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2023-04-13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6年春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命题学校:天门中学 命题教师:李 芬

审题教师:刘 刚 曹 然

考试时间:2016年4月26日10:00-11:30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2.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共中央在某一时期郑重宣布:“„„(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时期应是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交战略

5.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18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据亚里士多德估计,每年6个雅典公民中就有1人可能担任某种公职。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特点( )

A.主权在民 B.轮番而治 C.分权制衡 D.直接民主

6.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

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 ) A.代议制可反映多数国民的利益 B.资产阶级日趋保守 C.白下而上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 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7.-位年轻旅行者叙述白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与这位旅行者的原国籍历史情况相符合的是 ( )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最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于1990年10月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统一 D.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8.《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用‘一超多强’来概括多极化趋势中各大力量的基本状况。„„‘多强’的说法不一样,一些人认为,应包括日、德、英、法、俄、中等国;另一些人把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合起来当作一极;还有人认为,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支撑新格局的雏型”。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9.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 )

A.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10.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 ) A.显示朝廷的威严 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11.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 )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T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2.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是国家推行重商政策的结果 B.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C.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 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13.下表信息反映出 ( )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专卖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14.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中英贸易出现盛况,说明 (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清朝海禁政策破产 C.英国重视对华贸易 D.全球商路畅通无阻

15.在1 636年到1 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

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 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 ( ) 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 B.与中国印度的往来非常密切

C.经济的泡沫引发整个世界市场的波动 D.生活水平高,上下阶层民众都注重享乐 16.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 )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白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17.某国的规定从“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卖到本土或其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到“沿海允许外国的商船从事贸易”。该项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殖民地开展解放运动 B.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C.代议制完善民主政治 D.该国获取世界工厂地位

18.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电影剧本里描述了19世纪50年代的伦敦,你认为场景符合史实的是 ( )

A.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B.泰晤士河边工厂一间接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白烟 C.人们兴高采烈地搭乘飞机去旅行 D.-座座石油开采公司拔地而起

19. 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场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开始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 B.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加速了世界性贸易市场的完全形成 D.推动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870年,31岁的美国人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这体现了 ( )

A.第二次T业革命广泛开展 B.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 C.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D.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21.从1888年至1 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 )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22.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说明开平煤矿 (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发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C.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D.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23.张裕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酒生产企业,1915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之后几年内,产品行销出口,效益颇丰。这一时期,张裕公司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际形势影响 B.国民政府重视 C.经营理念创新 D.国家政局稳定

24. 1938年2月蒋介石下令将重要钢铁厂择要迁移,由中心城市迁往重庆一带,并组建迁建委员 会监督执行。据统计,从1 938年8月到1 940年12月底,迁移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约17万吨。这一举措 ( ) A.增强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实力 B .对民营企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C.为抗战大后方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D.加速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的进程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精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T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推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大致时间。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在该时间创办大生纱厂的原因。(7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提示:可结合政治或经济的史实。)

27.(20分)人类历史在不断的前进,世界联系在不断的加强,世界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碰到了严峻的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瓦特蒸汽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康纳认为:“瓦特的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个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简述发生如此巨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中奥康纳的观点。(8分)

(3)根据材料四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6分)

高一历史答案及解析

1.C 依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这一政策为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

2.D 材料要清政府“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表明了列强要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说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正确。

3.C 依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得出国共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故选C。

4.B 依材料“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B正确。A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C和D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和任何国家结盟,和所有国家开展外交关系,不具有针对性。

5.B 依材料官员都抽签选举,体现的是雅典轮番而治的特点,故选B。

6.D 依材料保守党领袖主张扩大选举权,受到各种指责,说明民主化的阻力还很大,故D符合题意。

7.C 依材料“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钱也改了”“最近又换了一种钱”得出这个国家是民主德国,不是苏联,苏联到俄罗斯,货币没有变化。

8.A 材料中学者们对多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看出多个国家力量都有发展,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A正确。各大力量,只提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得不出B,学者都还是认可美国的一超地位,故C与D错误。

