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地球上最南端和最北端被称为地球的两极,而地球上的最高端——西藏,则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那是一片圣洁而又神秘的土地,也是地球上至今未被污及的一块净土。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出特殊的文化形态——唐卡艺术。
唐卡是将佛画用锦缎装裱成易于悬挂的卷轴画。今天,在西藏及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的任何一座佛教寺院的大殿厅堂内,都会悬挂多副精美的唐卡,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唐卡是藏传佛教文化圈或者说喜玛拉雅文化圈的一种独特的宗教绘画艺术,它的题材和内容除宗教以外,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及大众生活等诸多领域。
千百年来,唐卡承载着藏民族对土地和神灵的崇拜;寄托着藏民族对来世的企盼;积蕴着藏民族顽强勃发的生命力;记录着藏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支撑着藏民族一代代顽强地生存与繁衍。它不仅记录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也包含着人们对佛教的崇敬和情感。它凝聚着极地佛光,把艰深的教义通过艺匠虔诚地精心绘制,形象直观地展现于世,素有“西藏的百科全书”之美称。
唐卡艺术的发展,从时间上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至9世纪的造像初期,也就是藏传佛教的滥觞期。这一时期的唐卡构图简练,多用青、黄、赤、白四种纯色绘成。人物造像几乎全裸,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主尊画得较大,多用直线。第二个时期是12世纪左右,即藏传佛教的后期。西藏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犍陀罗、尼泊尔、汉地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融合的地方艺术流派,即江孜画派。其特点是造型比例适当、着重刻画人物心理、突出个性特征的写实手法。第三个时期是15至16世纪,即藏族佛教艺术的繁盛期。此时的西藏宗教上层参与唐卡的创作活动,产生了著名的“门者画派”、“门萨画派”和“嘎玛贡画派”。第四个时期是18至19世纪,也就是唐卡绘画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影响。鼎盛时期的唐卡艺术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所创的“新嘎玛贡画派”为其代表。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所形成的“汉风”时期。“新嘎玛贡画派”在第一阶段华丽富贵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汉画其设色雅致、格调清新,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艺术风格。
唐卡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主要是表现宗教主题的绘画。画面描绘的可能是一些喇嘛、神灵的画像,或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筑场面等。第二,非宗教主题的绘画。如表现一代英王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还有描绘史诗英雄格萨尔的民间文学题材。第三,有祝福意义主题的绘画。比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宝、七宝物、不和之战图、和睦四兄弟、由鼻牵象图、六长寿图等等。
根据所用材料和制作方式,唐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丝绢为原料的“果唐”,意为丝绸唐卡。果唐有用丝绸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刺绣唐卡;有把各种丝绢裁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把这些布块缝接起来拼成画面,这种唐卡叫做织锦唐卡;有用丝线经手工编织而成的手织唐卡;还有一种贴花唐卡,与织锦唐卡相似,不同点在于其制作方式不是缝接布块而是把切成的各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还有一种是版印唐卡,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绸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尔也用铜版或铁版。二是用颜料绘制或印刷的唐卡叫做“智唐”。“智”为藏语音译,意为绘制,“智唐”意为绘画唐卡。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再按一定的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和牛胆汁。这种配方会使绘制好的唐卡即使过了数百年也能色彩鲜艳依旧。敦煌壁画至今色泽鲜艳,除了洞口长年封闭外,与所用颜料均来自我们青藏高原有关。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色彩的不同,智唐可分为以下几种:用多种颜料画成背景的彩唐;用金色颜料画成背景的金唐;用朱红色颜料画成背景的朱红唐卡;只用黑色画成背景的黑唐。
唐卡有新有旧,就宗教功能而言,新旧唐卡没什么区别。但如果是收藏唐卡艺术品就不同了,新卡、老卡,不同题材、不同样式、何种绘制装裱、新旧年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不光是它的价值区别,还有唐卡本身承载着宗教、历史和被崇拜后留下的那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一种崇高敬畏之感,如举行过开光等宗教仪式的唐卡就更为珍贵。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是将宗教思想,哲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的艺术,是将生活的感受和人的情感幻化为一个理想世界的艺术,是取之人间万物来进行美化与创造的民族艺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卡艺术是永恒的,无价的。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是千百年来藏民族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中积累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唐卡以极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综合性极强的表现形式、精湛的技巧、超凡的创造力、深刻奥妙的佛教哲理,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圣殿中的明珠,也成为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绘画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