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知与接受视域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2021-12-29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6卷第4期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6,No.4 2013年8月 Journal of Qingyuan Polytechnic Aug.2013 文化认知与接受视域下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李勋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浙江东阳322 1 00) 摘要:文化认知的三条路径是通过信仰体系导致简单的系统化观点,以逻辑争辩促进理性及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以 个人文化感知为基础获得独特的反省体验,而实现大学生文化接受的三条途径为:对话与协商、挖掘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 行为习惯。 关键词:文化认知;文化素质;大学生;信仰;逻辑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96(2013)04一o069—04 文化,是具有某类文化特征的族群世世代代 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它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一)多元化文化导致的抉择困难 文化素质,首先是以文化知识为背景,但知识并不 社会处于陕速发展阶段,多元文化并存,一些 等同于理解,也不等同于见诸行为、反应于行为的 过去被确证是正确的事,现在却被证明是错误的, 素质【I1。文化素质反应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 一些过去被批判的,现在却大肆流行,对于一件事 一笑及整体气质,也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 情的对与错,行为的应该与不应该,东西的好与不 对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如何 好,不同的人评价事物的价值标准不一,人们难以 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除此之外,文化素质还 为行动找到恒定的价值依归,导致人的行为无所 体现在一个人是否具有批判的、逻辑的、实证与实 适从,抉择困难。 验的科学精神,总的来说,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 (二)价值冲突加剧引发心理问题 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但现在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文化的 生在文化认同、价值观、信仰、文化修养等方面表 交流与融合达到顶峰,由此而来的价值观念冲突 现出来的问题足以让人担忧。 也愈演愈烈,大学生们更加寻求个性的解放,反感 他人对自己的说教和行为的横加干涉,大学生相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互问、与前辈们的相互不理解、不认同,以及当自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 己言行与一贯所受的传统文化涵养有所背离时 话中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 内心的负罪感,都造成大学生久而久之的愈加强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 烈的内心冲突,使他们变得焦虑、抑郁及情绪的 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 消沉。 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 (三)信仰缺失、自我迷失 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121文化育人对创新人 钱穆曾说过:“中国文化之表现与成就,都围 才的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有着重要 绕着人文精神作中心”【31,除了求生,还有更重要的 的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危机 意义存在,但正是由于文化所传达的基本信仰的 收稿日期:2013-04-08 基金项目:金华市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文化认知与接受问题研究”(编号:163):6,浙江省教育科学 研究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理论与技术设计研究”(批准编号:SCG246)。 作者简介:李勋(1985一),男,陕西富平人,硕士,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69 第4期 李勋 文化认知与接受视域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总第30期 丧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觉不幸福,生活没有意 义,造成自我的迷失。主要表现在,一是追求错误 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中国人的信仰,就必须 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根溯源,必然要回到先秦 两汉时期,从研究诸子百家,尤其是作为官显学的 儒家的思想开始。儒家学说是否应称为儒教历来 争议不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 “儒教”被当成中国落后文化的祸根遭人唾弃,“打 的东西,如把“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作为人生的 信条,丧失了作为人的内在快乐。二是为达目的的 无原则行为,奉行“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 是好猫”的原则,而不论手段本身的合理性,遑论 目的的正当性。 (四)文化积淀不够,创新乏力 “就中国教育传统而言,教育在教人如何做 人,知识属其次,虽不识一百,亦得受教做人,…… 此下,大学教育分院分系,课程繁多,则前为传授 知识,重智不重德,重技不重行,中国则唯以德行 为教育主要目标,显成中西文化一大歧点。”