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汽车运用

2023-08-04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一章,汽车运用条件

1汽车运用条件:汽车使用的气候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控制设施;运输条件以及汽车运用技术等。

2汽车运用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运输条件和运输技术条件等。 3气候条件对汽车运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大气压力,风速,太阳辐射 4道路条件:由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状况所决定的对汽车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道路设计及构造、交通控制和管理设施、道路环境等方面。

5对道路条件的基本要求:①充分发挥汽车的速度性能;②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③满足最大通行能力要求;④车辆通过方便,乘客有舒适感;⑤车辆运行材料消耗最低,零件损坏最小。

6道路等级(1)高速公路(2)一级公路(3)二级公路(4)三级公路5)四级公路 7城市道路及其分类:(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8道路交叉口及其分类:(1)平面交叉(2)立体交叉 9消除冲突点的方式:(1)环形交叉(2)渠化交通(3)交通管制 10公路交通控制设施分类:路面标线、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三类。 功能:对车辆、驾驶员和行人起限制、警告和诱导作用。 路面标线:画线、符号和文字标识。

交通标志:警告、禁令、指示和指路标识。 交通信号:定时式和感应式信号。 11交通标志的种类:

1)警告标志 唤起驾驶员对前方公路或交通条件的注意 2)禁令标志 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通行的标志 3)指示标志 指示车辆行人行进或停止的标志

4)指路标志 指出前方地名或位置、距离、预告和指示中途出入口或沿途服务设施和必要的导向

12货运量:在汽车运输中,完成或需要完成的货物运输量成为货运量。(t)为计量单位 13货物周转量:货物的数量和运输距离的乘积称为货物周转量,以符合指标吨公里(t·km)为计量单位。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统称为货物运输量。

14按照货物运输量的大小可分为零担运输和整车运输两类。货物运输量对汽车运输的效率和成本有很大影响。

15汽车使用性能指标:是指汽车能适应使用条件而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使用性能是选型配备的主要依据,是汽车使用的先决条件。

16汽车容量:汽车一次允许运载的最大货物量或乘客人数。

包括:装载质量、车厢尺寸、货物密度、座位数和站立乘客的地板面积 第二章,

1汽车的速度性:汽车以最少的时间耗费送达货物或旅客的能力。

2评价速度性的主要指标:动力特性、最高车速、加速能力、平均行驶速度p30-31 3 最高车速:汽车在水平良好的路面上 满载行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4加速能力用起步加速和超车加速能力表示

5爬坡能力:汽车满载时,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表示 6平均技术速度:汽车行驶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汽车的使用方便性包括:平顺性和舒适性 行驶方便性、装卸货的方便性、操纵方便性、机动性、上下车的方便性、最大续驶里程。P32—45 p49--54

15GB/T9417-1988《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规定:一般车辆的型号由5部分组成,专用汽车型号由6部分组成。

8各类代号的表示方法(1)企业名称代号;(2)类别代号;(3)主参数代号;(4)产品序号;(5)专用汽车分类代号;(6)企业自定代号。 9车辆的识别代号P51 图太大了 10车辆识别代号由三部分组成:(共17位)

(1)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3位)(WMI, World manufacturer identifier) (2)车辆说明部分;(6位) (VDS, Vehicle descriptor section) (3)车辆指示部分;(8位) (VIS, Vehicle indicator section) 11汽车选购原则

适用:满足适用对象要求。

安全:保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法规外,车辆的使用性能还要满足安全性; 经济:选用的车辆在适用中的各项费用较低。

高效:指车辆的生产率要高,满足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 第三章

1车辆管理:就是道路交通法规、规章、国家有关政策和技术标准,运用行政和技术手段进行监督和管理。

2车辆管理的基本方法:实行牌照制度。对车辆进行注册登记、核发牌照和安全技术检验等。 3汽车号牌:指在固定规格材料面上印制车辆所在省份、车辆序号等的揭示牌,是汽车取得合法行使权的标志。

4车辆牌证的作用:①对车辆进行编号定名;②验明违章车辆的依据;③落实停放地点、制定车辆审验计划等管理措施的依据。

汽车登记分:注册登记、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注销登记 5保险的基本知识 1、基本概念

