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一、基本知识点:
1、中国人口居世界第1位,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预计今后有所下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104 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海域面积:300 ×104 km2(四大海域),国土面积1 260 ×104 km2
3、世界各国陆地面积排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法国>日本>英国
4、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4个,自东北起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5、我国的疆域辽阔,陆地疆界约22 230 km,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132个县市)
6、我国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工农业产品产量、外汇储备、吸收外资总和、对外贸易、国际旅游业收入位居世界前列
7、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8、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º~50º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9、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特点: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
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
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
大农业与景观地带分异的基础
10、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东有韩国、日本,东南和南面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
11、我国海岸线长18 000 km,岛屿岸线长14 000 km12、中国边境范围: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 53°31′N最南端:曾母暗沙,3°51′N
最西端: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东经73°22′
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
东经135°03′
南北相距5500km,东西相距5200km,时差达4h以上。13、最东岛:钓鱼诸岛东边的赤尾屿
14、我国陆地边境有15条主要国际性河流。
15、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15、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16、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二、简答题:
1、我国地表结构形态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1)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在4000km以上,是我国地形阶梯最高的一级。
(2)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它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主要有高原盆地组成,也有山地。
(3)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地形阶梯第三级,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二)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
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1)南北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等。
(2)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 北列是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中列是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南列为喜马拉雅山和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
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 000 ~5 000 m以上,阴山、秦岭海拔1000~2 000 m左右,南岭仅1 000 m上下。这些山脉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3)北西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4)北东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玉山海拔3952 m,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2、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带的主要特点:
a、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西部构造带为北西向,东部多为北东向。
b、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一般为8个纬度。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150 km左右。
c、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相对稳定。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基本知识点
1、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
2、1月0°C等温线在东部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东缘折向西南终止于江孜附近。
3、我国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1.33×108 hm2左右。后备耕地资源为3 533×104 hm2,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尚有可供开垦农用的海涂资源约100×104 hm2。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以东北地区、内蒙古、西北为集中,如果从黑龙江的兴凯湖经通辽至兰州划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斜线,在此线以北、以西地区,后备耕地资源约2 867×104hm2,占全国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81%。
5、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后备耕地集中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开发历史短、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尤其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6、从热量条件看,后备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北纬40°~50°的温带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62%。暖温带地区次之,占21%。
7、从水分条件看,后备耕地主要集中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干燥度大于1.5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8、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9、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
10、流域面积在1 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 500多条。
11、外流流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约占36%
12、中国河流平均年径流量为27 115×108 m3,平均径流深为284 mm13、从河流的分布看,长江、珠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雅鲁藏布江等8大江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6 980×108 m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62.6%。二、简答和分析题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3、水热条件特点:
(1)三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3 000 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2)温度自南向北降低
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3)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4、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下列特征:
首先,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
