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共15题,每题1分)
1.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__________和个体发展心理学,其中前者主要研究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2. 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出版《__________》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3. 与相关研究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通过实验法,可以对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其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__________关系。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__________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通过同化与__________两种机制,而实现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6. 产前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__________三个阶段。
7 在研究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时,在婴儿对反复呈现的某种刺激物逐渐熟悉而不再反应之后,再呈现一个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反应,这种过程叫做__________。它可以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8. 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能够咿呀学语、用特定的发音和姿势与成人交流,这说明儿童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
9. 从注意的目的性上看,幼儿期注意发展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逐步形成。
10. 从思维的性质来看,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于重大转折或过渡时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__________思维为主要形式。
11.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__________运算阶段。
12.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当物体从面前消失的时候仍然物体存在的意识称作__________。
13. 按照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学习的条件,即__________,它可以使个体将普遍语法转换为个别语法。
14. 一般进入成年初期之后,个体的思维开始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__________思维为主转化。
15. 从记忆的内容或性质上看,幼儿的记忆以__________为主。 二、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 1.下面哪种理论更注重研究动机与情绪?( ) A.精神分析理论 B.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2. 下面哪种叙述更好地说明了自然观察法的优点? A.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在的心理活动 B.可以更好地描述自然状态下的行为
C. 效率比较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D. 费用低
3.下面哪种说法是准确的? A.感知觉在胎儿期就已经发生; B.感知觉在婴儿期开始发生 C. 婴儿只有感知觉这种认知活动 D.婴儿期已经发展起非常高级的思维能力
4. 下面哪种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对儿童言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A. 斯金纳的强化说 B.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C. 班杜拉的模仿说 D. 皮亚杰的认知说
5. 下面哪种说法是对早期教育的科学看法或态度?
A.基因在儿童早期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早期教育意义不大
B. 儿童早期的发展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因而应该进行早期教育
C. 早期教育主要是促进儿童智力或其他的认知能力的早期发展
D. 因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影响儿童早期的发展,所以早期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6. 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活动。
A.生活
B.游戏
C.学习
D.社交
7. 进入老年期以后,创造力的表现有哪些特点?
A.老年人体力、精力衰退,已经不可能再表现出很高的创造力
B. 老年人仍然可能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
C. 老年经验丰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可能作出创造性成就
D. 老年人思维退化,不可能老有所成
8. 下面哪种说法是准确的?
A.婴儿期的思维已经能够实现守恒
B.幼儿期的思维已经能够实现守恒
C.一般到了学龄初期,儿童才能实现守恒
D. 只要具备特定的环境条件,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实现守恒
9. 下面哪种说法反映了幼儿道德发展的一般特点?
A.从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
B.认为道德规则是相对的、可以变更的
C.否认权威
D. 由自律到他律
10. 学龄初期儿童记忆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A.无意识记和无意再现仍然占主导地位
B.意义或理解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C. 词的抽象记忆发展缓慢
D. 具体形象记忆占绝对主导地位
11. “约翰酗酒,尤其是在宴会上。他的妻子玛利警告他,如果再酗酒,就带着孩子离开他。但约翰在一次办公室聚会中又酗酒了。玛利会离开他吗?”对这个问题,成年中期的人最可能怎样回答?
A. “玛利会离开他,因为她这样说过。”
B. “玛利不会离开他,因为她是约翰的妻子。”
C.“玛利不会离开他,因为约翰会说服她。”
D.“玛利会不会离开他,要看他们的感情是否很深,约翰的行为是否值得原谅以及某些环境因素。”
12. 一般说来,创造力表现的最佳年龄是哪个年龄段?
A.中青年时期
B.青少年时期
C. 成年晚期
D. 学龄期
13. 下列关于老年人个性社会性变化的说法中,哪种是准确的?
A.老年人的个性持续稳定,但也有所变化
B. 与中年期相比,老年人的个性没有太大变化
>
C. 老年人的个性变化完全是消极变化 D. 老年人的个性早就定型,无所谓变化 14. 在生理上处于最佳状态的时期是哪个时期? A.学龄初期 B.青少年时期 C.成年初期 D.成年中期
15. 学龄初期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A. 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增强 B.父母的影响减弱甚至消失 C. 教师的影响减弱 D. 同伴的影响减弱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4分)
1.横断研究具有哪些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2.青少年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有哪些具体特点和主要表现?