(1)保险 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是一种按照合同实施的契约行为。保险关系的建立是以合同的形式体现的。 (2)投保人; (3)保险人;

(4)被保险人 (5)保险标的;可以是人或物。 (6)保险费。可以按费率也可按定额确定。 6保险的特征

(1)经济性;是一种经济保障活动

(2)互助性 保险在一定条件下分担了个别单位和个人所不能承担的风险 (3)法律性 保险的经济保障活动是根据合同来进行的 (4)科学性 保险是以数理计算为依据而收起保险费的 7保险的分类

(1)按保险的性质分:商业险、社会险、政策险。

(2)按保险标的分类:财产险、责任险、信用险、人身险。 (3)按保险的实施形式分类:强制险、自愿险。

8汽车保险的分类:按性质分:1)交强险2)商业机动车辆保险

1.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保险制度。

2.商业机动车辆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以机动车本身及其第三者责任为保险标的的运输工具保险。 主要保险种类:

①基本险: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

②附加险:盗抢险;玻璃险,自燃损失险,不计免陪险。 第四章

1.运输需求: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活对人或货物的空间位移所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包含以下要素:

1)运输需求量,即用货运量或客运量表示; 2)流向 即货物或旅客发生空间位移的空间走向

3)运输距离,即流程,货物或旅客所发生的空间位移的起始地至到达地间的距离 4)运价 即运输单位质量或体积的货物和运送单旅客所需的运输费用

5)流时和流速;流时指货物和旅客发生空间位移时从起始地至到达地之间的时间。流速指货物或旅客发生空间位移时从起始地至到达地之间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6)运输需求结构 即按不同货物种类不同旅客出行目的或不同运输距离等对运输需求的分类 2.汽车运输过程定义:泛指客、货运输对象通过公路运输实现其空间场所移动的过程。 3.汽车运输生产过程的构成包括:运输准备、运输生产、生产辅助p91 4.汽车运输作业环节构成 (1)汽车运输准备工作; (2)汽车运输工作;(基本环节、有效环节) (3)汽车运输生产辅助工作。 5.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

由停车场P点经过空驶距离Lv到达起运地点A点的过程; 第二阶段:装载工作阶段

在起运点A点完成货物的装载或乘客上车; 第三阶段:运送工作阶段

把货物或乘客由起运点A点经过运距Ll运送到目的地B点的过程。 6.汽车运输效果统计指标

(1)运量;客运量(人次)和货运量(t)的统称。 (2)周转量;(t·km,人·km) (3)运输量(产量);运量和周转量统称。 (4)单车产量;统计期内单车平均完成周转量。(t·km) (5)车吨(客)位产量;运输企业在统计期内平均每吨位完成的周转量 (t·km,人·km) (6)车日 运输企业的营运车辆在企业内的保有日数。 (7)车时 营运车辆在企业内的保有日数。

7.汽车运输质量的内容包括:安全、准确、迅速、经济、便利、清洁、文明服务

8.评价汽车在运输过程中影响车辆在时间、速度、行程和运载能力的利用程度。

一、时间利用指标

1.完好率:统计期内企业营运车辆的完好车日与总车日之比。

aaDa100%D影响因素:汽车的技术性能、使用合理性、维修组织和维修质量、处理报废车辆的及时性等。 2.工作率:统计期内企业营运车辆的工作车日与总车日的比值。 Dda100%d

D

影响因素:除车辆完好率及天气、道路交通等以外,还与运输工作的组织及管理水平有关。 3.总车时利用率:统计期内营运车辆的工作车日内的工作车时与总车时之比。

影响因素:运输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例如:合理组织、合理调度货源和利用多班制等均可提高汽车的总车时间利用率。

4.工作车时利用率:统计期内营运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行驶车时与工作车时之比。

影响因素:运输工作的组织水平及装卸机械化水平。

二、速度利用指标

在相同的运输条件和运行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快慢影响着完成的工作量。 1.技术速度:车辆在行驶车时内的平均速度。

