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9种中药功效详解,一药一图,个个都是宝!快为自己收藏

2023-11-04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9种中药功效详解,一药一图,个个都是宝!快为自己收藏

1、远志:苦温,安神定志、祛痰开窍、交通心肾而安神。有益智作用,用于因心肾不足致记忆减退、善忘、精力不集。现代研究有使气管分泌物增加,促使气管内容物易咯出,有祛痰作用,配杏仁、紫菀、炙甘草、前胡等。

2、麻黄根:甘平,常用止汗药。吗、能引补气药到达卫分,固腠理而止汗配伍生黄芪、煅牡蛎、浮小麦、党参、白术等用于阳虚卫气不固之自汗。配伍地黄、山茱萸、五味子、柏子仁、生牡蛎用于阴虚内热、虚烦不眠、盗汗;配伍黄芪、当归等养血固表药同用,用于产后虚汗。

3、覆盆子“甘酸微温,补肝肾、固精、缩小便,配伍枸杞、菟丝目昏花,视力下降;配伍桑螵蛸、五味子、山萸肉、乌药、益智仁治肾虚不固致遗尿,小便余沥,小便频数;配伍生熟地、山萸肉、五味子、锁阳、金樱子治肾虚精关不固致遗精、滑精、早泄。金樱子兼治泄泻久痢,大便频数;覆盆子兼治遗尿,小便频。

子、车前子、地黄、五味子、沉香、磁石、夜明砂等治肝肾不足,两

4、五味子:酸咸性温。

(1)敛肺:收敛肺气,益肾纳气,对久咳不愈,肺气浮散致干咳

失音,气短喘息,身倦乏力配百合、生地、山萸肉、紫菀、枇杷叶等,注意肺中尚有实邪咳嗽,不用收敛药。

(2)补肾:对因肾虚之遗精、滑精、遗尿、久泻久痢等。 (3)养心、敛汗:心气不足致失眠、心悸、易惊多梦等。现代研究五味子能提高大脑皮层工作能力,兴奋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系统病态生理功能及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上属中枢受抑制时作用更明显。制五味子酊(五味子30g 白酒300ml浸七天,每次8-10ml,每天二至三次)治疗神经衰弱之失眠、健忘。

(4)生津止渴:五味子滋肝肾之阴,生脾胃之津,收肺肾耗散之气,对糖尿病属肾虚消渴者,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肉桂有效。五味子、山萸肉均止汗,五味子兼能收养心肺之气及肾中耗散欲脱之气;山萸肉偏滋养肝肾之阴。金樱子酸涩入肾固精,兼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收入肾固精,兼敛肺止嗽。五味子入补益药中熟用,入止嗽药中生用。现代研究广泛抑菌作用,兴奋子宫平滑肌助产,降低转氨酶(研粉服)。

5、陈皮:辛苦温,理气药。

(1)消胀止呕:肺胃气滞致胸闷,上腹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配伍枳壳、半夏、苏梗、苏子,兼胃热加黄芩、川楝子,兼胃寒者加高良姜、乌药,兼中焦湿盛加茯苓、苍术。

(2)燥湿化痰止嗽:对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等。

(3)理气开胃: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者加麦芽、谷芽、蔻衣、神曲、山楂等促进食欲。

(4)避免补药引起壅气胀满副反应: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地黄等补药时配点陈皮。化橘红化痰效最好,对痰多、稠、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轻清入肺,适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陈皮理气开胃消胀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作用大于陈皮;橘络化痰通络,常用咳嗽、胸胁闷痛及手指麻木;橘核散结止痛,用治疝气痛;橘叶疏肝解郁,用于胸胁闷痛,乳房发胀;青皮偏入肝胆,破气散滞,兼治疝;陈皮偏入脾肺,理气和胃兼化痰。本品性香燥,过用久用耗散正气。

6、川楝子(金铃子):苦寒有小毒,入肝经疏肝气。常用治肝气痛,肝气胀,胁痛、疝痛、胸脘满闷疼痛,配伍元胡、木香、青皮、厚朴、香附等;还引心包经火热下行,清利湿热。川楝子配元胡用于

热性胃痛;配枳壳、香附用于肝热胁痛;配乌梅、川椒用于蛔虫腹痛。苦楝子杀虫,川楝子疏肝理气,治疝。炒川楝子疏肝,治疝;生川楝子清热。

7、紫苏子:辛温,下棋平川,消痰止嗽,利膈开郁。苏子有润心肺、降气消痰作用,还有温中降逆作用。莱菔子、苏子均降气平喘,但莱菔子消痰破积之力优于苏子,苏子下气开郁之力由于莱菔子;莱菔子偏于消腹胀,苏子偏于利胸膈,二药合用,治胸腹胀闷。

8、草豆蔻:辛温,燥湿、温中、破气、开郁。 (1)中交寒湿不化。

(2)胃脘疼痛:辛散滞气,温化寒湿,草豆蔻与白豆蔻功能大致相同,但白豆蔻偏行气宽膈,芳香燥湿作用不如草豆蔻,草豆蔻则偏

破气开郁,温中燥湿。白豆蔻偏固涩大肠而止泄。草豆蔻偏燥湿破气而开郁。草果辛香燥烈之气更盛草豆蔻,偏截疟消痰,草豆蔻长于温中调气化湿。

9、黄芩:苦寒,常用的清热燥湿和清热解毒药。泻中焦实火,燥肠胃湿热,兼凉血安胎。

(1)泻中上焦实火:因胃火上攻致咽痛、牙痛、口糜、扁桃体肿痛、大便干、肺热咳嗽等症。

(2)燥肠胃湿热:对肠胃湿热,湿热下注而致泄泻、痢疾、热淋等。

(3)清少阳邪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恶心欲呕等,如小柴胡汤,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用小柴胡汤去党参、甘草加茵陈、黄柏、栀子、生大黄、车前子、焦三仙、炒槟榔等,对退热、退黄均良效。

(4)凉血安胎:因胎热不安出现恶心呕吐、心中烦热、口中吐水、腹不适,饥不欲食等,黄芩配竹茹、橘皮、生姜、黄连、紫苏梗、茯苓等。酒黄芩偏泻肺火,治上焦湿热;黄芩炭用于热性出血;枯芩偏泻肺胃之火,清肌表之热;子芩偏泻肠胃之火,并常用清热安胎。桑白皮、地骨皮泄肺经气分之热。黄芩、栀子泻肺经血分之热。柴胡清热缘于“苦以发之”,是散火热之标;黄芩清热缘于“寒以胜之”,直折火热之本,二药合用,治少阳邪热专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