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ZS306.心理学课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应用

2020-05-24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心理学课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

的应用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之引发高等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和高校心理学课的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普及并不断提高,心理学课也越来越注重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但事实上,心理学课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常常把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划等号,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成心理学理论课。在教学中如何走出教师的“自我中心”,关注学生对心理健康指导的迫切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投入,关注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是许多学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应当说,体验式教学为大学生心理实践与体验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地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

教学方式。

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和升华,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而体验式教学则强调即时的感受;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体验式教学讲究学生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体验式教学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体验式教学注重观念、态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可见,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通过情境中的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体验式教学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通过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生的所有潜能,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人们都会有两

种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第一种,人们经常会在考试结束之后将所复习的内容忘记;第二种,当我们学会骑车、游泳之后,即使很长时间不接触,仍然不会忘记。显然第二种学习方式是我们所讲的体验式学习。它拥有完整的学习链条,即体验、分享、交流、整合、联系实际与应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可见,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大的区别是前者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为主”,而后者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成为演员,而学生成了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并且可能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珀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强调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常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或事件中(亲身体验),对于自身所亲历的事件发表看法,进行反思(观察反省),形成有关思想、感觉、联想及其它观察的资料(经验资料),进而运用理性逻辑分析资料,在自己已知的知识中寻求类同的体验(总结领会),并将形成的初步结论、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整个过程将学习、转变及成长三个过程加以整合,强调做中学及资源的共享与应用的重要性。至此,体验式教学拥有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三、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实施

活动教学和情境教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二种基本方式。

(一)活动教学

活动是产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尤其是主体性的活动中,学生主体会对活动产生丰富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然后再去提升直接经验,这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前提。采用活动教学,可以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学生与认识客体的互动产生各种信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上升为抽象的知识。活动教学大体可以分为: 1、思辨类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或讨论,从而使认识更清晰,理解更到位。思辨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缜密的学风,达到“心灵的交流、体验的分享”。例如,分析“我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时,可以设计这样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①组织学生实话实说:你有过心理困惑么?是哪方面的困惑?②组织学生心理分析:心理困惑对你的影响大么?都存在哪方面的影响?③组织学生沟通交流:遇到心理困惑你会怎么办?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2、分享类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分享一段故事、经历或谈谈某种感受。它能使学生挖掘到活动与自身间的共同要素,并通过分享交流吸收别人发现的共同要素,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因此,它

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并产生悟性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回应,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和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与升华情感。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既习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使情感得到升华,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