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泛神论思想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
2022-02-24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JOURNALOFSOUTHCHINAAGRICULl:TURALUNIVERSITYNo.42008(第7卷)(SOCIALSCIENCEEDITION)(V01.7)泰戈尔泛神论思想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张娟(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泛神论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赋予其观照自然的独特方式,故而诗作具有人与自然融溶合一的浪漫情怀。它在中国的传播,激活了中国诗学传统,促使在反传统以后处于近乎失语状态的“五四”人与传统诗学精神遇和,影响了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五四”人还对泰戈尔泛神论思想主动选择和改造,使之带上反传统、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时代印记。关键词:泰戈尔;泛神论;。五四”新诗中图分类号i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202(2008)04—0104—04泰戈尔的思想非常复杂,但也并非无迹可循,其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季羡林就曾说:“古今东西世界上各种主要思想几乎都对他发生了影响。但是其中也并不是没有线索可追寻,没有纲领可提挈。这个线索和纲领我觉得就是从《梨俱吠陀》一直到奥义书和吠檀多印度所固有的一种泛神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本是同体;各色纷杂,胥归于一。”[11受印度传统泛神论的影响,泰戈尔把梵或神解释成一种超越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绝对的无限的存在。但他又发展了传统的泛神论,认为:“‘梵’或‘无限“本身根本没有意义’,‘无限’只有在‘有限’中才能表现出来,正象歌(‘无限’)需要歌唱(‘有限’)才能表现出来一样。州2J116泰戈尔拿“有限”(自然、现象世界、人的精神等)去解释“无限”(梵或神),强调在一切“有限”中去发现“无限”,从而虚幻的梵转化为自然生命的现实存在。他呼唤神,实际上是渴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而不是用所谓神的力量来统治人。泛神论赋予泰戈尔观照自然的独特方式,使其在心理上与外在自然景物通过梵性而处于同一的精神状态。表现在文学上,一方面使自然景物在笔下表现出“梵”的意志来,另一方面又使自然景物与自我密切相关,这就是人们常说到的在山水自然中发现泛神主义的审美趣味。泰戈尔以神性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物我一如,“我与大地上的一切都是一体”,“我非得表达出我和大地的血缘关系和我对她的亲属之爱不可”【2J122。泰戈尔写作了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这些诗作中,他以诗哲的敏感与深情,化景物为情思,诗句如行云流水,境界悠远而意味深长。“五四”人对泰戈尔作品中的泛神论理解非常深刻,黄仲苏说:“他看自然界的花草虫鸟日月星辰风雨山水等等如同是不能描写的。隽妙的美之无穷的表示,世间惟有这种美才可以引起我们人类对于宇宙诚挚而雄厚的爱情,因为太戈尔能观察了解宇宙,并能用音韵描写万象,所以他便成了宇宙的情人,同时也便成了宇宙的诗人。”【31郑振铎认为:泰戈尔的诗“在对着熠熠的繁星,潺潺的流水,或偃卧于绿荫上的绿草上,荡舟于群山四围的清溪里,或郁闷的坐在车中,惊骇的中夜静听着窗外奔腾呼号的大风雨时才能完全领会到”HJ。在深入理解泰戈尔泛神论的基础上,“五四”作家自觉地接受了它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中国诗收稿日期:2008—05—29作者简介:张娟(19r72一).女,山东郯城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万 方数据第4期张娟:泰戈尔泛神论思想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学传统在现代诗歌中的激活。中国文化,尤其是禅宗和老庄,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影响之下,中国文学不乏崇尚自然的山水田园诗作。在这些诗作中,诗人的心灵主宰着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统摄着诗人的心灵,诗人的心灵与外在自然景物契合为一。中国山水田园诗人在写景时,虽然不在景物中表现某种神的意志,但从所描写的景物中总见有与诗人心灵密切相关的某种灵性,即沈俭期所谓“一草一木栖神明”。在“五四”反传统的诗学运动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古典诗学精神阙如。因为,中国早期白话新诗受胡适的经验主义诗论影响,偏重写实。“诗的经验主义”是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在诗学中的“实验”。