3.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举例说明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4.儿童动作的发展符合哪些基本的原则或规律? 5.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或观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
1.请阐明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给以简要评论。 2. 请举例说明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案例分析(共2题,每题15分)
案例一
2005年的夏天,一场前所未有的娱乐风暴席卷中国,那就是“超级女生”选拔赛,15万人参赛,至少54万人参与票决,两亿多人收看,最高的电视广告报价,最热烈的媒体讨论,持续数月的“高烧不断”。另有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回答“你心中的偶像是谁?”的问题时,以歌星、影星为“偶像”的最多,占32.7%;其次是“体育明星”,占13.6%;再次是“父母”、“英雄人物”、“老师”、“朋友”等,分别占13.1%,12.5%,7.5%,7.5%,其余12.8%的受访者则是没有或者不明确心中的“偶像”。
1.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超女”现象和上述调查结果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的哪些心理特点?
2. 你认为,家庭、学校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对这种现象的产生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3. 你认为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青少年时期的这种行为和心理?
案例二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汤姆表现出了不同的能力,当她还是一个幼儿的时候,不能进行“1+3=?”这样的数学运算,但她知道1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是4个苹果。刚上小学时,她经常用手指算算术,而到了小学高年级时这种现象消失,她能够直接运用数字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进入初中后,她的能力比以前提高了,开始学习代数、几何等科目,总能解决十分复杂的应用题,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提出有价值的发现,到高中阶段后,她不仅能解决抽象、困难的数学题目,而且能够从辨证的观点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 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汤姆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
2. 汤姆的表现可以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解释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 种系发展
2. 儿童心理
3. 因果
4. 性本能
5. 顺应
6. 胎儿期
7. 去习惯化
8. 前言语
9. 无意注意
10.抽象逻辑
11.具体
12.客体永久性
13.语言获得 装置
14.辨证逻辑
15.具体形象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A 2. B 3. A 4. B 5. D 6. B 7.B 8. C 9. D 10. B 11. D 12. A 13. A 14. C 15. A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特点:在同一时间对某个或某几个年龄阶段的被试心理进行测查或比较。(1分)
优点:经济、快速,无样本减少或重复测量问题;可以比较不同年龄组的相似性和差异。(2分,每个要点1分)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不能确定年龄效应或心理连续变化,忽略了个别差异,并容易为区组效应所混淆。(1分)
2. 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的关注焦点
(1)假想的观众(2分)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独特的自我(2分)
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要求对每个要点进行简要解释。
3. 最近发展区是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2分)。它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1分)。举出切当的例子并加以说明(1分)。
4. (1)从上到下: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作(翻身、坐、爬)——脚的动作(站、直立行走、跑、跳);(2)由近及远: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只答出每个要点的名称各得1分,对每个要点的简要解释得1分。
5. (1)个体发展贯穿一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增长,而总是由获得(增长)与丧失(衰退)两部分构成;(4)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或个别差异,由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由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要点1分,答出其中的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
论述题1:
(一)艾里克森认为,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2分)。
(二)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特定的发展危机,解决了这种危机就能发展起相应的人格品质。(1分)
各个阶段及其相应的发展危机分别是: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主动对内疚;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4分,每个(阶段) 要点得0.5分)
(三)评价:1.同时注重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重视社会教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将个体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2.强调发展的多向性(对立性品质的发展),更容易接受和运用;3.未突破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约束(3分,每个要点1分)
论述合理但与上述答案不完全一致者可酌情给分。
论述题2:
基因影响着环境的性质和有效性,环境则影响着基因型表现的程度。(2分)
(一)基因预先决定的发展方向或道路,环境有时难以使之改变,如婴儿在第一年内咿呀学语,而且,基因设定了多数人类特质的发展潜能和环境影响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环境决定了这种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会成为现实。例如,基因对智力具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基因影响之外的部分主要由环境决定。(2分)
