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自动节律性
2每搏输出量 3动脉血压 4.舒张压 5.外周阻力
二、判断题
1.由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所以它的传导速度最快。 ( ) 2.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a2+除由终池释放入肌浆外,尚需来自细胞外液。 ( ) 3.在相对不应期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会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 ) 4.心房收缩,使房内压升高,迫使房室瓣开放,血由心房流入心室。 ( ) 5.每分钟由两侧心室共同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 ( ) 6.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室多。 ( ) 7.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所以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大。 ( ) 8.平均动脉压是收缩与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 )
9.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调节机制中的最重要反射。 ( ) 10.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是相同的。 ( )
三、单项选择题
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 )
A.Na+内流,Cl-外流 B.Na+内流,K+外流2. 窦房结细胞的起搏电活动主要是由于 ( )
A.K+外流衰减
B.K+内流衰减
C.心室肌 D.浦氏纤维
B.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 D.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C.Na+内流
D.Na+外流
3.以下组织传导速度最慢是( )
A.房室结 B.心房肌 4.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 )
A.增强心肌收缩力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A.0期去极速度慢 B.无平台期 C.4期可自动去极 D.复极时程长 6. 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 )
A.房室交界 B.窦房结 7. 在有效不应期 ( )
A.无论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8.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
A.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贮存少
C.K+内流,Ca2+外流 D.Ca2+内流,K+外流
5. 自律细胞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 )
C.房室束 D.浦氏纤维
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B.心肌有自律性,会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C.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9. 心室等容收缩期瓣膜的状态是 ( )
A.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C.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A.等容收缩期之初 C.等容舒张期之初 11. 心室充盈期 ( )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A.心房收缩期
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10.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开放始于 ( )
B.等容收缩期之末D.等容舒张期之末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心室收缩期
D.心室舒张期
12. 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关闭之间的间隔相当于 ( )
B.心房舒张期
13. 血液进出心腔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 ( )
A.重力作用 B.心室肌收缩14. 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 )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B.心室收缩末期内压C.大动脉血压 D.心房内压
15. 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是因为 ( )
A.等容收缩期缩短 B.快速射血期缩短C.减慢射血期缩短 D.充盈期缩短 16. 第一心音标志着 ( )
A.心室收缩开始 C.心房收缩开始
B.心室舒张开始 D.心房舒张开始
C.微静脉 D.静脉
B.舒张压升高
C.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D.压力差与瓣膜开启状态
17. 容量血管指的是 ( )
A.大动脉 B.微动脉 A.收缩压升高
18. 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搏出量增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 )
C.收缩压和舒张压等量升高 A.收缩压升高
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19. 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而心率加快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 )
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A.外周阻力
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C.心率
D.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D.小静脉口径
20. 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 )
B.每搏输出量
B.血管长度
21. 影响外周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血液粘滞度
C.小动脉口径
22.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 )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23.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 )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四、多项选择题
1.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与主动脉瓣均关闭的时期是 ( )
A.等容收缩期 D.等容舒张期 A.大动脉弹性 D.血液粘度
B.房缩期
C.减慢充盈期
E.减慢射血期 B.心肌收缩力 E.回心血量 B.心率减慢
C.回心血量减少
C.小动脉口径
2. 影响每搏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 )
3. 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表现有 ( )
A.心输出量增加 D.心输出量减少 A.兴奋性 A.心房肌
E.外周阻力增加
C.无传导性
D.房室束
D.收缩性
E.无自律性
4. 心室肌的生理特性 ( )
B.传导性
5. 以下组织哪些有自律性 ( )
B.心室肌
C.窦房结
E.浦肯野纤维
C.回心血量增加
6.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有 ( )
A.心肌收缩力增强 D.前负荷增加
B.交感神经兴奋 E.后负荷增加
7. 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主要作用是 ( )
A.维持一定舒张压 C.产生收缩压 E.缓冲动脉血压
8. 以下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 )
A.心肌收缩力加强 C.循环血量增加 E.心输出量减少
9. 关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哪几项正确 ( )
A.对正常范围内的血压灵敏B.是一负反馈调节
B.小血管收缩
D.大动脉弹性加强
B.产生外周阻力D.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
C.可将各种范围内血压波纠正到正常水平D.对搏动性压力变化敏感
E.亦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
五、填空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复极是因_______外流产生的。
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_______自律性最高。其原因是由于_______期自动_______速度快,被称为正常起搏点。 4.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 5.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
6.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经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成人正常心率为_______~_______次/min。
8.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_______,舒张压为_______,脉压为_______。 9.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0.动脉血压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11.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是_______。
12.血压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心率_______,血管紧张度_______。
13.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它与心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心率_______,心肌收缩力_______,房室传导_______,故心输出量_______。 14.减压反射是一种_______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
六、问答题
1.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心脏受哪些神经支配?各有何生理作用? 3.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相对恒定的?
