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的介绍
茶从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历经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终于来到了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作为其时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唐代海陆交通发达,政治、文化影响远远超出国界。
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从隋朝到唐、宋时期大约经过了六百多年,这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茶已成了主要的商品之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名茶、贡茶也开始出现了。正是在这一时期,茶始有字,茶始成书,茶始销世,茶始征税。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影响到后世。而陆羽《茶经》的问世,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具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在南方饮茶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茶在北方也迅速传播开来。佛教禅宗的兴盛与影响是饮茶风由南方迅速扩展到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反映得十分充分。\"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人皆许饮茶,到处煮饮,以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茶事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朝廷贡茶的出现。唐代宫廷大量饮茶,又有茶道、茶宴多种形式,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十分重视。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开始设立官焙(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生产基地),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茶、阳羡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每年新茶采摘后,便昼夜兼程解送京城长安,以便开\"清明宴\"。唐李郢的诗句:\"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就是说的这事。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茶文化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
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公元733--804年在世。陆羽身世坎坷,是个弃儿,后为精于茶道的智积和尚收养,少年时先后遇到贬官至竟陵的李齐物与崔园辅,受到赏识与培养。安史之乱后,陆羽流落湖州,后隐居苕溪。先后结识了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及好茶的诗僧皎然等。陆羽于此时乱中求静,躬身实践,遍游江南茶区,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平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
陆羽被后世茶人恭称为陆子,关于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而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
《茶经》是一部论茶的专著,它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
《茶经》全书十章,分\"一之源\"论茶的起源;\"二之具\"论茶的采制工具;\"三之造\"论茶的采制方法;\"四之器\"论茶的烹煮用具;\"五之煮\"论茶的烹煮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饮\"论饮茶的风俗与科学的饮茶方法;\"七之事\"论述古代有关茶事的记载;\"八之出\"论全国的名茶的产地;\"九之略\"论怎样在一定的条件下省略茶叶的采制和饮用工具;\"十之图\"则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挂在座前,指导茶叶生产制作。
在唐代,饼茶仍是当时制茶主要的形式,只是在中唐后,由于陆羽的倡导,开始由加料的羹煮发展成清茶的烹煮。采来茶后,先放入甑釜中蒸,臼杵捣碎后,拍成团饼,焙干以后,用荻或篾穿起来封存。饮用时,再碾碎,过筛,入釜烹煮。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唐人煮茶的资料,这里有典型唐人煮茶场景。
一九八七年五月,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宝塔地宫皇家宫廷系列茶具的出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陆羽茶道的存在。
\"三分解渴七分品\",以陆羽为代表的唐代茶人更伟大的功绩还在于他们首倡了品饮艺术,完成了茶从解渴式粗放型的饮法趋向细煎慢品艺术型饮法的过渡,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一种文化。 陆羽在《茶经》提出的一系列从煎到饮的理论、一系列工具、一整套程序,目的就是为了引导饮者在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的境界,将精神注入茶中,使饮茶活动成为\"精行俭德\",陶冶性情的手段。从而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典范。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茶叶作为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带到了西藏。
茶叶作为大宗商品销往中国边疆,也始于唐朝,新唐书陆羽传:\"回纥人朝始驱马市茶\"。这是中国历史上历唐、宋、明、清一千多年的\"茶马交易\"的开始,茶以贸易商品的形式传入西北、西南、蒙、藏一带。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最澄禅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习佛经,拜道邃禅师为师,翌年归国时,从天台山、四明山带去了不少茶籽,试种于日本滋贺县。
次年,最澄的徒弟空海相继入唐,又把茶籽及制茶工具(茶石臼)带回日本。
自此,中国的饮茶方法和习俗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使茶文化成为独特的东方文化之重要内容。
第一编茶源
关于茶的起源,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神农成为农之神。除了陆羽的“神农说”,还有“西周说”、“秦汉说”和“云南说”等。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已成为世界饮品的茶发源于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还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一、《茶经》:一之源 二、中国茶的最早记载 三、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四、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五、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六、宋朝茶文化的兴盛 七、明朝茶文化的普及 八、清朝茶文化的发展 九、中国茶的外传 十、现代茶文化 十一、中国茶道与茶艺 第二编茶具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因此,本编就茶具的发展历史、种类和产地、选择和使用,以及各茶类所用茶具作简单介绍。
一、《茶经》:二之具 二、中国茶具发展历史 三、中国古代茶具的种类 四、茶具的选择和使用 五、茶具需要怎样保养
第三编制茶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编对陆羽《茶经》中七个唐代制茶步骤进行了详解,还介绍了与之相邻的宋代制茶工艺,以便于读者看出其影响。通过本编,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制茶工艺流程中的关键性节点。
一、《茶经》:三之造 二、古代制造工艺简介 三、现代制茶工艺 第四编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陆羽在《茶经》中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古代人说,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使用二十四器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所必需的。本编通过对这“二十四器必备”的详细介绍,可以细腻体味古人自煎自食的乐趣和实践精神,更期望比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的现代茶器,在烹茶、品饮时传承古风遗韵,越来越精致。
一、《茶经》:四之器 二、茶器 第五编茶艺
饮茶既是物质的需要,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茶文化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中,煮茶重水显然是重要的一环。陆羽说选水的范围可“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足见“用水”之严格。他根据前人论点,把全国宜于煮茶的水分为二十个等级,
还把泉水细分为七级。本编将中国的部分名泉如北京的玉泉山泉、济南的趵突泉、镇江的金山泉、无锡的惠山泉、杭州的虎跑泉等介绍给大家,如果能用这些泉水泡茶,那才是好茶!
一、《茶经》:五之煮 二、煮茶选水标准 三、煮茶选水看名泉 第六编茶疗
养生茶在中国历史极为悠久,茶的药效早为古代医学家所肯定,并为现代医学所证实。然而,茶叶的养生保健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开发,相关的品牌更是难觅其踪。在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品牌消费的时代背景下,本编详细介绍了茶在养生保健各个方面的功能,向读者展现出一片惊人的空间。
一、《茶经》:六之饮 二、茶的养生保健作用有哪些 三、保健茶疗方 四、五官科茶疗方 五、外科茶疗方 六、皮肤科茶疗方 七、儿科、妇科茶疗方 八、感冒、头痛茶疗方 九、解暑清热茶疗方 十、益肝解毒茶疗方 十一、利尿茶疗方 十二、理胃消食茶
十三、润肺止咳茶疗方 十四、心脑血管疾病茶疗方 十五、防癌茶疗方 十六、茶的食品 第七编茶事 第八编茶名 第九编铭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