影响因素:车辆结构和性能、道路交通状况、驾驶技术、气候条件及运输组织等。 2.营运速度:车辆在工作车时内的平均速度。

影响因素:车辆的技术速度、运输距离、运输组织、装卸机械化水平等。

3.运送速度:车辆运送货物或旅客的平均行驶速度。

影响因素:车辆技术速度、运输组织、途中旅客乘车秩序和 货物紧固及包装状况等。 4.平均车日行程:统计期内平均每一工作车日车辆所行驶的里程。 影响因素:车辆的技术速度以及车辆的时间利用程度 三、行程利用指标

即行程利用率(β),统计期内车辆的载重行程与总行程的比值。 影响因素:客、货源及运送目的地分布,运输组织,车辆适应性。

四、载货(客)量利用指标:用于评价车辆载重(客)能力的有效利用程度。 1.载质(客)量利用率:两种条件下的运输周转量之比。 2.实载率

指车辆实际完成的运输周转量与汽车在总行程中额定载质(客)量得以充分利用时所能完成的运输周转量的之比。

式中 β—车辆行程利用率,γ载质(客)量利用率

9. 汽车运输生产率 指单位时间内运输车辆所完成的产量。P104

10.直线A-A表示当前生产率水平线;B-B线表示希望实现的生产率目标线;表示在其他使用因素当前值不变的前提下,为实现生产率目标所研究的某使用因素应达到的数值。提供了提高生产率的依据。(汽车货运工作生产率特性图) 实际载重量γ·qo; 载重量利用率γ; 停歇车时Ts 行程利用率β; 车辆技术速度vt

实际载质量>载质量利用率>停歇时间>行程利用率>车辆技术速度

40.P107使用因素对汽车运输成本的影响 γ—载重量利用率 β—行程利用率 Ts—装卸停歇时间 vt—车辆技术速度。

载质量利用率>行程利用率>停歇时间>车辆技术速度

第五章

1.汽车运行材料是指燃料、润滑材料、轮胎、冷却液和制动液等。 2. 42汽油的主要性能指标 包括蒸发性、抗爆性、安定性、防腐性和清洁性等。 1)蒸发性 蒸发性可用馏出一定体积(10%、50%、90%)的温度的来评价。 2)抗爆性 用汽油的辛烷值来评价。测定的方法有马达法(MON)和研究法(RON)两种。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强。 提高抗爆性的方法:①采用先进工艺;②调入改善辛烷值的组分;③加入抗爆剂。 3)安定性 安定性是指汽油在正常的储存与使用过程中,保持其性质不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能力。 变差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胶质和酸性物质,油路易堵塞,积碳增多。评价指标:实际胶质和诱导期。 4)防腐性 防腐性指标:硫含量、铜片腐蚀试验、水溶性酸碱度等。 5)清洁性:指汽油中是否含有机械杂质和水分。 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 包括燃烧性能、蒸发性、低温流动性、粘度、防腐性和情节性等。 1)燃烧能力 发火性是评价柴油燃烧性能的重要指标。即柴油的自燃能力。 发火性能对燃烧的影响。(十六烷值) 2)蒸发性 主要用馏程和闪点来评价。 馏程用50%,90%和95%馏出温度来表示。 3)低温流动性 低温流动性决定了柴油使用温度条件,以及能否可靠的喷入气缸。 评价低温流动性的指标: 凝点 浊点冷滤点 4)粘度5)安定性:包括热安定性和氧化安定性。 6)防腐性: 7)清洁性: 可用灰分、水分和机械杂质等指标评定。 3.润滑材料主要分为三类:机油、齿轮油和润滑脂。 4.发动机油粘度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

5.对机油质量的要求 ①应具有良好的粘温特性,粘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②应具有良好的清净分散性能;③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腐和抗磨性能; ④润滑性能良好,粘度适宜。

6.机油的作用:润滑;冷却;清洗和密封。

粘度是机油的最重要评价指标,是机油分类的依据之一 7.机油的分类

发动机油按使用性能和黏度分类。 (1)按使用性能分类

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美国石油学会(API)的发动机油 使用性能分类或用途分类法。 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国际润滑油标准化协会和认定委员会(ILSAC)、欧共体市场车辆制造委员会(CCMC)、欧共体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日本汽车标准组织(JASO)的发动机油使用性能分类法.