实验主义哲学建立在西方自然哲学体系下,重视实体模型方法和形式演绎方法,体现了西方文化注重对自然本身的关注和对真理的求索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现代科学精神。“诗的经验主义”在强调诗歌的“科学的精确性”时,忽视了人的情感在诗中的位置,忽视了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泰戈尔诗歌具有人与自然融溶合一的浪漫情怀,它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弥补了早期新诗表现内容偏枯的弊病,激活了人们潜藏于心底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美学趣味,促使在反传统以后处于近乎失语状态的“五四”人与传统诗学精神遇和。如郭沫若曾经回忆说:“我因为自来喜欢庄子,又因为接近了泰戈尔,对于泛神论的思想感受着莫大的牵引。因此我便和欧洲的大哲学家斯宾那沙的著作,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诗,接近了。竹【5】“和国外的泛神论思想一接近,便又把少年时分所喜欢的《庄子》再发现了。”‘61在以泰戈尔为代表的泛神论和传统诗学精神等共同影响之下,中国新诗作者开始强调表现人同自然、宇宙的和谐状态,在天人相合中寄托生命的至美境界和对人生的悠远玄思。王统照在强调作家们创作必须具备的修养时说:“使我自己的精神与宇宙合而为一——我们生活在宇宙中,要使我们的精神同宇宙化为一体,要能明了宇宙精神之所在。譬如我们见一个榆叶梅的叶子,便要知道他遇风跳舞,遇雨而快乐,在星夜中微鸣,在月夜中静眠等精神表现。但这并不是全凭观察能奏效的,全仗各人的思想去想象。换一句话说:就是全在能把我同此树叶合而为一;简单一点,就是我即树叶的意思。这等处即是我的精神,与宇宙的精神相化合。竹【¨冰心对自然更是迷恋,她说:“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3她把自然作为诗歌的表现中心与主要内容,一面真切地描摹,一面倾注自己对它的情感与认知,使她那“自然的图画”染上了热烈的主观情调和深妙的哲理灵光,成为诗化的自然。冰心最爱写、写得最多、最美的是大海,她从不孤立地描写大海的自然景观,总把诗笔深人到海的精神内域。大海的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而从容、虚怀而广博,是她“心灵深处”永远倾慕、依恋、赞叹、敬畏的。大海是冰心的精神之父、情感之母。冰心将大海彻底地人化与神化,大海成了她的人格神,而她是海的女儿。她与大海的关系就是如此,她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从冰心写海可以看出:她写自然,不只是表层地摹景状物,而且还深入到情感与哲理的深层。景、情、理三者的融合,显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亲、相通、相容的和谐关系。自然有人的灵性,人有自然的真性。徐志摩则在泛神精神启示下,寻找到了实现其信仰的途径:神存在于自然之中,美亦存在于自然之中。徐志摩走向自然。他说:“回到自然的胎宫里去重新吸收一番营养”,这样,“我们的精神生活就不怕没有滋养,我们理想的人格就不怕没有基础。¨9J捌“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象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的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我们浑朴的天真是象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单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万 方数据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活是无阻碍的。”∽儿8徐志摩的诗从自身性灵出发,抓住自然景物特有的神韵着意点染所造成的人化自然,充满柔情与生气,包蕴着泰戈尔式的对大自然独特的艺术感知与审美体验。诗人时而陶醉在康河的柔波里,时而凝视“一星星古式的渔舟”,时而又将自我幻化为轻盈飞舞的雪花,“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当然,由于中印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泛神论在中国诗人这里,具有不同于泰戈尔泛神论的独异色彩。它与中国的“天人合一”观结合在一起,作用于“五四”新诗。影响之下,中国诗歌更多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在自然中寻求爱与美的人生理想的企图,关注的是现实人生。泰戈尔的诗歌虽然也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但他是要在自然万物中去证悟神明的无处不在。他歌颂自然就是歌颂神。他更多关注的是永恒精神和人生的终极意义。此外,“五四”人还根据时代的需要,以为我所用的姿态对泰戈尔的泛神论进行主动地选择和改造,使之带上了“五四”时期反传统、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时代印记。郭沫若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较早接受泰戈尔泛神论的影响,在回忆自己1915年读到《新月集》、《园丁集》等诗作时,他说:“真好象探得了我‘生命的生命’,探得了我‘生命的泉水’一样,……一种恬静的悲调荡漾在我的身之内外。我享受着涅架的快乐。”¨0j抛泰戈尔的影响,主要在郭沫若创作的第一阶段,现在保留在《女神》中,特别是第三辑中的诗篇,几乎都有泰戈尔的影响,如《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鹭鸶》等。