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公司
质量环境手册
文件编号:
受控状态: 持 有 者: 分 发 号:
2017年xx月xx日发布 2017年xx月xx日实施
X S 日期: 日期: 日期:
手册修改状态控制
序号
修改页码 条款 修改状态 修改日期 目 录
红色字体为有变动的条款号,括弧号内为旧的目录编号
1. 第0.1章 QE管理手册实施令 2. 第0.2章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3. 第0.3章 公司概况 4. 第0.4章 组织机构图
5. 第0.5章 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6. 第0.6章 QE方针
7. 第0.7章 QE目标、指标 8. 第1章 总则
9. 第2章 标准性引用文件 10. 第3章 术语和定义
11. 第4章 公司所处的环境
12. 第4.1章 理解公司及其所处的环境 13. 第4.2章 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4. 第4.3章 确定QE管理体系范围 〔1.2应用〕
15. 第4.4章 QE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第4.1章 总要求〕 16. 第5章 领导作用 〔第5章 管理职责〕
17. 第5.1章 领导作用和承诺〔第5.1章 管理承诺 第5.2章 关注焦点〕 18. 第5.2章 QE方针〔第5.3章 QE方针〕
19. 第5.3章 岗位、职责和权限 〔第5.5.1章 职责和权限 第5.5.2章 管理者代表〕 20. 第6章 策划
21. 第6.1章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第5.4.2章 QE体系策划〕 22. 第6.2章 环境因素 〔第5.4.3章 环境因素〕
23. 第6.3章 合规性义务〔第5.4.5章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4. 第6.4章 QE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第5.4.1章 QE目标、指标;第5.4.4章 环境管理方案〕
25. 第6.5章 变更的策划〔第5.4.2章 QE体系策划〕 26. 第7章 支持 27. 第7.1章 资源
28. 第7.1.1章 总则 〔第6.1章 资源提供〕
29. 第7.1.2章 人员 〔第6.2章 人力资源 总则〕 30. 第7.1.3章 基础设施 〔第6.3章 基础设施〕
31. 第7.1.4章 过程运行的环境 〔第6.4章 工作环境〕
32. 第7.1.5章 监视和策略资源 〔第7.6章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33. 第7.1.6章 组织的知识
34. 第7.2章 能力 〔第6.2章 人力资源〕
35. 第7.3章 意识 〔第6.2章 人力资源〕
36. 第7.4章 信息沟通和交流 〔第5.5.3章 沟通和交流〕 37. 第7.5章 文件化信息
38. 第7.5.1章 总则 〔第4.2章 文件要求〕 39. 第7.5.2章 文件化信息的创建、更新和控制〔第4.2.3章 文件控制 第4.2.4章 记录控制〕
40. 第8章 运行
41. 第8.1章 质量体系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第7.1章 产品实现的策划〕 42. 第8.2章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第7.2章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43. 第8.3章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 〔第7.3章 设计与开发〕
44. 第8.4章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第7.4章 采 购〕
45.第8.5章 生产和服务提供
46.第8.5.1章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第7.5.1章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第7.5.2章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确实认〕
47. 第8.5.2章 标志和可追溯性 〔第7.5.3章 标识和可追溯性〕 48. 第8.5.3章 顾客或外部提供的财产 〔第7.5.4章 顾客财产〕 49. 第8.5.4章 防护 〔第7.5.5章 产品防护〕
50. 第8.5.5章 交付后活动 〔第7.5.1章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51. 第8.5.6章 变更控制
52. 第8.6章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第8.2.4章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53. 第8.7章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第8.3.1章 不合格品控制〕 54. 第8.8章 环境体系运行的策划和控制〔第7.7章 运行控制〕 55. 第8.9章 应急准备和响应 〔第7.8章 应急准备和响应〕 56. 第9章 绩效评价
57. 第9.1章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58. 第9.1.1章 总则 〔第8.1章 总则〕
59. 第9.1.2章 顾客满意 〔第8.2.1章 顾客满意〕
60. 第9.1.3章 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第8.2.5章 环境的监视和测量〕 61. 第9.1.4 章 合规性评价 〔第8.2.5章 环境的监视和测量〕
62. 第9.1.5章 分析与评价 〔第8.4章 数据分析〕 63. 第9.2章 内部审核 〔第8.2.2章 内部审核〕 64. 第9.3章管理评审 〔第5.6章 管理评审〕 65. 第10章 改进 66. 第10.1章 总则
67. 第10.2章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第8.5.2章 纠正措施;第8.3.1章 不合格品控制;第8.3.2章 不符合控制〕
68. 第10.3章 持续改进 〔第8.5.1章 持续改进〕
附件一 职责描述
附件二 程序文件目录
附件三 《QE管理手册》与标准对照 附件四 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流程图 附件五 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流程图 附件六 管理体系目标(例如)
1 编制
QE管理手册说明
本《QE管理手册》由XXX牵头组织,XXXXX等部门分工负责,共同编写,本《QE管理手册》中所引用的文件,但凡不注明日期的,其最新有效版本适用于本《QE管理手册》。 2 会签、审核、批准
《QE管理手册》由XXX负责组织会签,管理者代表、分管经理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发布。 3 分发
《QE管理手册》分为“纸质版 ”和“电子版”两种,分发至需要使用的人员和认证机构, 确保管理指引持有者可以及时获得修订信息,保持有效性。 “纸质版”由XXXX负责分发, “电子版”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发放,具体管理见《文件控制程序》。 4 更改
当内部或外部环境、相关方要求、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资源、产品或服务提供、组织机构等过程发生变化时,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对《QE管理手册》的适用性、充分性进行评审、更改或换版。 5 使用与保管
本厂内部必须使用《QE管理手册》的有效版本,《QE管理手册》只在必要时对外提供, 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对外提供电子版《QE管理手册》。 纸质版QE管理手册持有者应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不准翻印,不准对外传播,调离本岗位 或调离本厂时应及时向XXXX交回。
第0.1章 QE手册实施令
QE手册实施令
公司依据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本手册。该手册适用于公司经营管理范围内的xxxxxxx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和环境所涉及的管理要求。本手册是公司QE管理的纲领性和法规性文件,并有程序文件、工艺规程、管理制度等作为支持性文件。
本手册由xxxx 组织起草,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于2017年 XX月 XX日起实施。全司职工必须以本手册和相关支持性文件来标准和协调公司的QE管理活动,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确保公司QE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确保Q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其他文件要与之保持相容,不能相抵触。本手册可作为对外提供QE声明和第三方审核使用。
总经理:xx
2017年 xx月 xx日
第0.2章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任命书
为确保公司QE环境管理体系能持续、有效地运行,兹任命xx同志为管理者代表,全面负责公司的QE管理体系工作。其职责及权限如下: 1、负责按公司QE方针和GB/T19001-2016、GB/T24001-2016标准规定,确保建立、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QE环境管理体系。
2、组织采取各种方式确保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推动以顾客、相关方为关注焦点,持续提升相关方满意水平,推动全员参与QE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全员的质量和环保意识。 3、保各过程获得其预期输出。 4、推进全生命周期内关注环境影响。
5、定期向最高管理者汇报公司QE管理体系的绩效和任何改进的时机。
6、确保在策划和实施QE管理体系变更时保持其完整性。
总经理:xx
2017-XX-XX
第0.3章 公司概况
公司概况
。。。。。。
第0.4章 QE 管理组织机构图
。。。。。。。。
第0.5章 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QE管理体系
对应 条款 4 4.1 4.2 4.3 4.4 5 5.1 5.2 5.3 6 6.1 6.2 6.3 7 7.1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2 7.3 名 称 组织所处的环境 理解组织及其组织所处的环境 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确定QE管理体系范围 QE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领导作用 领导作用和承诺 方针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策划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变更的策划 支持 资源 总则 人员 基础设施 过程运行的环境 监视和测量资源 组织的知识 能力 意识 总经理 ■ ■ ■ ■ ■ ■ ■ ■ ■ ■ ■ ■ ■ ■ ■ ■ ■ ■ ■ 管理者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车 间 B 车 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7.5 7.5.1 7.5.2 7.5.3 8 8.1 8.2 8.3 8.4 8.5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6 8.7 9 9.1 9.1.1 9.1.2 9.1.3 9.2 9.3 10 10.1 10.2 10.3 沟通 文件化信息 总则 创建和更新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运行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生产和服务提供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标志和可追溯性 顾客或外部提供的财产 防护 交付后活动 变更控制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不符合输出的控制 绩效评价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总则 顾客满意 分析与评价 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改进 总则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持续改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0.5章 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环境管理体系
