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

2021-10-30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sunshine

经典回顾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

郭元祥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两年来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

问题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问题 问题表象: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我在部分实验区调查发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95%的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 2.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得以实现。我有意识地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要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97%的学生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 3.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从而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目前在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因而,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目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本人认为,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sunshine

sunshine

1.设计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明确教师指导的具体任务,落实教师指导行为,增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活动主题的实施方案的同时,指导教师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指导、学生评价方案等。

2.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活动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日本广岛县教育厅研制的“综合学习时间”(文部科学省于2002年12月修订的《学习指导纲要》将其改为“综合学习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学会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1[1]。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是要求学生去“调查”、“访谈”、“搜集资料”,而不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目前,这种强调“过程与方法”而不具体落实的倾向,不仅仅表现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甚至在整个课程改革中都日益表现出“形式化”的倾向。如科学、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政治、语文等课程都要求学生进行“调查”,但没有一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关“调查法”的方法讲座。这样,“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常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要有基本的规范和常规,这些常规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内室内活动指导行为、校外活动指导行为等。

4.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指导方面要从小学3年级开始到初中三年级初步构成一个比较宽泛而不失系统的系列。我觉得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论方面,应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论的指导要把专题讲座和方法实践结合起来,方法论的指导不能陷入知识的系统讲授的局限。

问题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与校本开发问题

问题表象: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学科化与分化的倾向。我在实验区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特别是几乎每所学校都宣称学校开设的学科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究竟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要素的关系,是困扰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要素关系中比较难以处理的是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sunshine

sunshine

教育问题。因而,在一些学校和地方是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倾向:要么以劳动技术或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么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完全消失。 2.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通过调查发现,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本人搜集和不完全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调查表明,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的确需要必要的“资源包”,离开了所谓的“资源包”(实质上已经呈现出学科教材化的倾向),87%的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好上”、“难教”。看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资源包,是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就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在许多中小学比较严重。 3.学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调查发现,很少有学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或方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有的学校认为学校没有条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在实施不到1年时间,社区有关部门就开始拒绝学校或学生进入其中开展活动,没有建立起有序的社会支持系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因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课程门类的归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当然,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2.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学校应通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处理好与社区机构的部门的关系。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的配合、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取得社区部门或机构的支持。

3.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学生活动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要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不能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门课程来开设。当然,学校可以开设学科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只要是作为学科性课程来开设,那

sunshine

sunshine

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只能归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范畴。至于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知识体系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只能采取“任务取向”的方式来实施,即当学生的活动主题涉及某些知识和技术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讲座,这也许是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体系问题的有效策略。当然,学校要有意识地在不同年段开展以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有关的活动主题,保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4.合理利用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指导的需要,研制指导性强、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资源包和教师指导手册,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学科化的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从实验区已经实施的许多活动案例来看,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严格的条件和“学科化”教材。目前,各地都根据学生需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开发了不同的“资源包”,应该说大多数的作用是积极的。但究竟如何利用这种资源包,如何开发这种资源包,需要研究。无论如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都不能走向教师和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手册”,给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必要支持,如方法论引导、有效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等。我们项目组也正在做这些研究与设计。

问题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问题表象: 1.时间与空间管理制度缺乏弹性,课时难以落实,学生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方式难以多样化。我最近一年来考察了实验区近30所小学和初中,几乎每所学校都是一个学期一张课表,即一张课表统管一个学期的各类课时的安排;每到一校,学校领导都提出同样一个问题,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究竟怎样安排”,表现出学校时间管理缺乏灵活性。在活动空间上,教师和校长都有这样的担心:一是学生的校外活动安全没有保障,二是教育局不允许学校和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外出活动,三是班级规模过大,实际的校外活动组织受到制约。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在空间形式上,95%以上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过程集中在教室里完成,学生的活动在一个学期内难得有几次在开放的情境中实施的机会。“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负面影响较深。 2.学生活动过程的主题管理、档案管理、活动程序管理、活动结果管理、活动小组的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基本的管理规范和制度,随意性较大。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方面,给予性活动主题占学生活动主题的87%以上,真正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主题所占的比例过低,学校没有形成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的管理规范。有的学校学生活动的主题涉及面过于狭窄,存在着由综合实践活动某一内容要素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要素的现象;在学生活动档案管理方面,指导教师缺少对学生活动过程、活动状况、活动体验等方面档案加以有效管理的意识。学生sunshine

sunshine

活动过程档案的丧失,使得总结与交流阶段失去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成意义和建构价值观的基础。 3.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活动的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学校只能要求学校教师和领导全员参与指导,而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实际的结果是“全员参与指导”,“全员难以负责”,往往陷入学生活动过程无人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与评价的状况。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这可能不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技术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客观地要求学校具有全新的学校内宾是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从此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校重建学校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应该说,在以往那种缺乏创新性和活力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状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的确会遇到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因此,从国内外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实施经验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校建构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

