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作者:汤 勇
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20年第2期
汤 勇
我们的教育方针一贯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当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教育的五个维度中,劳动教育大有越来越淡化之势。
究竟原因,对于学校层面,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让学校为分数而战,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凡是考试要考的,老师就教,学生就学,凡是对分数有可能带来影响的教育教学活动便成了多余的,劳动教育在学校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
对于家庭教育,如今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即使他们在家有时间劳动,父母对他们也很娇惯,不会让他们动手劳动,生怕累了、苦了孩子,还有的父母会让孩子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哪怕节假日都必须奔走于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兴趣班,生怕误了孩子的学习。因此,使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日益淡化,劳动能力不断弱化。
然而,劳动教育却具有独特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孩子在接受劳动教育中一方面让自己与世界充分接触,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既能让孩子们爱上劳动,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明白劳动是人的本色,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同时培育对劳动者的足够尊重的情感,可谓益德;另一方面孩子们在劳动中可以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涵养吃苦耐劳精神,对文化课的学习会起
到促进作用,可谓益体益智;第三,孩子们在参与劳动过程中还可以感知出劳动的美、创造出劳动的美、品味出劳动的美,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劳动教育更能益美。
鉴于此,教育部等部门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我国中小学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改变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状。
那么,怎样让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落地生根呢?笔者以为,劳动教育顾名思义,是围绕劳动这一基本形式来开展的教育活动,当然肯定离不开劳动,但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成或者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而忽视其教育的功能与内涵。劳动教育其本质在于孩子在参与劳动中最终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并充分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
当然,也不能把劳动教育仅仅理解为就是让孩子洗洗衣、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这些虽属于应有之义,然而不是全部,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可以用更多的词去描述它,比如让孩子参与生产劳动、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实训操作等等。
当下孩子接受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来完成的,孩子们摇头晃脑所吟诵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算是所接受的一种最现实的课堂版劳动教育。然而,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仅停留于课堂是不行的,还必须让孩子走出课堂到课堂之外的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历练。
在我们四川阆中,这些年来,很多农村学校或利用学农园地,或租赁农户土地,或与
农业示范基地合作,有了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这些基地既是孩子们学习劳动技能的课堂,也是他们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体验场,更是他们亲近农村农业的“开心农场”。在这里,孩子们陪伴着自己栽培的作物、喂养的动物,一天天长大,既享受着自己亲手劳动收获的成果,又由此留住了乡村学校的味道,增进了与乡村的情感,并帮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些都是常规的课堂不可替代的。
劳动教育要真正回归,仅凭发一个文件是不行的,作为教育人还必须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坚守教育良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花大力气冲破当前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劳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如果应试教育还肆无忌惮,如果分数和成绩仍是教育的全部,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乃至被边缘化便是一种必然。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对此也有论述,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国家督学、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所主张的“三生教育”,其中便包括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
其实,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而且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孩子在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体验,以及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培养一种现代新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其生命更好地发展的需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