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学生自主学习

2020-03-23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让学生自主学习

五里界小学 徐寿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的道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也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感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展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做”数学的乐趣。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 创新,才能发展。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的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地学习情境,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次,应该强化课堂学习中的鼓励评价。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善于发现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提问,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第三,要培养学生“会问”。当学生消除了质疑的心理障碍有胆量问时,并不等于就能“问”在重点处、难点处,问得恰到好处。此时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掌握“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掌握知识, 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时,让学生完成第17题中的(6):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出后我们一起解决。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们提了好多的问题:买一盒积木比买一把玩具手枪贵多少元?冬冬买一盒积木找回20元,他付了多少元?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辆玩具汽车便宜多少元?红红买了一盒积木和一把玩具手枪,要付多少元?等等。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的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想出来问题、解决了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重点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其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二、给学生充裕的思维空间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这是新课程下的一种新理念。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时,我没有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记录各种图形饼干的块数,而是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再记录。大家的兴致很高,用自己想好的方法记了下来。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记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记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终于又得出了其他的记法。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哪种记法既清楚又简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给学生宽阔的实践平台

好的、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多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如认图形后的练习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7页第7题:剪出附页中的图形,照样子拼一拼。你还能拼出别的图形吗?先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让他们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大家虚伪性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景,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算式。

在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米”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自己经历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一柞、一步和一庹大约是多长,进一步加深厘米、米的印象。再让学生自己探求方法,选择所需的工具,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大约有多长,篮球架有多高。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更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学习的乐趣,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 数学中充满规则,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将静态的、内隐的数学规则转化为动态的、外显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领悟、总结规则,才能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得到培养,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也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中进位加法“34+16”,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发现“个位上相加满10,向十位进1”。结果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起:“十位上3+1=4,个位上4+6=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0,并把十位上的4改成5”;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起:“个位上4+6=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0,并记住在十位上要多1,十位上3+1=4,再加上个位上进的1,是5”。在不进位加的学习中,无法使学生真正领会竖式计算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教学中也没有加以强调,甚至对两种顺序都加以认可,不分优劣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争论起来,我还是不给学生结论,继续让学生做题,让学生去发现体会从个位加起的优点。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发现甚至创造了“从个位加起”这一原则。

五、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新知,获得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时,我没有直接传授统计知识,让学生如何用实物统计图转化成方块统计图,而是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使学生产生统计意识,达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

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