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

2020-05-31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堑塑垦兰盘查兰 !生箜 堂箜 塑JoUl'na|of Psychiatry.2007,Vol 2O,No.5 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 李爱风 静进 【摘 要】 双相障碍与患者病前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精神医学的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就几种常用的人 格调查量表及其测定的有关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双相障碍人格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201(2007)一05—0330—03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 上应用最广泛的客观性人格评估工具,不仅用于了解 碍,是一组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 人格倾向,也可作为精神疾病诊断的参考啪。在国外, 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据报道双相障 众多以MMPI为测量工具关于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 碍患病率为1.2 ~2.4 ,约占普通人群的1.3 , 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躁狂发作时,男、女患者的 占所有重性心境障碍的2O%~5O%。美国双相障碍 量表F、Ma、Pa、Sc和男性患者的Pd、Pt、Mf-m高于常 患者约300万,患病率虽比重性抑郁障碍低,但高复发 模或正常对照组,而男性患者的L、K、Hy低于常模或 率(可高达9O )、高致残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颇 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剖析图表现Ma量表居最高 突出;死亡率也相对高,约25 ~5O 未遂自杀,1O% 分,D量表居低分或最低分,编码为89/98、69/96。有 ~15 自杀身亡,高居各类精神障碍之首;治疗也很棘 极少数患者的TMa小于TPa、TSc,一般不超过5个 手,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 T分点。男患者的FEM、Mf2、Si4、PD4A、Sc2 、Dy、Cn 沉重负担[】]。展望未来,双相障碍将是21世纪一个突 呈高分和Mf4、Mf5呈低分。缓解期测查发现男患者 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和研究热点,是对精神病学的严峻 I~K和女患者的L、F、K、Hy、Pd、Pa仍高于常模,无 挑战。有鉴于此,进行双相障碍的科研与临床研究是 过低分。显示临床表现与特征的MMPI剖析图具有 精神医学的重要课题。双相障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 较高的符合率;在抑郁发作时,男、女患者的量表除Mf 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 和女患者的si外,均高于常模或正常对照组,差异显 均有重要作用,其中遗传被认为是双相障碍的主要危 著,剖析图表现D量表呈最高分和Ma最低分,伴Hs、 险因素,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及家庭因素、人格等 Hy、Pa、Pt、Sc不同程度高分,主要编码为27/72还有 也被认为是双相障碍的其他危险因素。目前没有任何 26/62、28/82。有很少的患者的 量表分稍低于Hs、 确切的证据表明双相障碍的发生与某种特殊的人格特 Hy、Pa。同时,半数以上的男、女患者的量表A、R、 征有关。但也有人提出,具有情感旺盛性人格特征(具 MAS、Dy、Mt、SOC、DEP、MoR、oRG、TSe4、TSc6、 有明显外向性格、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减少)者易患双 Tsc7、D3、D5、H 3、Pd4B、sc1B、Sc2A呈高分,男性的 相障碍(Akiskal,1996)[2]。临床观察和其它研究也提 PHO、Si。、Si 、CN、女性的D 、Pa。分值高于常模。缓 示双相障碍与患者病前的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如 解期女患者的量表Pa、Pt、Sc仍高于常模,无过低分。 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比正常人外向、神经质、强迫、追求 其临床表现与特征的MMPI剖析图也具有较高的符 完美、开放[3 ]。双相障碍的预后较好,有明显的间歇 合率[8 ̄1 。国内也有一些研究,如王春芳等[1。 先以常 期,间歇期间临床症状消失,而且有研究表明双相障碍 用的399题调查表MMPI测试情感性障碍发作期患 患者所测量的病前人格和间歇期的测量结果没有差 者460例及缓解期患者146例,此外又以含有附加量 异l4],所以通常把患者间歇期获得的人格特征作为其 表的566题MMPI测试情感性障碍120例,发现对诊 人格特征来进行研究。我们就几种常用的人格调查量 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发现在发作期男女躁狂 表测定的有关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综述 发作患者除Ma等显著增高外,尚有某些项目(如L、 如下。 K)的显著降低,表示防御机制削弱,女性躁狂发作患 1 以MMPI为测量工具对双相障碍患者人格 者Mf原始分和T分均增高,可视为有男性化、粗鲁、 特征的国内外研究 好攻击和自信等特点。T分最高点为Ma,T分还出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L5 是当今世界 现Si和D两项过低分,表示患者伴有少苦恼、不依赖 作者单位:1.510160 广东省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2.导师,教授,中山太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一作者简介]李爱风(1975一).女.广州市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精神医学及心理卫生研究 33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第2o卷第5期 Jour Lof Psychi !! : !! ! ! : 无拘束、直言不讳和易冲动等特点,符合躁狂发作的临 调查,结果发现患者及一级亲属P、E、N量表分均显著 床表现;男女抑郁发作患者的高分较多。尤以D为最 高分,均与神经症的Hs、D、Hy和Pt高分有所区别。 在抑郁发作男性患者中,T分的sc并不过高,两点编 码模式为27/72,研究结果表明MMPI结果与躁狂症 和抑郁症有一定的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76.5 和63.0%,因此MMPI测试对诊断具有参考价 高于常模均值,而前两者间无明显差异。大部分情感 性障碍患者及其一级亲属有精神质及个性外向或情绪 不稳定的特征。 