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案例简析
【教学理念】提起《慈母情深》一课,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他以“鼻子一酸”为切入点,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王老师的课已成为经典。作为普通一线教师的我要去模仿吗?恐怕偷鸡不成蚀把米。去超越吗?没有那水平和底气。怎么办?除了“鼻子一酸”,课文还有别的切入点吗?想要另辟新径,就必须要吃透教材。通过研读我们发现这个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学习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就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描写。是不是把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逐一剖析呢?实践证明,只有“抓住一点,击其要害”,方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本课重难点是: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生活小事来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如何能省时高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母亲的动作描写”上,以此在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搭建一座桥,围绕母亲的动作描写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教学环节:一、初读感知,读通课文;二、再读课文,读懂内容;三、细读品味,感受深情;四、总结全文,学会方法。试图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梁晓声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中收获个人的思考和启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品读母亲“望”,“塞”,“坐、弯曲、俯下、忙碌”等一系列动作,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生活小事来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作者梁晓声的资料,教师出示作者的有关成就,并小结。
2.了解作者的贫穷的童年生活,体会一元五角钱的来之不易。
3.顺势导入新课:梁晓声在这样贫困的家庭中,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原因是什么呢?很大程度源于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第18课《慈母情深》,看看童年的他对母爱有着怎样的体会?
【设计意图:给这篇课文画插图的人说。当他读到这篇文章时,禁不住泪眼朦胧了,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很多人读这篇文章都会有着共鸣。但对于现在的孩子,这样的背景是很不容易理解的。所以很有必要对作者梁晓声个人情况和写作背景作简单介绍,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面的课文教学打下了情感铺垫。】
(二)读课题,指导读出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三)自由读课文,并想想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表现母亲的深情?
(四)检查词语,扫清字词障碍。
1.朗读词语。重点学习“龟裂”“攥着”。 你看见过龟裂的手吗?出示“龟裂的手”图,让学生描述。“攥着”又是什么意思呢?理解意思后,请学生做“攥着”的动作。
2.齐读词语
二、再读感悟,读懂内容
(一)概括课文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总结概括的方法
像这位同学那样,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就是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遇到类似的课文,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概括。你们做到了,你们很棒。作者也很棒,他能把这件事浓缩成四个字——慈母情深,也能写成长长的35段文字,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去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自己概括,再小结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不仅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思维能力,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概括其他同
类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正体现了课标指出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
三、细读品味,感受深情
“母爱子”篇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在体会深刻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一)品读句子一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着眼“我的母亲”
(1)你画出了哪个描写母亲动作的句子?
(2)先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3)为什么每句话后面都有一个“我的母亲”?用一个还不够吗?
相机出示对比句: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4)对比读后,你有了什么新想法?
(5)引读:
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到来,母亲的背不会——(直起来),不会——(转过身来),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不会——(吃惊地望着我)。
正是因为我的到来,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6)从母亲听到我喊她之后那一瞬间的动作描写,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预设:辛苦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我的母亲”。作者在这个句式中,用短句成段的方式,加快了语言的节奏,使句子富有感染力。怎么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写法的好处呢?“对比”是个不错的方法。再通过自我体会和感情引读,学生就能体会这种主语后置的排比句式更能表达作者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时内心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感悟到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了。】
2.品读“望”
(1)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辛苦的母亲?
(2)他为什么是“吃惊地望”?说明他希望儿子出现在这个地方吗?为什么不希望?
(引导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
(3)正因为这里有震耳欲聋的噪声,有烤着脸的灯泡,说不定空气中还弥漫着各种臭味,所以母亲不希望“我”看到这一切,那眼神疲惫的眼睛分明在说——家庭的重担我来挑,所有的苦我来吃,由此,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预设:劳累
3.小结写法,感受深情
(1)学到这里,你还觉得这三个“我的母亲”是多余的吗?没错,正是这三个“我的母亲”,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母亲身上,突出母亲的——(辛苦、劳累)没有一个“爱”字,却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意。同时,儿子看到母亲如此——(辛苦、劳累)内心充满了——(不安、愧疚)。所以他一遍遍地呼唤——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由此表达他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2) 学语文就是这样,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要透过文字读懂背后隐藏的思想和情感。接下来我们就这样去学习。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读词、读句子,有学生的自读自悟,有教师的感情引读,还有对比读。目的就是要通过“读”,使学生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会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为下面两个小环节的学习奠定了步骤。】
(二)品读句子二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品读“塞”
(1)你还画出了哪个描写母亲动作的句子?
(2)这句话中哪个字深深打动了你?
(3)“塞”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4)为什么不用递、给、放,而用塞呢?大家想想母亲会是怎样的塞呢?
预设:有力地、毫不犹豫地、果断地
(5)请你把这个词语放到括号中,再读一读这个句子。
母亲却已将钱( )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6)母亲挣钱这么艰辛,为什么还塞得这样有力,这样毫不犹豫,这样果断呢?
