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2.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 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终点。 5. 教师
我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 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即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学校课程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8.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9. 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0.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 11.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2. 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定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3.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
- 1 -
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4.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5.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6. 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简答题
1.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的技术现代化
3.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 2 -
5. 学校文化的特征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6. 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
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③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④互补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地品质 ⑤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7.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 素质教育的含义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9. 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论述
㈠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㈡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没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 ㈢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敬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a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 b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c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关。 ③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a了解学生的能力
b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c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0. 学生的本质属性
㈠学生是人
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②学生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 3 -
11.
12.
13.
14.
15.
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①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论述) ㈠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成功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㈡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课程实施的结构(过程)论述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作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①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生理适宜原则
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习活动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做出可行的计划; 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及时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师如何备好课 ㈠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 4 -
㈡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㈢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①教学进度计划 ②课题计划 ③课时计划 16. 教师如何上好课
①目标明确 ②重点突出 ③内容正确 ④方法得当 ⑤表达清晰 ⑥组织严密 ⑦课堂气氛热烈
17. 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论述)
构成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①组织教学,目地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如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中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为做到这一点,许多教师常在上课前两三分钟进入教室,帮助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②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练习,培养学生对学业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并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
③讲授新教材,目地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教师讲授新教材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④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做好准备。巩固新教材的工作可以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⑤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应说明具体要求,对难度较大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完成作业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应当认真进行检查、批改和评定。 18. 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a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b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作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c具有科学性的和有效性,它们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 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 5 -
19.
20.
21.
22.
23.
24.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①说服法 ②榜样法 ③锻炼法 ④陶冶法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 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㈠形成阶段
这个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㈡班集体的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性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父母与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结构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力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