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卷综述
今年的新课标全国I卷语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整体稳定性,又富有灵活性,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应用能力的趋势。试卷依然由小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写作五部分组成,基本模式变化无几,但在具体题型上有些变化,出现了两个新题型。
一是文言文阅读增加了断句内容,考查学生的语感句读能力。因为是第一年考查,所以只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且四个选项都是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断法,难度不大。
二是成语题不再机械地考查成语的对与错,而是选三个近义成语让你选填,考查考生对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与实用类文本和作文的整体性考查互补。其实施难度有所降低,成语数量由往年的四个减为三个,且三个成语均为常见成语。
而背诵部分出现了理解性的情景背诵。其实之前也考查过,不过这种考察方式非常少。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熟背,而且要理解才能得分。这就避免了死记硬背,鼓励学生理解性记忆。
二、试题分析 (一)论说文阅读
是一篇文学方面有关悲剧内容的说明文。过分专业的名词属语不多,行文简洁明了,观点也较为明确,文字也不太长。但是,想轻易拿到满分还需认真阅读与理解。特别是后面的试题里,出现了文本之外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与考察方式,能考察出学生到底理解了没有文章的意思没有。理论与生活相结合。三个问题间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由点到面。题型设计有逻辑性,很是合理。
1、【试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意
【试题解析】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B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试题考点】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试题解析】C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
3、【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试题解析】“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信息这应该是“现实悲剧”引起的;“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二)古诗文阅读
古文仍然选取的是人物传记,为《旧唐书》里的于休烈传。总体难度不大,但是出现一个新的题型,就是考察了断句。这一变化其实与往年的考察对象和能力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有所突破而已,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翻译题较往年简单一些,对特别难翻译的句式、通假、古今义均没有涉及,故而难度不大。
古诗文阅读难度明显小于去年。和去年一样,也是选取了一首宋词。其意象、意境、思想性、艺术性基本明朗,且没有典故,没有反语,学生较好把握。两个题一个注重其艺术性,一个着重考察其思想性,分配合理,较好地考察出学生对本词的全方面理解。可惜的是,词的思想内容原本就较浅,难以检验出优秀学生的水平。相比而言,没有去年陆游的那首词选得有代表性。
名句默写第一句就是出自屈原的《离骚》,让好多学生暗暗叫苦。这一点出乎大部分师生的预料,但又没有超纲,且还能拉开好差学生间的距离。
4、【试题考点】实词
【试题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5、【试题考点】断句
【试题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6、【试题考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试题解析】A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
7、【试题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考点】翻译
【试题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8、【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10、【试题考点】默写
【试题解析】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百姓苦难生活”“流泪”,(2)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3)中的“花鸟”等。二是注意难写字“猱”、形近字“哀”“衰”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选取了现代作家叶紫的《古渡头》。小说本身不难,情节也非常简单,就两个人物,内容一读便知,但是中心的归纳和具体个别地方的艺术性的分析却并不那么容易。后面题目的设计也较为科学,一题比一题有难度,特别是第三、四两题,难度明显加大,考察范围也超越了文本,很能考察出学生真实的小说阅
读能力,却并非难得无法下手。也是一个不错的题。和后面的传记相比,前者的难度还是要远远大于后者。
11、(1)【试题考点】对小说文本内容分析与概。
【试题解析】B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E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作者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而打动。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试题考点】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
【试题解析】首先从渡夫与“我”之间直率的对话,并主动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可看出他的坦诚热情和乐于助人;他也直接表达了“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其次从他不愿给北佬兵当苦力以及在风霜雨雪中坚持渡船等可以看出,他坚强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再次从他尽管抱怨老天不公,但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从他唱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试题考点】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
【试题解析】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从与“我”的对话、“钱”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身的叙述等角度来展开。“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钱”话题的引入,引起了读者兴趣;对话加自述的形式使得渡夫的故事简练而集中。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考点】探究小说结构安排
【试题解析】小说以渡夫任情高歌做结尾,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在小说主题上来看,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是有关波尔的,三个大题难度都不很大,题型也无大的变化,特别是最后分值最大的一题,难度基本没有,和去年的“陈纳德”相近,答案也较为简单。难怪好多教师在辅导学生时,都会明确指出,不要看小说,一心选择传记即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便严重影响到了二选一这一考察模式。这一问题才是近年来高考语文选考试题中的一个共性,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利弊。既然是二选一,那么二者间应该难度相差不大才可,否则,就失去了选择性题型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平常教学的影响也是非常不利的。
12(1)【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
【试题解析】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C项“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错误,文中说“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D项“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错误,文中说“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试题考点】分析筛选文章信息