2.情感引读,感受深情
(1)没错,母亲支持儿子买书,所以她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庆幸儿子拿钱是去买书,所以她欣慰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相信儿子能从书中学到更多知识,将来会有出息,所以她骄傲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从一个“塞”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预设:深爱儿子
(三)品读句子三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着眼“立刻”
(1)你画出了哪个描写母亲动作的句子?
(2)从这句话当中,你发现了什么?
(3)把四个“立刻”去掉了,会怎样?
对比读:母亲说完,坐了下去,弯曲了背,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陷入了忙碌……
(4)从四个“立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多层次品读,读出深情
(1)是的,母亲急着去工作,赶着去挣钱,为的是什么?
(2)对啊,为了她的孩子们能吃饱、穿暖、有书读,母亲是一刻也没有停下来啊!让我们合作读出母亲的“急”和“赶”来吧!
母亲说完,立刻——,立刻——,立刻——,立刻——……
(3)学生个别读
你能学着刚才我们的样子,读出母亲一刻不停工作的感情来吗?
(4)引读:
是的,枯燥的工作使她眼神疲惫,可是为了多干一点活,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机械的劳动使她双手龟裂,可是为了多挣一分钱,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一刻不停的劳作使她脊背弯曲,可是为了她的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5)从坐、弯曲、俯、忙碌,这一系列连续的动作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预设:伟大
【设计意图:小语专家黄亢美老师说过,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离不开“三品”,即“品词”“品句”“品章法”。在这个大环节中,正是通过品读三个描写母亲动作的句子及其中的“望”“塞”“ 坐、弯曲、俯、忙碌”等动作来感受母亲的辛苦、劳累和伟大的。】
“子爱母”篇
(一)小结
1.(指板书)
今天,我们从这些动作——望、塞、坐、弯曲、俯、忙碌中,读懂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做儿子的又何尝不是那样崇敬、感激着自己的母亲呢?
2.引读课文:
作者这样写道: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所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二)练笔
1.此时此刻,我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母亲说,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
出示:
,母亲怎么能忍受得了呢?
,母亲怎么能忍受得了呢?
,母亲怎么能忍受得了呢?
提示:长时间地弯曲着背 ,母亲怎么能忍受得了呢?
2.交流学生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课标的基本性质。学语文不仅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还要学会运用。所以语文课堂要关注写作,让学生在语境中注重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这个小练笔,学生不仅能学习课文“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种排比句式增强语气、加深情感的好处。还能再次回到课文,再次感受母亲工作的地方是多么的艰苦,而母亲又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升华了本文的主题“母爱子,子爱母”。】
3.引读课文:
是的,正是我已经开始懂得体谅母亲,所以我用那一元伍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尽管母亲这样数落我——(“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但是,母亲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四、总结全文,学会方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抓住母亲的动作(指板书)望、塞、坐、弯曲、俯、忙碌,读懂了这样的一位母亲(指板书)辛苦、劳累、伟大……在这篇课文当中,不仅仅有动作描写,还有外貌、神态、语言等等,我们可以运用今天学过的“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外貌、神态、语言等三方面继续体会母亲的深情。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望——辛苦 劳累
塞——深爱儿子
坐 弯曲 俯下 忙碌——伟大
【设计意图:都说板书是一部最微型的教案。本课设计正是抓住母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深情。这板书的左边是母亲的动作,右边是孩子们从动作中读懂
的内涵。一边是文字表面的描述,另一边是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正体现了高年级的年段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两只眼去读文章,一只眼看表面的内容,另一只眼要透过内容读懂作者的所思所想。】
【总评】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以“鼻子一酸”为切入点已成为经典课例。我另辟新径对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只选取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导学生对语言形象展开感受和想象,让学生体会生活的困顿与母亲的辛劳,以及母亲对我的支持和我对母亲的体恤。引导学生课后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即“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去学习母亲的外貌和语言部分。
本课教学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读通”“读懂”“读深”三个步骤展开教学。一是“读通”环节,通过交流梁晓声的个人资料,了解作者贫穷的童年,让学生知道作者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慈爱的母亲是分不开的。顺势读准课文的重点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陷入、忙碌、龟裂、攥着、数落。重点学习“龟裂”和“攥着”。扎扎实实读通课文,为下一步概括课文内容打好基础;二是“读懂”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师顺势总结概括这类记叙文的方法,即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就是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读深”环节,在“母爱子”部分,以“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这一问题为整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出表
现母亲动作的三个语段,着重体会“望”“塞”“坐、弯曲、俯下、忙碌”等动作词,体会母亲的辛苦、劳累、慈爱和伟大。在“子爱母”部分,则通过练笔和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体悟儿子深爱母亲的同时,使课堂更具完整性。
总而言之,本课以母亲的动作描写为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或齐读,或引读,或个别读,或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从而突破“学习作者怎样通过生活小事来表现母亲的深情?”这一重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