其次,山地降雨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包括山前带)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第三,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闵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
5、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面积大,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海拔平均在5000米以上。
(2)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阻挡了我国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了西风带的范围,甚至可达日本岛。
(3)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叠加我国季风,使季风气候更加突出。(4)使气温分布有很大变化,西部出现南冷北热的状态。
(5)使高原边缘区降水多,本身形成“寒旱”气候,使西北内陆干旱加剧,形成“干旱”气候
(6)受高原地形的影响,在高原东侧出现冬季比较温暖的现象6、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1)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2)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3)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4)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5)冬季气温偏低(6)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7、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综上所述,大致可将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季风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8、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中地区分布的规律: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9、根据径流深的大小来衡量河川径流量,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Ⅰ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1 600 mm, 径流深大于900 mm。Ⅱ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 600 mm,径流深200~900 mm。Ⅲ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 mm, 径流深50~200 mm。Ⅳ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 mm, 径流深10~50 mm。Ⅴ缺水带:年降水量小于200 mm, 径流深不足10 mm。
10、Km值为年径流极值比, Cv值为径流变差系数,数值愈大,表明年际变化愈大。11、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北方人多水少,南方人少水多;北方土多水少,南方土少水多;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12、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矿产不足,有些矿产稀缺(2)成矿时空跨度大。
a、时间上具有古老性、多期多幕性和多旋回性b、空间上有区域性和分带性。(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5)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13、我国地质上三个全球性的构造带及其规律:
我国地质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构造带,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在横向上,我国境内有三条纬向构造成矿带,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以生产铁铬镍矿产为特征,其次钒钛铜铅锌也占有重要地位。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铬镍铜钼铁以及铅锌矿。南岭构造带,有钨锡、有色金属、稀有——稀土等矿产。其中,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呈间距为纬度8°左右的等距离分布。
在纵向上,我国东部地区存在北北东向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自东到西依次为:第一隆起带:指台湾省,铜、金、铅。第一沉降带:黄海,东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石油。
第二隆起带:该带矿产丰富,赣南粤北的钨,锡及稀有金属矿等。第二沉降带:松辽、华北、江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石油和盐类。
第三隆起带:大兴安岭、太行山等,铁、铜。第三沉降带:鄂尔多
斯,四川盆地,石油,天然气,盐类。14、铁矿的六大分布区:
鞍山——本溪、攀枝花、冀东——北京、五台——岚县、宁芜——庐枞,白云——鄂博,上述六个地区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15、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特点(1)类型多,分布广
(2)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3)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4)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5)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6)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16、根据自然和人文旅游条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全国可划分为10个大区。
(1)中原历史文化区 (2)华东山水园林区 (3)东北林海雪原区
(4)华中名山峡谷区 (5)华南热带景观区 (6)西北“丝路”文化区
(7)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区 (8)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 (9)青藏高原区(10)港澳台区
第三章
一、基本知识点:
1、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以东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总面积约473×104km2。
2、4个海域划分的根据及分界线: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表现的差异。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东海和南海之间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3、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渤海分为五个部分: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以及东部的渤海海峡。平均水深18 m,小于30 m的范围占总面积的95%。
4、黄海平均水深44 m,含沙量大,水色黄。黄海分为北、南两部分,南北有差异,北部比南部浅。最深处在济州岛北,为140 m。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5、东海是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岛以及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岛、琉球
群岛等围绕的边缘海。平均水深349 m,最深点为2 719 m。
6、南海平均深度1 212 m,大陆架以下为阶梯状大陆坡,大陆坡向下为水深大于3 500 m的中央盆地,最深处可达5 377 m。
7、台湾岛以东海域处于菲律宾海盆西北部。火山、地震活动频繁8、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仅台湾岛以东大陆架比较窄。
9、海洋水文的指标有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流、潮汐等
10、中国大陆岸线的走向基本上遵循两个方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冀东辽西山东—辽东半岛以及长江以南的海岸线基本上呈北东向延伸;渤海湾、及苏北海岸线的走向以北西向为主。中国海岸之所以呈现上述特征主要受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我国海岸线分为基岩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
二、简答及论述
1、中国沿海大陆架发育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1)丰富的物质来源。中国沿海大陆架主要由输沙量高的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从大陆冲刷搬运入海的泥沙堆积而成,其次是从岛屿上冲刷与生物成因的物质堆积。
(2)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底下,水下隆脊大体呈北东向2、中国海域环境评价(分析到位)优 势
(1)区位优越。
随着先后进入繁荣期的环太平洋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全球经济重心逐步转向东亚,我国位于太平洋西侧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中国近海海域水体在海流、潮汐、风浪等作用下较活跃,海域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对海域开发利用有较大的承载力。(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