3 以NEO个性问卷及其修订版为测量工具 对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国内外研究 由于NEO个性问卷(NEO—PI)及其修订版 (NEO-PI—R)EPQ所包含的条目较少,对人格的描述 不够细致,且只能在因素或维度水平上比较,而不能在 特质水平上进一步比较患者的人格特征,故有研究者 值,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病例不符,表明MMPI测试不 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经MMPI对缓解期情感性 障碍的测试,多数项目已与常模无显著差异,表明情感 性障碍发作期MMPI的改变,主要系疾病症状的影 响,而非个性基础所致。又以MMPI附加量表测试情 感性障碍患者,与临床表现也有某些相符之处,说明 MMPI附加量表的测试对情感性障碍也有一定的诊 断参考价值。朱乐信等[133对113例情感性精神病住 院患者的MMP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66例男女 躁狂症(相)患者的量表F、Ma、Pa、Sc和男性患者的量 表Pd、Pt、Mf的原始分均高于常模,有显著或极显著 差异。同时男、女患者的量表D、Si和男性患者的量表 L、K、Hy的原始分均低于常模,有极显著差异。47例 男女抑郁症(相)患者的量表F、Hs、D、Hy、Pd、Pt、Pa、 sc和男性患者的量表si的原始分均高于常模呈显著 或极显著差异。从剖析图分析,躁狂症(相)男女患者 以量表Ma呈最高分,量表D、Si呈最低分,两点编码 为96/69,抑郁症(相)男女患者以量表Ma呈最低分, 两点编码为27/72。躁狂症患者以量表Ma高分与D 最低分组合(简称Ma/D型)为主要表现者占69. 7O ,剖析图呈量表Mf为中线的右高左低曲线,符合 躁狂症样反应的特征。抑郁症患者以量表D高分与 Ma最低分组合(简称D/Ma型)为主要表现者占65. 96 ,其中87.1O 的D量表分居最高点,12.96 的 稍低于量表Hs或Hy(5分~12分),Ma在最低分,其 中38.7 的<4O,剖析图呈左高右低曲线,与临床诊 断一致性高,效度理想。MMPI测试结果对双相的临 床诊断有很大帮助。 2 以EPQ为测量工具对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 征的国内外研究 目前,国内外以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4,15]作为 测查工具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文献有 限。国外,Sariusz—Skapska等[163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调查了6O例单相抑郁及6O例双相障碍患者,发现双 相障碍患者具有外向性特点,同样单相抑郁具有神经 质的特点。而国内,严康等[1 ]采用艾森克个性量表对 6O例躁郁症与6O名正常人的个性作对照研究,发现 躁郁症患者的个性特征主要为:精神质、情绪不稳定、 个性倾向外向,其个性维度的变化与性别无关。蔡则 环等[1 对符合CCMD-2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患 者100例,及其一级亲属189人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 在研究中使用NEO作为双相障碍测查工具[1 。 Lozano等[2 使用NEO个性调查表测查了39例双相 I型障碍患者发现高神经质特点可加重抑郁症状,而 高严谨性特点可加重躁狂症状。Jain等[2 ]使用NEO 五因素模式(NEO—FFM)评估季节性抑郁(sAD)和双 相障碍患者,发现SAD具有外向性和严谨性特质模 型,而双相障碍具有神经质特质模型。Furukawa 等[2。]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神经 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病前具有神经质的人格特 征,而各类疾病之间比较却无明显差异。von Zerssen 等[26]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双相I型障碍患者病前性格 具有躁狂性人格特征,而双相Ⅱ型障碍及单相抑郁患 者病前性格具有抑郁性人格特征。任晓鹏等[2 采用 的NEO个性调查表测查59例双相障碍患者,其中双 相I型35例、双相Ⅱ型24例和59例正常对照。多因 素多变量因素分析(MANVAO)对各组进行5个维度 的3O种特质模型比较和单个维度的6种特质的模型 比较,结果发现双相Ⅱ型组与对照组之间3O种人格特 质整体模型差异非常显著,各因素中,神经质(N)的人 格特质模型,外向性(E)的特质模型和开放性(O)的特 质模型均差异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组之间在 热情性(E1)、乐群性(E2)、审美(02)、抑郁(N3)和冲 动性(N5)特质差异显著。成组t检验进行单个特质 的比较:双相I型组的乐群性(E2)特质分数明显高于 对照组;双相Ⅱ型组的审美(02),抑郁(N3)和冲动性 (N5)特质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双相I型组的热 情特质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说明双相情感障碍 患者比正常人情绪不稳定和外向,并发现患者的情绪 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容易冲动和体验抑郁情绪,外向性 表现在乐群性方面。双相Ⅱ型患者的开放性因素的特 质模型异于正常人,并且其审美特质高于对照组,说明 双相Ⅱ型患者想象力比正常人丰富,喜欢多样化,这可 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起了促进作 用。不过,总的看来,无论是双相I型还是双相Ⅱ型患 者与正常人的人格差异比较细微,其中双相Ⅱ型患者 的人格偏离相对较明显。最后需要指出的是,NEO人 格问卷在国内的常模尚未建立,在国外用于重性精神 病的报道也较少,所以NEO人格问卷在心境障碍患 3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堕堂 查 ?笙第拿。卷第5期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Vol 2O,No.5 者上的应用仍需深入的研究。 l986 4 小 结 综上,随着客观性人格测验工具在临床上广泛应 用,对于多种疾病的心理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疗效 预测都有一定的价值。就双相障碍而言,我们今后研 究的重点是如何将人格测验中得到的一些有临床价值 的资料,来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双相障碍 1 5 Sato,T.The Eysenck personalitv questionnaire brief vet- sion..Factor struture and reliability[J].PSYCHOL,2005, 139(6):545~552 16 Sariusz—Skapska M,Czabala C,Dudek D.et a1.Personality traits in patients with uniolpar and biolpar disorder[J]. Psychiatr,2003,37(2):225~233 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祖新.双相障碍在新世纪的挑战(上)[J].临床精神医学 杂志,2002,12(1):46~48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等.