I4怛是 现在的大学教育,过度强调教育的功用性,忽略做 人及道德的重要性,培养的学生缺乏文化的个性, 也没有相当的人文知识储备,自然失去了理解文 化背后的独特的思维特征,一味只知机械接受知 识的人是难有创新的。 二文化认知:路径与思考 文化体现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 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 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人们通过何种途 径、何种方式去认知文化本身,是对大学生进行文 化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人类历史 发展来看,文化认知的路径有以下方式。 (一)信仰体系:导致最简单的系统化观点 信仰体系之所在作为人们进行文化认知的最 原始手段,原因在于信仰体系导致简单的系统化 观点,它“以光荣和幸福的前程,来引诱我们进人 德性之途,并且用最健全的教条和最显赫的范 例,在这些途径中指导我们的步伐,使我们感觉 到恶与善的差别,它刺激起我们的情趣,并加以 规范”[5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 其各自的信仰体系构建了东西方人最主要的文化 框架,在整个人类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宗教所倡导的基本的价值趋向、行为教条、 习俗、人性假设、仪式规范衍生出一个国家民族的 最基本的文化基调。同样地,对一个国家、民族、个 人所行的文化进行确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察 其信仰,明确他信什么。 "/0 倒孔家店”“拆宗祠孔庙”的口号、做法一时风靡, 彼时,也有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 学代表奋力疾呼“重建儒学”,至改革开放后,又有 任继愈、杜维明、张祥龙、蒋庆等儒家学者重提“重 建儒教”,以对抗国外宗教势力、国际化对中国本 土文化的侵蚀,以确保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体地位[61。 总之,儒家学说是否应称儒教已不重要,正如 辜鸿铭所言:“儒学不是宗教,却能代替宗教,它具 有宗教的作用”,儒学深入中国人的心灵,它曾经 是人人虔诚遵守的行为法则,它以其独有的信仰 体系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思辨逻辑:促进文化自明与进步 发轫于13世纪末,兴盛于16世纪的欧洲文 艺复兴运动,重新发现、推崇人的重要性,提倡人 性,反对神性,倡导人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 学思想,同时,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逻 辑、推理、辨伪、争论等逐渐成为人们的思考习惯, 直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把逻辑、争论这种方法 演变成一个强大的程序。 发现事物问的相互排斥是逻辑争辩的本质, 这便使其成为文化检验,寻求事物真相的有力手 段,但是作为工具的逻辑争辩在人们文化认知与 辨别时,却能同时作为对立文化双方的自卫武器, 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逻辑推理被人文主义 思想家运用以批判窒息的神学、社会教条,同时, 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神学家同时 运用逻辑争辩去攻击那些在他们看来是肤浅之极 的异端邪说。 《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运用逻辑推理、产 婆术,通篇讨论“美丑”“正义”“善良”等概念,虽然 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通过辩论使 双方以往的错误观念得到了纠正,也极大地促进 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或许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 “比起构造虚幻的观念来,没有任何东西比教育我 第6卷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们理解所具有的概念更为重要”,或许这正是对逻 辑争辩在文化认知中所起作用的最好注脚。 (三)自我感知:由内及外的文化实用取向 孔子强调“反省”,佛教倡导“内观”,其实质是 文化的教化要起作用,必须经由每个人自身来达 到,即自我教育。基督教以“向上帝忏悔”为重要的 教义,其本质也是通过自我的对话,不断以文化的 训诫来反观自我,继而达到文化的人身人心。每个 人都有喜好、有情结,再渊博的知识、经验也不能 导引个体走向全知全能,必然或多或少产生盲点, 因此会影响他的判定、决策、行动。文化是人类实 践的产物,同时,作为独立体的个人又经由自身实 践文化的要义。 建立在个体独特的自我组织系统之上,从整 体的感知觉出发,由内及外作为文化认知的重要 路径,不仅在宗教中得以体现,在现代文化传播中 也愈来愈受重视,即重新审视人的精神性、情感性 的存在,既不灌输以绝对命令式的道德说教,也不 只是把人看作绝对的理性的存在。 三文化接受:理念与策略 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文化认 同的问题,因为作为大学生,既可对此种文化表示 认同,也可以对另一种文化表示认同,甚至对相互 对立的文化表示宽容和理解,觉得彼此都有道理, 而是要在大学生对文化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地接 受文化,成为文化的主体,实践者。 (一)价值观在对话与协商中得以澄清 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登庭(Neil1.Rudens— tine)曾说:“大学教育从要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 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 识。”f7价值作为文化的一个层面,包含思想、理论、 理念等精神成果,日常生活中关于美丑、善恶、正 义的定义,莫不蕴含着基本的社会价值判断,指导 人们进行行为决策。 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最主要的是培养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乃至欣然接受,其核心是价值 观的认同,获得决策判断、行为、行动的准绳。但 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互联网 时代信息的自由流动,大学生们的自主意识日趋 增强,各种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呈现在大学生面前, 而非过去他们只接受唯一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中价值观的传递存在于彼此的互动、交流中 的双向活动,它可以是言语对话中的反省思考,可 以是为人师者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也可以是对 某一现象的辩论争执,最终达成共识或是促进文 化理解。 (二)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的根源从 哪里找?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所以 这个文化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也必须 是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的,只有如此,才是有源 活水。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人自身的素质要素, 其价值在于它能影响人们做出重大选择,在人的 日常生活、为人处事中占有一席地位。古人的学习 以做人做事为要务,且莫不自觉以历代圣贤为榜 样,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对 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 见,在调查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的展 望总体上呈现出担忧的心态[81。造成这一现象,除 了现在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 因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停滞,南怀谨先生《论语别 裁》一书中枚举了古代以来有关论语错误理解的 例子,举例说明,“贤贤易色”,宋代以来的儒生将 其译为“见到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女色 都不要了”,另一例“事君能致其身”中,则把君译 为君主、帝王,为此孔子落下了为封建专制服务, 捧独裁的口实。而据南怀谨先生考证,前一句 “色”并非指女色,而是态度、形色,“易色”指看 到贤人后肃然起敬,态度随之转变。后一句中的 “君”,也并非是皇帝的专用词,而是对自己所敬 之人的尊称。 文化,尤其是传统化的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 能够适应、引领现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唯有如 此,大学生才乐意亲近,自愿接受文化的熏陶,从 中获得做人做事的智慧。 (三)在文化熏陶中潜移默化的习惯养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华民族自 古以来都是宽容而兼蓄并包的,在文化方面也不 例外,也正是由于多种文化主体的存在,才构成如 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如今大学生对形形色 71 第4期 李勋 文化认知与接受视域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总第30期 色文化的包容却是超出想象的,其中不乏一些极 其消极的、有害于社会公道的文化,如及时行乐, 物质至上,只求结果、不问手段。这些文化为主流 价值观所不容,而有的大学生却处之泰然,有甚者 不但内心认同,更是以身实践。 要破解此困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U】.中国高 教研究,2008(03):3-7. 【21佚名.文化育人,时代呼唤【N】.中国教育报,2011-05-22. 【3】钱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M].厶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331. 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其文化认同的思想层面,而是 使其落实在行动上,比如我们教育大学生行“孝”、 行“善”,除了宣传榜样人物获得大学生的心理认 同,更为重要的,给学生创造实践文化的机会、自 由,尽管可能是一件对社会微不足道的“小事”,不 【4】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9. 【5休谟.5】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19. 【6】杜雏明."3代世界的儒学与儒教田.-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2008 (04):1—8. 【7】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编.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 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22. 值得为人道,但对学生个人而言,获得身心体验却 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8】吴小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与思考Ⅱ】."3代青年研 -究.2012(10):51—55. A Stud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Quafity on the Cultural 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LI Xu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Zh ̄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Dongyang Zhejiang 322100,China) Abstract:Three ways to cultural cognition include:deducing systematic view through belief systems,promoting cultural an- derstanding and rationality through logical argument,and obtaining unique reflection on oneself based on personal cultural pe卜 eeption.Three methods of promoting cultural acceptance are as ̄llows:dilogue and consultaation,discovering the wisdom of tra- ditional culture and forming good habits. Keywords:Cultural cognition;Cultural quality;College students;Beliefi Logic 72