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丘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母亲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娘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②孔子之学,非追随时代之风气,志在求业A.孔子在平民学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军事知识,特别是培养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B.作者认为孔子研读过《诗》《书》《志》等典籍,这是主观臆测,显得武断,不足为信。
C.孔子在儿时的游戏中即有“礼”的意识,及长则学礼、问礼、倡导礼,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本,尊崇礼,实行礼。
D.孔子到鲁太庙考察鲁国的史迹和典章制度,事事都问别人,恰是一种不符合“礼”的行为表现。
E.孔子能够通过自学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是因为他善于向名人学习,向名物学习,向普通人学习。
(1)选C,3分,选A,2分,选E,1分,选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项见第2段;B项推断并不武断,第4段有“鲁国典籍丰富,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
的话,链接材料有“详加考订”“考核详确”的话;C项,文本中有孔子学礼、问礼的内容,“在春秋时期……为本”的话来自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需要学生链接起来;D 项,不能认为这是不符合“礼”的表现,不懂就问,这本身就是符合礼的行为;E项,“是因为……”只是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
(2)①表现孔子的特点。孔子对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③详略结合,以一当十。文章写孔子学写字,其它大多是略写,这一段却极其具体,让读者通过它看到孔子学写字其它方面的情况,有管窥全豹、见微知著的效果。每点2分。有其它概括,言之有据亦可。语义相近亦可。
(3)选择材料的特点:①选择古代典籍中的材料。文章选用了《左传》《史记》《周礼》《论语》等典籍中的文字记载,增强了传记材料典型性和真实性。②补充背景材料。如关于古代平民学校教育的背景材料,增强了传记内容的合理性和丰富性。③采用细节材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就是典型的细节材料,有了这样的细节材料,增强了传记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安排材料的特点:依时间顺序,先略写孔子15岁以前在平民学校学习的情况,再详写15岁以后自学的情况,详略分明,重点突出。每点2分。选材特点答到2点即可。语义相近亦可。
(4)启发意义参考:①在学校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②向名人名物学习,也向普通人学习;③对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④不要仅仅把学
习当作谋生的手段,而要有志向,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⑤坚持自学,学校学习只是学写字的一种途径;⑥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⑦不懂就问,随时向他人请教;⑧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学习;⑨阅读经典;⑩学思结合……每点2分,既有要点,又有阐释。语义相近亦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