9.C 由材料“影响中国命运”“促使中国要采取„„”可知,其重在强调自然环境、经济形态对政治的影响,故选C;A与B虽正确,但并非材料主旨;D是对材料的曲解。 10.B 依材料官窑“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体现了官窑主要是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来满足统治者需要,故B正确;但作为皇室的日常所用和外销则与朝廷威严无关,故A错误;中国古代实行的是“朝贡贸易”,不能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故C错误;官窑采用的是工官制度,不利于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故D错误。

11.D 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排除A;学术文化的活跃是由经济发展引起的,它不可能决定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B;城市功能布局的变化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西汉、唐、北宋等朝代的长安、东京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布局的变化,D正确。

12.C 明清时期,国家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A错误;农业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故B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农村劳动力有从事其他职业,故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看不出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体现不了D。 13.D 题目提供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即:在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同时政策逐渐放宽。那么,在各个选项中,能够反映历史动态变化、政府控制和政策放宽两方面特征的,只有D项。

14.C 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A错误;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错误;材料“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专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可知C符合题意;D说法过于绝对。 15.A 依材料人们争相求购郁金香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故A正确;郁金香并非东方商品,故B不符合;事件发生在17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还没初步形成,不可能引发整个世界市场的波动,C错误;求购郁金香是为逐利,并非享乐,故D错误。

16.B 依材料“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可知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了就业机会,没有指出提供大量劳动力,故A错误,B正确;英国的就业机会增多,并非殖民地人民就业机会增多,D错误;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故C错误。

17.D 通过材料结合所学,不难发现该国是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地位。工业革命后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所以也就由原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只准许贩卖到本土或其殖民地)变成了贸易自由(沿海允许外国的商船从事贸易),故选D。 18.B 电线、霓虹灯、飞机、石油开采公司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故A、C、D不符合题意。

19.B 依材料得出这场革命指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打破世界隔绝状态是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故B选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不符合,故C选项错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选项错误。

20.B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A是原因,B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的石油一个行业,反映不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不符合;材料体现不出D。

21.C 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故A错误;中国大量的原料出口,运进大量的机制纱,不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不可能加强产品的竞争优势,故B、D错误;“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说明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正确。

22.D 近代工业化从本质上说,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开平煤矿是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并不能反映所有企业,故A错误;“发展困难”,“中外合资”在材料中都未体现,故B、C错误;从材料中开平煤矿采用机械开采,并且有股东核查,可以看出此企业具有近代企业的某些特征,故D正确。

23.A 题中张裕公司发展的时间是1915年至之后几年,恰好处于1914—1918年“短暂的春天”时间段,外国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东方,故A正确;国民政府重视是在1927年至1936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经营理念创新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题干时间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政局并不稳定,故D错误。

24.C 据时间1938年,此时国共已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故A错误;题干说的是企业的内迁,与对民营企业的示范没有联系,故B错误;企业的内迁,为后方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故C正确;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错误。

25.(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2)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3分)特点:发展缓慢。(1分)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等。(3分)

(3)甲午战争之后(或1989年,或19世纪末)。(1分)

原因:纱厂创办有利于国计民生;不愿列强获利,“实业救国”;中国原料质量好;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有所扩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6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26.示例:

A(明清时期)关系: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2分)

阐释:明末清初,统治者为防范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禁海”。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4分) B(近代前期)关系: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同时大量从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C(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系:被孤立、被封锁。(2分)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使新中国隔绝于全球化大潮之外。(4分)

D(改革开放以来)关系:对外开放、积极参与。(2分)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积极与各国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促使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内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也可运用必修一知识作答: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全面深化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7.(1)变化:欧洲商人、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商品交换品种的增多。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人类社会由此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4分)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2分)

(2)“胜利说”: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推动交通运输业革命;③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④加速城市化进程。(每点2分,回答三点即可得6分)“灾难说”:蒸汽机的推广,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土地植被破坏,煤渣烟尘又加剧了环境污染。(2分)

(3)主要差异: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4分)根本缺陷: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