当然,影响郭沫若泛神论的不独泰戈尔,还有歌德、斯宾诺沙等。但是首先进入他视野的是泰戈尔,由泰戈尔的诗他认识了印度古诗人伽毕尔,接近了印度古代的《乌邦尼塞德》的思想;由泰戈尔又发现了歌德,由歌德进而上溯到斯宾诺沙。而外来的泛神论思想反过来又激活了郭沫若文化观念中沉潜的道家文化质素,《庄子》在他的精神世界复活。泛神论影响在郭沫若那里基本上沿循着:泰戈尔一伽毕尔一歌德一斯宾诺沙一庄子的轨迹。古今中外泛神论思想在郭沫若那里遇和,逐渐孕育形成了郭沫若自己的泛神论,他认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人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越时空,而等齐生死。人到一有我见的时候,只看见宇宙万汇和自我之外相,变灭无常而生生死存亡的悲感……忘我之方,歌德不求静,而求之动。”m1311’312其中郭沫若吸取泰戈尔泛神论的主要是“本体即神,神即万汇”方面。认为主观自我和客观自然可以统一起来。但不同于泰戈尔的是:泛神论经过了郭沫若的诗性解读和改造,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方法论来加以使用,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其适用领域是诗学的,而非哲学信仰的。泰戈尔的泛神论更多是作为一种哲学体系,一种思想信仰存在,渗透在他的所有创作中,贯穿其一生,反映在诗歌中,诗作有宗教的神秘主义气息。郭沫若的泛神论植根于中国,与“五四”中国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社会现状相适应。将自我主体上升到“我即是神”的本体高度,突出自我的力量。主张“动”的精神,即向外追求,积极行动,努力实践,以求得对本体的认识。因此,郭沫若的诗歌更多的是“自我”的赞歌,是对毁灭和创造的歌颂,是夸大自我的力量。而泰戈尔主张“静”——向内体验、自我观照,以求得对本体的把握。泰戈尔的诗歌从精神上证悟神,施爱于人,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束缚中求得自由。意欲通过追求“人格的真理”达到自我的道德完善,从而反对暴力斗争。郭沫若突出了泛神论反对一神教的革命精神,强调泛神论偶像破坏的精神。泛神论强化了郭沫若作品的个性主义精神,为郭沫若提供了表现自我的独特审美方式,把自我融化在山岳、海洋、星辰、宇宙中。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如《女神》中“我”要摆脱一切束缚、冲破一切桎梏,获得个性的完全解放。诗歌中处处喧嚣着这样自觉的呼声:“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J21‘‘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便是我呀。”ulJ45埘这种对人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人尊严的尊重,对人创造力的承认,在中国历史上万方数据 第4期张娟:泰戈尔泛神论思想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107还是第一次。这对于长期习惯于将个人价值泯灭在封建伦理原则之下的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伟大的解放与觉醒。根据泛神论思想,人和万物都是神的表象,神就在人和万物之中,因此,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在泛神的世界中,郭沫若完成了万物平等的理想构想。如《地球,我的母亲》,以地球作自然本体的物化现象,而我与其他社会人同地球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田地里的农人”是地球的保姆,“炭坑里的工人”是地球光明的发掘者,“我”是地球的儿子,在她怀里自由地逍遥,幸福地生活。泛神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同一,影响了早期新诗人感知自然的方式,诗作强调和谐,在自然中达到忘我。然而,人与自然之间并非完全的和谐,还存在难以弥合的分裂。西方人,尤其是二十世纪西方人对此感触颇深。人与自然的分裂、异化关系,成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二十世纪初,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异化”也成为中国作家书写的主题,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突破,是对文学主题内容的丰富。泰戈尔强调爱、强调和谐,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息息相通,所以容易为中国人接受,但其精神内核与强调异化的西方文化精神是相左的,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作家对自然做另一种视角的感知与书写。这也许不能归咎于泰戈尔,只因为时机未到。对现代人异化情感的书写直至现代派作家那里才看到。参考文献:[1]季羡林.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M]∥张光磷.中国名家论泰戈尔.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166.[2]吴岩.望霞听雨札记[J].读书,1991,(5).[3]黄仲苏.太戈尔的诗17首·序[J].少年中国,1920,1(8).