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将相和》教学设计

2021-01-22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进行理清课文顺序、归纳小标题的阅读训练。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四、在《景阳冈》《猴王出示》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复习小说的学习方法,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资料袋)

启发接下来的学习重点: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重要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个故事又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形象的呢?

第二课时

一、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

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

(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巧妙夺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气壮”,为了国家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国、勇敢精神)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交出来。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巧妙地拖延时间,让和氏璧完璧归赵)

(4)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机智、勇敢)

二、默读《渑池会见》,采用以上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后汇报,教师引导评议。(学习方法与上个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写廉颇的句子,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廉颇是个威震四方的将军,连秦王也惧怕三分)

(2)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在蔺相如智斗、廉颇配合的情况下,秦王无可奈何)

第三课时

一、默读《负荆请罪》故事,结合上两个故事思考: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句段一: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句段三: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二、品读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体会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语言中体会“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

三、从廉颇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廉颇的性格特点

(知错能改、热爱祖国)

四、回顾全文,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附板书: 18、将相和

将 相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将相和》教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