(二)基因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影响心理的发展。
1. 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父母的基因影响他们为孩子设定的养育环境。 例如,有运动天赋的父母可能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2分)
2.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人们的遗传特征影响他人相应的行为,并因此影响了发展的环境。例如,活泼的婴儿比忧郁被动的婴儿受到更多的注意,获得更积极的社会刺激。(2分)
3.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人们的基因型影响其偏爱和寻求的环境的类型,进而对其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具有外向基因倾向的儿童很可能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内向的儿童则倾向于避免大型的社交聚会,这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2分)
论述合理但与上述答案不完全一致者可酌情给分。
2011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效标与测验分数之间的相关,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的前提是假设两个变量的关系是( )的分布。
A.线性
B.非线性
C.抛物线
D.正态曲线
【答案】A
2.下列选项中关于效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
B.是在选用标准化测验或自行设计编制测量工具时,首先必须鉴定的
C.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D.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答案】C
3.假设你要测查一个儿童的智力,你测量了他眼眉以上头的周长,你测量了5次,得到了一个平均值,然后将平均数乘以7得到该儿童的IQ,这种测量IQ的程序( )。
A.不可信,也无效
B.不可信,但有效
C.可信,但无效
D.即可信又有效
【答案】C
4.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叫(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B
5.两次实施测验( )。
A.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B.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C.应连续进行
D.间隔以2~4周为宜,最好不超过6个月
【答案】D
6.即时复本信度所考察的误差来源是( )。
A.时间取样
B.内容取样
C.时间取样和内容取样
D.评分者之间的差异
【答案】B
7.同质性信度( )。
A.是检验测验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
B.是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C.是检验两个测验在内容上的等质性
D.主要指测验题目的内容和形式,而不论其正、负相关性
8.关于信度的指标,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信度系数,即实得分数方差与真分数方差的比值
B.信度指数即是信度系数
C.测量标准误与信度呈负相关
D.测量标准误与信度呈正相关
【答案】C
9.若儿童的心理年龄高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较一般儿童高,若心理年龄低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较一般儿童低。但在实践中发现,单纯用心理年龄来表示智力高低的方法缺乏不同( )儿童间的可比性。
A.性别
B.来源
C.出身
D.年龄
【答案】D
10.( )过程主要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值,并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数和标准差。
A.常态化
B.线性化
C.百分制
D.分布均匀 【答案】A
11.发展量表是在许多心理特质方面将个人的成绩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进行比较所制成的量表,关于其适用性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适用于年纪小的儿童,对成人不适用
B.对于不同环境之下成长的儿童,分数可以作同样的解释
C.同样的时间差异在不同的年龄组,其含义是一样的
D.对于儿童和成年人同样适用
【答案】A
12.随机号码表法是( )。
A.分组抽样
B.系统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分层抽样
【答案】C
13.内容效度适合于评价( )。
A.成就测验
B.人格测验
C.能力倾向测验
D.兴趣测验
【答案】A
14.在370名被试中,选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被试各100人,其中高分组答对第1题的有80人,低分组答对的有30人,该题的难度为( )。
A.0.80
B.0.30
C.0.50
D.0.55
【答案】D
2010心理咨询师考试变态心理学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30题。)
1、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的是(B )。
A、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不确定的发展阶段。
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C、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本能。
D、是人格结构的核心。
2、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 B )。
A、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
B、巴 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C、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D、通过意识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原则的是( C )。 A、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C、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的一致原则 D、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4、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B )。 A、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 B、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C、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D、对变态人格进行有效的咨询
5、关于“感知障碍”的类型,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感知综合障碍 B、感觉障碍 C、躯体障碍 D、知觉障碍