对应 条款 4 4.1 4.2 4.3 4.4 5 5.1 5.2 5.3 6 6.1 6.2 7 7.1 7.2 名 称 组织所处的环境 理解组织及其组织所处的环境 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范围 环境管理体系 领导作用 领导作用和承诺 环境方针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策划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支持 资源 能力 7.3 意识 沟通 文件化信息 总则 创建和更新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运行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应急准备和响应 管总理经者理 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生产B生产车间 车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7.5 7.5.1 7.5.2 7.5.3 8 8.1 8.2 ▲ ▲ ▲ ▲
9 9.1 9.1.1 9.1.2 9.2 9.3 10 10.1 10.2 10.3 绩效评价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总则 合规性评价 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改进 总则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持续改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主管领导:■ 配合领导:□ 主管部门:▲ 配合部门:△
第0.6章 QE方针
管理方针(例如)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创新求发展
全生命周期关注环境,发展绿色产品 推动全员参与管理,持续提升绩效水平
其内涵:
l、公司承诺持续增强客户满意,关注相关方要求,以质量为基础,降低环境影响,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创新管理,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引领产业发展;
3、全生命周期关注环境影响,不断降低环境污染,努力发展绿色产品;
4、建设全员参与质量和环境管理机制,持续提升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绩效水平。
总经理:xx
2017- xx - xx
第0.6章 QE目标、指标
QE目标、指标
方针是制定和评审目标的框架,公司的目标应按公司级、部门、岗位、关键过程确定相关的目标,确保公司战略实现。
每年年度总结之后,绩效考核部门在进行绩效分解考核时,应考虑公司质量、环境管理的涉及的主要绩效,可以与责任制、经营计划、生产计划等结合。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涉及稳定提供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涉及顾客满意等;
环境涉及污染物管理绩效、能源资源使用。 针对每一个目标要形成措施并明确以下内容: 目标 责任 部门 措施 资完成 考核 考核 考核 金 时限 方法 频次 部门 公司应在每次管理评审、年度总结后,由绩效管理部门对目标进行修订,形成年度目标体系,每个年初另行发布。
具体目标见附件四。
l. 总则
公司QE管理体系能证实公司有能力持续性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服务;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的环境表现。
通过QE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应用,以及保证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及相关方的满意。 2 引用标准
GB/T19000-2016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2016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4001-2016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本手册采用的术语和定义除了GB/T19000-2016、GB/T24001-2016给出的术语和 定义外,另补充如下: 3.1 QE:质量环境的简称。
3.2 法规性文件:由全国人大制定和发布的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 特别行政区法规和国务院各部委等制定和发布的规章。
3.3 政策性文件;由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综合办门、上级主管部门等下发的有关政 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文件〔包括通知、指令等〕
3.4 内部文件:指公司制定的QE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公文、通知等。 3.5 外来文件: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设备随机资料与QE管理有关的各类行文等。 3.6 工作环境:指人员作业时所处的一组条件〔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环 境的影响等〕。 第4章 公司所处的环境 4.1 理解公司及其环境
公司应依据内外环境变化,由管理者代表负责,XXX部门协助组织相关部门对公司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XXX部门确定影响组织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外部环境要考虑来自于国际、国内、地区和当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等环境
因素,内部环境要考虑与组织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绩效有关的因素。
由相关部门负责对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监视和评审,对于收集的相关信息及时上报XXX主管部门汇总并上报高层。
由高层领导利用有效的分析工具,针对这些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对实现公司宗旨、战略方向、QE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影响及所带来的风险,并由责任部门依据影响程度,制定相关措施,并跟踪措施的有效性。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识别并确定,与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如顾客、供方、政府、主管部门、投资者、职工、竞争对手、研发机构等),明确责任部门定期对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行监视和评审。
对识别出的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由高层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确定这些需求和期望对组织的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影响,并由责任部门依据影响程度,制定相关措施,并跟踪措施的有效性。 4.3 确定QE管理体系的范围
4.3.1结合内部和外部因素、有关相关方的要求以及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公司的QE管理体系范围:
边界:位于X市XX工业区XX街道XX号内 产品:xx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
4.3.2公司已按GB/T19001《QE管理体系 要求》、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要求建立并保持QE管理体系;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全部适用。
质量管理体系如果有不适用条款,请按不适用条款描述不适用的条款及理由。例:
我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不适用GB/T 19001标准中条款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原因是:公司产品完全依据按国家及行业设计要求生产,不能进行任何更改和 修订,不承担因设计和开发所产生的法律法规责任,故不适用。 4.4 QE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1 公司按GB/T19001、GB/T24001标准建立QE管理体系,将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
4.4.2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且应:
a〕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包括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和主要风险; c〕确定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包括监视、测量和相关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运行和控制有效;
d〕配置必要的可用的资源和获得必要的信息,支持过程的运行和监视; e〕分派这些过程的职责和权限;
f〕应对公司战略分析过程所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g〕评价这些过程,实施所需的变更,以确保实现这些过程的预期结果,包括改进环境表现〔行为〕;
h〕改进过程和QEO管理体系。 4.4.3 在必要的范围和程度上,公司应:
a〕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支持过程运行; b〕保留确信其过程按策划进行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4.4.4 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外包过程包括:
过程:
服务:设备大修、运输服务、售后维修、检定管理、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1.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对QE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和承诺,通过: a〕对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承担责任;
b〕确保制定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指标,并与公司的环境和战略方向相一致;
c〕确保QE管理体系要求融入公司的业务过程; d〕促进使用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维; e〕确保QE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是可用的;
f〕沟通有效的QE管理和符合QE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g〕确保QE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h〕促进、指导和支持人员为QE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奉献; i〕推动改进;