【试题解析】“巅峰对决”是指最高级别之间的较量,这主要从对决双方的身份地位、争论内容以及影响力等角度分析。辩论的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是当时堪称物理学界的巨人;他们的辩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也和量子力学之间的较量;他们的辩论几乎把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吸引并参与进来。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试题考点】筛选文章信息
【试题解析】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优秀特质”主要体现在:团队的领导、骨干成员和团队精神。哥本哈根学派有着独特人格魅力引领学术导向的领导,有异常活跃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团队,并且有富有激情与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考点】探究传主人格魅力
【试题解析】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一是在和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积极追求真理,并给予学术之争高度评价,可看出他坦荡的胸怀;二是积极为祖国丹麦工作,积极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注释②更能说明这一点;三是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四是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
(五)语言运用
13、【试题考点】成语
【试题解析】所给的三个成语意思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每个成语所偏向的重点是有区别的:“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理应接受。①句的中心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很明显是道义上的,故应填“义不容辞”;②句主要说的是“父亲们所承担的义务”,所以应该填“责无旁贷”;③句主要强调的是“不推让”,应填“当仁不让”。故只有选C项。
14、【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病句
【试题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相搭配。B项 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C项句式杂糅,“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方面„„”或“但就其„„来说”。
15、【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连贯
【试题解析】从前文的句子“借助算盘和口诀”可看出,下文应是对“算盘”和“口诀”的对应解释,②④主要说明算盘的结构及原理,⑥③①是对“珠算口诀”的解释,⑤是算盘和口诀融合运算的效果,放在最后。故答案选B。
16、【试题考点】连贯
【试题解析】主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本语段本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第一个空是对前面“全球变暖”“干旱或旱涝不均”“海洋水位上升”
“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等情况的总结,这是二氧化碳带来的灾难,因此可写“给社会及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二个空是对“给植物‘施肥’”现象的总结,也是对前面“灾难”的转折,因此可填写“二氧化碳也会带来好处”;第三处根据前后语境可填写“植物出现问题甚至死亡”。
17、【试题考点】图文转换
【试题解析】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构思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重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考点】写作
【试题解析】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依旧紧扣当下的社会现象——做事情是遵循规则还是打破规则,另辟蹊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固然不错,但适时灵活变通也未尝不可。结合作文材料,可以参考立意如下:一、变通是通向成功的捷径;二、敢于打破常规;三、合作共赢,彰显智慧;四、守正与创新等。
三、试卷关注点
1、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难度较大,区分度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涉及悲剧等方面的美学知识。若学生背景知识欠缺,则不易理解。
2、文言文的实词题一改往年单音节词的考查形式,四个选项全是双音节词,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有总结归纳一定数量的双音节词,备考难度和范围有所加大。
3、古代诗歌鉴赏部分有轮回,上阕景物描写的作用是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思远人》考到的题型,人物情感则是这三年持续考查的,而如何表现情感则是2004年全国卷张籍《秋思》一诗考查到的,同一题型时隔10年又一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4、语言基础知识运用的第17题,乍看让人心惊,实际难度不大,既可以理解为图文转换题,也可以当成扩展语句,形式虽新,但如果考生能够冷静思考,充分审题,利用题干中进行考察构思,该题并不难解答。
5、今年的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材料内容由寓言变成了现实生活镜头剖析。材料情节看似简洁明确,却一波三折,有思、有变、有选择,考生只有具备了对生活的思辨能力和慧眼识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份成熟,方能解读材料的真谛和灵魂。山羊过独木桥这个题目的亮点在于考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性。一个要通过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的当代青年,应该具备全盘考量的能力和筛选判断的能力。
总体来说,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虽有变化,但并没有在难度上有所提高,大部分题型是学生常见、常考、常练的,备考充分解答这套试题应该不存在较大难度。
四、试卷与高考备考的得失
虽然2014年的高考考试结束,但高考备考永不停息。结合高考试卷,回顾一年来的备考工作,感受颇深。
2014年的高考备考十分的充分。首先得益于制订了详尽的,并且是适合学生的备考计划。一轮复习给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二轮复习细化学生知识,三轮复习掌握答题技巧和答题方法。三轮复习实实在在的给学生夯实了基础,学生快速地恢复了知识的掌握。
其次,在一轮开始是就明确知识体系,建立语文高考知识点可视模型——建模。给学生语文复习一个总体的明晰的明细的整体感。让学生知道高考语文考查的大体思路:高考语文考查什么?有哪些考查题型?这些题型怎样考查?把学科知识点分解。
再次,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专项训练。二轮复习进行过程中发现学生古文翻译存在的问题,我就计划用一周的时间,用典型例题进行突击性训练。过后同学们的翻译进步很快,效果很明显。
第四,有针对性的板块训练。尤其是近两年出现的填词填句题,力求学生填准确,不失分。还着重训练了古诗文板块,图文转换板块。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就考察了图文转换题。学生看到后不会紧张,知道该如何入手。
最后,对作文进行科学的预测。给学生以原则性、方向性、实用性的范围指点,不能再让学生大海捞针。高考前一星期,从六个角度对2014年高考语文作
文命题方向进行预测,训练学生审题、立意、篇章结构布局、首尾段的切题写作。写出高水平作文作为范本,使作文提升档次,迅速升格。
通过这次高考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错题本可以更好的使用,带来更大的效益。
错题本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同学们对其作用认识不到位,老师监督不力,所以大多数同学没有用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还应进一步重视。如今年高考题5题。古文断句是新考的题型,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学生之前没有重视,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第13题,还是考察成语,但是考察的方式变了。基础重要,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要加大力度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
2014年高考已经结束,但带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一年高考中取得更大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