6、“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两个症状的鉴别要点之一,是前者( C )。 A、在回答问题时的语速明显减慢 B、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中断 C、在回答问题时的语速加快 D、在回答问题时内容极为简单
7、强迫人格的特点是( C )。
A、无情,无责任感,反对社会道德,情绪不稳。
B、敏感多疑,怀有敌意,报复心强,工作能力强。
C、谨小慎微,胆小怕事,要求完美。
D、孤僻内向,情感冷淡。
8、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的脸变形了,变得长长的,十分恐怖.这种症状为:( B )。
A、幻觉
B、感知综合障碍 C、幻想
D、妄想
9、精神清醒的患者把西瓜看成人头这个症状是:( B )。
A、幻觉
B、错觉 C、定向障碍
D、妄想
10、与思维迟缓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是:( D )。
A、精神分裂症
B、精神发育不全 C、老年性精神病
D、抑郁发作
11、某人做事总是谨小慎微,三个月来开始反复检查煤气是否关好,每次半小时左右.此症状为:( D )。
A、妄想
B、刻板言行 C、模仿言行
D、强迫行为
12、精神性压力源是指( D )。
A、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B、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
C、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活的事件。
D、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
13、“思维内容障碍”的类型不包括( B )。
A、强迫观念
B、音联义联
C、妄想
D、超价观念
14、按照妄想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 A )。
A、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B、嫉妒妄想和被钟情妄想
C、被害妄想和牵连性妄想
D、疑病妄想和自罪妄想
15、关于“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强迫性穷思竭虑属于强制思维。
B、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
C、强迫性怀疑属于强制思维。
D、强迫性对立属于强制思维。
16.某人处境良好,但总是觉得将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搓手顿足、坐卧不安拌有心慌出汗、上述症状称为( B )。
A、强迫体验
B、焦虑体验 C、抑郁 D、情感倒错
17. 智能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它不包括(A )。 A、感知觉、注意力 B、记忆力、理解力 C、分析综合能力 D、计算能力、判断力
18.下列各种障碍哪项更适合用暗示疗法:(B )。 A、神经衰弱 B、焦虑发作 C、强迫症 D、癔症
19、患者对他人的要求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为( C )。 A、被动性违拗 B、被动性服从 C、主动性违拗 D、主动性服从
20、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不包括(B )。 A、偏执型人格 B、内向型人格 C、反社会型人格
D、强迫型人格
21、癔症,多以( B )为发病基础,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病程反复迁移。
A、躯体疾病
B、人格倾向
C、社会环境
D、季节变化
22、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性改变,下列疾病中一般没有记忆增强的是(D )。
A、抑郁发作
B、躁狂发作
C、偏执状态
D、强迫症
23、下列描述中不符合“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的是(C )。
A、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
B、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C、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
D、“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丧失。
24、潘菽教授认为“梦”是(B )。
A、心理“内驱力”活动的一种方式。
B、特殊意识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 C、“意识活动”的结果。
D、“潜意识”的活动和表达。
25、“特殊意识状态”指的是(D )状态。
A、一般意识 B、觉醒 C、催眠 D、睡眠
26、“神经症”的主要类型不包括( C )。 A、强迫症 B、神经衰弱 C、易性癖 D、躯体形式障碍
27、“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在灾难综合征的( B )。 A、初始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阶段
28、下列表述中符合H.Selye(1956)提出的“应激“的概念的是( C )。 A、是引起焦虑的各种外在刺激。 B、是一种特异性变化。 C、是机体的一种状态。
D、是外在环境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9、我们往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 B )。 A、单一性压力 B、同时性压力
C、继时性叠加压力
D、破坏性压力
30、塞利提出的压力适应三阶段又被称为( B )。
A、战场疲劳综合征
B、一般适应症候群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灾难综合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选择恰当的答案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10题)
1、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化区分正确的有( ABCD )。
A、医学标准是将心理表现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脑功能的失调。
B、统计学标准是在正态分布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是心理正常的范围。
C、内省经验标准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和经过临床专业训练的观察者的经验。
D、社会适应标准是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其行为对社会产生适应现象。
2、下列说法中属于“情感低落”的临床特点的是(ABD )。
A、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不足
B、自责自罪、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C、常常伴有思维内容极度贫乏
D、思维迟缓、愉快感消失
3、关于健康心理活动,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ABCD )。
A、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B、它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
C、它是围绕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D、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4、“非专业的社会支持”,是指在心理不健康状态出现后,来自( ACD )的支持。
A、亲朋好友
B、心理咨询师
C、援助机构
