务应用写作等。第三个平台为专业综合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选模块、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必修模块,包括项目管理导论、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等;二是课程实践模块,包括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等类似的课程;三是专业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导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等。第四个平台为课外活动模块,主要包括课外科技活动模块、校园文化活动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等三个模块。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逐步完善,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城市学院应结合自身学校特色,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出发,进而发挥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将新开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作为新的专业生长点,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还可以使新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和原有方向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上实现共享。加强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项目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霍晓荣 崔燕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燕聂.本科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D].广西大学,2010(6):1.

[2]段春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实证研究———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思路与实施[J].高校教育研究,2008(7):156.

[3]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7.

[4]贾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为导向[J].当代经济,2014(11):97-99.

项目管理课程范文4

1.现代项目管理发展。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以及热点,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等。

2.项目与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概念,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理念等。

3.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包括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知识框架、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内容、项目管理职能要素及其内容、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及其内容等。

4.项目组织与团队。包括项目组织特点,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力,合格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选拔,项目团队定义、特点,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团队组建与建设,团队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等。

5.项目论证与评估。包括项目论证的定义、意义以及阶段划分,项目论证的原理与方法,项目论证的内容,项目评估的定义与论证的区别等。

6.项目计划与控制。包括项目计划的概念、层次、内容与方法,项目启动,项目目标,范围计划,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费用计划,质量计划,项目控制的组织、流程、工具、方法,项目采购的方式以及合同的类型等。

7.项目验收与后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工具等。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大力推广从新产品试制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1.课程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大都设在经管学院,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技术、怕理工等课程的现象。而项目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体现“工”、“管”结合的显著特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简单叠加。随着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新,教材建设问题凸显。近年来,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几乎毫不例外地将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简单叠加。一般在介绍工业工程之后,就是项目管理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制造企业提出其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时无从下手。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历史较短,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并且设置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寥寥无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更深入理解,培养技能的教学目的也受到影响。

4.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辅助运用案例分析,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授课,教师较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期终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些直观感受,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6.信息技术平台未能充分利用。目前很多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多层次的项目管理应用软件投放社会,项目管理课程由于课时都安排紧张,客观上使得授课教师无暇有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平台。

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丰富工程技术的管理知识,开展好的项目管理教学十分必要。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或学校直接与一些项目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教师更多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利用暑假等较长节假日到制造企业参加生产活动,使其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程序、生产制造技术及项目计划与控制等环节工作及内容,以此加深对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实际应用。

4.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市场应用的国外项目管理软件有P3、P3E、P3E/C、P6、OraclePri-mavera、OracleP6EPPM、OracleP6PPM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以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owerPiP和PowerOn为代表。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搭建起信息系统平台,把项目管理软件引入教学过程,以便将理论方法与软件实用操作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具体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及方法。

5.对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次课程教学前后及时安排相对应的案例作情景演练,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课程考试方式上,将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案例讨论中的项目团队作业占总成绩的50%,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评估师和任课教师给分;项目管理软件操作占总成绩的30%,通过考核软件操作情况得分。

项目管理课程范文5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工程素质;实践教学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和基本原理、施工项目的“三控”(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施工项目的“三管”(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内容。为适应当前企业要求,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课程是在《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法规》等相关课程之后开设的,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其中部分的知识,有些教师把每一章节都力求详细讲解,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这门课定性的概念多,定量计算少,而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概念性知识往往不太感兴趣,若只空洞地讲解概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备课中要做到: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选定的教材应以中职教育为出发点,内容力求深入浅出并结合实例,力争让学生“看则能用,用则能成”。针对建筑业各岗位的任职要求,与建筑业员、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监理工程师等多个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密切结合,在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提高教师工程素养

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施工和现场管理经验,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参加工地实践的时间严重缺乏,很难向学生传授项目管理现场实践经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新体系对教师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要求,工程素质表现在专业教师要亲身参加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监理、施工和施工管理等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可以安排相关教师利用一年中的两个假期去企业和工地学习,从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施工现场施工和管理经验。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成果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在讲授本课程同时,应不断完善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此外,学校可以经常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展业务交流活动,这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知水平,充实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实用性。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教学需要“双师型”的师资作保证。为了弥补师资不足,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参与教学活动,或者安排教师到施工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并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且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改革教学手段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理论性强的章节以教师讲授为主,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比如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封闭围挡、企业标识、五牌二图和材料堆放原则等,让他们到工地现场参观一次就能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性强的章节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比如施工进度管理中的横道图和网络图,课堂上教师讲完多道例题后,学生觉得也听懂了,但他们自己动手绘制和计算参数时却往往产生不少错误,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多动手绘制图和计算参数,做到讲练结合,只有学生自己动手算出来、画出来的的,印象才深刻,才能真正掌握。

