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导学案(学生版)
【导入学习】
沈从文:“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和风俗美。2、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性美与人情美。3、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探讨本文的主题。 【学习方法】
1、通读全文,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等);2、再读文本,勾画能体现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人情美的语句和段落,并能分析概括。 【自主学习】 一、知人论世
1、沈从文,湖南________人,中国现代作家(________家、_________家)、文物研究家。沈从文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 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沈从文创作的主要贡献就是以_________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_________。 2、湘西地域小说: 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为__________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
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____________画家。
3、《边城》简介:小说取材于地处____________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__________与当地船总的儿子______________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______________风俗画卷。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
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
1
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二、落实字音
1、处( )置2、挣( )扎3、蘸( )酒4、擂( )鼓 5、戍( ).....军 6、泅( )水7、牛犊( )8、犬吠( )9、蚱蜢( )10、蜈蚣( ) .......11、悖( )时 12、埋( )怨 13、喧阗( )14、镂( )空15、棕榈( ).....16、拮据( )17、怏怏( )不乐18、强横( 19、嗤( )笑20、歇憩( ).....21、模( )样22、糍( )粑23、规矩( )24、堡( )子 ....正音:氽水(tǔn)茶峒(dòng) 碧溪岨(jū) 镇筸(gān) ......【整体感知】
一、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次数最多的是哪一个节日?写了几次?每一次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的第三至第六章。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每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探究】
一、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展现了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这里风景美,风俗美,人情更美。请结合文本,从以上三个角度赏析。
(一)风景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风俗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情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说的主角是谁?还有那些相关人物?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归纳本文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应用学习】 一、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矛毒弩(nǔ) 黑黝黝(yǒu) 彩票(cǎi) B.竹篁(huáng) 削砍劈拨(bá) 皮鞘(qiào) C.碾坊(zhǎn) 瘫痪(huàn) 干瘪(biě) D.接查儿(chá) 拱手(gǒng) 客栈(zhàn)
2.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小山村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B.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较长,真是长篇大论。 C.他这个人最能信口开河,谈论别人了。
D.这部作品本来是老舍的,他非说成是郭沫若的,真是张冠李戴。
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湘西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
(2)凤凰的建筑别具一格,________。这也是人们热爱它的原因之一。 (3)这里虽不是华庭丽都,但在翠翠的眼中,乡野并不缺少________的少年。A.美如冠玉 美不胜收 美轮美奂 B.美不胜收 美轮美奂 美如冠玉 C.美轮美奂 美不胜收 美如冠玉 D.美轮美奂 美如冠玉 美不胜收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翠翠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B.一方面《边城》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原始的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C.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
D.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②③⑤B.①③④ C.①③⑤D.②③④
4.对下列句子的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B.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爷爷失信的责怪。)
C.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在爷爷面前撒娇的神态。)
3
D.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爷爷的问话唠唠叨叨,重在表现爷爷的热情好客,对他人的关心。)
5.《边城》的结尾这样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每天都在希望中等待着。请根据你的想象,描写图片中翠翠的心理。要求:语言准确、得体,不少于60个字。
Ⅱ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分析情节作用
追源课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小说情节类题目是小说阅读的必
4
考点。高考又往往从概括小说情节和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两方面设题。分析情节作用题是重点(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考查内容。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对
对小说情节作用的考查,主要设题方式有: (1)文中写的××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接
高
解答“分析情节作用”题,一般需要运用“4从+1读者”法考虑。“4”就是小说文体特征的四个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1”就是读者角度。具体分析如下:
思维角度 作用分析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情节与 开头段的作用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 其他情 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节的关 情,奠定感情基调等。 系角度 中间段(情节) 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作用 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结尾段的作用 总结,与前文相照应,深化主题,引人思考等。 考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 的心理等。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祥林嫂想念儿子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形象。 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角度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 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就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 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常用答题模式: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4从+1读
者”思维角度考虑作用点;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