2)按黏度分类

国际上广泛采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黏度分类法。

目前,执行的SAEJ300—1987《发动机油黏度分类法》。 分类标准采用含字母W和不含字母W两类阻黏度系列。

前者以最大低温黏度、最高边界泵送温度以及100℃时最小运动黏度划分;后者仅以100℃时最小运动黏度划分。

黏度等级以6个含W的低温黏度级号(0W、5W、10W、15W、20W、25W)和5个不含W的100℃时最小运动黏度级号(20、30、40、50、60)表示。 我国内燃机油的使用分类与APl分类方法相同。

8.冷却液的类型:乙醇-水型 甘油—水型 乙二醇—水型

9.制动液是汽车液压制动系统中传递压力的工作介质。制动液的性能对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有很大影响,所应满足的要求是:

①沸点要高,避免因工作温度升高后发生气阻;

②吸湿性要小,以免因吸收周围水气后使沸点下降;

③粘度要适当,保持制动液有良好的流动性,并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适当的粘度; ④安定性要好,使之在高温下长期使用不能产生热分解和缩合使粘度增加,也不允许生成胶质和油泥沉积物;

⑤防腐性要好.要求其不腐蚀金属; ⑥皮碗膨胀率要小。 10制动液的选择

1)合成型制动液适用于高速、重负荷和制动频繁的轿车和货车。

2)醇型制动液可用在车速较低、负荷不大的跃进NJ1060、北京BJ1050和其他同类汽车上。由于其组成成分的沸点不同,1号适用于北方平原地区,3号可用于南方炎热地区。 3)矿油型制动液可在各种汽车上使用,但制动系统须换用耐油橡胶皮碗。 11注意事项

1)不同类型和不同牌号的制动液不能混用,否则会因分层而失去制动作用。 2)更换制动液时,须把制动系统清洗干净。

3)防止矿物油混入使用醇型和合成型制动液的制动系统;使用矿油型制动液时,制动系统应换用耐油橡胶件。

4)制动液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如发现杂质或白色沉淀等,应过滤后再用。

5)制动液属易燃品,应注意防火,不要露天存放;灌装制动液的工具、容器应当专用。 6)汽车制动液的更换期无具体规定,一般在车辆维护时,若要更换制动主缸或制动轮缸的活塞皮碗,也要同时更换制动液。汽车制造厂提出的更换期一般为2~4万km或一年。 12.轮胎换位(出画图 说明的大题)

13. 轮胎表示含义 P137

14.轮胎的使用:1)保持气压正常2)防止轮胎超载3)轮辋配套4)搭配合理5)轮胎换位6)提高驾驶技术

第六章

15.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16.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1)随机性;(2)突发性;(3)频发性;(4)社会性; (5)不可逆性; 17.道路交通事故的构成要素

⑴车辆要素:交通事故必须有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⑵道路要素:不具有公共性质的场所不在此列。包括:公路、街道、胡同、广场、停车场等。 ⑶意外事态要素:交通事故是与道路交通有关的事态或现象。

⑷后果要素:必须有损失或后果轻微轻微,没有达到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标准。 ⑸通行要素(运动要素):交通事故必须发生在行驶或正在停放的过程当中。 ⑹过错或意外要素:事故是出于人的意外而偶然发生的事件。 18.车辆的日常维护

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与驾驶员的日常维护的质量有密切关系。车辆的日常维护工作对确保行车安全、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减低运行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驾驶员做到“三检”:出车前检查;行车途中检查;收车后检查。 19.影响汽车排放污染物形成的使用因素

1.混合气浓度:混合气过浓、混合气过稀、理论空燃比 2.点火系统技术状况 3.配气相位p160-164 4.发动机工况

(1)发动机负荷的影响 发动机在怠速工况; 小负荷工况下; 中等负荷工况下; 大负荷工况下(油门开度80%以上),; (2)发动机转速的影响 (3)不稳定工况的影响 (4)热工况的影响

20.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工况(1)双怠速工况;(考定义)(2)自由加速工况;

21.汽车噪声源于发动机、传动系统、轮胎传递动力、运动所发出的工作声响、车身干扰空气

第八章

1.汽车的走合期.定义(必考)是指新车或大修竣工以及装用大修发动机的汽车,在使用初期,为了改善零件表面几何形状和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使用阶段。 2.走合期的使用特点