(2)运用多媒体结合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作出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把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沟通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精神。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带领学生到项目部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使其了解工程项目的管理程序、施工技术和工艺,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哪些短板。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施工现场参加一些简单的施工生产活动,在实践中,学生能认识图纸、学会测量放线、绑扎钢筋,通过工地实际的观察和实践锻炼,他们都成了一个准建筑工人。(4)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重要场所,是中职学校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依托。首先,应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和已毕业学生的社会资源,寻求符合要求的教学实习基地。其次,加大校企合作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达到实习基地共建、共享的目的。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课程考核应兼顾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技能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40%)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记录学生的出勤、课堂发言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技能成绩(占20%)考核学生在实训中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期末考试(占40%)以试卷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计算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题型由记忆型向能力型转变,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动力,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才是关键,为将来参加执业资格及岗位证书考试打好基础。

5结语

随着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了,培养大量实用型建筑专门人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中职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置、提高教师工程素养、推广案例教学和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使中职学生掌握更多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谢琳琳,张原.《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经济,2010.

[4]侯晓英,李莲秀.工程管理中的案例教学法「J山西建筑,2005.

项目管理课程范文6

关键词 建设项目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在建及拟建的工程建设项目涌现,也迫切需要一大批同时具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则是过多地强调重视理论教学和技术教育,忽视相关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即使开设了管理课程,也是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工程管理知识贫乏。从社会需求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将会有一半以上到施工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因此,目前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1 课程简介

在我校,建设项目管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学、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讲授,课时相对较少,共32学时。结合本校三本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从课程的重要性、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考核形式等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定位目标进行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教学改革形式

2.1 教学内容编排

本门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田金信主编的《建设项目管理》,本课程是综合国际工程承包与建设项目管理两门课程而设置,所以在以本教材为主的基础上,又单独印制了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概论》作为对本教材中一些内容的补充,并参考建造师考试类辅导教材和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课下自学的学习习惯。同时,鉴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工程建设监理基础课程,对其中涉及的三大目标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站在监理的角度进行过讲授,而且学生对项目管理的一些理论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对本课程的不同章节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2.2 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该课程内容的兴趣,掌握更多的项目管理知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2.2.1 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同时包括较多的文字性理论讲述,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讲授第一章建设项目管理概论内容时,为了介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兴起过程,引入古代一些比较成功的工程,如众所周知的“丁渭工程”来说明对工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种种事例和有趣的小故事介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源;以此使学生从根源上明白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而在讲授合同管理和三大目标管理内容时,同样穿插鲁布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说明实际工程中的合同管理和目标管理过程,使学生通过一个工程了解整个的建设过程及项目管理内容。

2.2.2 注重学生参与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为主动参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要想仅靠学校学到的知识从而一劳永逸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对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管理类课程靠自学是完全可行的;同时,由于课内学时的限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学,而对于自学效果的考查,则通过课堂演讲或者撰写大作业的方式,避免学生应付。

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考查,可以参考程项目管理沙盘课程的教学方法。即站在施工单位的视角对工程施工项目从工程中标开始直至工程竣工为止的全过程管理,期间学生将围绕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业务操作、资源合理利用等核心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过程控制及结果分析由专门的软件程序完成。因为课时原因,无法保证完全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中的要求一样,但对其教学形式可以参考。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之前工程建设监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所以选取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管理组织、招投标过程几大内容作为主题,给定一个拟建的小型项目——我系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五个人左右,模拟一个项目团队,学生在其中要担任不同角色,每个团队负责一个主题,通过课下搜集资料,制作PPT或者其他形式,利用课上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自己对该部分内容在拟建小项目中的应用及理解进行演讲。通过该形式,一方面,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系统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营造学生愉快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模拟,真正把课堂所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完成规定的模拟后,所有成员必须对本小组的实施过程做出一个完整的总结,争取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认识。

2.2.3 穿插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及考试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是目前社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培养方法上,要强调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如,我校土木专业有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拿到了造价员、材料员、甚至有的同学还通过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就业时这部分学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

2.3 考核方式

考试具有激励、反馈、导向、评价和鉴定功能。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知识、重记忆、轻思维、轻创造。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各种知识,需要的资料随时可以查阅到,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资料去解决问题,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思维不断涌现,大量记忆现有的资料并不见得对将来工作有多大帮助。考试应该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环节,采取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包括大作业、演讲和平时考勤,考试可采用开卷方式,考题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增加创新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针对这门课程进行的改革中,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实行523模式,即“理论教学(50%)+出勤、自学(20%)+演讲或论文(30%)”。如果学生单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很难过关的,而需要平时用心学习,学会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

3 结语

现代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在未来社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土木专业学生,确保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改革,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积极地参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本校土木专业在建筑企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9.

[2] 曹永红.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3):55-56.

[3] 张兆梁.应用型本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5).

[4] 袁敬,代彬.“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5):40,64.

[5] 谭家兵.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性课程同工作接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33-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