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运输网络中的邮路规划和邮车调度问题
1 问题重述
古往今来,邮政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邮件投送的时限和成本成了邮政运输问题的关键因素。根据题目给出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关于如何合理规划邮路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对一片有特定道路相连且有行政划分的地区进行邮路规划,有以下的问题需要解决:
(1) 以县局X1及其所辖的16个支局Z1, Z2, ……, Z16(下文简称为1,2,……)为研究对象。假设区级第一班次邮车08:00到达县局X1,区级第二班次邮车16:00从县局X1再出发返回地市局D,若每辆县级邮车最多容纳65袋邮件,在不超载的情况下,利用最少的车辆和最短的邮路,达到减少空车损失的目的。
(2) 采用尽可能少、尽可能短的邮路可以减少邮政部门车辆和人员等的投入,从而显著降低全区邮政运输网的总运行成本的邮路规划。
2 模型的基本
假设
2.1. 假设在同一天内需要收发的邮件数量为定值,不再变化。
2.2. 假设每条邮路只安排一辆车,同时一辆车只行驶给其安排的对应的某条邮路。
2.3.假设所有的邮车在邮路上均按照平均时速匀速行驶,不受路况和天气及抛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2.4.假设县局对市局送来邮件的集中处理时间(1
小时)既包括区级邮车的装卸时间10分钟,也包括县级邮车的装卸时间10分钟。且在这1个小时的起始阶段进行装卸区级邮车的工作;而县级邮车的装卸工作最早在集中处理工作结束前10分钟进行,也可以在集中处理工作结束之后进行。
2.5.假设县局对将要送到市局的邮件的集中处
理时间(1小时)既包括县级邮车的装卸时间10分钟,也包括区级邮车的装卸时间10分钟。且在这1个小时的起始阶段进行装卸县级邮车的工作;而区级邮车的装卸工作最早在集中处理工作结束前10分钟进行,也可以
在集中处理工作结束之后进行。
2.6.假设两班次的区级邮车行驶路线完全相同,
若路线为环形则运行方向必须一致。如:D→61→58→53→X→52→59→60→D与D→
5
60→59→52→X→53→58→61→D两种行车
5
路线即为不同的两条路线。
3 问题分析 3.1问题一的分析
首先要求邮车数量做出规划
目标:邮车数量最少
受到的约束有:地区的邮政运输有一定的流程和时限规定
前题:邮车不能超载
此问要求其各邮路经过最小路径同时有了时间限制,根据这些规定,要求县局邮车最早在09:00出发,且必须在15:00之前返回,这就要求县局每个邮路邮车从出发到返回所用的时间应该小于6个小时,且邮车行驶时间不仅要考虑行驶路程耗时,还要考虑邮路上在支局装卸邮件的耗时;有各支局需收发邮包数量的限制和县级邮车有运量的限
制,要求其满足在不超载的情况下同时要损失最小来安排最少车辆数,由题中给出的的寄达和收寄的数据,得出最小邮车数量最少为三辆。要求根据邮车数量规划出的全部邮路能覆盖该县局所辖的16个支局。这是一个规划目标为旅行商数目的多旅行商的问题。要求根据最小车辆数进一步对邮路进行规划,目标是使总支出(包括运行费用和空车损失费)最少。
针对此问题,我们运用了用 prim算法对原路线图进行处理,求得其最小生成树,求其的程序及图见附件一。并用直接观察法提出了分块准则,我们根据分块准则,建立了以邮路的总路程和三组路程,邮车总时间和时间均衡度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标模型,并重点考虑三组完成巡视时间和时间的均衡度为目标函数建立模型。并通过分析比较均衡度,最终得出了最佳邮路路线。 3 符号约定
D
:市级邮局 :县级邮局
:表示县级邮局的集合
XiXX1,X2,X3,X4,X5W(i,j):赋权邻接矩阵
Si:每辆邮车行驶的路程
Fijk:0—1变量,第i辆邮车第j次装卸邮件是否在第k个支局
Fijk=0第i辆车第j次在k支局卸装 Fijk=1 第i辆车第j次在k支局没有装卸 S:三辆邮车跑的总路程
Gkq:第k支局寄出的邮件总量
Gkh:寄达第k支局的邮件总量
Dkq:途中节点k到节点q的最短距离(由得出的最小生成树求得)
4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1 模型一的建立 最少车辆数的确定
根据题目的要求,寄达县局Z的邮件量为
1
176袋,而收寄的邮件量为170袋,同时每一辆县级邮车最多容纳65袋邮件,因此至少需要出动3车次才能够完成这样的投送量。同时,派出的每
辆车必须在六个小时内完成邮寄和收寄的任务。所以派出至少三辆车。 邮路最小生成树的确定
为了便于制定出最佳的邮路方案,首先我们运用prim算法求得邮路的最小生成树(如图一)
其程序见附件一
图一 最小生成树
确定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一:邮路的总路程和三组行驶
路程的均衡度为目标函数。
一方面,根据题目要求,邮车必须在六个小时内完成邮寄和收寄任务,而县级邮车的行驶速度保持一定,所以其必须在一定的路程内完成任务。另一方面,虽然题目中没有提出行驶过程中由于耗油量造成的损失,但作为一个成功方案,我们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即派出的邮车满足覆盖所有的支局外,各辆车跑的路程越少越好,即车在行驶过程中耗时越少越好。
总的最短路程MinSMinS
3ii 且各组行驶路程的均衡度应该小于0.1才算比较均衡即
MaxSMinS0.1 MaxSsiisi
