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化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学分:1
周 学 时:1 总学时:17 学时分配:讲课17
课程类别:自然科学类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的系统历史知识,特别是近代、现代化学的成果以及未来化学学科的发展预测。从而增加学生钻研化学的兴趣;对化学产生更强烈的创造、发明的愿望和激情,也加深对基础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 元素的演化与古代的化学 (2学时)
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的物质观和现代的元素演化、古代的实用化学、炼丹术和炼金术、医药化学的知识,化学的萌芽过程。
2. 近代化学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2学时)
介绍分子学说的建立、早期原子量的测定、氧化说的建立、化学基本定律的建立、道尔顿原子学说、早期有机化学理论的发展、经典有机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十九世纪化学工业的兴起和繁荣。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形成。
3. 现代化学的发展与Nobel化学奖 (2学时)
重点介绍部分Nobel化学奖得主对于各分支化学学科的贡献,以案例或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规律,体验科学大师的魅力和精神。
4. 原子结构、量子化学、结构化学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2学时)
化学进入微观领域、原子结构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发展、经典价键结构理论的发展、现代化学键理论与量子化学、核化学各分支的建立和发展、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探索及其本质。
5. 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2学时)
新型无机材料(稀有元素、人工单晶、无机纤维、 半导体材料、 超导材料、 新型陶
瓷)简介,经典热力学的完善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形成、溶液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对电化学现象认识的深化、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成就、 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的开拓性工作。
6. 有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发展 (2学时)
简介有机化学的四大领域(有机合成、天然有机、物理有机、有机分析)和分析化学的几大分支(光、电、色及现代波谱分析)的形成与发展。
7. 高分子化学与石油化学工业 (2学时)
高分子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塑料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功能高分子材料工业。
8. 现代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学时)
现代化学发展的十个代表性学科、现代化学的三大关键问题,现代化学与生物、环境、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9. 科技史的一些重大反面案例 (1学时)
介绍一些科技史上的重大反面案例如聚合水事件、低温核聚变等,并联系当代科技界的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
五、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每周2学时,第一周到第八周授课,第九周课堂讨论、布置考核、结束课程。也可以
隔周授课。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以小论文形式进行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占总评的50%,平时成绩占总评的50%。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自编教材,各类相关著作均可作为参考材料,例如:
《化学史教程》,张家治主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化学简史》,J.R.柏廷顿 著,胡作玄 译,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化学史概论》,周益明 姚天扬 朱仁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化学故事》,宿春礼,赵一,编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
八、实践环节教学要求
(纯理论性的课程不用填写)
撰写人:
审核人:
材化学院课程简介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名称
化学史
三、学分数
1
四、修读对象
全校本科生
五、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六、课程内容
本课程中以元素的演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为主线,重点阐述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为大学生开拓思路、掌握科学方法提供参照;通过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其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通过阐述部分著名科学家、特别是一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在发明过程中,运用科学规律与科学方法的成功事例,并结合科学上的一些重大反面案例(如聚合水、低温核聚变等)给大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范例和启迪,又能使学生感受诺贝尔奖得主本身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七、教 材
自编教材,各类相关著作均可作为参考材料,例如:
《化学史教程》,张家治主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化学简史》,J.R.柏廷顿 著,胡作玄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化学史概论》,周益明,姚天扬,朱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化学故事》,宿春礼,赵一,编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