中国近海海域陆源物质来源充裕,上升流比较活跃,海域初级生产能力较高,海洋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盐含量适宜,是海洋生物资源繁盛的良好基础。
(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海海域南北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几个气候带,决定了环境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又由于地质构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海岸、海岛、海底地貌类型,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5)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条件得天独厚。不利因素
(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
(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据专门研究预测,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全球海平面将上升。
(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由于自然演变和人为因素,导致我国和岛屿沿岸不少岸段遭受侵。在海拔低,地面相对下沉的阶段常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4)赤潮。赤潮时有发生,赤潮区域水质下降,大量养殖和自然繁殖的鱼、虾、贝类死亡。3、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宏观上,岸线的基本格局受地质构造控制。 中国大陆岸线的走向基本上遵循两个方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冀东—辽西、山东—辽东半岛以及长江以南的海岸线基本上呈北东向延伸;渤海湾及苏北海岸线的走向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的海岸,陆上的山地和丘陵濒海分布,山脉及其主要构造线的走向与岸线平行,海岸港湾曲折多岛屿。北西向的海岸大多分布在广阔平原的边缘,都有大河入海,岸线平直。4、海岸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1)海岸带资源的日益短缺,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北方沿海水资源短缺全国沿海优质耕地不断减少以及近海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将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海岸带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体的健康。(3)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
(4)由于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5)人口的趋向海岸带移动,以及沿海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造成这一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对港口压力的增大,城市及港口占用岸线、土地的面积成倍增加,沿海城市链的逐步形成,将增加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程度。第四章第一节
一、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 人口基数大,人口呈波动上升,但增长的惯性难以控制。2、 人口性别比不平衡,但因年龄组、地区、民族的不同呈现多样
性。
3、 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从年轻向成年过渡,局部地区逐渐步入老龄
化。
4、 人口分布不平衡,以瑷珲—腾冲一线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此
线东南人口稠密集中,此线西北人口稀少分散,以东地区居住我国90%的人口,以西地区住着10%的人口。
5、 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且地域发展不平衡。6、 人口产业结构正处在传统型与现代型结构转型时期。7、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
8、 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但人口城市化水平较低。9、 计划生育国策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2、 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1、 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
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2、 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
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
第二节
一、 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
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其中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广大南方丰水地区,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
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高山带。二、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
1、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
人口增多,耕地减少,部分地区供水不足是我国人地矛盾的基本格局,为解决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要充分开发丰富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紧缺的自然资源,从而协调两者的矛盾。2、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
首先要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能的农业制度与农业技术。其次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必须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和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增加投入,加强建设,以便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农村人力、土地和其他各种资源,建
立起不同类型地区,有一定规模,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商品基地。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加工,形成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
4、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要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使之符合资源分布特点和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分工。
5、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要重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把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发展农业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三、 黄淮海地区
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
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①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 ②冀鲁低山平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③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④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第三节
一、 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2、 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3、 旱涝灾害频繁
4、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5、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6、 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7、 工程设计标准偏低。第四节
1、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以煤为主,其在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均达3/4,而且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能源的产销分布来看,中国的能源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带,客观形成了中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能源产销格局。二、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3个区带分布