j〕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 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确保以下方面,证实其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如政府部门会议、展会、行业会议、互联网、技术联盟、客户座谈会等方式)识别和确定顾客、社会和相关方要求及期望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针对这些要求和期望,确定其能够影响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以及增强顾客满意能力的风险和机遇,并制定应对措施。在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策划时,将这些措施予以落实,以确保全体职工理解并持续满足以上要求和期望,始终致力于增强顾客、社会和相关方满意。 5.2 QE方针 5.2.1 制定方针
总经理组织制定、实施和保持公司的QE方针,QE方针应:
a) 依照QE方针建立QE目标、指标,并为评审QE目标、指标提供框架; b) 适应公司宗旨和环境并支持其战略方向;
c) QE方针与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环境影响相适应,包括对满足顾客和相关方适用要求、污染预防、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公司应遵守的其他要求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5.2.2 沟通QE方针
QE方针作为形成文件的信息,对公司内、外部公开,确保QE方针传到达所有为公司或代表公司工作的人员,通过宣传、培训使职工理解QE方针并有效执行;
适宜时,QE方针可以通过网站、宣传册等方式为相关方所获取; 5.3 岗位、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按确定的组织机构图及岗位设置,确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详见附件一),下发相关部门并确保全体职工得到沟通和理解,以促进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在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时,应确保:
a) 符合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b) 确保各过程获得其预期输出;
c) 向最高管理报告质量管理体系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绩效及改进的时机; d) 确保在整个组织推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e) 确保在策划和实施管理变更时保持其完整性。
b)总经理在公司的管理层中任命一名管理者代表,赋予其直接向总经理反馈信息的权力,其职责和权限见本手册第0.2章《管理者代表任命书》的规定。 6 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由总经理组织对QE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在策划QE管理体系时,应考虑本手册第4.1条款确定的影响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外部因素和第4.2条款识别的影响管理体系运行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明确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 a〕确保QE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 b〕增强有利影响; c〕防止或减少不利影响; d〕实现改进。 6.1.2公司应策划
a〕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b〕如何在QE管理体系过程中整合并实施这些措施; c〕如何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6.1.3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应与其对于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潜在影响相适应。 6.2 环境因素
6.2.1 XXX部门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组织各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登记、更新管理,识别和评价应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控制程序》执行。 6.2.2 环境因素的识别必须在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中,确定它能够控制和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并应考虑生命周期观点。确定环境因素时,必须考虑:
a〕变更,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以及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b〕异常状况和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c)环境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应尽可能量化。
6.2.3 XXXX主管部门确定环境因素及环境影响识别方法、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准则,组织相关部门识别其职责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及环境影响,并依据评价准则确定具有或可能具有的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组织应保持环境因素及相关环境影响、用于确定其重要环境因素的准则、重要环境因素的相关文件化信息; 6.2.4 适用时,在各层次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
6.2.5 当公司的活动、产品及服务的发生变化时,组织应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更新,应定期进行评估对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宜性。 6.3 合规性义务
相关部门定期通过网络、政府、环保部门、行业网站等渠道收集、评价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国家及地方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等合规义务,以确保其有效性。
收集到最新相关部门收集的合规性义务,统一汇总XXXX部门,由XXX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识别合规性义务中的要求,并应这些要求融入到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中。
各部门已确认的合规性义务要求传到达全体职工及相关方,在《合规性义务及评价控制程序》中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公司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并检查法律、其它要求等合规义务的遵守情况。
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对法律及其它要求的时效性进行定期确实认和更新。 公司应确保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QE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其他要求等合规义务加以考虑,并评价其措施有效性。
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获取、评价、更新及执行等具体按《合规性义务及评价控制程序》实施。 6.4 QE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4.1 总经理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制定适合公司的QE目标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在相关的职能、层次、过程上建立目标,QE目标应:
a) 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产品所需要的内容;应考虑公司自身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和意见。
b) QE目标应与QE方针保持一致,是可测量的,考虑适用的要求,与产品和服
务合格以及增强顾客满意相关;并在相关职能和层次和QE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上分解。
c)环境目标应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 公司应向职工宣传QE目标,使职工理解并执行。
e) 由XXXX部门定期组织各层级QE目标的考核,管理评审时应评审QE目标的适宜性并及适时更新。
6.4.2 公司应策划支持QE目标实现的行动措施,应明确:
a) 每一个QE目标的职责部门、实现目标的方法、时间进度和需要的资源包括经费预算等内容。
b) 行动规划经综合办整理、确认后,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c) 各部门按根据所批准的行动措施的要求进行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XXX部门定期监督、评价实施情况,包括用于监视实现可测量的QE目标的进程所需的参数。实施过程假设发现客观原因导致行动措施无法按预期的安排完成时,相关部门应及时向综合办反馈,由后者进行事实确实认及原因调查并将变更的内容报告管理者代表和总经理,由总经理批准变更的方案。
d) 公司应将有效的行动措施程序化并融入各业务流程。 6.5 变更的策划
当公司确定需要对QE管理体系进行变更时,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变更的策划工作,策划应按本手册第4.条款所策划的方式实施,并考虑:
a〕变更目的及其潜在后果; b〕QE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c〕资源的可获得性;
d〕职责和权限的分配或再分配。 7 支持 7.1 资源 7.1.1 总则
总经理负责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QE管理体系提供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信息等资源;资源的提供应考虑现有内部资源的能力和局限性、需要从外部供方获得的资源。
7.1.2 人员
公司应按QE确定岗位及能力要求,配备所需的人员,以有效实施QE管理体系并运行和控制其过程。 7.1.3 基础设施
7.1.3.1根据QE管理体系要求,公司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运行过程并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具体包括:
a) 建设物和相关设施,包括办公场所、生产现场、检验、仓库、环保处理所涉及的建筑物;采暖、通风、动力等相关设施。
b) 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这里涉及到办公、生产和服务、检验等过程有关的设备及办公软件等管理,一般包括办公设备如电脑、设计和开发软件;生产设备;特种设备;动力设备;环保设备等,从其配置、采购、验收、操作、维护、大小修及报废管理等。
c) 运输资源,包括运输车辆管理等。 d)信息和通信技术等设施管理。
7.1.3.2 由XXX部门负责制定设施和设备管理制度、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对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7.1.3.3 XXX部门负责建立公司的设备台帐,收集设备档案,尤其是特种设备档案,负责组织编制重要设备的操作规程,并组织开展设备的检修及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7.1.3.4公司办公场所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备及运输资源、信息和通信技术 等设施由XXXX部门负责,属于生产车间的由生产车间负责。 7.1.4 过程运行的环境