D、社会福利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是(ABCD )。
A、沮丧
B、罪恶感
C、易激惹
D、注意力涣散
6、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包括:( BC )。
A、情感淡漠
B、情感低落
C、焦虑
D、情感脆弱
7、在常识性区分法中,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关键包括(ABC)。
A、有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B、有无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C、有无个体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D、有无明显躯体反应
8、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可以分为( CD )。
A、真性幻觉
B、假性幻觉
C、功能性幻觉
D、心因性幻觉
9、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包括( ACD )。
A、单纯型
B、儿童型
C、偏执型
D、紧张型
10、“状态焦虑”与“特性焦虑”的主要区别是( ABCD )。
A、状态焦虑起病于成年,持续时间较短,而特性焦虑从小就开始显露端倪,且持续一生。
B、状态焦虑程度较重,而特性焦虑程度较轻。
C、状态焦虑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而特性焦虑一般没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D、状态焦虑以漂浮焦虑为核心,而特性焦虑的典型表现是处境性焦虑或期待性焦虑。
三、案例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多个答案正确,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选择恰当的答案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题)
案例一:
某男 30岁 与妻子外出登山时,妻子失足坠崖死亡,经公安部门鉴定已排除他杀,但女方家人依然付诸法律。该男承受巨大压力,内心十分痛苦,情绪低沉。目前一切后事纠纷已经外理完毕,情绪稍微稳定。家人为了使其及早摆脱痛苦,为其介绍了一位对象,现双方均有意发展关系,但自己不知如何把握,帮来咨询求助,希望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恢复正常生活。
1、该案例属于( A )。
A、心理问题
B、心理障碍
C、边缘状态
D、重性精神病
2、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做定性分析的依据是( ABC )。
A、有主动求治愿望
B、对症状有自制力
C、问题内容未泛化
D、社会功能已受损
3、引发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是( C )。
A、认知因素
B、生物学因素
C、社会性性因素
D、跨文化因素
案例二:
某男 59岁 在文革期因两次说错话被批斗,从那时起,任何场合再不敢表态,必须发言时,一定先拟好稿。后来政治形式好转,逐渐忘记此事,前不久因被委以重任,需要表态发言,在兴奋紧张的情况下,突然又想起当年的情景,全身出汗,几乎休克。以后大会、小会都不敢讲话,最近一段时间,不敢参加任何会议,一想到明天有会,就彻夜难眠,有恐惧感,多次前来咨询,寻求帮助。
4、对案例特点的的理解,不正确的描述是( A )。
A、初始刺激强度较弱
B、情绪反应相当强烈
C、反应相当强烈
D、问题内容一再泛化
5、该案属于(B )。 A、心理问题 B、心理障碍 C、边缘状态 D、重性精神病
6、对该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做定性分析的依据是( AD )。 A、有主动求治愿望 B、问题内容未泛化 C、社会功能未受损 D、对症状有自制力
7、案例的典型症状包括(BD )。 A、强迫观念 B、回避行为 C、抑郁情绪 D、社交恐怖
8、该案例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B )。 A、焦虑性神经症 B、恐怖性神经症 C、强迫性神经症 D、抑郁性神经症 案例三:
某男 30岁 从小循规蹈矩,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近2年来出现总是怕脏而反
复洗手多次,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明知没有必要却控制不住。有时走到高楼上就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强烈冲动,担心控制不住而焦虑万分,为此回避登高。经常失眠,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由于认为自己的这些问题是病态的,因而主动前来咨询,强烈要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9、该案例的典型症状不包括( AD )。
A、强迫观念
B、强迫意向
C、强迫动作
D、强制思维
10、鉴别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否属于重性精神病的依据包括(BD )。
A、循规蹈矩和追求完美性格
B、主动求医及求治愿望强烈
C、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D、求助者对其症状有自知力
11、根据对本案例的了解,需要考虑的疾病主要有( B )。
A、精神分裂症
B、强迫性神经症
C、抑郁性神经症
D、恐怖性神经症
12、该案例恰当的处理方式是建议( D )。
A、安防盗门
B、远离高楼
C、单独使用药物
D、进行心理治疗
案例四:
某女 40岁 业务员 因怀疑丈夫有外遇而采取查电话、跟踪等手段进行调查,经常与丈夫吵闹。出于报复,曾接受一位男同事邀请外出吃饭,后感到后悔。以后见到他时感到紧张、脸红,现逐渐发展到不敢与异性目光接触,有意躲避异性,必须与异性接触时,就心慌、头晕、出汗,情绪不高,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13、在本案例中能够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做定性分析的依据是( BC )。
A、毫无根据的怀疑
B、主动求治的愿望
C、对症状有自知力
D、有思维内容障碍
14、根据求助者的表现可以判断她属于( B )。
A、正常状态
B、心理问题
C、心理障碍
D、边缘状态
15、该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D )。
A、精神分裂症
B、强迫性神经症
C、焦虑性神经症
D、恐怖性神经症
16、该案例恰当的处理方式是建议( A )。
A、进行心理治疗
B、单纯药物治疗
C、和异性多接触
D、避免接触异性
案例五:
某女 48岁 丈夫已去世 自述经常听到有人说她作风败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甚至街上的广告、广播的消息都是针对她的。无根据地主伙有人要陷害她,甚至要杀害她的家人,为此不敢去上班、外出购物,多次到公安机关报警,给政府机关写信。咨询时,描述上述情节显得非常谨慎,语音低微,怕人听见。
17、该案例属于( D )。
A、心理问题
B、心理障碍
C、边缘状态
D、重性精神病
18、该案例的典型症状有(BD )。
A、虚构
B、幻听
C、感觉过敏
D、关系妄想
19、根据求助者的表现,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 CD )。
A、疑病性神经症
B、恐怖性神经症
C、偏执性神经病
D、偏执性人格障碍
20、该案例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 )。
A、精神分裂症
B、恐怖性神经症
C、偏执性精神病
D、偏执性人格障碍
2011年心理咨询师技能模拟试题 一、案例分析题()
1、男性,20岁,未婚,浙江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家在农村,排行老二,上有一姐.