(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个缺煤区。
(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8个省区。该区带后备煤炭资源丰富。
中国水能资源西多东少,分布不均,80%集中在西南和西北,90%以上集中在京广线以西;
三、矿业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产、供、销矛盾。(2)矿产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严重形成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危害问题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在开发与利用煤炭的过程中产生环境危害,包括: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矿井酸性水和洗煤厂废水污染、煤矸石自燃与煤炭燃烧利用过程中的CH4、SO2、CO2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4)能源与矿产的生产与消费的布局不匹配,加剧了能源、矿产运输的紧张局面。能源和矿产品是中国货运量最大的商品,仅能源就占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水运、内河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很大一部分,今后煤炭开发的重点西移将使运输成为能源工业的制约因素,该输煤为电、实行高效运输技术已势在必行。第五节
一、钢铁工业布局中国铁矿石的特点:
1、 贫矿多,富矿很少,能够直接利用的富矿更少2、 矿石成分复杂,多公升伴生矿
3、 有些铁矿上部都是难选的赤铁矿,下部则是易选的磷铁矿,增加
了选矿的难度和对资源的破坏4、 分布较广而局部相对集中。二、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布局:1、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2、 目前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
3、 中国钢铁工业布局比较分散,集中程度比较低三、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是全部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高,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高。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
1、 新兴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资源指向性2、 工业基础指向性
3、 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4、 集聚性。
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1、 发展速度快,成为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点
2、 高新技术开发区域成为高技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3、 高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4、 总体布局东多西少,集中于中大城市,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呈现的三个特征:
1、东部沿海偏向性。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影响,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带。
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内陆已由点向着块状格局发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形成。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沿海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三线”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沿边则藉国家开放政策及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第六节
一、简述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布局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布局特点:
1、 发展速度快
2、 形成了以铁路、沿海航运和内河航道为主轴,兼有航空、管道运
输的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网
3、 综合交通运输网总体分布是东密西疏4、 各地区交通运输网结构差别较大
5、 公路运输在总运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6、 高速公路发展迅速存在的问题:
1、 运力不足,交通运输设施偏少2、 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3、 运网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4、 交通运输业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的交通运输业总方针指导下,建立“三主一支持”发展规划——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交通
运输支持保障系统。
公路主骨架,即国道主干线搭成的“五纵七横”框架体系,将全国重要城市、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对外口岸连为一体。水运主通道,即按我国“T”型水运条件及生产力布局特点形成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海上南北大通道及三江两河航道织成的航运体系。港站主枢纽,即与公路主骨架、水运主航道相连接的港口和公路枢纽组成的中转换装体系。支持保障系统,即以卫星通讯为主的全国交通专用通讯网、海上救援安全系统、水上技术设施检验系统等。第八节
一、城市发展的特点:
1、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明显2、以交通为指向,向主要水陆交通沿线发展
3、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形成城市群4、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
二、城市发展空间分布不均匀,偏集与东部沿海地带?1、 自然条件优势决定城市分布不平衡
2、 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不同地区的开发水平3、 社会体制可干预城市的平衡布局三、为什么中国城市偏集于东部沿岸地带?
1、 城市的自然地理分布特征,低密高疏的垂直分异规律,东密西疏
的水平分异规律。
2、 城市的经济地理分布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密集,
3、 社会体制可干预城市平衡布局。自然条件优势,决定了城市分布
的不平衡;经济水平高低决定了不同地区开发次序;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温州、苏南、珠江。四、南水北调工程
东线 优点:沿途地势比较平缓,基本上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工程量小工期短。缺点:能源消耗大运费高,路线差存在水污染问题。中线 优点:自流水无污染运价低;缺点:造价高工期长;
西线 优点:从大高原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对开发西北黄河上游,发展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缺点:工程条件十分艰巨,造价高难度大。
五、论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一些重大问题
1、 必要性:(1)京津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
关键性制约因素;(2)华北缺水在本地区已无法自己解决;(3)北方地区的需水量在继续增加。
2、 紧迫性:(1)黄河断流;(2)华北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
区;(3)黄三角洲海水倒灌十分严重;(4)华北缺水已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安全。
3、 可能性:(1)长江流域有条件调水,而长江平均每年有一万立
方米水东流入海。(2)随着我国经济的、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上已能够给予设施的投资需求,技术上也能够满足需要。4、 南水北调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问题:(1)调入区、调出区和沿
途地区的生态问题会受到影响:(2)工程浩大,部分居民的搬迁问题不好解决。
1, 中国怎么养活中国人?
(1)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实施,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2) 我国政府正在实施措施、法律保护耕地;同时取消农业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3)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回旋余地大,可以保证粮食安全。
(4) 我国耕地到21世纪中期,耕地下降到18.5亿亩,人均耕地仍为1.15亩,远远多于一些小国。(5) 我国的土地潜力非常大,我国土地复种指数相对较低(55%),提升空间大,可以在我国在耕地面积下降的同时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
(6) 我国的中低产田占2/3,提高单产潜力大。
(7) 我国有山区和自然海域利用率不高,未来也可以成为重要的粮食来源;未来可以通过科学开发利用以增加粮食来源。总之,我国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中国能养活中国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