4.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引起动脉血压变化的机理是什么?
5.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有何不同?
第4节 呼吸
一、名词解释
1.肺通气 2.肺换气 3.组织换气 4.余气量 5.肺活量 6.时间肺活量
二、判断题
1.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 2.浅而快的呼吸可明显增加通气效率。( )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
4.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时,其物理溶解形式是化学性结合的必要前提或中介阶段,溶解的气体量随分压增高而增多。( )
5.通气/血流比值越大则肺换气越好,越小则肺换气越坏。( )
6.CO2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变化,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起作用。( )
三、单项选择题
1.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
A.时间肺活量 B.肺活量 2.肺总容量等于( )
A.余气量加肺活量
B.功能余气量加肺活量D.肺活量加潮气量
C.功能余气量加潮气量
C.潮气量
D.深吸气量
3.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
A.吸气肌收缩 B.胸膜腔密闭4.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 )
A.肺活量
B.肺通气量
C.时间肺活量
D.肺泡通气量
D.小于大气压
5.吸气末肺内压( ) A.大于大气压
B.等于大气压
C.等于胸内压
6.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
A.桥脑 B.脊髓 C.延髓 D.中脑 A.延髓化学感受器
C.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D.延髓呼气神经元
7.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 )
C.呼气肌收缩 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8.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 )
A.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C.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 5 -
9.在血液中CO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 A.物理溶解 B.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碳酸氢盐 D.与水结合成碳酸 A.一定程度的缺氧 C.一定浓度的CO2
10.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生理刺激是( )
B.血〔H+〕升高 D.以上全错
四、多项选择题
1.平静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 )
A.肋间外肌 B.肋间内肌 C.胸锁乳突肌 D.膈肌 E.腹壁肌
2.正常成年人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在前三秒末所呼出气体量分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是( ) A.83% B.96% C.70% D.80% E.99% 3.影响肺泡通气量的因素有( )
A.通气血流比值 B.肺泡内气体分压 D.呼吸频率
E.潮气量
4.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 )
A.颈动脉窦 B.主动脉弓 C.颈动脉体 D.主动脉体 E.以上均是 5.与呼吸运动有关的中枢部位有(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C.无效腔
五、填空题
1.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_______;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_______。 2.内呼吸指的是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气体交换或称组织换气。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_______,直接动力是_______。5.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_____。
6.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_______。7.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___和_______。9.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
8.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___,它对细胞外液中_______浓度十分敏感。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
六、问答题
1.红细胞中Hb与O2结合有哪些特点?
2.什么叫胸内负压?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3.气体在肺部是怎样实现交换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4.CO2对呼吸有何调节作用?调节机制是什么?