7.1.4.1公司应确定、提供并维护所需的环境,以运行过程并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公司应从物质的、心理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因素等方面为职工实现产品的符合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此应做到:
a) 配置适用的办公场所、生产场所、检验和化验场所及仓库等; b) 配置必要的通风、照明、消防器材等; c) 配置必要的劳保用品、环保设备等。 7.1.4.1工作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a) XXX部门对负责对办公工作环境进行管理,保持办公场所的清洁有序,实施
文明办公;
b) 生产部负责对相关的生产环境的控制并组织实施,确保其满足产品实现需要的环境条件;
c) 设备部负责对相关的检测环境的控制并组织实施,确保满足检测需要的环境条件;
d)当生产、检测仪器设备有特殊的工作环境要求时〔如洁净度、防静电、温 湿度等〕,应按其要求得供符合要求的工作环境。
e) 公司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倡团队精神,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
更好发挥职工的潜能。
f) 各部门维护和保持本部门工作环境符合要求。 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 7.1.5.1 总则
公司应确定并提供确保结果有效和可靠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资源,并对监视和测量设备予以控制,确保其适合所进行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的类型;确保其得到维护,持续适合其用途,为产品、环境符合规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作为监视和测量资源适合其用途的证据如测量设备资料等文件的信息由XXX部门予以保留。 7.1.5.2 测量溯源
a) 根据顾客、相关方的要求,或者公司认为需要测量溯源时,由XXX部门负责测量溯源工作。
b) XXX部门负责建立测量设备台账, 负责按测量设备校准计划进行内部周期自校或送国家计量机构进行检定,自校的需制定自校规程;测量设备应具有标识,以确定其状态。
c) 对测量设备予以保护,防止可能使校准状态和随后的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损坏或劣化。使用测量设备时,应防止因调整不当而使其校准失效;在搬运、贮存期间应防止挤压、震动、摔、磁、潮,确保测量设备的准确度和适用性完好。
d〕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不符合预期用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除了对测量设备进行检查重新校准外,对以前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对产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予以评价和记录,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重新监测、追回产品、环境影响评价等。
e) 相关的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7.1.6 公司的知识
a)由XXX部门负责公司的知识管理工作,组织识别各过程所需的知识,以运行过程并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
b) 知识可以来自公司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如顾客、供方、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市场、研发机构等,按照公司的管理规定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有效识别、收集和传递; 按照“确认效果→决定推广→上下传递→全面实施” 的程序来实现最正确实践共享。
c)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公司应定期审视现有的知识,明确规定知识来源、收集内容、收集方式、收集部门、收集频次、传递方式,来获取更多必要的知识和知识更新。
d) 公司并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专业会议、行业会议、标准等方式,从外部收集相关的知识; 通过工作总结、QC小组、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分析会等方式收集内部相关的知识。
e) 知识主管部门XXXX对各部门上报的知识进行登记、注册、评估、分级,构建知识库,对纷杂的知识内容〔标准、技术、方案、策划、制度、总结等〕和格式〔图片、word、excel、ppt、pdf等〕分门别类管理。
7.2 能力
a)对于从事影响影响QE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的活动、可能产生重大质量、环境影响的活动的工作人员,从其所受教育、培训或经历等方面明确相关岗位能力要求,选择具备有相应能力的人员承担。
b) XXX部门按照职工上岗要求及公司经营需要组织对新职工进行上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培训应考虑不同层次人员的职责、能力及文化程度,也应考虑工作活动的风险。
c) XXX部门应定期对相关岗位人员能力进行评价,当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取措施如培训、辅导、重新分配工作,或者招骋、分包给胜任的人员等。
d ) 适用时,组织应对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时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考试、现场操作等方式,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e) XXX部门应保持相关职工的教育、培训、和经历等、特种岗位人员资格证书相关记录,作为人员能力的证据。 7.3 意识
XXX部门通过培训、文件学习、企业文化建设、拓展、视频等方式,提升全体职工的质量、环保意识,确保在其控制下的本公司或代表本公司工作的职工能知晓公司的QE方针;认识到他们对QE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奉献,包括改进绩效的益处;认识到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环境影响,不符合QE管理体系要求以及未履行公司的合规义务的后果。 7.4 信息沟通和交流
a) 总经理应组织建立、实施并保持与QE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 所需的过程,确保各部门和职工能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协商相关的QE信息,确保公司职工及相关方人员了解本公司的各项QE要求,为QE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保证,相关部门应做好内外部信息及其交流证据的保存和管理工作。
b) 信息交流包括组织内部的QE信息,也包括外部的QE信息。通过沟通确保受其控制人员知晓:管理方针、相关的目标、他们对QE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奉献,包括改进绩效的益处;适当时包括管理体系的变更;不符合QE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等。
c) XXX部门负责沟通和交流的归口管理,策划信息交流过程时,应考虑公司的合规义务,确保所交流的信息与QE管理体系形成的信息一致且真实可信。
d) 公司应对QE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
e) 由相关部门按照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及其合规义务要求,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外部交流,与外部相关方有来往的部门的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答复应保持相关文件化信息。
f) XXX部门负责QE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等合规义务的收集和传递。
j) 信息沟通和交流的具体内容、途径、方式、频次、人员和内容等按公司制定的《信息交流控制程序》执行。 7.5 文件化信息 7.5.1 总则
根据公司体系覆盖的产品、环境因素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建立和保持QE管理体系文件化的信息,文件化的信息包括:
a〕按GB/T19001、GB/T24001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形成的文件,包括经总经理批
准发布的QE方针和QE目标。
b〕公司为确保QE管理体系应用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得到有效控制所需的形 成文件的信息包括现有的文件和记录。
c〕文件化信息还包括与公司生产经营、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标准、政府机构的行政文件等。 7.5.2 文件化信息的创建、更新和控制
7.5.2.1由XXX部门负责文件化信息工作的归口管理,在创建和更新形成文件的信息时,公司应确保适当的标识和说明〔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编号或文献编号等〕以及格式〔如:语言、软件版本、图示〕和载体〔如:纸质、电子格式〕。公司的文件化信息主要包括相关的文件、记录等。 7.5.2.2 文件的控制
a)XXX部门负责QE手册、程序文件等QE体系文件的控制工作〔除产品技术标准外〕,XXX部门负责政策性和法规性文件以及国家、行业产品标准、检验标准的管理工作; b)对QE有影响的岗位均需编制文件加以控制,并保证必要的文件; c)QE手册、程序文件由XXX部门组织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d)作业指导书及其它支持性文件由相关部门编写,部门负责人审核,公司分管领导批准;
e)为使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文件发布前应得到批准;
f)对文件的修订版次做出规定,确保工作场合得到有效文件;文件更改在重新发布前,还应得到再次批准;
g)文件的编写应清楚易读,受控文件通过加盖受控印章加以识别;文件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h) 确保对QE管理体系的策划和运行进行必要的外来文件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i)归口管理部门应建立收文、发文控制清单,确保文件发放、更改和修改的状态得到识别;
j) 及时撤回失效或作废文件,对需要保留的文件,应进行适当的标识; k)公司制定《文件控制程序》指导文件的控制工作。 7.5.2.3 记录控制
公司建立和保持记录;记录是公司证明产品以及过程是否符合要求、QE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运行的证据,应予以控制;XXX部门负责记录的归口管理;公司编
制《记录控制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好处置所需的控制。
a)按标准、体系文件要求建立记录; b)记录应按要求标识;
c)记录应保持完整、清晰、真实,易于识别和检索; d)记录保存期限要满足顾客、适用法律法规的要求; e)记录的保存环境应干燥、通风、防霉、防蛀; f)记录过期后的处置。
8 运行
8.1 质量体系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1.1为满足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要求,公司应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所需的过程进行策划、实施和控制。
8.1.2本手册覆盖的xx产品,其质量目标依据相关的国家、行业产品标准,同时公司制定了相关的产品检验标准,其中包括检验项目、检验要求、检验方法以及合格判定要求等。
8.1.3公司对产品已在QE手册和程序文件中明确了满足产品QE要求的方法,公司对承接有重大特殊要求的产品、项目或合同,均事先进行质量策划,质量策划与公司QE管理体系所有要求相一致,必要时编制质量计划。内容应包括:
a)产品、项目或合同应到达的质量目标或技术要求; b)针对某一具体产品和服务所需建立的过程和子过程;
c)过程实施的阶段,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符合产品和服务要求所需配备的资源;
d)应采用的工艺流程、特定程序、方法和工艺规程等;
e)具体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f)证明过程已经按策划进行并证实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所必要的记录,如工艺参数监控和检验记录;
g)为到达质量目标而采取的其它措施和方法。
8.1.4质量计划的制定应适合组织的运行需要,可直接引用QE手册和其他文件的相关章节或内容,是对现行的QE管理体系要求的补充和增强。
8.1.5公司应控制策划的变更,评审非预期变更的后果,必要时,采取措施减轻不利
影响。
8.1.6公司组织按照质量计划的要求实施过程控制,并确保外包过程受控。 8.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2.1 顾客沟通 与顾客沟通应包括:
a) 由市场营销部门负责通过广告、宣传册等方式,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b) 合同、订单执行过程中,由销售部门负责处理问询、合同或订单有关的信息,包括变更管理。
c) 对顾客面谈、信函、 、 、顾客满意调查、走访等方式获取有关产品和服务的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投诉。对于顾客投诉实行首问负责制,由市场营销部人员热情耐心详实地进行解答并记录,暂时未能解答的,应详细记录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后予以答复。对顾客反馈的有关信息或投诉,分别按《顾客满意度控制程序》或《改进控制程序》执行。 d) 处置或控制顾客财产。
e) 沟通的内容关系重大时,市场营销部应组织制定有关应急措施的特定要求。 8.2.2 产品和服务要求确实定
8.2.2.1在确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时,XXX部门应负责收集、明确顾 客要求,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得到规定,包括: a)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如产品标准等。
b) 公司认为必要的要求,如售后承诺、保持期、保修服务等。
8.2.2.2公司应确保对顾客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公司声称的要求。 8.2.3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
8.2.3.1每个月XXX部门按市场反馈的销售信息,针对销售合同的情况,组织有关相关部门进行评审,以确保公司有能力满足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在承诺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之前,组织应对如下各项要求进行评审:
a) 顾客明示的要求,包括产品品种、规格、数量、交货期、交货方式 、质量 要求等。
b)顾客没有明确要求,但预期或规定的用途所必要的产品要求。这是一类习惯上隐含的潜在要求,公司应作出承诺。
c〕规定的要求;
d〕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要求; e)与先前表述存在差异的合同或订单要求。
8.2.3.2假设与先前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存在差异,公司应确保有关事项已得到解决。 8.2.3.3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分类有:常规要求;特殊要求。常规要求评审由市场营销部根据库存量直接做出评审确立。特殊要求评审由总经理组织市场营销部、生产技术部、质量管理中心等有关人员参与评审,总经理作最终评审结论。 8.2.3.5假设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在接受顾客要求之前,应对其确认。 8.2.3.6 市场营销部应保留合同或订单的评审结果以及形成文件的产品和服务的新要求。
8.2.4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
当合同需要变更时,市场营销部负责评审并把所变更的要求与顾客和原评审部门协商一致,并将修改的合同条款信息通知相关部门。 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 8.3.1 总则
公司应建立、实施和保持适当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以确保后续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8.3.2 设计和开发策划
在确定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和控制时,公司应考虑: a〕设计和开发活动的性质、持续时间和复杂程度; b〕所需的过程阶段,包括适用的设计和开发评审; c〕所需的设计和开发验证和确认活动; d〕设计和开发过程涉及的职责和权限;
e〕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资源: f〕设计和开发过程参与人员之间接口的控制需求; g〕顾客和使用者参与设计和开发过程的需求; h〕对后续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要求;
i〕顾客和其他有关相关方期望的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水平; j〕应充分考虑与环境影响,产品生产、使用安全有关的因素。 k〕证实已经满足设计和开发要求所需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公司对参与设计和开发活动的不同的工作部门、工作小组之间接口进行管理,对
于重要的设计开发信息以“设计开发信息联络单”的形式进行沟通。 8.3.3 设计和开发输入
8.3.3.1 设计和开发输入以《设计任务书》形式明确,应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特性要求等。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公司承诺实施的标准或行业标准、顾客的特殊要求。 c〕适用时,来源于以前类似设计的信息。 d〕设计负责人以及完成的期限。
e〕由产品和服务性质所决定的、失效的潜在后果。 f〕设计和开发所必须的其他要求。
8.3.3.2开发中心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设计任务书》输入要求的适宜性和充分性进行评审,以满足设计和开发的目的,对其中不完善、含糊或相互冲突的要求作出澄清和解决。
8.3.3.3 开发中心应保留《设计任务书》等有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记录。 8.3.4 设计和开发控制
8.3.4.1开发中心应对设计和开发过程进行控制,规定拟获得的结果。 8.3.4.2设计和开发评审
a) 由开发中心负责人依据设计和开发计划的安排,在适宜的阶段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以及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b) 在评审过程中发现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评审的结果及任何必要措 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c) 目前公司的设计和开发评审方法:《设计任务书》的审批;设计输出文件的审批;样件的评价。 8.3.4.3设计和开发验证
a〕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设计和开发计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b〕适用本公司的验证方式有:样件的检验和试验;与以往的已证实的类似设计和开发相比较。 8.3.4.4设计和开发确认
8.3.4.4.1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设
计和开发计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8.3.4.4.2 适用本公司确实认方式有:
a〕由开发中心组织模拟使用条件下的试穿,对设计开发予以确认; b〕样品交付用户〔或委托方〕确认。
8.3.4.5 开发中心应针对评审、验证和确认过程中确定的问题采取必要措施。 8.3.4.6 开发中心应保留有关设计和开发控制的记录。 8.3.5 设计和开发输出
各设计人员根据《设计任务书》或其它输入要求进行设计活动,编制相应的设计输出文件以及样衣,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予以发放。设计开发的输出应满足以下条件:
a〕完全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各项要求;
b〕对于后续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过程是充分的,包括为原材料的采购及生产和服务提供信息;
c〕应包含或引用监视和测量的要求,如验收的标准、方法、验收人员资格及其它条件;
d〕必须规定对于预期目的、安全和正确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性。 组织应保留设计和开发输出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8.3.6 设计和开发更改
对产品和服务设计和开发期间以及后续所做的更改包括对顾客提出的更改要求应按设计策划要求进行适当的识别、评审和控制,并经分管领导批准后,才可以进行更改,以确保这些更改对满足要求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应保留以下形成文件的信息: a〕设计和开发更改; b〕评审的结果; c〕更改的授权;
d〕为防止不利影响而采取的措施。 8.4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4.1 总则
8.4.1.1公司应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在以下情况下,公司应
确定对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实施的控制:
a) 外部供方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将构成组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 b) 外部供方代表组织直接将产品和服务提供应顾客; c) 公司决定由外部供方提供的过程或过程的一部分。 我公司外部提供的有如下内容: 产品:如原辅材料等 过程:如型式检验过程
服务:如运输服务、售后服务等;
8.4.1.2公司应基于外部供方按照要求提供过程、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确定外部供方的评价、选择、绩效监视以及再评价的准则,并加以实施。对于这些活动和由评价引发的任何必要的措施,组织应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
8.4.1.3 外部供方的选择和评价,由XXX部门负责收集初选对口的外部供方,对外部供方的评可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的方式:
a)对外部供方的QE管理体系进行现场评估; b)对第三方出具的QE管理体系证明进行评估; c) 以性能检验试验为基础的样品评估; d) 产品的试用评估; e)对履行合同能力进行评估; f)其顾客群;
e)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其控制管理。
3、XXX部门负责建立合格外部供方档案,以便对其进行管理。合格外部供方名录应呈交总经理批准后方可生效。
4、 合格外部供方的跟踪控制
a) 对出现较严重QE问题或类似的问题多次出现的情况,管理部应要求外部供方限期整改。对无明显改进的报总经理批准后取消其合格外部供方资格。
b) 每年初,管理部根据上年度合格外部供方的信息,对外部供方重新评价。假设因此发生合格供方的变化,建立新的《合格外部供方名录》须重新审批。 8.4.2 控制类型和程度
8.4.2.1 公司应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不会对组织持续地向顾客交付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8.4.2.2 公司应:
a)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保持在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之中; b〕规定对外部供方的控制及其输出结果的控制; c〕考虑:
1〕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对组织持续地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2〕由外部供方实施控制的有效性;
d〕确定必要的验证或其他活动,以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 8.4.3 提供应外部供方的信息
8.4.3.1根据生产需要,由相关部门负责填写请购单,请购单应按要求填写完整,管理部根据各部门的请购单,编制采购单,采购单经总经理审批后,由管理部组织采购。通过逐级审批,以确保在与外部供方沟通之前所确定的要求是充分的。 8.4.3.2 与外部供方沟通的内容
除了采购资料包括请购单、采购计划等文件要求外,采购员在采购时,要清楚地说明对外部供方的以下要求:
a) 产品品种规格、数量、质量要求、包装方式或其他要求; b)产品和服务;方法、过程和设备;产品和服务的放行的批准 c)能力,包括所要求的人员资格; d)外部供方与公司的互动;
e) 被公司所用的外部供方绩效的控制和监视;
f) 公司或顾客需要到外部供方现场实施的验证或确认活动; g) 适用的QE管理体系的要求,包括环保要求。
8.4.3.3由管理部负责与供方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明确采购要求,日常通过口头或 形式通知供方供货。 8.5 生产和服务提供 8.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8.5.1.1 公司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形成文件的信息如生产计划、工艺规程、检验标准等,以规定以下方面的内容:所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或进行的活动的特性以及拟获得的结果。 b)为了生产服务的质量,确定每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及管理制
度。
c)为生产的正常开展配置适当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d)根据监视和测量任务的要求,配备并使用适宜的监视和测量资源。 e)对生产服务提供过程及产品的特点进行适当的监视和测量,以验证是否符合过程或输出的控制准则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接收准则; f)配备具备能力的人员,包括所要求的资格; k)采取措施防范人为错误;
h)假设输出结果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并定期再确认;
i)规定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产品放行的方法,交付的条件、方式和相关的手续;规定交付后如何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 8.5.1.2 过程确实认控制
a) 生产中心明确公司需开展确认工作的过程,组织制定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操作规程;对这些过程及所使用的设备进行事先评估、鉴定,保存合格的评估、鉴定记录或证据;生产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考核,合格上岗。
b) 对这些过程进行持续监控并记录。 c) 过程再确认:
1〕当产品生产或研发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如材料;工艺;主要生产设施;工作环境;重要人员的变化等〕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对上述过程的适宜性进行重新确认,以证实该过程持续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
2〕每年定期确认一次。
d)经过识别,本公司XXXX、XXXX过程属需确认的过程。 8.5.2 标志和可追溯性
8.5.2.1为防止产品的混淆和误用以及到达产品追溯的目的,公司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按照监视和测量要求采用适宜的标识方式,以便识别产品及其检验状态,以确保产品和服务合格。。
8.5.2.2 XXX部门是负责标识和可追溯性归口管理。
8.5.2.3化验室的试剂、留样标识可采取标签、色笔书写等方法。
8.5.2.4采购物资的标识方法可以为:利用物资自有标识、挂标识牌、区域划分、编号区分、相关的记录等。
8.5.2.5生产过程主要用相关的生产记录、化验报告来标识。 8.5.2.6生产车间的产品使用标识牌标识。
8.5.2.7运输过程主要用相关的车辆运输记录、现场登记记录来标识。 8.5.2.8各过程检验状态标识主要采取在相关检验记录上备注。
8.5.2.9 XXX部门对销售产品的《产品调拨情况表》、销售时间、准运证号码等产
品的唯一性标识进行记录并保留。
8.5.2.10当需要追溯产品的生产历史状态时,由XXX部门根据生产、采购、检验、运输记录等产品各阶段的唯一性标识和记录开始追溯。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质量管理中心还应追溯到责任者及产生原因。 8.5.3 顾客或外部提供的财产
8.5.3.1 公司应妥善管理在公司控制或使用的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8.5.3.2 对公司使用的或构成产品和服务一部分的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进行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我公司:
顾客财产:顾客信息、顾客提供的图纸、样品等; 外部供方的财产:维修单位的设备等
8.5.3.3 假设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发生丧失、损坏或不适用的情况由相关部门报告XXX部门,由XXX部门负责与顾客或外部供方沟通并协商解决方法。 8.5.4 防护
组织应在生产和服务期间对输出进行必要的防护,包括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的输出、产品验收、储存、运输、交付等过程,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其各个过程的特点,通过标识、搬运、处置、污染控制、包装、贮存和保护措施等对其进行防护,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8.5.5 交付后活动
公司应满足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在确定所要求的交付后活动的覆盖范围和程度时,公司应考虑:
a〕法律法规要求;
b〕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潜在不期望的后果; c〕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用途和预期寿命; d〕顾客要求; e〕顾客反馈。
8.5.6 变更控制
a) 公司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更改进行必要的评审和控制,以确保持续地符合要求。
b) 公司应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包括有关更改评审结果、授权进行更改的人员以及根据评审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8.6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8.6.1由XXX部门负责依据公司产品检验标准实施检验工作,以验证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已得到满足。
8.6.2由XXX部门负责产品生产过程检验工作。 8.6.3由XXX部门负责大宗采购物资的验收工作。
8.6.4所有检验记录均应按检验标准中规定的检验项目填写,检验记录应能清楚表 明产品是否经过检验及合格与否,并由有权放行产品以交付给顾客的检验员审核、 签字。
8.6.5化验员应按要求进行相应岗位的检验资格培训,持证上岗。
8.6.6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规定的检验项 目均已圆满完成之前,产品不得放行。
8.6.7有关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记录包括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以及授权放行人员的可追溯信息应予以保存。 8.7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8.7.1公司应确保对不符合要求的输出进行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8.7.2公司应根据不合格的性质及其对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影响采取适当措施。这也适用于在产品交付之后,以及在服务提供期间或之后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8.7.3公司应通过纠正;隔离、限制、退货或暂停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告知顾客;获得让步接收的授权等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输出。 a)不合格采购物资的控制
1)由XXX部门负责组织不合格采购物资的识别、标识、隔离,并采取措施对不合 格物资进行处置,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
2) 不合格的采购物资统一做退货处理。 b) 不合格产品的控制
1) XXX部门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记录在相关检验记录中,并通知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标识,可能时进行隔离,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生产车间根据职权范围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2)公司对各类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有:退货、返工、报废等。必要时由XXX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并作出处置结论。
c) 当对不合格输出进行返工后,必须按原检验规定进行重新检验,以证实符合要求。
d) 对于已交付给顾客的产品,或在产品开始使用后,发现(可能)不合格时, XXX部门需组织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必要时由XXX部门与顾客协商处理的方法,以满足顾客的正当要求。
e) 如相关部门对质量管理中心的处置结论有异议时,报管理者代表裁决。 8.7.4不合格输出的控制的相关记录应加以保持,包括描述不合格;描述所采取的 措施;描述获得的让步;识别处置不合格的授权等。
8.7.5由XXX部门负责不合格品控制的归口管理,公司制定《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
以规定不合格输出控制以及不合格输出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 8.8 环境体系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8.1公司应建立、实施、控制并保持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以及实施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和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所识别的措施所需的过程,通过建立过程的运行准则以及按照运行准则实施过程控制。
8.8.2公司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性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任何有害影响。
8.8.3采购部负责确保对外包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公司编制《采购控制程序》规定对这些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类型与程度。 8.8.4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公司应:
a〕在《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中,明确控制措施,确保在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环境影响,并提出环境要求;
b〕在《采购控制程序》中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相关环境要求;
c〕考虑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相关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的需求。
8.8.5 XXX部门归口负责环境体系运行的策划和控制管理,相关的文件化信息应保
持,以确信过程已按策划得到实施。
8.8.6 针对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明确规定各重要环境因素的运行控制管理要求,
从人、机、料、法、环、测等环节确定环境因素的控制方法,包括主要污染物处置、检验方法要求等。
8.8.7 具体见重要环境因素 (如废水、废气、噪声、危险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
能源使用、物料使用、化学品管理等)的运行控制制度,要在其中规定控制的方法、流程要求、监视要求等内容。 8.9 应急准备和响应
8.9.1 公司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应对风险和机遇过程中识别的潜在紧急情况进行应 急准备并做出响应所需的过程。XXX部门归口负责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
8.9.2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各部门负责按紧急应变预案实施现场控制、处理,协助 综合办工作。根据紧急情况和潜在环境影响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紧急情况带来的后果;
8.9.3 做好异常与紧急事件的预防准备,以预防或减轻它所带来的有害环境影响。
a) 建立材料、设施安全特性档案。
b) 定期检查环境相关的环保、安全、消防、用电等设施的安全状况。 c) 对职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d) 制定相关的紧急应变预案,可行时,定期组织演练相关程序或预案,根据演练情况,定期评审并修订过程和策划的响应措施。
8.9.4 紧急事件事后处理
a)紧急情况发生后,XXX部门应组织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并通过召开会议向公司中层以上干部报告调查结果。
b) XXX部门在紧急事件发生后,应组织对原紧急应变预案进行评审和修订,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8.9.5 适用时,向有关的相关方,包括在公司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8.8.6 公司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对该项工作进行指导,相关的记录应予以保留,以确信过程按策划予以实施。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 总则
9.1.1.1公司应策划并实施与质量、环境有关的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并确定:
a) 需要监视和测量什么;
b) 需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以确保结果有效; c) 评价QE绩效所依据的准则和适当的参数; d) 何时实施监视和测量;
e) 何时对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f) 9.1.1.2质量管理体系监视的监视、测量 g) a) 管理体系目标完成情况; h) b) 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i) c) 顾客满意程度;
j) d) 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k) e) 策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l) f) 针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m) h) 外部供方的绩效; n) i) 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等
9.1.1.3 公司应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应保留适当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以作为结果的证据。 9.1.2 顾客满意
9.1.2.1市场营销部通过一定的方式收集顾客对其需求和期望已得到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9.1.2.2公司对顾客满意程度采用定量分析法或定性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9.1.2.3市场营销部根据分析结果,评价组织QE管理体系当前的业绩、与顾客及市场需求的差距、并做出改进建议。
9.1.2.4有关顾客满意度的监测、评审和利用按《顾客满意度控制程序》执行。 9.1.3 环境的监视和测量
9.1.3.1XXXXX负责明确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的监测项目及具体监测要求,各部门应按要求开展检测工作,并做好记录。需要时,委托环
保部门进行测定。
9.1.3.2通过各类的监视和测量评价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9.1.3.3监测和测量的主要内容:
a)公司的环境表现,如公司采取污染预防措施收到的效果,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效果,对重大环境因素控制的结果等。
b)公司有关环境管理的运行控制,如运行检查情况、运行结果是否偏离目标指标。 c)公司环境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d)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
9.1.3.4监测和测量的结果超标时,应重新测量一次,假设仍超标,由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纠正或纠正措施并实施,具体按《改进控制程序》执行。
9.1.3.5公司应按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及其合规义务的要求,就有关环境绩效的信息进行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
9.1.3.6公司应保存对上述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的记录。
9.1.3.7公司制定《环境监测控制程序》、《合规性义务》对环境的监测和测量工作进
行指导。
9.1.4 合规性评价
9.1.4.1 公司应建立、实施并保持评价其合规义务履行情况所需的过程,制定《合规性义务和评价控制程序》,对合规性评价工作进行指导。。
9.1.4.2 XXX部门定期组织评价对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其他合规义务要求的遵循情况,根据合规评价结果,必要时采取措施;保持其合规情况的知识和对其合规情况的理解。
9.1.4.3 公司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9.1.5 分析与评价
9.1.5.1由XXX部门负责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归口管理,负责确定各部门需收集分析的数据和信息。
9.1.5.2各部门对来自监测活动的结果及其他相关来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和评价。
9.1.5.3 通过数据和信息分析和处理,以获得如下分析评价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顾客满意程度;QE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策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针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外部供方的绩效;QE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等。
9.1.5.4 数据和信息分析部门应按规定的统计频次完成数据和信息分析,并将数据和信息分析结果提交综合办。
9.1.5.5XXX部门将汇总后的数据和信息分析结果呈报管理者代表,需要时按相关文件 规定实施改进工作。 9.2 内部审核
9.2.1 XXX部门负责制定年度审核计划,原则上内部审核工作一年开展一次,时间间隔不能超过12个月,当组织环境、相关方要求和期望、法律法规要求、资源、产品或服务主要特性、环境因素有重大变化时可适时增加审核次数。通过内部审核以提供有关QE管理体系的以下信息:是否符合公司自身的QE管理体系要求以及QE标准的要求;QE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9.2.2管理者代表负责年度审核计划的审批,年度审核计划包括频次、方法、职责、 策划和报告要求,规定每次审核的审核准则和范围;负责任命内审组以及审批内部 审核计划。
9.2.3审核组长负责审核计划的制定,审核计划的制定应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 的状况和重要性、对组织产生影响的变化、以往前审核的结果、所涉及活动的环境 重要性、顾客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等。审核计划经管理者代 表审批后实施。
9.2.4审核过程应客观、公正,审核结果应按规定进行记录。内审员应经过培训合 格上岗,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的工作没有直接责任,且相对独立于被审核部门。 9.2.5审核结束后,审核组长应编制审核报告,经管理者代表确认后,将审核报告 提交总经理。
9.2.6责任部门对本部门的不合格项实施纠正和纠正措施。内审员对纠正和纠正措 施的实施结果和有效性及时进行追踪确认,并记录验证结果,由质量管理中心统一 汇总后存档。
9.2.7审核结果及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实施结果应提交管理评审。
9.2.8XXX部门负责内部审核的归口管理,公司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对审核的具体策划、实施、形成记录以及报告结果的职责和要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9.3 管理评审
9.3.1公司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管理评审会议,以确保QE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一致。
9.3.2 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会议,管理者代表及各部门负责人准备有关的评审资料。 9.3.3管理评审的输入包括:以往管理评审跟所采取措施的情况;与QE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有关QE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的信息包括其趋势:来自顾客及相关方的交流信息包括顾客满意和相关方的反馈等,QE目标的实现程度,QE过程绩效,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不合格以及纠正措施,监视和测量结果,审核结果,外部供方的绩效;资源的充分性;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改进时机。 9.3.4管理评审的输出包括:对QE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改进的时机以及决策;QE目标未实现时需要采取的措施;QE管理体系所需的变更;如需要,改进QE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过程融合的机遇;资源需求;任何与组织战略方向相关的结论等。
9.3.5 管理评审会议结束后由XXX部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求进行总结,编写《管理评审报告》。