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待 出版)IS].2003,4O~41 3 Hirschfeld RMA,Klerman GL,Keller MB,et a1.Personality of recovered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1986,1 1(1):81~89 4 Hirschfeld RMA,Klerman GL,Lavori P.Personified of First onset of Major Depression[J].Ach General Psychia— try,1989,46(4):345 ̄350 5 JalnU。Blais MA,Otto MW,Hirshfeld DR,Sachs GS.Fiv factor personality traits in patients with seasonal depres- sioni Treatment effects and comparisons with bipolar pa- tients[J].J affects Disorder,1999,55(1):5i~54 6纪术茂.戴郑生.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4,第1版 7 Kleinmuntz&MMPI decision rul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maladjustment:a digital computer approach[J].Psy- chological Monographs,1963,77(14):1~22 8 Demidenko N。Grof P,AIda M,et a1.MMPI as a measure of subthreshold and residual psychopathology among the off— spring of lithium responsive and non-responsive bipolar par— ents[J].Bioplar Disord,2004,6(4):323~328 9 Bagby RM,Marshall MB,Basso MR,et a1.Distinguishing bioplar depression,major depression,and schizophrenia with the MMPI-2 clinical and content scales[J].J Pers As- sess。2005。84(1):89-95 10 Oedegaard KJ。Neckelmann D,Fasmer OB.Type A behav— iour differentiates bipolarⅡfrom unipolar depressed pa— tients[J].J Affect Disord,2006,90(1):7~13 1 1 Janka z.Artistic creativity and bioplar mood disorder[J]. 0rv Hetil.2004,145(33):1709~17i8 12王春芳,彭昌孝,姚辉,等.MMPI对情感性障碍的测试分 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75~78 13朱乐信,栾习云.113例情感性精神病的MMPI资料分析 U1.山东精神医学t1996,2:9~l3 14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差别卷手册[J].湖南医学院, 332 17严康,张理义,华美英.躁狂抑郁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初步探 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9,15:178~179 18蔡则环,李坚,张宁,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一级亲属 EPQ测试的初步分析[J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 (1):26~27 19 Yang J,McGrae RR,Costa PT,et a1.Cross-cultural per— sonality assessment in psychiatric populations:The NEO- PI-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9,ll(3):359~368 2O Costa PT,McGrae.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and Five-factor Inventory(NEC卜FFI)pro— fessional manul[M].Psycholi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1992 21 Bagby RM,Costa PT,McGrae RR,et a1.Replication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in a psychiatric sampl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9,27:i 135~ 1139 22 Costa PT,McCrae RR.Work and personality.Use of the NEO-PI-R in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J].Ap- 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6,45(3): 225~241 23 Lozano BE,Johnson SL.Can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in- creases in manic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J Affect DIsord,2001,63(1—3):103~l11 24 Jain U。Blais MA,Otto MW,et a1.Five-factor personality traits in patients with seasonal depression:treatment effects and comparisons with bioplar patients[J].J Affect Disord,1999,55(1):51~54 25 Furukawa T,Hori S,Yoshida S,et a1.Premorbid personali— ty traits of patients with organic(ICD-1O F0)schizophrenic (F2),mood(F3),and neurotic(F4)disorders according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J].Psychiatry Res, 1998,78(3):179~i87 26 Von Zerssen D,Tauscher R,Possl J.The relationship of premorbid personality to subtypes of and affective illness. A replication study by means of an operationalized proce- dure for the diagnosis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s[J3.J Affect Disord,1994,32(1):61~72 27任孝鹏,戴晓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初步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52~53 (收稿日期:2007-05-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