自我陈述:近一年来记忆力下降,没精神看书,逻辑分析能力下降,紧张。害怕考试,害怕老师为难我,睡不好觉,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食欲下降,身体也比以前瘦了,曾去医院检查过内科和神经科,吃过一些药,没有效果。这半年比以前更严重了,才来心理科看病。
了解资料:
求助者的家长叙述:自幼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为了让自己上大学,姐姐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因为自己皮肤黑,同学起外号叫小泥鳅。上了大学后,拼命学习,立志要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改变家里的境况。
提问资料:
一星期后,求助者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心理咨询室。
咨:上次咨询我对你的问题有了大概的了解,你希望你能在哪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呢?
求:快期末考试了,这是大学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了,如果考不好,会影响到毕业分配,可我现在一点也看不下书,一想到考试我就紧张
咨:你希望我为你做些什么?
求:我想你如果能让我顺利通过考试就太好了
咨:我不是你的老师,不出题,也不判卷,我也不可能替你考,我怎么帮你呢?
求:我想如果我不紧张了,能看进书去,可能就会考好
咨:缓解你紧张的情绪,这一点我是能帮助你的。这可以作为第一个咨询目标
1、咨询目标不应该( ) A.以求助者的情绪改变为主 B.以求助者的行为改变为主 C.以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为主 D.以求助者的认知改变为主
2. (多选)本案例具体的咨询目标应该包括( ) A.认知方面 B.行为方面 C.情绪方面 D.意志方面
3. (单选)在本段咨询中,如果双方确定的咨询目标不一致,则应该( ) A.重新协商制定 B.以求助者为主 C.以心理咨询师为主 D.由心理咨询师制定
4. (单选)在本段咨询中,咨询目标是由( ) A.心理咨询师自己制定的 B.求助者本人制定的 C.双方共同协商制定 D.上级心理咨询师制定的
5. (单选)在本段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提出的咨询目标进行了( ) A.整合
B.澄清
C.评估
D.调整
标准答案: B,AC,A,C,D 2、
6. 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是( )。
A.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B.咨询师凭借经验可以对初期资料作定性分析
C.资料分析时既要可靠真实又要符合客现逻辑
D.求助者家属提供的资料最有可靠性和真实性
7. 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四种常见看法中不包括( )。
A.深信求助者有足够的内在潜力去面对挑战
B.相信求助者有能力改变,但是能力有限,需要外界帮助
C.相信求助者有能力应付日常琐事,但是无法独立地做出重大抉择
D.认为人不具备任何内在潜力
8. 影响性概述与参与性概述的不同之处是( )。
A.影响性概述是咨询师将自己叙述的主题以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
B.参与性概述是求助者将自己叙述的主题以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
C.影响性概述是咨询师将对方叙述的主题以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
D.参与性概述是求助者将对方叙述的主题以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
9. 体现咨询师热情时,不恰当的做法是( )。
A.初次来访时热情询问各种问题
B.耐心倾听求助者叙述
C.对求助者作指导解释时不厌其烦
D.流露真情实感
10. 咨询阶段性小结主要包括( )。
A.咨询师的小结
B.求助者的小结
C.咨询双方共同讨论的结果
D.求助者家属的意见
标准答案: C,D,A,A,ABC 3、提问资料:
求:其实我怕老师为难我
咨:你得罪过老师?