答案与题解
- 6 -
第3节 循环
一、名词解释
1.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3.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4舒张压:即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 5.外周阻力:是指来自小动脉与微动脉的血流阻力。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6.B 7.C 19.B
10.×
13.D 14.C
三、单项选择题
1.D 22.C
2.A 23.B
3.A
4.B 5.C
18.A
8.D 9.B 10.B 11.A 12.C
15.D
16.A
17.D
20.A 21.C
四、多项选择题
1.AD 2.BE 3.AE 4.ABDE 5.CDE 6.ABCD 7.ADE 8.ABC 9.ABDE
五、填空题
1.K+
2.自律性 传导性 兴奋性 收缩性 3.窦房结 舒张(或4) 去极化 起搏点 4.4期自动去极速度 5.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6.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7.60 100
8.100~120mmHg 60~80mmHg
30~40mmHg
9.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大动脉管壁弹性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相互关系
10.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11.心迷走神经 12.减慢 降低
13.去甲肾上腺素 β1 加快 加强 加速 增加 14.负反馈 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六、问答题
1. 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归结起来,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五方面:
(1)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如果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大动脉的血量增多,故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幅度更大。由于动脉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大动脉内增加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入毛细血管和静脉,到心舒期末,大动脉内的血量并不多,故在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则由于心动周期缩短,缩短了心舒期,在心舒期内流出动脉系统的血量减少,而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力就比心率增快前高。在心舒末期大动脉内血容量增加的基础上,心缩期动脉系统内血量进一步增加,故收缩压力升高,心缩期随着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有较多血液流出动脉系统,故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如果每搏输出量不变而全身总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流入毛阵血管和静脉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心缩期大动脉内血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心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脉压也就相应减小。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比收缩压的降低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的顺应性:由于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它主要起缓冲血压的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大动脉顺应性变小,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如大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改变大小,则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 7 -
2. 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肽能神经。
(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了心脏神经丛,支配心脏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轴突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窒肌的收缩能力加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2)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宝束及其分支,也支配心室肌,但纤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节后纤维释放递质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以上效应分别称为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力和负性变传导作用。
(3)动物和人类的心脏中存在着含有若干种多肽的神经纤维,神经兴奋时,肽类递质被释放,参与对心脏活动和冠脉血管活动的调节。如血管法性肠肽具有对心脏的正性变力作用和对冠状血管的舒张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则有明显的加快心率的作用。
3. 主要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实现的。当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兴奋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至延髓孤束核后,再到延髓腹外侧区域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导致心率减慢,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故称之为降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作用,使动脉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导致心率减慢,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当动脉血压突然下降,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弱引起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4.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因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即刺激的是支配心脏的心迷走神经纤维,这些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Ach),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即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一般说,在右侧迷走神经以支配窦房结为主,而左侧迷走神经则主要支配房室传导系统。在实验中,刺激右侧外周端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的Ach一方面使窦结细胞在复极过程中K+外流增多,结果使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另一方面,其4期K+通透性的增加使Ik衰减过程减弱,自动去极化速度减慢。这两种因素均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因而减慢。刺激强度加大时,可出现窦性停滞,使血压迅速下降。刺激去除后,血压回升。刺激左侧迷走神外周端也可使血压下降,但主要是由于Ach抑制房室交界原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Ca2+内流。
5.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可使血压升高,但机制有所不同。