[4]郑振铎.欢迎太戈尔[J].小说月报,1924,14(9).[5]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M]∥郭沫若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16.[6][7]郭沫若.创造十年[M]∥沫若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8.王统照.文学观念的进化以及文学创作的要点[J].文学旬刊.1923,(9).[8】冰心.冰心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19.[9]徐志摩.徐志摩作品精编·散文卷[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3.[10]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1]郭沫若.沫若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ThePantheismThoughtofTagoreand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PoetryZHANGJuan(Ql乒NormalUniversity,C01%geofChineseUterature,Rizhao276826,China)Abstract:ThepantheismwasTagore’sdominantideas,whichgaveTagoreadistinctivewayofviewingthenature。80Tagore’spoemassumedtheromanticcombinationofmankindandnature.ItsspreadinginChinaactivatedtheChinesetraditionofpoetics,urgedthenewpoetsof“MayFourth”togettoknowthetraditionalpoeticsspirit,thusinfluencing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poetry.ChinesepeopletooktheinitiativeinselectingandalteringTagore’Spantheismtomakeitcharacterizedbyanti.tradition,person—alityliberty,andequalityandfreedom.KeyWords:Tagore;Pantheism;“MayFourth”poetry万方数据 泰戈尔泛神论思想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娟, ZHANG Juan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7(4)
1.徐志摩 徐志摩作品精编·散文卷 20032.冰心 冰心名作欣赏 1993
3.王统照 文学观念的进化以及文学创作的要点 1923(09)4.郭沫若 创造十年 19595.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 19906.郑振铎 欢迎太戈尔 1924(09)7.黄仲苏 太戈尔的诗17首@序 1920(08)8.吴岩 望霞听雨札记 1991(05)9.郭沫若 沫若文集 195710.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 1982
11.季羡林 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1994
1. 范晔.FAN Ye 泰戈尔对我国两位翻译家的影响[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 黄兵.朱必甲 论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的艺术影响[期刊论文]-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
3. 宋炳辉.SONG Bing-hui 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从泰戈尔在中国的接受看20世纪文学思潮的一个侧面[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 杨萌芽.Yang Mengya 泰戈尔访华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6(4)5. 尹锡南.宇文疆 泰戈尔1924年访华在中国知识界的反响[期刊论文]-南亚研究季刊2001(4)6. 高其荣 泰戈尔与中国抗日战争[期刊论文]-文史杂志2003(3)
7. 谭中.TAN Zhong 泰戈尔是中印之间的金桥[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1)8. 刘舒展 论泰戈尔诗歌中的思想性[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2)
9. 王汝良.WANG Ru-liang 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期刊论文]-东方论坛2009(4)
10. 张思齐 泰戈尔散文诗的特色和中国品质[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nydxxb-shkx20080401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