9.3.6 相关人员应实施和跟踪已决定的改进措施。 9.3.7 相关的管理评审记录由XXX部门负责保留。
9.3.8 公司制定《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对管理评审工作进行控制。 10 改进 10.1 总则
公司应确定和选择改进时机,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以及实现QE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这应包括:
a〕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要求并关注未来的需求和期望; b〕纠正、预防或减少不利影响; c〕改进QE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10.2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10.2.1各部门发现不符合时应对不符合做出应对,并在适用时由责任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调查不合格原因,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以控制和纠正不合格, 处置所产生的后果包括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
10.2.2公司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不符合来源主要有:产品生产、质量环境监控发现的不合格;管理评审、内外审发现的不合格;顾客投诉以及其它不符合体系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合规义务要求的情况等。
10.2.3XXX部门负责管理评审、内外审发现的不合格,环境不符合以及其它不符合
QE管理体系要求情况的控制工作;质量管理中心负责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监控发现的不合格、顾客质量投诉以及不符合相关产品标准、法律法规和合规义务要求情况的控制工作;市场营销部负责顾客服务投诉的处理。
10.2.4 公司通过以下活动,评价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以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防止其再次发生或者在其他场合发生:
a) 责任部门评审和分析不符合产生的所有原因,确定不合格的原因,原因尽可能详细和全面。
b) 责任部门应针对不符合原因,确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发生类似的不符合,实施所需的措施;
c) 当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订纠正措施涉及其他部门或有困难时,应归口向综合办/质量管理中心反馈,由综合办/质量管理中心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分析原因,制订纠正措施。
d) 重大的不符合由综合办/质量管理中心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不不符合原因分析及制定纠正措施,一般的不符合由责任部门负责进行不不符合原因分析及制定纠正措施。
e) 制定的纠正措施应与所产生的不符合的影响〔包括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 相适应。
f ) 责任部门负责实施相应的纠正措施。
g) 综合办/质量管理中心负责重大不合格纠正措施实施情况的跟踪验证,责任部门负责一般不符合纠正措施实施情况的跟踪验证;以评价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对于效果不明显的应采取进一步的分析与改进,需要时,更新策划期间确定的风险和机遇以及变更QE管理体系。
10.2.5 不符合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纠正措施的结果应予以记录。 10.2.6 公司建立《环境不符合控制程序》、《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改进控制程序》指导改进工作的开展。 10.3 持续改进
公司应利用QE方针、目标,管理方案,审核结果,环境表现,数据和信息分析,纠正措施以及管理评审等分析、评价结果,确定是否存在应关注的持续改进的需求和机遇,持续改进QE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提升QE绩效。
附件一、职责描述
。。。。。
附件二、程序文件清单
1、文件控制程序 2、记录控制程序 3、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4、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5、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即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改进控制程序
7、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8、产品防护控制程序 9、顾客满意度控制程序
10、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控制程序
11、合规性义务和评价控制程序,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及评价控制程序 12、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14、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15、环境不符合控制程序 16、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17、对相关方施加影响控制程序 18、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19、组织的环境和相关方分析及管理控制程序 20、知识管理控制程序
附件三 《QE管理手册》与GB/T19001:2016/GB/T24001:2016标准对照 ISO9001条款 4 组织所处的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组织所处的环境 4.2 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确定QE管理体系范围 4.4 QE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方针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3变更的策划 7 支持 7.1 资源 7.1.1 总则 7.1.2 人员 7.1.3 基础设施 7.1.4 过程运行的环境 7.1.5 监视和策略资源 7.1.6 组织的知识 7.2 能力 手册章节号 ISO14001条款 第4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5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6章 第6.1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7章 第7.1章 第7.1.1章 第7.1.2章 第7.1.3章 第7.1.4章 第7.1.5章 第7.1.6章 第7.2章 4 组织所处的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组织所处的环境 4.2 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范围 4.4 环境管理体系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环境方针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2 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7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手册章节号 第4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5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6章 第6.1章 第6.2、6.3、6.4章 第7章 第7.1章 第7.2章
7.3 意识 7.4 沟通 7.5 文件化信息 7.5.1 总则 7.5.2 创建和更新 7.5.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 8.4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生产和服务提供 8.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8.5.2 标志和可追溯性 8.5.3 顾客或外部提供的财产 8.5.4 防护 8.5.5 交付后活动 8.5.6 变更控制 8.6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8.7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 总则 9.1.2 顾客满意 9.1.3 分析与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改进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5.1章 第7.5.2章 第7.5.2章 第8章 第8.1章 第8.2章 第8.3章 第8.4章 第8.5章 第8.5.1章 第8.5.2章 第8.5.3章 第8.5.4章 第8.5.5章 第8.5.6章 第8.6章 第8.7章 第9章 第9.1章 第9.1.1章 第9.1.2章 第9.1.5章 第9.2章 第9.3章 第10章 7.3 意识 7.4 沟通 7.5 文件化信息 7.5.1 总则 7.5.2 创建和更新 7.5.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应急准备和响应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 总则 9.1.2 合规性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改进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5.1章 第7.5.2章 第7.5.2章 第8章 第8.8章 第8.9章 第9章 第9.1章 第9.1.1、9.1.3章 第9.1.4章 第9.2章 第9.3章 第10章
10.1 总则 10.2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10.3 持续改进
第10.1章 第10.2章 第10.3章 10.1 总则 10.2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10.3 持续改进 第10.1章 第10.2章 第10.3章
附件四 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流程图
附件五 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流程图
附件六 管理体系目标(例如)
质量目标
1) 顾客满意度≥95%
2) 产品成材率≥99% 3) 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 4) 关键岗位人员流失率 5) 产品市场占有率 6) 顾客投诉率
环境目标指标
序环境目标 环境指标 号 1 控制废水的排确保达标排放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一级标准 放 PH:6-9、BOD5≤20mg/L、CODcr≤100 mg/L、氨氮≤15 mg/L SS≤70mg/L 2 控制有机废气确保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二级标的排放 准 苯≤12mg/m3 甲苯≤40mg/m3 二甲苯≤70mg/m3 3 控制噪声的排确保达标排放 《工业企业噪声标准》二类标准 昼间≤放 65分贝 夜间≤55分贝 4 单位产品的能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如电耗、蒸汽、水等) 源消耗 5 单位产品的材如产品收率、材料消耗等 料消耗 针对以上目标和指标,由绩效管理部门逐层、分级进行分解,针对
以上目标形成管理方案。
总经理:xx 2016-03-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