目标函数二:空载损失的费用最小,即
空载率小时损失小
为了安全起见,邮车有限载的约束,空车率=邮车运载的邮件量(袋)/邮车最大承运的邮件量(袋)
约束条件:
1 县级邮车运输网必须覆盖本县内所有的支局 由上面对问题分析县局至少要派出三辆邮车,三辆邮车跑各自的路线,三个路线所经过的支局点合起来必须覆盖本县内所有支局,且仅覆盖一次,所以有:
3 m
ΣΣFijk=16(k=1,2,3,……16)
i=1j=1 2 邮车运载能力的限制
根据问题一的要求,每辆县级邮车最多容纳量65袋邮件,这里实际限制了两个方面。其一,必须保证邮车从县局出发时其装载的邮件不超过65袋,其二也必须保证邮车在卸下一部分邮件,同时也要收取一部分邮件,邮车在支局的卸装过程完成后,必须保证邮车还是没有超载,否则不在该支局进行卸装货物货物。
根据设定的已知变量,所以得出第i辆车从县局出发时,装载的所要运送的邮件的量为:
3 m
ΣΣFijkGkh(k=1,2,3,……16)
i=1j=1
邮车在运输途中不断地卸装邮件,则可以得出,某辆邮车在某个支局进行装卸过程中,邮件
的变化量为Gkq—Gkh,则第i辆车在出发时及运输途中邮件总量不超过有车运输能力(65袋)约束可表示为
3 m 3 m
ΣΣFijkGkh+ΣΣFi(Gkq—Gkh) <=65
i=1j=1 i=1j=1 3. 邮车运输时限约束
据假设的条件,根区级第一班邮车08:00到达县局X1,区级第二班班车16:00从从县局返回市局,前后除去两个小时的邮件处理时间,该县邮车一天最多可跑六个小时。
由于三辆邮车所经过的支局正好覆盖并且只覆盖一次X1县的16个支局,并且假设邮车在每个支局进行卸装过程中耗时为五分钟,所以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而整个有车运输消耗时间有两部分组成,卸装货物过程造成的时间消耗和有车在运输途中的耗时,并有总的耗时不超过六小时
第i辆邮车在卸装邮件耗时大概为 小时, 第i辆邮车在运输途中耗时: 4.1.2 模型的求解
求解过程中,根据最小树分块原则,将图分成三个连通子图。为了制定合理的路线,在分组
是应遵循以下原则
准则一:尽量使同一干枝及其分枝上的点分在同一组; 准则二:应将相邻的干枝上的点分在同一组; 准则三:尽量将长的干枝与短的干枝分在同一组. 准则四:尽量使各组的停留时间相等.
附件一
clc,clear a=zeros(53);
a(50,1 )=6.0;a(50,53)=12.9;a(50,38)=11.5;a(50,2)=9.2;a(50,48)=19.8;a(50,51)=10.1;
a(1,36)=10.3; a(1,37)=5.9;a(1,38)=11.2; a(2,3)=4.8;a(2,5)=8.3;
a(3,38)=7.9;a(3,39)=8.2;a(4,39)=12.7;a(4,8)=20.4; a(5,48)=11.4;a(5,39)=11.3;a(5,6)=9.7; a(6,48)=9.5;a(6,7)=7.3;a(6,47)=11.8;
a(7,39)=15.1;a(7,40)=7.2;a(7,47)=14.5;a(8,40)=8.0; a(9,40)=7.8;a(9,41)=5.6;a(10,41)=10.8; a(11,45)=13.2;a(11,40)=14.2;a(11,42)=6.8; a(12,42)=7.8;a(12,41)=12.2;a(12,43)=10.2;
a(13,44)=16.4;a(13,45)=9.8;a(13,42)=8.6;a(13,14)=8.6; a(14,15)=15;a(14,43)=9.9;a(15,44)=8.8;
a(16,17)=6.8;a(16,44)=11.8;a(17,22)=6.7;a(17,46)=9.8; a(18,46)=9.2;a(18,45)=8.2;a(18,44)=8.2; a(19,20)=93;a(19,47)=7.2;a(19,45)=8.1; a(20,21)=7.9;a(20,25)=6.5;a(20,47)=5.5; a(21,23)=9.1;a(21,25)=6.5;a(21,46)=4.1;
a(22,23)=10.0;a(22,46)=10.1;a(23,24)=8.9;a(23,49)=7.9; a(24,27)=18.8;a(24,49)=13.2;a(25,49)=8.8;a(25,48)=12.0; a(26,27)=7.8;a(26,51)=10.5;a(26,49)=10.5;a(27,28)=7.9; a(28,52)=8.3;a(28,51)=12.1;
a(29,52)=7.2;a(29,53)=7.9;a(29,51)=15.2; a(30,32)=10.3;a(30,52)=7.7;
a(31,32)=8.1;a(31,33)=7.3; a(31,53)=9.2; a(32,33)=19;a(32,35)=14.9;a(33,36)=7.4; a(34,35)=8.2;a(34,36)=11.5;a(34,13)=17.6;
a(37,38)=12.2;a(36,53)=8.8;a(37,38)=11.0;a(44,45)=15.8;a(48,49)=14.2; a=a+a';
a(find(a==0))=inf; result=[]; p=1;
tb=2:length(a);
while length(result)~=length(a)-1 temp=a(p,tb);temp=temp(:); d=min(temp);
[jb,kb]=find(a(p,tb)==d); j=p(jb(1));k=tb(kb(1)); result=[result,[j;k;d]]; p=[p,k];
tb(find(tb==k))=[]; end resul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