求:我没有得罪过他,他教课不好,同学们都不满意,有的人到学校领导那里反映过,他以为是我反应的
咨: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是你反应的?你有什么根据呢?
求: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他上课我总爱问些问题,他不会,就以为是我故意刁难他
咨:原来如此,你担心老师为难你,虽然你拼命念书,但越念心里越急,担心将来的后果,所以每天很紧张。
求:您说的对,我白天念书效率低,晚上就熬夜,躺在床上还在想方程式,睡不着。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又没精神。我想如果我不那么紧张了,念书效率可能会高
1、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是( )
A.生理方面
B.心理方面
C.人际关系方面
D.社会功能方面
2. 对待求助者的隐私,心理咨询师应该( )
A.平和对待
B.不去探究
C.不要评价
D.不理不问
3. 从心理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 )
A.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B.是否存在生活事件
C.对现实问题有无错误的评
D.心理发育过程中有无错误观念
4. 从社会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 )
A.价值观念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B.生活事件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C.人际关系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D.教育背景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5. 在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资料时,应该( )
A.不涉及求助者隐私
B.选择恰当谈话内容
C.处理好敏感的问题
D.先易后难逐渐深入
标准答案: B,AC,ACD,BCD,BCD
4、男性,20岁,未婚,浙江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家在农村,排行老二,上有一姐.
自我陈述:近一年来记忆力下降,没精神看书,逻辑分析能力下降,紧张。害怕考试,害怕老师为难我,睡不好觉,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食欲下降,身体也比以前瘦了,曾去医
院检查过内科和神经科,吃过一些药,没有效果。这半年比以前更严重了,才来心理科看病。
了解资料:
求助者的家长叙述:自幼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为了让自己上大学,姐姐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因为自己皮肤黑,同学起外号叫小泥鳅。上了大学后,拼命学习,立志要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改变家里的境况。
提问资料: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确立了第一个咨询目标后,又继续商定第二个咨询目标。求助者希望能够改善睡眠状况。求助者一般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大概一两点能睡着,早上五点就醒了,一晚上也就睡三四个小时,求助者希望通过咨询后一晚能睡五六个小时。在确立了第二个咨询目标后,双方商定的第三个咨询目标是求助者希望以后在听到同学们叫他“小泥鳅”这个外号时不会感到不舒服。在确定了这三个咨询目标后,求助者问道在以后的咨询中,目标可否改变,心理咨询师回答道:“不能改了,如果改来该去,我们怎么咨询啊!”双方商定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1、在本段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应该对咨询目标进行( )
A.澄清
B.评估
C.整合
D.量化
2. 咨询目标多层次统一是指( )
A.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
B.一般目标与特殊目标的统一
C.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统一
D.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的统一
3. 由于心理咨询师的原因难以达到咨询目标时,应该( )
A.重新制定咨询目标
B.中止双方咨询关系
C.转介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D.放弃所定咨询目标
4. 在咨询过程中,对于已经确定的咨询目标( ) A.可以重新制定 B.可以进行调整 C.不能更改 D.可以放弃
5. (单选)在对咨询目标进行归类时,应该分清 ( ) A.轻重缓急 B.短期长期 C.局部整体 D.一般特殊
标准答案: C,ABCD,BC,AB,B 5、
6. 咨询阶段性小结主要包括( )。 A.咨询师的小结 B.求助者的小结
C.咨询双方共同讨论的结果 D.求助者家属的意见
7. 咨询效果的评估维度主要包括( )。 A.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B.咨询师的评定
C.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D.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定
8. 心理咨询案例记录可以分为( )。 A.心理测量的案例记录 B.每次的案例记录 C.总结几次咨询情况的记录 D.咨询终结或中断时的记录 9. 每次咨询记录的内容包括( )。 A.求助者来访时的特征 B.咨询中的谈话内容 C.对咨询印象的总结
D.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想法 10. 不适宜的咨询对象的类型是( )。 A.冲动型 B.欠缺型 C.紧张型 D.忌讳型
标准答案: ABC,ABCD,BCD,ABCD,B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