1.建立具有弹性的课程时间管理制度。改变单一机械的时间管理制度,建立弹性课时制。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提出并实行了弹性课时制度,目前,国外不少学校就实施了“阶段课表制度”。所谓“阶段课表制度”,就是根据一个学期不同时段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个学期划分为若干个“时段”,如开学初期(1个月左右)、期中(1-1个半月)、期末(1个月左右)三段划分,每个时段制订一张课程安排表,每个学期至少设计三份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表。这种课程表的制订方式比较适合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时安排上的基本要求: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要求。

2.建立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的规范。要逐步建立其活动主题管理、过程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的常规与制度,如每个学生每学期活动主题数量的管理。建议每学期每个学生只应开展1-2个综合主题的实践活动。有的学校每个学生每学期开展10多个主题的活动。如此多的活动主题是难以保证学生深度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如活动过程档案的管理,指导教师应主动积累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或素材,建立综合活动学生活动档案,真实地记录学生活动的过程资料等。

3.组建学生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队伍。“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但同时,学校必须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问题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问题表象: 1.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能力的评价。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和体验,各地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中,过分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程度关注不够。sunshine

sunshine

如通过活动实施学生究竟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方法的落实和具体实施关注不够,表现在大量的初中生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访谈等方面。 2.指导教师不明确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评价过程比较随意。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指导教师不明确评价的具体指标;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评价主体多元”的理念缺乏实施的充足条件支撑。 3.如何评价指导教师、如何评价学校、谁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等问题,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的盲点。从我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果来看,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校长的课程理念和办学理念极大地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如果没有对学校的评价、对校长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会有许多不利因素。 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入中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实施?这也困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突出问题。 学生发展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关键点。从理论上说,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规定性的内在要求,但从实践上看,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或评价要点、评价制度、评价机构不落实,那就难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政策问题和技术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必须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我建议:

1.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化。如同美国应用学习标准一样,在评价过程中,将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若干个基本指标,每级指标根据不同学段(可分为小学3-4年级、5-6年级、初中7-9年级三段),再具体化分出二级指标。美国应用学习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就包括“五个目标领域”、“九种基本能力”和“学段目标分解”等部分构成。2[2]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具体目标是由各县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根据课程总纲(即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具体设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具体活动的过程中,再根据学生活动的具体主题,设计可观察、可测量的活具体活动目标。这些目标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的具体化与评价的实施,必须要有目标细化和明确化的再设计的过程。

2.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近两年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长沙开福区、广西柳州区、成都武侯区等实验区初步研制了学生发展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我觉得需要牢牢把握体验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实施过程各个阶段的维度设计基本指标:自主地提出问题,明确活动主题;制定方案的合理性程度;参与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

sunshine

sunshine

与交流。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设计基本指标:问题解决基本方法(如探究、调查与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的体验与运用程度;基本技能(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规划与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良好个性品质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性评价要对学生活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3.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特别是评价方式、评价制度、评价形式和评价机构)。以教育部的《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思想,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以何种形式进入中考,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状况进入综合素质评价的结论。建议各地以教研室为基础,组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构成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评价小组以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结论为基础,通过对初中生和学校提供的学生活动过程的档案、活动报告等资料的分析,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素质的等级评价,初中生的升学依据包括学科考试的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

4.将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状况进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因通过对学校的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促进中小学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发展的思路,切实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

问题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支持系统问题

问题表象: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的政策支持系统尚未建立起来。调查显示,90%的中小学校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以解除校长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如实验区普遍面临着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编制问题、教师工作量计算问题。 2.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实施的干预性太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利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政策支持。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考的关系问题不明确。初中校长普遍认为,中考改革必须考虑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在实施过程中,社会有关部门、部分学生家长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采取了不理解、不合作的态度。调查显示,学生走出校园对社会人们进行调查时都曾有过受到讽刺的遭遇。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开放情境的课程,它客观地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支持和政策支持。没有这些支持系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的确。制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外部条件。为了积极推进综

sunshine

sunshine

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部和省市教育局(厅)应出台一系列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政策,学校要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1.建立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教师编制、为中小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负责人提供可能。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

2.教育部在发布的《2004年中考改革与高中招生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中考总评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积极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研制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方案。

3. 中小学通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争取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学校可利用学校共建单位的人力、物力和环境等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同时,学校应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争取学生家长的参与与配合

欢迎阅读本文档!

sunshin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