体流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源于肾上腺髓质,它们主要是通过心肌炎血管平滑肌上的两种肾上腺素能受体而起作用的。α受体兴奋,可使血管收缩;β受体兴奋可使血管舒张和心肌兴奋(心率增加.房室传导加快心缩力增强等)两种受体在心血管的分布情况为:①只有α受体(如皮肤粘膜血管)或两种受体都有,但α受体数量占优势(如腹腔内脏血管);②只有β受体(如心脏的β受体);或两种受体都有,但β受体数量占优势(如骨骼肌.肝脏和冠脉血管的β2受体)。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肾上腺素既能兴奋α受体又能兴奋β受体,故可使心跳加快.兴奋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而使血压(主要是收缩压升高)。它对血管的作用,则取决于该血管平滑肌哪一种受体占优势。所以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使皮肤.腹腔内脏的血管收缩,骨骼肌和冠状血管舒张(如剂量过大,也兴奋骨骼肌和冠状血管的α受体,使其收缩)。因此,肾上腺对血管的调节作用是使全身各器官的血流量分配发生变化,特别是使肌肉组织的血流量大为增加。临床常用其制剂作为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是和α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的β受体结合,但和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大多数器官的血量(冠状血管除外)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去甲肾 腺素与心肌β1受体结合可使心脏活动增强.心率加快。但在完整机体中,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由于血压明显升高,可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掩盖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的直接效应,使血压升高不明显。临床上常用其制剂作为升压药。
第4节 呼吸
一、名词解释
1.肺通气:即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换气: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 8 -
3.组织换气:既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4.余气量:全力呼气后肺内所存留的气体量。
5.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即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正常成人男性平均为3500ml,女性为2500ml。
6.时间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用最快速度呼气,记录头三秒内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通常第1秒、第2秒和第3秒末呼出的气体占肺活量的88%、96%和99%。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D 5.B 6.C 7.A 8.A 9.C 10.C 四、多项选择题
1.AD 2.ABE 3.CDE 4.CD 5.ABCDE五、填空题 1.肺通气 肺换气 2.组织 细胞 血液面张力
4.呼吸运动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 5.碳酸氢盐 6.抑制 兴奋 7.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8.延髓腹外侧 H9.延髓 六、问答题
1. 答:Hb与O2结合的特征有:(1)反应快、可逆、不需要酶催化、受血Po2影响;(2)O2与Hb的Fe2结合,发生的是氧合反应;(3)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4)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时,发生变构效应;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形成的解离曲线呈“S”形。
2. 答: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正常成人在平静呼吸状态下,无论呼气还是吸气,胸膜腔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因此又称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形成:胸膜腔是一个密闭、潜在的腔隙,由两层胸膜构成,即紧贴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壁层胸膜构成。腔内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运动时的摩擦并使脏、壁两层胸膜紧贴在一起。当胸廓扩张时,肺被牵拉而被动扩张。由于人在出生后胸廓的生长速度大于肺的生长速度,结果导致胸廓的自然容积始终大于肺的自然容积,因而肺始终处于被胸廓牵拉而扩张的状态。肺和胸廓都具有弹性,所以肺组织由于被牵拉扩张产生了回缩力,这种回缩力与大气压通过肺泡作用于胸膜腔的力方向正好相反,因而抵消了一部分大气压,结果实际胸膜腔压力就始终小于大气压,这可用下式表示:
胸内负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吸气或呼气末期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则 胸内负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设大气压为0,则: 胸内负压=—肺回缩力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1)维持肺脏始终保持一定的扩张状态,不至于因肺的弹性回缩力而萎陷,以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2)有利于胸腔内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及心房的充盈。
3. 答:气体在肺部的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而实现的。由于气体不停地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使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扩散。在肺部,肺泡气中Po2为13.9kpa、Pco2o 6.1kpa。因而当静脉血通向肺泡毛细血管时,肺泡气中的Po2大于静脉血中的Po2,O2就由肺泡中向血液中扩散;而静脉血中的Po2大于肺泡气中的Po2,CO2就是由血液中向肺泡中扩散。
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有:(1)O2和CO2的分压差。肺泡气与静脉血中O2和CO2的分压差。肺泡气与静脉血
- 9 -
+
+
3.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二软脂酰卵磷(DPPC) 降级肺泡表
中O2和CO2的分压差是O2和CO2扩散的动力,分压差大,扩散快。反之,则慢。(2)呼吸膜的厚度。在肺部,肺泡气通过呼吸膜与血液气体进行交换。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度成反比关系,膜愈厚,单位时间内交换的气体量就愈少。(3)呼吸膜面积。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关系,呼吸膜愈大,单位时间内交换的气体量就愈多。反之,则少。(4)通气/血流比值。肺部气体交换的速率与通气/血流比值有关,只有适宜的通气/血流比才能实现适宜的气体交换。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气体交换效率下降。反之,通气/血液比值下降,则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过剩,气体交换效率也下降。(5)肺泡气体交换还受温度、体位、年龄、性别、机体活动水平等因素影响。
5. 答: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和呼吸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动脉血Pco2升高时,呼吸加深加快;当Pco2升高超过一定限度时,可出现CO2麻醉。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另一途径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由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到延髓、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前者在CO2通气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在动脉血P co2骤然变化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到抵制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就起重要作用。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