1、零件磨擦剧烈,磨损速度快; 2、润滑油易变质; 3、连接件易松动; 4、行驶故障多; 5、油耗量高; 3.汽车走合期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1. 保证走合期里程 2.减载 3.限速 4.正确驾驶 5.选择优质燃、润料 6.加强维护:走合前、走合中 、走合后。 4.低温条件对汽车使用的影响 1、发动机起动困难 2、总成磨损严重

发动机的使用周期中,50%的气缸磨损发生在启动过程;而冬季的磨损占总启动磨损的60%~70%。

3、油耗量增大 4、零件易损坏 5、行驶条件变差 5.车在低温条件下使用时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1.预热 2.改善混合气形成条件 3.起动液的使用 4.合理使用燃料和润滑油 5.保温6正确使用防冻液 7 外力起动

6.高温条件对汽车使用的影响

在高温条件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温差小,散热能力下降,发动机易过热 发动机充气量下降、燃烧不正常、润滑油易变质、磨损加剧、供油系统气阻、其他 7.汽车在高温条件下使用时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加强技术维护、防止爆燃、防止气阻、防止轮胎爆裂 8汽车的技术状况

是指定量测得的、表征某一时刻汽车的外观和性能的参数值的总和。 9.汽车的技术状况变坏的外观症状

①汽车最高行驶速度降低; ②加速时间与加速距离增长; ③燃料与润滑油消耗量增加; ④制动迟缓、失灵;

⑤转向沉重; ⑥行驶中出现振抖、摇摆或异常声响; ⑦排黑烟或有异常气味;

⑧运行中因技术故障而停歇的时间增多 10.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

(1)零件之间相互摩擦而产生的磨损; (2)零件与有害物质接触而产生的腐蚀; (3)零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产生疲劳;

(4)零件在外载、温度和残余内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

(5)橡胶及塑料等非金属零件和电器元件因长时间使用而老化; (6)由于偶然事件造成零件损伤等。

11.影响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使用因素有:运行条件、燃料和润滑油的品质、汽车运用的合理性等

12.汽车技术状况逐渐变化的规律:表现为渐发性和突发性两种变化规律。P208--209 13.汽车技术状况等级划分标准p210 一级车(完好)、二级车(基本完好)、三级车(需修)、四级车(停驶) 14.车辆技术管理的目的(考)

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保证安全生产,充分发挥运输车辆的效能和降低运行消耗,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5.车辆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

(1)制定技术管理制度、贯彻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工艺和操作规程。 (2)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技术状况。 (3)保证行车安全,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4)建立和健全车辆技术档案,车辆技术档案的记载应做到“及时、完整和准确”。 (5)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 (6)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大力节约运行和维修材料,保证达到各项技术经济定额指标的要求,降低运输生产成本。 (7)加强职工安全、法制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16.车辆技术管理的原则

车辆技术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与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

17.车辆技术档案包括的内容:p217

(1)车辆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性能记载车辆的装备、技术性能和规格、总成改装和变动情况等。

(2)运行使用情况记载车辆的行驶里程、运输周转量、燃料消耗、轮胎使用和车辆机件故障等。

(3)检测维修情况记载检测的内容、结果、时间,查明故障或隐患的部位、原因及解决对策,历次维修情况,以及各主要总成的技术状况等。

(4)事故处理情况主要记载车辆机件事故发生的状况、原因、损失、解决对策和处理情况等。

18.车辆检测和维修应贯彻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针p230--238

80.汽车维护的原则——预防为主、强制维护 81.汽车修理的原则——视情修理的原则 19.汽车大修送修标志

客车以车厢为主,结合发动机总成;货车以发动机总成为主,结合车架总成或其他两个总成符合大修条件。

20.车辆技术改装:为适应运输需要,经过设计、计算、试验,将原车型改制成其他用途的车辆。

车辆技术改造:为改善车辆性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经过设计、计算、试验,改变原车辆的零部件或总成。 22.异同点P234

23.汽车性能劣化的原因——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24.汽车使用寿命可分为:1.技术使用寿命、2.经济使用寿命3.合理使用寿命。 25.计算题P2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